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可以说是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共同居住的一定的区域,有它特有的自然条件或生态环境。一般地说,社区的一切活动体现着整个社区的人文、风俗和文化。当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中,人们过上了富足殷实的物质生活,于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感召中,人们更注重融入健康丰富、如火如荼的文化生活。作为最基层的社区文化建设与繁荣,不但要树立文化民生理念,更再现了群众文化活动的魅力。
社区文化的兴盛,助推社区特色文化建设。社区人文资源积淀深厚,文化主题元素丰富。社区文化给人以一种高雅、通俗、方圆的感观,有别于乡村文化传统、民俗与豪迈、粗犷的气息。多由退休老干部、社会爱好者发起、带动、组建起来。因这一类人群衣食无忧,社会关系好,加之精力充沛又有闲暇时间及发挥余热的热忱,既可圆在岗时疲于工作而无暇顾及爱好之梦,又能丰富大众文化生活,再度体现自身价值。虽然起初活动队伍只是自娱自乐,没有成型的组织、规模与特色,人员来自社会各阶层和家庭,文化素质、年龄、体质参差不齐,存在着相互斗气、耍性子、拉帮结伙、争角色及庸、懒、散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开展活动时,经常会出现佯装抱病、跳槽、服装没人管、道具无人拿、争抢首排等一盘散沙现象。文化是民生之魂,只有具备文化支撑,群众才能在改善生活的同时找回心理归属,重建社会关系,体现价值。因此,社区干部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把这些自发的群众文化组织吸纳为社区文化活动队伍,指派文教委员专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辅导,加强管理与建设,使这些群众文化团体在历经自由涣散,无组织状态后,逐步迈入管理精细化、活动供给多元化、服务创新化、队伍规范化的社区行政管理范畴。活动队伍应扬长避短,以“文建队”,以“特养队”,走品牌之路。如传承和延续太极拳、腰鼓、跑旱船等特色民俗,组建健身舞队、合唱团、乒乓球俱乐部等特色团队,形成自己特有的魅力。譬如,靖宇镇河南社区太极拳协会,已成为靖宇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多次获得国内国际重大赛事大奖,2012年被白山市老年体协授予“老年太极拳品牌之乡”荣誉称号。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网格化管理。现代社区呼唤科学管理与组织化运作。社区是直面群众的服务窗口,文化建设的好坏关系到社区形象。社区文化建设应结合自身工作管理模式,实行条块管理,做到横向到边,坚向到底,把社区文化建设划分成大小两层网格,即社区为大网格,文化活动队伍为小网格。由社区党总支书记担任大网格负责人,亲自抓,全面监管社区文化建设,文教委员负责组织实施。注重选拔有威信,有热情,身体素质好的老干部担当小网格的负责人,组织管理开展有序持久的文化活动。每支活动队伍里必须有1—2名有实力,有耐心,责任心强的教练员,负责组织、编排、培训、辅导工作,定期更换锻炼项目,达到内增凝聚力与活力,外聚吸引力。注重挖掘、培养骨干力量,担负展示、参赛、表演的重任。否则,“大帮哄”、“滥竽充数”不仅上不了台面,反而影响演出质量与效果。
加强社区文化网格化管理,逐步实现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在细化、量化工作的同时,达到层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各司其责,强化组织建设与管理,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规划建设合理的文化活动场所。各类活动队伍的不断兴起、发展、壮大,虽然彰显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热情与文化自觉性,同时也折射出场地匮乏问题,出现了争抢场地的不雅局面。更何况东北寒冷的冬季在零下30℃左右,不适宜户外群体锻炼。只能想方设法,多方协调,借用一些单位的大会议室,分批分时段进行锻炼,造成极大地负面影响。至此,社区文化场地建设应提到议事日程,亟待解决。基于这种现状,各地应该按照国家或地方有关规定的社区活动面积不低于500㎡标准的要求,结合省市补助、开发配建、公益捐助、政策扶持、县财政兜底‘五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对不达标的社区活动场所全部新建,坚持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原则,做到统一设计,统一外观标识,规范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等活动场所的配套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活动场所,发挥便民服务和文化活动中心的功能,努力营造一个以活动场所为支点,文化是亮点,传播和谐是重点的浓厚文化氛围,把社区打造成服务、宣传、教育、凝聚群众的坚强阵地,让文化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因此,社区要建設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活动团队自身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缺一不可。
拓宽活动载体,以丰富多彩着力,夯实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不应拘执于形式或传统文化的一端,要多角度,多方位的开展活动,倡导并推行四大活动板块:一是广场健身活动;二是活动场所健身活动;三是节假日文化活动;四是传统和现代文体项目健身活动的相融并济,才能显得更加多姿多彩,韵味无穷。于参加各类赛事中,汲取经验,提炼表演技能。充分利用元旦、春节、“三·八”妇女节、“七·一”党建、“八·一”建军节、全民健身日、“十·一”国庆等重大节日或纪念日,举办联欢会、乒乓球和羽毛球友谊赛、太极表演、趣味运动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书画展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感染力强的文化活动,搞活社区文化。积极拓宽渠道,广泛联谊,搭建平台切磋技艺,增进认同感与向心力,全面提升活动品位和质量。社区文化活动是否丰富多彩,不仅能激活社区文化内在动力,还能表现出社区的文化底蕴及群众的文化口味和欣赏能力,让更多的群众走出家门,动起来,练起来,舞起来,活起来,乐起来,沿着文明、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为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创新社区文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文化有活力有魅力,是传播、影响和发挥功能的前提,也是维护自身阵地的基础。各社区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文化发展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很容易使相对处于弱势的文化团队濒临“倒闭“的危险,文化传承、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或削弱,桎梏社区文化发展。社区文化应自强自律,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加大自身开拓创新力度,努力挖掘民间文化资源,鼓励其创作、编排群众喜闻乐见、展现自我审美情趣的舞蹈、小品、三句半、歌曲、快板等文化作品,在演出中发挥自身潜质,融入环境,征服观众,就是双赢。作品必须杜绝趋利、媚俗、浅薄、浮躁等现象,于被吸引、认同、接受、欣赏与感动过程中,获得“生命”并产生社会价值。文化在创新、建设和服务全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氧性的吸纳,进行开放式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交流融合之中赢得主动权,在差异化的竞争中获得独有的文化优势,在发展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管理兴区、文化强区”为根本,创新发展社区文化,打造特色社区文化,不仅为社区文化建设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更提升了广大群众的快乐生活与幸福感,为社区文化建设及和谐发展夯实了人文基础。
(作者单位: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靖宇镇文化广播站)
社区文化的兴盛,助推社区特色文化建设。社区人文资源积淀深厚,文化主题元素丰富。社区文化给人以一种高雅、通俗、方圆的感观,有别于乡村文化传统、民俗与豪迈、粗犷的气息。多由退休老干部、社会爱好者发起、带动、组建起来。因这一类人群衣食无忧,社会关系好,加之精力充沛又有闲暇时间及发挥余热的热忱,既可圆在岗时疲于工作而无暇顾及爱好之梦,又能丰富大众文化生活,再度体现自身价值。虽然起初活动队伍只是自娱自乐,没有成型的组织、规模与特色,人员来自社会各阶层和家庭,文化素质、年龄、体质参差不齐,存在着相互斗气、耍性子、拉帮结伙、争角色及庸、懒、散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开展活动时,经常会出现佯装抱病、跳槽、服装没人管、道具无人拿、争抢首排等一盘散沙现象。文化是民生之魂,只有具备文化支撑,群众才能在改善生活的同时找回心理归属,重建社会关系,体现价值。因此,社区干部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把这些自发的群众文化组织吸纳为社区文化活动队伍,指派文教委员专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辅导,加强管理与建设,使这些群众文化团体在历经自由涣散,无组织状态后,逐步迈入管理精细化、活动供给多元化、服务创新化、队伍规范化的社区行政管理范畴。活动队伍应扬长避短,以“文建队”,以“特养队”,走品牌之路。如传承和延续太极拳、腰鼓、跑旱船等特色民俗,组建健身舞队、合唱团、乒乓球俱乐部等特色团队,形成自己特有的魅力。譬如,靖宇镇河南社区太极拳协会,已成为靖宇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多次获得国内国际重大赛事大奖,2012年被白山市老年体协授予“老年太极拳品牌之乡”荣誉称号。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网格化管理。现代社区呼唤科学管理与组织化运作。社区是直面群众的服务窗口,文化建设的好坏关系到社区形象。社区文化建设应结合自身工作管理模式,实行条块管理,做到横向到边,坚向到底,把社区文化建设划分成大小两层网格,即社区为大网格,文化活动队伍为小网格。由社区党总支书记担任大网格负责人,亲自抓,全面监管社区文化建设,文教委员负责组织实施。注重选拔有威信,有热情,身体素质好的老干部担当小网格的负责人,组织管理开展有序持久的文化活动。每支活动队伍里必须有1—2名有实力,有耐心,责任心强的教练员,负责组织、编排、培训、辅导工作,定期更换锻炼项目,达到内增凝聚力与活力,外聚吸引力。注重挖掘、培养骨干力量,担负展示、参赛、表演的重任。否则,“大帮哄”、“滥竽充数”不仅上不了台面,反而影响演出质量与效果。
加强社区文化网格化管理,逐步实现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在细化、量化工作的同时,达到层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各司其责,强化组织建设与管理,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规划建设合理的文化活动场所。各类活动队伍的不断兴起、发展、壮大,虽然彰显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热情与文化自觉性,同时也折射出场地匮乏问题,出现了争抢场地的不雅局面。更何况东北寒冷的冬季在零下30℃左右,不适宜户外群体锻炼。只能想方设法,多方协调,借用一些单位的大会议室,分批分时段进行锻炼,造成极大地负面影响。至此,社区文化场地建设应提到议事日程,亟待解决。基于这种现状,各地应该按照国家或地方有关规定的社区活动面积不低于500㎡标准的要求,结合省市补助、开发配建、公益捐助、政策扶持、县财政兜底‘五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对不达标的社区活动场所全部新建,坚持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原则,做到统一设计,统一外观标识,规范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等活动场所的配套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活动场所,发挥便民服务和文化活动中心的功能,努力营造一个以活动场所为支点,文化是亮点,传播和谐是重点的浓厚文化氛围,把社区打造成服务、宣传、教育、凝聚群众的坚强阵地,让文化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因此,社区要建設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活动团队自身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缺一不可。
拓宽活动载体,以丰富多彩着力,夯实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不应拘执于形式或传统文化的一端,要多角度,多方位的开展活动,倡导并推行四大活动板块:一是广场健身活动;二是活动场所健身活动;三是节假日文化活动;四是传统和现代文体项目健身活动的相融并济,才能显得更加多姿多彩,韵味无穷。于参加各类赛事中,汲取经验,提炼表演技能。充分利用元旦、春节、“三·八”妇女节、“七·一”党建、“八·一”建军节、全民健身日、“十·一”国庆等重大节日或纪念日,举办联欢会、乒乓球和羽毛球友谊赛、太极表演、趣味运动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书画展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感染力强的文化活动,搞活社区文化。积极拓宽渠道,广泛联谊,搭建平台切磋技艺,增进认同感与向心力,全面提升活动品位和质量。社区文化活动是否丰富多彩,不仅能激活社区文化内在动力,还能表现出社区的文化底蕴及群众的文化口味和欣赏能力,让更多的群众走出家门,动起来,练起来,舞起来,活起来,乐起来,沿着文明、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为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创新社区文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文化有活力有魅力,是传播、影响和发挥功能的前提,也是维护自身阵地的基础。各社区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文化发展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很容易使相对处于弱势的文化团队濒临“倒闭“的危险,文化传承、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或削弱,桎梏社区文化发展。社区文化应自强自律,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加大自身开拓创新力度,努力挖掘民间文化资源,鼓励其创作、编排群众喜闻乐见、展现自我审美情趣的舞蹈、小品、三句半、歌曲、快板等文化作品,在演出中发挥自身潜质,融入环境,征服观众,就是双赢。作品必须杜绝趋利、媚俗、浅薄、浮躁等现象,于被吸引、认同、接受、欣赏与感动过程中,获得“生命”并产生社会价值。文化在创新、建设和服务全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氧性的吸纳,进行开放式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交流融合之中赢得主动权,在差异化的竞争中获得独有的文化优势,在发展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管理兴区、文化强区”为根本,创新发展社区文化,打造特色社区文化,不仅为社区文化建设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更提升了广大群众的快乐生活与幸福感,为社区文化建设及和谐发展夯实了人文基础。
(作者单位: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靖宇镇文化广播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