新媒体“图像事件”的传播及其影响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zj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媒体时代文字与图像(图片、视频)融合传播,图像在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图像事件”的提法开始出现。本文试对“图像事件”作概念性的说明,并以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在新媒体中的传播为例分析“图像事件”的成因、呈现和效果,希望就“图像事件”传播引发的负面效应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图像事件;新媒体;视觉传播
  21世纪以来,媒介在形态和技术上发生了较大变化,新媒体伴随着以图像为主的视觉传播手段得到了快速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了“读图时代”、“景观社会”。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指出“世界图像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在现代社会人们通过图像来把握世界。如今,新媒体上传播的热点事件中,很大一部分具有“图像事件”的性质。所谓“图像事件”,就是以图像作为事件传播的主要形式,即不仅在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充斥了大量的视觉元素,而且人们在认识事件时唤起的是各种相关图像的记忆。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并不是一个天然的“图像事件”,然而自袭击发生后大量图片和短视频第一时间流入网络,并构成了后续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世界网民在新媒体上“见证”了恐怖袭击的整个发生过程,对巴黎人民的可怕遭遇“感同身受”。新媒体的视觉化传播使得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具备了典型的“图像事件”性质。本文以该事件为例,通过梳理新媒体与“图像事件”的关系,分析“图像事件”的成因,探讨“图像事件”在传播中产生的效应。
  一、“图像事件”的成因
  法国媒介学者雷吉斯·德布雷认为媒介是一种传递工具,其意义不仅在于信息的即时传播,更是文化代代相传的承载物。他将媒介的技术发展过程与文化系统的历史演进相结合提出了“媒介域”的观点,把文化传递系统分为逻各斯域、书写域、图像域三个阶段,任何两个媒介域的更替都是技术引发的,同时它会带来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新媒体的出现证实了德布雷关于“图像域代替文字域”的预言。新媒体是利用数字、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在使用终端、信息呈现、受众习惯上和图像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图像事件”的产生。
  (一)使用终端智能化
  智能手机以其移动、便捷、及时的特点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刷微博、逛朋友圈已经取代阅读报纸成为了人们首选的获取资讯的方式。每个人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传播者,人们随时记录、上传身边发生的事情,直观易懂的图像成为比文字更受青睐的传播符号。
  (二)呈现方式多媒体化
  纸媒、广播和电视分别以文字、声音、影像作为各自传播的主要手段,而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传统的传播格局。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将静态的文字与动态的图像、声音等符号融合,使信息呈现方式多媒体化。图像不再是文字信息的辅助和说明,而是作为独立的传播符号构成了新媒体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受众阅读习惯的视觉化转向
  根据德布雷“媒介域”理论,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会引起传播方式、生活习惯、思考模式的改变。从阅读到观看,新媒体的出现影响了受众对信息的接收习惯。新媒体面向全球各地的受众,图像则有效减少了沟通障碍。另外,图像具有再现事物原貌的特征,符合受众“还原现场”的心理,因此,图像成为了受众的首选。
  二、“图像事件”的呈现
  新媒体的视觉传播是将图片、视频与热点事件结合起来形成“图像事件”传播的重要渠道。2015年8月13日晚,法国巴黎7个地区先后遭遇了袭击,此后ISIS恐怖分子、社交媒体上的个人用户和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都发布了大量图像资料,恐怖袭击事件通过图像传播而升级成为一个典型的“图像事件”。
  (一)ISIS主动发声
  ISIS恐怖分子第一时间通过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媒体晒出庆祝照片。照片中,恐怖分子或直视镜头微笑,或举杯祝贺。恐怖分子的喜悦与狂欢挑起了受众对ISIS的痛恨,同时也加深了对ISIS的恐惧。
  将巴黎恐怖袭击推向“图像事件”的关键是ISIS官方在新闻媒体中心发布的视频。该视频曝光了参与巴黎恐袭的9名恐怖分子,以及他们在远赴巴黎前接受采访的影像,“France your turn is up”(法国,轮到你了)等威胁性话语和镜头赫然出现,意指将要发生的巴黎恐袭事件。此外,视频中还包括恐怖分子在现场传回的拍摄画面,随着第一声爆破声响后,凄厉的尖叫声撕裂了夜的宁静,随处可见的流血和火光,刺目的红与厚重的黑交织在一起,即使是屏幕外的观看者也能感受到现场的无助与绝望。该视频在Youtube上的点击量仅一天时间就达到了上百万次,并在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得到多次转发,触目惊心的画面将受众带入袭击现场,巴黎恐怖袭击由此衍生成为“图像事件”。
  (二)社交媒体传播,成为媒体重要信源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事发突然,媒体记者来不及反应,而新媒体尤其是Twitter等社交媒体发挥了便捷、快速的优势,充当了主流媒体第一手视觉材料的主要来源。
  袭击事件发生后,CNN专门开设了一期名为“Terror in Paris:Social media reacts”的新栏目,对各类社交媒体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其中引用的大量视频来自手机视频直播软件Periscope。在恐怖分子闯入巴塔克兰剧场发动攻击的短短几分钟内,就有现场用户打开Periscope开始直播,让人们第一时间知悉了袭击事件的发生。
  社交媒体将各种相关信息向受众展示,Twitter上也被巴黎人民自发组织的对袭击事件遇难者的点蜡悼念照片刷屏;Facebook开放为上传照片添加法国国旗滤镜的新功能,号召全球人民为法国祈福,共同抵制恐怖主义行径;此外,也有一些展现出遭遇袭击后的巴黎迅速恢复了正常生活秩序的照片,对于当事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受众而言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引导。   巴黎遭遇恐怖袭击的消息当天稍晚传回中国,媒体迅速跟进对巴黎恐怖袭击进行视觉化报道。凤凰新闻客户端在头条发布大量巴黎袭击现场图集;澎湃新闻客户端搜集了国外社交媒体上的视频资源并制作成H5进行实时直播。人们对巴黎恐怖袭击的了解已无法与新媒体上的图像相脱离,图像的参与使得袭击成为了典型的“图像事件”。
  三、“图像事件”的传播效应
  全世界人民持续关注巴黎恐怖袭击的发展动态,新闻图像如洪流般从各家媒体发出。直观的画面、真实可视的形象和细节,视觉传播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新媒体中得以展露,“图像事件”在传播中带来了积极效应,同时也引发了负面影响。
  (一)接近性与新闻伦理
  接近性关乎新闻价值的评判,接近并不拘泥于地理意义上的毗邻,更多的是指受众的利益相关性和心理贴近度。新媒体的视觉传播以更直观的可视化感受拉近了受众与现场的情感距离。袭击事件发生后,巴黎各地的Periscope用户纷纷直播自己周边的情况,对袭击现场的动态还原将全世界的目光锁定在袭击现场,使世界各地人民“身临其境”,增强了新闻接近性。
  从图片、视频再到直播软件的推出是视觉传播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新闻伦理方面的问题。在恐怖袭击事件报道中,直播无疑是最有效率的传播手段,任何人只要下载了直播软件,都可以第一时间将现场情况传播出去。然而,在这样的灾难性事件中,暴力活动留下的血腥场面是否适合人们“围观”还有待商榷。在2015年7月法国尼斯发生的爆炸事件中,来自德国的记者Richard Gutiahr的选择是放弃直播,并对所有细节进行模糊处理,确保在拍摄画面里没有出现死者的面容。在新媒体上,更多的是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用户,他们在传播时很难坚持把人文关怀放在优先地位,如何在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最大可能降低接受者不适之间进行取舍,依然是“图像事件”传播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舆论引导与建构真实
  新闻媒体发挥着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图像在感官和情感方面比文字更具有效力,尤其是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一张图片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社交媒体上的悼念、祈福和重建等照片,将人们的缅怀与同情,以及对恐怖分子的愤怒和斥责等情感加以引导,在整个社交平台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情感凝聚力,构建起世界范围内的人文关怀。
  视觉传播看似是采取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变得更加完善,实际上视觉形象本身就游离在“实景”与“虚拟”之间,也就是说图像既可为善,亦可为恶。
  美国政论家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为人们展现的信息环境,并非是对真实世界“镜子式”的还原再现,而是经过选择性加工后的“象征性”呈现,从而左右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如今,人们身处视觉图像建构的环境之中,眼前所见的种种都是带有倾向性的产物。对于一张照片来说,从构图、布景再到光线、色彩的运用都是选择的结果。
  袭击事件发生两周后,ISIS在YouTube上传了名为《No Respite》的视频,企图为自己的暴力活动正名,在意识形态上建构合法性,这种叙事策略一旦成功,图像建构意识形态就会借以信仰的名义为人们所接受,这将是反恐事业中十分棘手的问题。
  结语
  新媒体以快捷的传播、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开放的互动模式成为“图像事件”生成和传播的平台。一方面“图像事件”的传播实现了多样化呈现新闻和受众的多方位知悉新闻现场,图像具有的感官化倾向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对图像的过分追求为新闻报道带来了值得反思的问题。
  图像最大程度的满足了受众对于可视化的需求,利用图像全方位地还原事件是对受众知情权最大限度的满足,然而对图像的尺度问题需要掌握得当,否则就会引发伦理问题和道德冲突。一味地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往往还会遮蔽新闻的实质内容,最终将使人沉浸在视觉化的感性满足中而丧失了理性判断的能力。再者,图像所承载的意义并非表面上显示的那样简单,它往往通过动作、构图、焦点等多种方式实现表意,体现的是传播者的意识形态倾向而非事情真相的还原。受众在阅读图像的时候应该具备理性的批判精神,而不是成为新媒体议程的被动接受者。■
  参考文献:
  [1]雷吉斯·德布雷.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3-60.
  [2]雷吉斯·德布雷.普通媒介学教程[M].陈卫星,王杨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78.
  [3]张欢雨.多模态新闻报道图文互动评价机制研究——以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为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6(2):119-123
  [4]张瑞华.书写“9·11”“图像事件”:《特别响,非常近》的图像叙事[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6(2):96-101.
  [5]王丛.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媒介事件报道的视觉传播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作者: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 要:借鉴目前“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成果,对广西林溪第62届“花炮节”3个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参与者进行实地调查,解析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提出中国优秀民间体育的发展应当建立以政府引导为主,积极发挥民间组织主导作用的发展模式,加大对民间组织的培养和发展扶持力度,挖掘民间体育的文化内涵,打造精品民间体育赛事,推进民间体育文化的产业化进程。  关键词:民间体育;利益相关者;花炮
方志敏,一位被中共几代领导人高度评价、为人民群众所熟悉和敬仰的革命先驱。他的人生虽然短暂,光辉业绩却感召并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198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彩色故事片《血沃中华》,并于1981年初在全国公映。这是第一部以方志敏业绩为内容的故事影片,然而,人们对它的创作和拍摄情况了解并不多。在此,我将自己所掌握的情况介绍一二。■方志敏之子方兰受命负责剧本创作■  电影《血沃中华》剧本,由
一条安泰河,将三坊七巷和朱紫坊连接起来,也将这个中国不多见的明清古建筑群静静揽在怀中,它孕育了影响近代中国的数十位硕儒名贤,也润泽着众多生长于斯的奇花异木。  历史,在这里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古厝故事,古厝中的老物件,古厝中的花木,件件、桩桩都让人心驰神往,怦然心动。我最爱的还是坊巷深处陪伴古厝的花木,它们是古厝的生命符号,是古厝的灵魂与见证。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它们的美惊艳了时光,也让我们常常迷失在
经历整整10年的销量奇迹之后,“洋品牌”汽车在中国已经很难挣到“黄金”。  中国车市高速膨胀的时代过去了。2011年1~11月,全国汽车销量为1681.56万辆,同比累计增长只有2.56%,而过去10年里,汽车的年均增幅要超过24%。  “过去的10年是黄金10年。仅靠刺激消费就可达到了。未来的10年应该是白银10年,汽车产业和汽车市场不能单纯依靠刺激消费这一招,而更应该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国家信
自从信息技术课程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开始认识到计算机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它同时也带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新的文化。从最初的程序设计文化,到算法思维,再到数字文化,人们总是试图在繁杂的操作与技术层面之上去凝炼出高位的精神。如今,计算思维来了,那么信息技术课程该如何改变呢?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将如何操作信息技术工具作为了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核心。信息技术
1 引言  磁通量是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既是用来描述磁场的物理量,又是说明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概念,其概念比较抽象,建立过程比较复杂,相关概念容易发生混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简要回顾物理学发展中磁通量概念的建立过程,结合概念教学的要求对教科书中磁通量概念的编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按照“探究一建构式”设计磁通量概念的教学,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所裨益,与同仁交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与习惯,传统报业的经营空间日益被侵占。只有实现有效的形态创新,报业才可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身边新闻纸》是《广州日报》根据本地化定位的需求在2012年整合的都市新闻版块。本文以《身边新闻纸》版块的具体报道为案例,分析该版块报道内容的特点,通过梳理这些要素,尝试找出其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身边新闻纸;内容分析;本土化  一、
【摘 要】借助新媒体手段拓展供给是电视媒体最优策略选择,电视供给博弈是在新媒体技术、行动的已知行为参照下进行的。电视与新媒体的博弈是在多阶段完全信息状态下进行,“逆向递归”法成为电视策略行动的行动轨迹。声誉维持是电视与新媒体完全信息重复博弈中的有效均衡策略,优化新闻声誉需要关注当下供需错配症候。  【关键词】电视;新媒体;供给;博弈;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思想日益多元化,其行为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生活中舆论生态的多元、多样、多变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主流新媒体仍需要有主旋律来定音、导航、正向,更需要用正能量来暖心、凝神、聚力。本文以天津今晚报的新媒体“问津”客户端为例,围绕主流新媒体的责任使命,在导向责任、特色需求及效果研究三个方面论述“问津”客户端这一新媒体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
【摘 要】“罗辑思维”作为自媒体领域的佼佼者备受关注,它的出现使得“社群”成为当下热点。本文以“传播的仪式观”作为理论视角,以“罗辑思维”为例讨论自媒体品牌社群的建构。基于McAlexander等人关于品牌社群理论的“基于核心消费者的品牌社群模型”讨论了“罗辑思维”品牌社群中消费者与品牌、产品、营销者、消费者这四层关系,并从传播的仪式观视角提出建构上述四层关系的三条路径:仪式感的塑造与重复、文化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