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主流美好生活观培育的逻辑和机制

来源 :学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lar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主流美好生活观培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对人民群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主流美好生活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新时代之所以开展主流美好生活观培育,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哲学、现实与实践逻辑.哲学逻辑在于美好生活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开展主流美好生活观培育能够引导人民群众合规律性地期待、感悟和创造美好生活;现实逻辑在于美好生活观领域各种思潮交锋加剧,主流美好生活观需占领话语权高地;实践逻辑在于主流美好生活观培育呈现碎片化和零散化状态,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鉴于新时代主流美好生活观培育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形成自信自觉的培育主体养成机制、科学具体的培育内容创新机制、亲切共情的培育方式优化机制、多样融合的培育媒介强化机制和平衡充分的培育环境建构机制.
其他文献
注重此世、安住当下,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品格.儒家关心今世,重视现实人生,“孔颜之乐”和“曾点之志”就体现了珍惜此世、安住当下的生活哲学;道家也强调保持接受、安住当下,老子提倡的“复归于婴儿”,就是回到当下、活在当下的典范;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参禅在本质上乃是提升觉知、安住当下的训练.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意味着厘清头脑,净化心灵,简化生活,告别浑浑噩噩的人生.倘能如此,则宠辱不惊,得失坦然,进退自如,穷通皆乐,这是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至高境界.
省域产业发展与人口变动密切相关,人口老龄化从劳动力供给和产品需求等层面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本文选取云南省1987~2020年时间序列数据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对人口老龄化影响省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会在短期内促进省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且有利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人口老龄化影响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最为显著.因此,需要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对省域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冲击,并制定出更具实操性的应对举措.同时,需要注意长期内少儿抚养比对省域产业结构的影响更为显著.
区块链存证技术采用了突破性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保障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在司法实践中逐步推广应用.人民法院在试点区块链存证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两种不同的模式:一是“第三方存证”,诉讼当事人必须向人民法院指定的数据服务商购买服务,并由服务商代为存证.二是“自主存证”,诉讼当事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接入区块链并自主存证;无须借助第三方.比较来看,自主存证模式可以有效防止信息泄露,有利于当事人平等地使用区块链存证技术,并且能够适应多种应用场景,因此在安全性、公正性、实用性等方面均有优势,应当作为区块链存证的基本模式.在确立
民国初年,知识界面临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新进西方文化进行权衡取舍的时代课题,其中,新与旧、东方与西方礼俗观念的冲突成为论争焦点.在宣传手段并不发达的民初社会,兴盛一时的各类报刊成为知识精英与社会大众互动交流的主要媒介平台,各界知识分子在报刊上争相发表各式文章,阐述对中国传统礼教与东西方礼俗的认识和见解,学者之间也通过报刊平台展开对话,试图重估、改造古礼,并希望利用报刊的宣传力量传播新的礼俗观念,改良社会风气.关于大小传统之间、精英知识与大众生活之间,以及“礼”与“俗”之间的互动关系虽错综复杂,但其题中之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繁荣民族文化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方向,在百年历程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红色革命文化,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为建设文化强国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与思想财富.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文化建设历程,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代黄河频繁决泛,对运河漕运、明祖陵寝、泛区民生产生影响.明朝黄淮治理因而面临国计、家业和民生的艰难抉择问题.明廷治水的第一要务始终是保障运河漕运通畅,即阻止大河北决,以免山东会通河段遭受破坏;抑黄河南行,尤其是借道汴泗故道,以河济运.护陵虽是黄淮治理的第二目的,但其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且因万历初潘季驯第三次治河专注保漕贻患祖陵而生.相较于保漕,护陵次之.《四库全书》编者所谓明代"治水者必合漕运与陵寝而兼筹之"的认识,不甚准确.至于民生,虽然偶有关注,但在事关朱明王朝国家稳定、家业千秋传承面前,则难免成为
纵观国内外工伤认定法律制度体系发展历史,无论是工伤认定中工伤范围、对象以及认定标准均是随着该国经济社会、社会保险制度发展而不断发展,其工伤认定的法律原点是保障职工合法的工伤权益,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以期达到用人单位、职工和工伤保险基金的利益平衡.通过对工伤认定中“伤”和“病”、“劳动者”和“职工”、“三工”标准存在的法律实践争议分析,提出从经济及法理基础理论出发,明确工伤认定中倾斜保护劳动者和平衡分配工伤风险的原则,厘清工伤认定对象、范围和认定标准的法律边界,明确依法适用法律法规是“病”纳入“伤”的正
基于对低生育率陷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再认识,针对中国是否已经进入低生育率陷阱的研究争论,通过人口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和年度人口变动调查等数据,采用总和生育率、分孩次递进生育率等人口指标和模型,对相关政策或策略预期效果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文章得出以下几个基本结论:第一,2019年、2020年总和生育率和出生人口数下降标志着全面两孩政策“堆积”效果的基本结束,生育水平进一步下降的风险大增.同时,中国目前已经全面进入低生育率陷阱的争论也得到进一步证实.第二,中国低生育率陷阱的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影响因素不
近年来,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尝试通过跨区域环境治理来化解区域性的系统性环境健康风险,为环境法治理论与制度体系的迭代更新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与理论发展机遇.鉴于行政边界区域兼具空间特殊性、主体多元性、利益多层性、诉求多样性等复杂特征,有必要借鉴新区域主义和区域治理理论,来夯实行政边界区域环境治理的“协同法治”理论基础.通过对本体论、程序论、方法论等方面的阐释,未来的区域环境治理现代化还有待实现从地方法制到区域法治、从城乡正义到空间正义、从个体主义到生态整体主义方法论等方面的整体性转型,需充分发挥“协同立法
在重罪案件中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时,要更加注重对被害方的权益保障.而从司法实践来看,重罪认罪认罚中被害人的知情权、意见表达权等权利均未得到充分的保障.被害人权利保障的核心就是要加强并保证他们的程序参与权,因此无论是因应重罪属性的需求,或是体现制度多元内核的需要,还是为了进一步平衡国家刑罚权与被害人权益,都需要对被害人在重罪认罪认罚中的参与权进行扩张.但这种扩张又不能超越限度,不然会面临侵害被告人权利、影响司法权理性运行以及妨碍社会正义运行的风险.因而要秉持有限性的原则,合理地扩张被害人的知情权、意见表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