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辅助“经典”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a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一专题名为“我有一个梦想”,其中包括了恩格斯撰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极富思想魅力和人文精神的课文。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设想不仅要根据其本身的语文因素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特色和语言风格,还要让学生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及其伟大精神,进一步激发他们奋发有为,创立事业。这既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从书本上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马克思的巨大贡献:一是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二是发现了剩余价值。可是,这两大“发现”到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多大的意义,学生一点也不清楚,学习起来毫无兴趣,更谈不上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了。课后,我向历史、政治老师询问过,原来他们的教材现在也弱化了对马克思居功至伟的介绍,难怪学生们云里雾里。既然缺了这一课,就必须补上,可我不能把语文课变成历史课、政治课,不能把语文的内化过程变成简单的人物与背景知识介绍。
  经过教学丰富的老教师一番点拨后,我从网络上找来了李鹏同志所写的《纪念邓小平同志》一文,印发给学生,用贴近生活、更为人熟知的资料来辅助“经典”的阅读。邓小平和马克思有不少共同点,比如他们都拥有着崇高的理想和追求,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终身,都是用自己的思想影响了几代人,等等。我们伟大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之所以能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因为他结合了中国的现状、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具有创造性的邓小平理论。由此,管中窥豹,学生们逐步开始理解马克思的“伟大”了。
  这种用“生活”辅助“经典”的方法,恰恰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动性,既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又从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和资源,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除了语文课本外,还可以是其他课外的读物、广播电视、纪念展览馆等。而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加强课内必修和课外选修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
  通过以上的教学经历,我总结出用“生活”辅助“经典”这种方法的三个原则:
  1.化繁为简,由此及彼
  “生活”化的资料本来就是为更有效地学习“经典”服务的,倘若所选择的比课本上的还要艰深晦涩,那么就达不到化繁为简,由此及彼的理想效果了。
  比如我教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就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先阅读文本,再根据课后提示请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虽然家长的信只字片语,但情真意切,学生读后为父母的无私唏嘘不已。如此一来,自主学习《十八岁和其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2.优美典范,弹性开放
  被选中的“生活”化的文章必须文质兼美,富于文化内涵,并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拓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
  比如习题中出现的文本《秦淮河上寻桨声》,文中涉及到了朱自清、俞平伯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两位大师因为生活经历和对事物感悟的角度不同,写出来的文章或重于抒情或偏于状景,各有千秋。学生从中获得了自我的体验,也获得了“美”的享受。
  3.求同存异,留有余地
  两篇文章毕竟各有侧重,因此对于“生活”化的文章的使用一定要紧紧围绕原本展开,不可脱离和孤立。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从多角度来鉴赏文章。
  比如在讲解柳永《雨霖铃》时,我还选择了席慕容的《渡口》,苏轼的《江城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离别是人生必经之历程,但由于时空变换,人情各异,离愁别绪也有所不同:不舍之离情,生死之离情,期许之离情。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认真领悟,回味无穷。
  语文的教学首先就要体现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要充分运用文本,同时要充分调动教师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其他文献
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配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破了原有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更多的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变革,培养多种能力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与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包括三个方
期刊
语文教学改革无论怎样进行,它始终是语文教育。既然是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积淀:积淀人格魅力、积淀各类知识、积淀教学理论和技能,在稳中求变,有所适应。  一、积淀人格魅力  语文教育是一种做人的教育。大量的实践证明,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优秀的文章、优秀的人物对他产生的影响要远远超过政治课本的空洞说教。  “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育的三维目标之一,是一种顺应时代
期刊
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就是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向学生灌输知识。在学生的眼中语文学习总是枯燥无味,谈不上兴趣,更谈不上主动和积极。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过去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爱说爱动、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的特点。所以要改变这个状态,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把课堂变成学堂,同时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阵地。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巧设情景,激
期刊
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经典文本,调动学生的吟诵诗词的积极性,让学生想读、敢读、肯读、乐读、会读,读而思、思而疑、疑而悟。要达到这些目的,并非靠神来之功,如何指导学生吟诵古诗词,怎样更好的陶冶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呢?  一、立足课堂,加强古诗教学的研究  课堂是学生学习积累的主渠道。要掌握古诗积累的方法,课堂学习和方法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在语文教师中开展古诗教学的研讨活动。通
期刊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该文在语音、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以及修辞格的运用上都有许多值得品味和借鉴的地方。下面单就文中的例子看看老舍先生在词语锤炼和句子选用方面所下的功夫。  一、词语的锤炼  (一)动词的锤炼  本文使用的动词既富于变化,又准确传神。比如:同样是雪,落在树上是“顶”,落在山尖上是“镶”,山坡上则是“露”,既符合各自特点,又避免了用词的重复。特别是“卧”字
期刊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进入作品,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这里我们就古诗词鉴赏命题形式与解题对策作一介绍,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一、表达技巧类  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解题方法:分析表达技巧,就是
期刊
审题立意是高考作文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高考作文成败的关键。那么该如何审题立意呢?下面就近年高考作文的主要命题形式——命题作文向各位考生介绍一些快速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  命题作文的题目常常是以词语、短语、句子的形式出现的,可采用以下方法审题立意。  1.重心法  即通过对“题眼”细加推敲,透彻理解作为标记的关键词语的涵义,就不难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议论的对象,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跑题。  偏正式题目
期刊
2011年高校招生录取各个批次如何安排,每个批次包含哪些学校?普通高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有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  本科提前批A包括院校进行专业校考的艺术类本科专业(不含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的本科专业),本科一批院校使用我省艺术联考成绩录取的艺术类本科专业,本科一批院校的普通体育专业,其他提前批院校(含军队、公安、司法等类)中使用本科一批线录取的本科专业、本硕博连读专业以及省招生委员会批准列入该
期刊
从2011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会议上获悉,从今年起,省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省级优秀学生不再享有加分优惠。  河北省将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即2014年参加高考考生)开始,对部分高考优惠加分项目进行调整和清理。  对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取得前六名、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且在报考当年经省专项测试认定合格的应届高中学校毕业考生,由原来的在考生统考成绩
期刊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是语文课改的一个亮点,它的出现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老师的一次重大挑战。那么语文综合性学习又有何特点和意义呢?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不同于以往的语文活动课。首先它具有探究性。新课标要求初中生: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根据这一点,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利用阅报、收看电视新闻等方式,每人每天记录一条当天的国内外大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