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椒香出太行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qingqing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且不说下伏头村的山,虎头山四面合围、绵延起伏,将小山村搂在怀里安抚;也不说下伏头村的水,丹河水被数度拦截,那干涸的河床、光滑的鹅卵石都在诉说过往的烟云。我要说的是一种树,一种很不起眼,很常见的树——花椒树。
  是的,是花椒树。
  就因为它长在了下伏头村老董家的坡道上,长在了荒废的石头房的院墙外而引起了我的关注,这一关注让我心神荡漾,让我浮想联翩,让我总想为它写点什么。
  那天早晨从虎头山下来,路过一道斜坡,带队的下伏头籍银行行长张飞跃说,上董家坡看看吧,那里可是下伏头村的风水宝地,也是十三代董家先人的发源地。于是,我跟着大伙儿上了董家坡。
  首先看见的却又不是花椒树,而是一棵有四百年树龄的大槐树。这槐树枝繁叶茂,老杆遒劲。树荫完全蔽了房子、梁子、路子,就连路牙边上米把高的石头墙也遮了个严实。村民说,以前这里可热闹了,人们都爱在槐树下扎堆。每天傍晚,各家人、各種碗、各种饭都挤在这里,你一言,我一语,这风,这雨,这日子就在青石板上铺开了。甚至吃完了也不送碗,直到风吹凉了石板,月亮爬上了枝头,才慢悠悠的挪动双脚回家睡觉。
  花椒树长的地方离大槐树不远,在一堆残砖烂瓦中间越发逼人眼。已是仲夏时节,花椒树绿茵茵的,花椒也一簇一簇的,淡青色的果皮上布满褐色的小腺点。从花椒树下经过须小心翼翼,那短短的尖刺时不时会向你示威。我低首蹑脚,却看到树根边有一只肥胖的大青虫。再细看,这青虫已僵足朝天,蔫蔫地“睡”在草丛。我又想起来路上也有蚯蚓尸体,拃把长,油腻腻的。大概是最近少雨,土层干旱,蚯蚓在挪窝过程中渴死了吧。
  花椒树耐寒也耐干旱,对生存地的选择没有要求。其实对花椒我们并不陌生,这开白花、结小籽、味麻性烈的小植被早已种遍了田园地头,走进了万户千家。早在2600年春秋时期就开始食花椒。《诗经》有云“有椒其馨”。唐诗也说:“欣怡笑口向西风,喷出元珠颗颗同”。楚人首开椒酒之风,《九歌》里说:“奠桂酒兮椒浆”,“播芳椒兮盛堂”,到了汉朝更是以椒涂壁,取其温也。但是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花椒的主要功用还是做调料,“鼎餗也应知此味,莫教姜桂独成功”说的就是这种功用。
  但是今天这不起眼的小花椒给我上了一堂课,让我感慨万分。走在我前面的焦作作家董全云掐了一粒花椒含在嘴里,并嬉笑着对我跟崔小玲眨眼睛。我俩出于好奇也掐了颗放进嘴里,那个麻劲瞬间穿透了嘴皮、舌尖、上颚,感觉整个口腔都在跳动。我和小玲赶忙吐了花椒,直朝董全云瞪眼睛。董全云将舌头伸出来,让我们看那颗蜷在她舌根的小花椒,并大呼可惜了。
  绕过花椒树,来到已经是残垣断壁的石头屋。有的山墙尚好,有的门窗还在,那一层层的台阶无不在诉说它曾经的辉煌。我无心听董家后人讲老房子的斑驳往事;也无心看大槐树对面的丹河故道,只一门心思思忖这小小的山里花椒为啥有这么大的麻劲?要说体型,它远没有川陕的红椒皮厚疙瘩多,椒目也不浑圆饱满,它就像一个害羞的农家小姑娘躲藏在大山深处,但一旦你走近她,体验她,你又会觉得她的通体清纯,满腹幽香又是多么的丰厚。你别说,待强烈的麻痛之后,是很透彻的舒适,脑醒目明,神清气爽。
  于是我对崔小玲说,咱再去摘点花椒吧。我们就掉过头来,钻到花椒树下。崔小玲比我个子高,她踮起脚尖专拣一簇簇长得好看的摘。我也不管它是三五一组还是散兵剩勇,只要是个头大的我就摘。这时我想起一个传说:花椒树最善良,当别人偷摘花椒时,主人是不能骂的,你的骂声花椒树听了是会生气的,一生气第二年就不开花结果了。我们在没有骂声中痛痛快快地摘着。我捡起地上的一片桐树叶包起来,小心翼翼地裹了三层。桐树叶是刚掉下来的,青青的、软软的。小玲说,她要用丝绸缝制成香囊,缀上玉坠,挂在她的爱车里。我说,人家涂壁你挂囊,莫非你也想给自己筑一座椒房吗?小玲怅然道:“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我才不学让人唏嘘感叹的陈阿娇呢。做人永远得自立,女人也一样。
  正在说话间走来了诗人郜希贤。我跨前一步说:“郜老师,给你提供个素材你要不要?”,郜老师瞪大眼睛看我。我把手里花椒包递给他:“猜猜里面装的啥?猜对了我请客,猜错了你请客。”郜老师用手指捻搓了半天,直摇头。我抓过包往他鼻尖一扫,郜老师也顺势吸一口气,脱口说:“花椒”。我说:“郜老师,你输了,记得欠我一顿饭昂。”
  我们在嘻嘻哈哈中离开了董家圪垱,在一家窑洞加平方的小院停下脚步。
  进院子,首先看到的是墙角的鸡笼,笼子里一窝白净的下蛋鸡着实喜人,这鸡像身材好看的女人,想来下的蛋也是俊俏的。院子左手是一厢房,贴字“观音堂”。堂内挂锦旗,供观音像。想想这也没啥奇怪的,有人烟的地方就有香火,有香火的地方就有希望。谁不希望人丁兴旺子孙绵长呢?好在这观音堂离花椒树不远,花椒也比喻多子。也很奇怪,花椒第一次出现在《诗经》里是以美丽的女子形象,希望女人像花椒一样多生孩子。
  在“观音堂”里,放着一把竹木躺椅。张飞跃说,这把椅子可是地道的下伏头村特产,并且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祈福椅”。说着他四仰八叉地躺了下去:“小枝我问你,这把椅子为啥摆在观音堂?”“祈福呀!”“对,但是躺上去的人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啥不一样?”于是他把二郎腿一翘,悠闲地说:“这把椅子男人躺了祈来的是福气”。“那女人呢?”,他“呼”地站了起来,并做了个“请”的姿势:“躺下我仔告诉你”。我裙子一摆,手握扶柄,轻轻躺下。他一手叉腰,后退一步,右手一举说:“小枝你听好了,这把椅子的寓意是男人躺了有福气,女人躺了会怀孕。”我一听,爆跳而起:“张飞跃,你拿我开涮不是?”就追了出去。
  晚饭是在村大院举行的,地地道道的农家饭,有马齿菜、小鏊馍、生调菜瓜,醋溜南瓜丝,还有一盘油炸花椒叶。关于花椒叶的吃法明代米捕《救荒本草》:“采嫩叶煤熟,换水浸淘净,油盐调食”。古人对于花椒的开胃驱寒,提味增鲜也多有记载。民间传说,有一次乾隆帝到山东孔府出巡,食欲不振,面对满桌山珍海味摇头。正在百官为难之际,厨师端上来一盘“油泼豆芽”。乾隆看到盘子里黑色的花椒粒很是好奇,就用筷子尝了尝,顿觉清凉爽口,马上胃口大开,从此“油泼豆芽”也城了孔府开胃名菜。今天,我对着满桌子的农家菜也是胃口大开,恨不得自己是猪八戒的肚子,但是我最钟情的还是那一小蝶花椒腌咸菜。冬季萝卜下来时,洗净盐腌,出水后再切条晾晒,用滚水煮花椒、大料、生姜,冷却后倒进肚大嘴小的陶瓮里,放进疲韧的萝卜条,浸泡数日即可食用。这咸菜,味浓、脆香、甜咸适宜,比我在城市买的好吃百倍。
  《诗经》里说“椒聊且,远条且”。是说花椒的芳香能传播到很远的地方。下伏头村是淳朴的,不仅有清香的花椒树,还有厚道的村民。通过一天的接触,那当了四十年村干部的李秀荣大娘;第一个搞起旅游的王文明老书记,还有一家三代把心血和希望寄托在这片土地的张飞跃行长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忘不了花椒树的清香,忘不了村民的善良,更忘不了张飞跃的姐姐那爽朗的笑声、激情的歌舞、热情的挽留。他们又何尝不是一粒粒花椒种子,用自身的光和热调剂着生活,书写着希望。
  就要离开下伏头村了,我怀揣着花椒包依依不舍。这浓郁的辛香已经把我的心陶醉,这淳朴的民风更是我向往的家园。太行山孕育了太多的杰作,这杰作在喧嚣的时代越发可贵。那一树韵味悠长的花椒清香会伴着我走出太行,飞向四野八方。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广西贺州市昭平县北陀镇,位于潇贺古道的西侧,今昭平县的中部,中间是丘陵地带,四面环山,形状似陀螺,素有小盆地之称。位于桂江北面,故名北陀。全镇总面积为四百一十七平方公里。下辖十三个村委,总人口为3.78万。  这样的小镇在贺州有很多个。北陀镇,它不像黄姚古镇一样,山可以入画,水可以入诗。北陀的山水,给人的印象是,它不显山,不露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平常得不能再平常。  说北陀是藏着的,掖着的
期刊
诗意的绿春  踏上春天的汽车,绿春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一一呼啸而过,公路上粉红的樱花排列齐整,在一片片树荫的衬托下似千余名新娘子羞羞答答绽放最美丽的辉煌与灿烂。连日的阴雨在我们到来之际嘎然而止,阳光穿透乌云,绿春县城宛如刚出浴的少妇晶莹剔透。  翌日清晨,县城对面的哀牢山上云遮雾绕,错落有致的哈尼山寨披上婚纱,云海包围了树林和山腰,山峰与树尖若隐若现、若即若离。霎时,太阳光拨开云层,独独照射在山洼的
期刊
深秋的一个机会,踏上老家的山路,连绵起伏的山丘到处一片枯黄,天空灰白,四周一片死气沉沉,偶尔有山雀飞过,间或留下几声哀鸣,在山頂就看到了奶奶老屋门前的那棵挺拔的老榆树,那棵不知生长了多少年的老榆树。儿时每到春天,上树打榆钱的情景再浮眼前,此时仿佛看到奶奶(娘娘)正迈着蹒跚的脚步,怀里抱着柴火,走在门前的小路上。  奶奶是北方农村一位极其平凡的妇女,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16岁就随父母命嫁到梁外地区生
期刊
洮河,这条河流为黄河上游支河流,很早以前旧社会落后,科技不发达,过河只有水浆、木船,在生活中,人们都离不开这条河流,家住在河边的老百姓们经常在河边上玩水,从少年时期就学游泳,刚开始在水浅的地方玩水学游泳,一旦出门就能见到河,天天玩水,长期以来,越玩越会玩,学会游泳浮出水面后,慢慢地游到河水水面中间,可以水面上正常游泳了,特别是夏天,河边上的人为了方便洗澡和锻炼身体,洮河一带的人都在水上游泳,看起来
期刊
少年时不懂父爱,蓦然回首,依旧存在。  我不知道如何去用简单的、朴实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描述我对父亲的爱,天生对父亲的畏惧感,天生对父亲的懦弱感,这不是从外表所延伸的,而是真实的源自内心的不安,也许早已深深地给予了内心的枷锁。对父爱的迷茫程度超出了我的认知能力,常说到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可是这人世间最大的爱却懂得迟了,慢了,没有赶上车站的那最后一列班车,汽笛声久久回绕,刺破了寂静的漫漫长夜,我不能安
期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影《红高粱》演出之后,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股“红高粱”热,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红高粱,给亿万中国人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由此,我想到了生长在青藏高原的一种农作物——青稞。  青稞属于禾本科大麦属,在植物的谱系里,青稞是青藏高原的土著。青稞产于西藏、青海,以及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正好和青藏高原的地域吻合。据资料介绍,青稞在青藏高原的种植历史在3500~4000年,这个时间几乎
期刊
多年前的一个八月,难忘的“行路难”。  那年,我从大漠深处的茫崖到省会西宁参加一个省摄影界的会议。会议结束后,归心似箭。当日傍晚,即乘上了西行的货车,开始了1300多公里的归程。  车,伴随着一曲“天上飘下毛毛细雨,淋湿了我的头发,滋润着大地的胸怀……”疾驶在蜿蜒起伏的公路上,我的心也随同音乐一起飘荡、飞扬,完全陶醉、沉浸在会议结束后的那份轻松感中。可谁也不曾料到,车驶过湟源没多久,发出异样的响声
期刊
北疆的秋向来是静悄悄地来,停留的时间极短,总是伴随着一两场冷风一吹而散,于是常会使得人产生错觉:北疆的一年里,只有三季。  这样的错觉我亦时常有,可幸运的是,今年的雪只在十月里匆匆忙忙的来过一回,并未早早的吓走秋,我终于还是在秋的尾巴,寻到了它的痕迹,是一个早晨,在十一月里。  天色未明的风里还带有一丝夜里的寒意,我踏着晨意向屋后的柏油路走去,我是带有一些期盼的,昨夜入睡时,同舍的朋友告诉我:北疆
期刊
盛夏,蔚蓝色的天空挂着火球似的太阳,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道路两旁的树木都没精打采地、懒散地立在那里。就连空气也是热烘烘的,人一动就浑身冒汗。公路被烈日烤得发烫,脚踩下去像在烤炉上行走。天气闷热得要命,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太阳刚一出来,整个城市像个蒸笼,使人喘不过气来。  因为炎热让人们无不汗流浃背,喘息连连。夏天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因为闷热,便滋生出许多烦躁。每每热的难以忍耐之时,总
期刊
汉江,在上古《山海经》里叫沔水,到秦灭亡后称汉江。汉江是汉中人的母亲河。它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的秦岭与巴山之间,而后穿越陕西南部的勉县、汉台、城固、洋县、西乡。经西乡茶镇的新鱼坝流入安康,进入湖北省十堰市入丹江水库。汉江属中国四大水系之一,江河淮汉。  由上古流经到现在的汉江,孕育了汉江文化,养育了一江两岸的人们,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从张角的五斗米教到湖广填川,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劳作到先进生产力的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