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为证据 学生为中心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2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证据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能够证明某事物的真实性的有关事实或材料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它强调的是反映和过程。初中历史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重视初中生史料证据意识的培养和史料证据的运用。
  [关键词]史料证据;有效教学;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6702
  证据意识是历史学习的目标,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要让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必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尤其对于《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单元而言,学生特别难以理解,张冠李戴、思维混乱的现象十分严重。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重视史料证据
  正所谓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傅斯年先生曾说,历史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他把历史等同于史料学自有其偏颇之处,但是也说明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朱光潜说过:“真正的史料只有两种:证据与批判,即生活与思想。”而史料大致也有两大功能:一是为我们呈现较为真实的历史,二是我们从中得到的感悟和理解。史料证据大体从出处上可以分为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材料才是好材料呢?怎样才能选择到好材料呢?笔者认为史料的选择要立足课标,立足学生,立足教学。
  1.体现“课本”原则。历史课程标准是初中历史教师开展教学的指导方向和行动指南。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教学建议是:(1)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收集洋务运动的有关资料,谈谈对洋务运动的看法。(2)收集孙中山的事迹,举办关于孙中山的故事会。教师在史料的选择上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课程目标入手去选择材料。
  《洋务运动》一课的重要人物是李鸿章,基于初中生喜欢绚丽的色彩,喜欢形象的图片,更喜欢生动的语言的特点,教师可以用这样一段材料切入主题:他,历史上褒贬不一;他曾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为此留下千古骂名;他在中国近代兴办洋务,创办海军企业,为自强而不懈努力,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学生在第一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判断出“他”指的是李鸿章。在讲述《辛亥革命》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孙中山照片以及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雕塑、匾额题字等素材引发学生兴趣,然后选择电影《十月围城》的片段使学生感受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以及革命志士前仆后继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2.体现“生本”原则。基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水平,在史料的选择上要注意难度的控制,通过多增加描述性的语言和情境性的句子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如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讲到:“自强的努力仅仅触及了现代化的表皮,而没有获得工业上的突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败绩,更是确凿无疑地证实了自强运动的失败。”这段材料突出了“自强”二字,把洋务运动与“自强”“工业”“失败”串联起来就是其展现的价值。在材料的选择上,尽可能不要采用古文或理论性过强的句子,初中生的阅读能力还达不到此要求。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运用史料证据
  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證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中,要求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1.问题驱动教学,善用史料。教师要引导学生为结论寻找依据,寻找史实。例如李鸿章在甲午战败后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如何运用这段史料呢?教师可以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如:书上哪些史实可以佐证李鸿章的伤感?证据: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紧接着反问一句:洋务运动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它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没有促进作用呢?给出如下史料:上海轮船招商局在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发展到30艘,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学生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初步结论:中国的企业发展壮大了,还一度兼并了美国公司。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你认为书上哪些句子和刚才你的表述意思是相近的?从而归纳落实答案: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通过上述两段材料的运用,学生基本完成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既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也完成了书本知识的归纳,有效地实现了学习目标。
  2.寻找关键词汇,分析史料。通过历史史料的呈现,学生能从中学到什么呢?是知识,是能力,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很显然教师要给学生以导向。有效的方法就是针对所给史料的核心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史料的关键词,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如引用以下材料。
  史料一: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史料二: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从“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入手可以看出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而《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单元中只有辛亥革命提出要推翻清朝统治。同样从“民主维新”“君主立宪”入手,马上可断定这讲述的是戊戌变法。关键词既是平时学生记忆的重点词汇,也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抓住关键词既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又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
  3.追寻教材内容,甄别史料。材料分析题的答案多数来自课本,但新史料新观点的趋势也不容小觑。如引用以下材料。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中华民国人,我非中华民国人。”
  提问:根据材料,你对教材中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的理解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一直接触的知识点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这段材料明显说明“老农”并不知道中华民国的成立,因而问题的答案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所以我们不应迷信书本教材的总结性评价,必须结合材料,依据材料的实际情况得出结论。
  民谣、对联、故事、论述、图片……史料是丰富多彩的,人物、视角的不同展现出多样化的历史画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开发、积累形式多样的史料既有助于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史料教学的路上,我们一直在不断前行。
  [ 参 考 文 献 ]
  赵文龙.史料的选择和使用 [J] .历史教学,2009(9).
  (责任编辑 袁 妮)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内课外“学习型小组”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有效途径,对地理核心素养尤其是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学习型小组,通过“提问题,引探究,共讨论,出成果,做展示,给点评,做总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学习型小组;水循环  [中图分
[摘 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注重发挥好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依据他们的语言学习认知规律,优化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发挥好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对学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到位等,不仅能够减少两极分化现象发生,还能够在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学科学习发展需要。  [关键词]初中生;英语;两极分化;预防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
[摘 要]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要注重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和国家认同的内容,从国家意识、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思想品德;核心素养;国家认同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承担的责任。核
[摘要]如何达成既定的写作目标,是作文教学的困惑之一。支架式作文教学通过系统地整理单元文本写作方法与技巧,以此作为作文支架的组成部分,有效构建起范文与写作训练之间的桥梁,给学生提供写作的辅导和启示,达到作文技法点拨的目的,促进学生作文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结构式支架;范文;仿写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7000402  在传统的
[摘要]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就要精心研究“导”的艺术,不断提高课堂监控能力,站在更高的高度把握课堂。真正的历史课堂,需要的不是作秀表演,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勇气与探索,理性与思考,让我们的课堂因生成而更加精彩。  [关键词]教学本真;动态生成;探究性教学;热闹;冷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7702  新課改实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最根本的追求以及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的人文性。教师结合2017年江苏省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通过直面学生真问题、设计思辨性问题、借力有效追问等方式,对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引导进行探究,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多浸润人文关怀。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人文问题;设计;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0005
[摘要]自“核心素养”提出以来,众多专家都主张教育应该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中心,强调教学要指向学生的素养提升,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引发学生思考,在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关键词]问题导向;核心素养;高中地理;综合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摘要]人文精神包括自由、平等、价值、尊严、宽容等内涵,充满了对人类的关爱与尊重。在高三总复习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从研读教材入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继而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深度理解人文思想的内涵,并为他们树立具体的榜样,启发他们积极追求人文精神。  [关键词]高中历史总复习教学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095  简言之
[摘 要]古文背诵要得其要领、掌握方法,应当先理清文章层次和思路,顺藤摸瓜。可利用课堂时间在接龙游戏中激发学生的背诵竞争意识、调动背诵兴趣;可读赏结合,活化背诵;另外,还可以调动各种感官记忆,复现文章情境,从而引导学生逐渐爱上背诵、享受背诵。  [关键词]背诵;古文;排序接龙;读赏结合;情境;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主体性作用的激发,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参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的体验,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故事情境、媒体情境、生活情境等,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1-0076-02  在高中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