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战场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mco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争离我们很近,我们离打赢多远?如何让今天的训练无缝对接明天的战场?
  当前,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快速发展,加速战争形态的深刻演变,我们的观念、能力和素质,必须以发展因应变化,用转变达成适应。
  冬日岭南,寒气初现。记者深入广州军区某陆航旅,聆听他们对接未来战场的故事。
  有了信息化的“新法宝”,为何却放不下用惯的“老家当”——
  要对接身子,先对接脑子
  “长江左三,黄河右二!”一次火力突击,该旅直升机编队遭遇“敌”电磁干扰。改频换频,多频共用……却始终未能突破“天网”的重重封锁。情急之下,指挥员临机改用密语下达作战指令,没想到这套密语早已被“敌”破译。
  “密语”成了明语,后果不言而喻。“明明装备了数据链系统,运用数据通信和短代码指挥完全可以有效克服干扰。我们就是习惯了使用电台,拧都拧不过来。”事后,指挥员曲亮懊悔不已。
  历经多次演习,官兵真切感受到了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艰难和危机,可为什么有一些指战员还停留在机械化的惯性思维上?今天的训练对接明天的战场,为何对接得如此艰难?
  旅党委深刻地感到,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战争形态变了,制胜机理变了,作战思想变了,可一些官兵在作战思想上却“掉队”了。
  而如果以摩托化的思想指导机械化的装备,怎么对接信息化的战场?去年初,在该旅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晒出来的这些问题,引发广大官兵的共鸣与反思:表面上做好对接的准备,实际上没有对接的行动,就像穿“新鞋”走“『日路”,永远跳不出传统思维的“窠臼”。一场“头脑风暴”随即在该旅掀起,几番反思与讨论,大家清醒地认识到:要对接身子,必先对接脑子。
  为什么讲对接?是因为有“缝隙”!“缝隙”在哪儿?有多宽?怎么弥补——
  问题倒逼,逼出崭新战斗力
  从敢打到打赢,其中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打赢的胜算有多少?为什么讲对接?是因为有“缝隙”!可‘缝隙’在哪儿?有多宽?怎么弥补?
  “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回忆当初,旅政委张益强说,“在鱼类中,只有鲨鱼没有鱼鳔,它靠不停地游动保证身体不至于沉入水底,因此成为海洋霸主。鲨鱼的本事是逼出来的,我们就以这种问题倒逼的方式,围绕战斗力找问题、求答案。”
  作为陆军的主战兵种,“空中轻骑兵”在未来战场举足轻重,而陆航直升机某些先天的“软肋”,及后天训练中的“短板”,制约了战斗力的发挥。
  问题倒逼,就从这些问题一一开始——防空兵历来是陆航的“天敌”,其先进的雷达侦察更是陆航人的“噩梦”。规避雷达侦察,到底要怎么飞?飞多高?飞多快?经过258架次的探索,这个旅终于找到了单机突破防空雷达的最佳方法。
  那天清晨,一场实兵演习在晨曦中拉开战幕,“红”、“蓝”双方剑拔弩张。“蓝军”某新型雷达车里,官兵紧盯显示屏,捕捉来袭的“红军”陆航直升机,一旁的某新型高炮昂首待发,静待“猎物”上钩。突然,目标消失,“蓝军”还没有缓过神来,天边阵阵惊雷滚过,数架武装直升机呼啸而至,数枚导弹倾泻而下。目睹战机成功破袭“蓝军”防空阵地,旅长姜军眉头舒展:“今天终于出了一口恶气!”
  可为一组数据,就飞行258架次,值吗?
  “值!当然值!”回忆起每次遭遇防空兵时被动挨打的狼狈,姜旅长百感交集,“我们突破了防空雷达侦察,在未来战场上就能有效地保存自己,更好地消灭敌人。”
  “看不远”,是陆航直升机的另一“软肋”。这使战机的机动和攻击能力大受影响,解决了这一问题,能把直升机作战运用在更大的空问和更宽的领域。经过上百次专项攻关,这个旅打通了陆航直升机和无人侦察机的情报信息推送链路,使飞行员战场态势感知范围提升了50多倍,减少了4道指挥流程,情报处理时问缩短了三分之二。
  “问题倒逼,练硬了‘傲骨’,填补了‘缝隙’,使操场和战场更近了。这种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深蕴着辩证法。”旅政委张益强感慨地说。
  军械员伸出“OK”手势,却被飞行员误解成“3”的手语。一样的手势,怎么出现两样的判读——
  对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啮合
  去年夏天,机长梁首竞驾驶战机完成实弹射击后,返回野战机场中转检查。旋翼刮起的巨大旋风中,军械员小吴低着头迅速钻到战机下面检查弹药,几秒钟后,小吴向梁首竞伸出3个指头,表示“OK”。而梁首竞却误解小吴的手势,以为还有3枚航弹没有打出去。
  “一样的手势,竟然出现两样的判读!这样的误判,可能成为战场上的‘阿喀琉斯之踵’!”旅领导清醒地感到,尽管天天讲对接,可实际上,有的还只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里,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古代没有钉子,建房子都是采取卯榫结构,为什么不倒?就是因为啮合紧密、丝丝人扣。今天的训练要对接明天的战场,就必须有一个个无形的‘铆钉’,把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比有形的‘钉子’更重要。”旅长姜军说。
  这些无形的“铆钉”,就是让操场与战场严丝合缝地对接、啮合,把远的拉近,让虚的变实,将大的变小。很快,旅里对各型直升机的指挥手语进行了规范统一。
  一次实弹射击,试射某新型导弹,当飞行员摁下“发射”按纽,导弹却没有发射,等他调整方位,“敌”目标早已了无踪迹。一番研究了解,他们发现,原来该型导弹如果偏离目标某个角度就会中止发射。
  到底以多少角度攻击目标能发挥最佳效能?导弹、火箭弹的极限攻击距离是多远?几枚导弹可以摧毁一辆坦克?最近是多近,最佳是多佳,最远是多远?这些武器弹药作战数据,是对接战场的“最后一公里”。虽然装备说明书上有参考数值,但该旅通过实射发现,在不同距离、不同能见度、不同射击方式,其毁伤程度、伤亡效果等方面与说明书存在差异。
  如果这些数据“虚”了,未来战场上怎能“实”得起来?旅里组织人员对所有武装直升机战术性能、近10种航空弹药毁伤机理及效能逐一探索,采集更新数千组试验数据,构建陆航火力运用模型,汇编形成了《陆军航空兵火力运用手册》,向全军陆航部队推广。   当旅长第一天就出了事故,这样的高风险训练课目到底还训不训——
  今天按照打仗的要求训练,明天像训练一样打仗
  2014年9月17日,薄雾,岭南的阴雨已经下了多日。这是一个不适合飞行的日子。这天,是旅长姜军由旅参谋长提拔上任的第一天。熟悉的塔台上,他以旅长身份第一次组织飞行训练。谁也没想到,姜旅长会在这个天候坚持飞行,还选择空中特勤处置训练中难度最高的一项开始他的旅长生涯。这一课目,风险系数极高,是陆航部队的试训课目。
  蒙蒙细雨中,战机时而拉高跃升,时而俯冲而下,时而急转悬停,完成了一个个漂亮的战术动作,然后加速直线下坠,几秒钟后起落架后轮稳稳停在停机坪上。可是,南于战机机身急速着地,机头上昂,倾斜角度大,旋翼因为惯性尚处于水平位置,切向了直升机尾梁。
  上任旅长第一天组训就出了事故,那一晚,姜军彻夜未眠。他不是担心自己会受到处分,而是担心影响全旅官兵的士气。
  “不能因为吃饭噎着了,就不吃饭了。”第二天,姜旅长照常出现在塔台的指挥席上,无声的行动感染着全旅官兵。
  转型的路上,有些险必须冒,有些险必须担。旅党委“一班人”毅然决定,进一步调整训练内容,特别是把战场需要但难度大、组织难、风险高的课目一一摆到台上。
  那天,中队长罗先明驾机升空,刚刚完成一个训练课目,突然接到塔台指挥员命令:“916单发停车,迅速返航!”单发着陆这个训练课目,在全军陆航部队,大多是降低两台发动机功率近似一台发动机功率大小模拟进行,鲜有实打实地动真格。这在该旅也是第一次。罗先明立即关闭一台发动机,300米、200米、50米……1米,战机稳稳降落在停机坪上,所有人吊在嗓子眼的心也落了地。白此,这些高难度的训练课目,受训范围从最初的大队以上飞行骨干,逐步扩大到中队一级,进一步覆盖到全体飞行员。
  “什么是对接?说白了,就是将来打什么,现在练什么!”姜旅长坚定地对记者说,“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绝不是因为嘴馋,而是因为勇气!”
  在这个旅采访的每天,下半夜都会被巨大的发动机轰鸣声吵醒。“民航有‘红眼’航线,陆航也有‘红眼’飞行?”记者疑惑。后来得知,他们突破以往训练时间不超过凌晨的惯例,把下半夜也纳入训练计划。下半夜,是人体疲劳极限期,反应变慢,容易产生错觉,加之天况条件差,能见度低,安全风险很大,对指挥员、飞行员和机务保障人员来说,都是巨大挑战。对此,旅参谋长孙焰解释:“战争不选时问,不挑天候。组织下半夜飞行,能大大提升部队全时域全天候作战能力。”
其他文献
从地处边境的东兴边城到柳江之滨,再到京郊城外,无论是一线的边海防连队、空军的训练基地还是地处京郊的公安边防部队后勤训练基地,虽然军兵种不同,担负的任务千差万别,但是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却一样迫切。《解放军生活》杂志“送文化到基层”活动小分队一行,带着对基层官兵的深厚感情与崇高敬意,在9月金秋先后赴广西军区边防某团、广空装备部某基地、公安边防部队后勤训练基地开展了3次送文化到基层活动。  金茶花开迎
期刊
坐在我对面的石龙山,话很少,微黑的长方脸被风雪和烈阳雕琢得棱角分明。谦虚、低调、踏实,是石龙山给我的最深印象。采访中,他的故事多半是从别人嘴里讲出来的,而他对自己的评价简洁平实,“不过是做了分内的事情而已,组织信任我,也给了我很多荣誉,我要对得起这分信任”。  采访结束时,我也不由地从心里佩服石龙山,不仅仅是他默默无闻地做到了全团的明星士官,而是他如酵母一样影响和改变着身边的战士,带出了一批素质全
期刊
金戈铁马为社稷,镇守东南露锋芒。  66年的峥嵘岁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先辈们抖落的征尘,积淀成厚重的传统。  这是一幅血火交织的壮丽画卷,转战八省、举役两百、歼敌数万,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英雄史诗,军魂永驻、英才辈出、丰碑屹巍,美名远扬、威震四海。  这是一首催人奋进的铿锵战歌,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边境作战,战功卓著、扬我军威。  这是一卷续写辉煌的时代乐章,镇守八闽、巩固
期刊
见到张学杰政委时,他刚从基层蹲点回来。在与他的对话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对党和军队的忠诚热爱,对基层官兵的深情厚爱,对强军兴军的责任担当。  解放军生活:集团军成立以来,战果辉煌、英雄辈出,红色基因代代传承,请问你们是如何保持和发扬的?  张学杰:习主席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教育官兵学传统、爱传统,始终保持老红军本色。集团军部队驻守在古
期刊
十五载风雨写华章,十五载铸剑谋打赢。  从1999年1月28日,广州军区空军装备部组建16年来,部党委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以强军目标为统揽,坚持用使命作牵引,真打实备,军事斗争装备准备全面推进;  16年来,坚持勇于创新,锐意进取,按照实战需求和上级要求,逐步发展为功能齐备、系统完善的各级装备部门,装备保障转型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16年来,坚持抢抓机遇,励精图治,武器装备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
期刊
进独龙江采访是在去年冬季来临之前,大雪还未封山的时候。  只要大雪封山,路被积雪全部覆盖,进出都变得不可能,这里就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  独龙江隧道马上就要通车了,我们走的是原有的老路,因为太艰险,将来肯定少有人再走,也许我们将是最后的体验者了。  虽说进山不易,但听坚守在这里的独龙江派出所官兵们的故事,才真正体会到他们才是真正的艰辛和不易。  从列兵到烈士其实并不遥远  ——静静聆听所长钟家
期刊
那一夜,蒋佳冀失眠了。  山城的夜雾气弥漫,思绪也漫漫升腾在蒋佳冀的四周。2014年9月,33岁的蒋佳冀成为某飞行团团长,15年的军旅时光一帧一帧从脑海滑过:学员、飞行员、飞行大队长、团参谋长、团长,蒋佳冀的天空中闪耀着“成长”、“成功”四个字,即使是在两获“金头盔”之前的自由空战中,他也从未夜不能寐。  天空是勇者和智者的舞台。在采访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位蓝天骄子的天赋异禀,然而又远不止这些。没
期刊
你怎么变,由我说了算。近日,在第十六集团军某团的“话作风、谈转变”恳谈会上,官兵们谈得眉飞色舞,机关同志们的笔记记得是龙飞凤舞,官兵一起把来自最基层的声音带到会上,然后再把机关的务实作风带回到战士们每日的生活中。  通报讲评“味道”变了  讲述人:通讯连指导员 佟文超  暖心指数:*****  作为连队主官,我曾经一度害怕团机关来连队检查,因为检查人员往往把发现问题当作检查的成果,不与连队干部沟通
期刊
频频亮起的“红灯”  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但集团军机关一位处长面对镜头时很无奈:他的发言不过10分钟,却接连2次因“揭短遮遮掩掩”被亮“红灯”。和这位处长一样,整个大讨论中,先后有4名处长和参谋、干事被观众亮“红灯”,收到了“板砖”。对此,集团军政委徐贵福感慨地说:“揭短亮丑的勇气不足,直面问题的诚意不够,官兵自然不满意。”  “不敢正视、暴露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徐贵福政委介绍说,筹划“战斗力
期刊
[这样的我]  我出生在药都本溪,曾在白求恩医学院度过三年的美好时光,怀揣着绿色的梦想来到了鸭绿江畔的火热军营,在这前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医院的部队里,我吮吸着传统的雨露,沐浴着志愿军精神的阳光,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军传人。我愿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使命与忠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  [魅力评语]  你的笑容像绽放的花朵,美丽又耀眼。在管理上,你是连队干部的好助手;在生活上,你是战士们的知心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