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河零札(四题)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8566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谷子


  一
  谷子是华夏大地的本土物种。它在华夏文明的孕育壮大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先民们在最初尝试种植时它就进入人们的生活了吧?《诗经》上歌颂谷物的篇章为数众多。“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播下谷物,就播种了希望。
  谷子脱去糠皮,就是小米。小米养人,谷草养牲畜。
  小米可做稀饭干饭煎饼发糕,从西北的黄土高坡到贵州的十万大山,从东部的沂蒙山区到北方的白山黑水,小米养育了一代代人。多少人吃着它长大,吃着它终老。从前没有奶粉,那些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因故断奶了,大人熬了小米粥,用那层稠乎乎的米油,照样能把他(她)养大。那些大病或大伤后虚弱的身骨肠胃,也只有靠米油这样的流食来慢慢滋养。“為酒为醴,烝畀祖妣”,人们老早就用它酿酒,孝敬老人,祭祀祖先。
  而谷草,则是牲畜们过冬的优质草料。牛羊冬天一般都享受不上谷草,相对于棒子秸等饲料,谷草是细粮、精饲料。马儿,特别是军马,才有资格吃谷草。
  连共和国不都是靠小米加步枪打下来的?
  谷子真是好东西啊!
  二
  淄河两岸盛产小米。而优质的小米,长在山上,产在靠天吃饭的梯田里。人们真是靠汗水来浇灌那山岭上的禾苗,换来秋天的收获。
  梯田一层层铺在山岭上。山上的梯田很不肥沃,多夹杂碎石。越是这样的瘦田,长出的谷子越香,营养越丰富。开春,梯田里的地要刨。镢头落下去,有时刨在碎石块上,震得虎口胳膊膀子生疼。要想收成好,地就要翻刨深,墒情才好。一镢刨得不够深,要原镢窝再刨一镢。暄土浅了,庄稼的根扎不下去。这样的梯田,又用不上牛和拖拉机,只能甩开膀子用镢刨。还要不断弯下腰去,把大块的石头捡起来扔到空闲的山坡上。刨一天地,累得浑身酸疼。即使那些长年在地里劳作的庄稼汉,春天刨地也会磨得满手血泡,直到后来慢慢变成老茧。
  翻刨过的梯田,露着崭新的土壤,在荒草满坡的山岭上显得生气勃勃,散发着醉人的泥土清香。它在积蓄力量,用自己的方式,回报勤恳耕作的人们。
  在布谷声声中,人们担肥上山,开始播种。种谷,要用耩子播种。肥料和种子倒在耩子的耧斗里,一人拉耩子,一人扶耧。拉耩子需要力气,一般是青壮年;扶耧,则要靠老庄稼把式,播种的深浅,种子的疏密,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几十上百斤的耧斗,要双手架着行走,既要把准行距,又要兼顾深浅,真个是脚步匆匆,气喘吁吁。扶一天耧,那些精壮的汉子,也要累散了架。
  三
  七宿麦子八宿谷。八九天后,谷子苗露芽了。那针尖似的一点新绿,伴着农人心中的期望慢慢成长。一垄垄谷苗高高矮矮疏疏密密长起来,像一队队无序的士兵散乱行进在梯田里。
  谷苗长到两三寸高,就要进行间苗了。要给这些无序的士兵排排队。
  谷子的种植管理,《齐民要术》中有详细记载。文学家蒲松龄在他的《农桑经》中也有论述。比如说到剜谷留苗,蒲松龄说:“留苗视地之肥饶,要疏朗,不可太密,不可点罨。俗云‘密处稀,稀处密,不稀不密留大的’”“剜苗必须疏朗匀停,不可堆挤成丛,亦不可稀阔断隔。”这都是总结了人们历代种植的经验得来的。
  间苗,要蹲在地里,一株株留,一步步往前挪动。手中的小铁锄,要把田垄耙锄一遍,疏松土壤,除去杂草。时已立夏,头顶日头火辣,没有一丝荫凉,汗珠子从下颚不断落下去,喉中渴得要冒烟。蹲久了,腰酸背疼,一站起来,眼前就一阵晕黑。现在的血压高人群,干这活儿是有极大风险的。
  间苗后,雨水充足的话,谷苗长得很快。但雨水往往不那么遂人心愿。山岭旱田,不怕涝,怕旱。经常是,多少天又不下雨了,谷苗在地里旱成了一绺绺绿秆,无精打采。庄稼眼看枯焦,农人心如汤煮。看看天上,日头毒辣辣的,没一点儿下雨的迹象。人们在坡里见了面,都一脸焦虑,忧心忡忡谈论着天气。
  好在谷子是耐旱作物。只要谷苗不枯死,一场透雨过后,它又缓过劲来,蓬蓬勃勃长开了。
  六月六,看谷秀。谷穗秀出来,要及时锄草。此时,借着雨水的滋养,野草也在疯长,几乎要把地表盖住。伏天已到,烈日当头,地里又闷热,十来斤重的大锄要往地里深深耪下去,才能“刺啦”把草根带出来,草才能除掉。一垄地锄下来,衣服就被汗水湿透了。一块梯田锄下来,人就要虚脱了。锄草,人们愿意往那些有泉水的坡里去,可以及时补充水分。
  草刚锄过,虫害又来了。谷地里爱生虸蚄,也叫虸蝗。这种虫子专吃谷叶,繁殖能力极快。要是听之任之,一地谷子,能很快让它们吃光叶子,只剩光秃秃的谷秆。难怪蒲松龄在《农桑经》中愤恨地说:“蚄出小如蚕蚁,一见便打之。蚁一合,即将来一升一斗,勤打之三日可尽,勿以小而忽之也。”
  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个春天,淄河流域虸蚄大面积暴发。我们学生都停了课,去生产队帮着打谷地里的虸蚄。这种灰绿色的虫子附在谷叶上,用小棍子敲打谷棵它才掉到地上,盘成一团。用脚一蹍,它就噗的一声,爆成了一摊绿色的黏液,让人恶心。
  秋天,谷穗由绿色慢慢变成了金黄。谷穗垂着沉甸甸的头,风一吹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像在窃窃私语。渐渐成熟的谷穗让农人喜在心间,也让麻雀们兴奋不已。成群结队的麻雀飞过来,叽叽喳喳落在谷棵上,啄食着未熟透的谷穗。人们只好在地里扎上草人,或插了树枝裹上废弃的衣物,来吓唬这些抢食的鸟儿们。要是有过年未放的鞭炮,这时就派上了用场。一块谷地里放一挂鞭炮,麻雀好几天不敢来。
  就这样,跟天地斗,跟害虫斗,跟鸟儿斗,终于迎来谷子成熟的季节。人们挑上花篓,去山上收谷子。要先挑地里那些大的谷穗割了,专门扎成一束,来年作种。余者割完,放进花篓里。“获之挃挃,积之栗栗”。镰刀割谷穗的声音,噌噌噌,的确很悦耳。割完谷穗,再割倒谷草,捆成捆,两捆一组,立着排成人字形,晒在地里,等干了再运回家,秋后卖给专门收谷草的小贩。
  一担鲜谷穗,二百多斤,少的也一百四五十斤,把扁担压得吱呀呀响。山路弯弯,九曲回肠。挑担子的人,汗水湿透了衣裳,脸上却挂着笑容和喜悦。   四
  谷子收完,从前是在生产队的打谷场上 ,晒干后用碌碡滚轧脱粒。现在没有生产队和打谷场了,碌碡也很少见,家家多在自己院子里,棍棒砸,石砘轧,簸箕里搓。带糠皮的谷子晒干,放大瓮里几年不坏。谷子加工新米,现在倒是不用上碾推了,可以用机器。
  包产到户后,父亲年年种谷子。吃煎饼、喝黏粥,离不开它。我每次回家探亲,返程的行李中,小米是必不可少的。外地的亲戚、后来搬到城里住的亲戚,知道家里的小米好,有时也不客气的索要一点儿。《齐民要术》说,“谷田必须岁易”,一块地里不能连年种谷子,要不会影响产量质量。父亲就远山近坡,来来回回换着地种。
  有一次,有位退休的同事大姐,儿媳要坐月子,我给她寄去几斤家产小米。有天傍晚,我手机收到一条短信:“小米的香气弥漫在房间里,兄弟的感情暖在我心里!”
  我知道,这位才情多具的大姐,一定是在熬小米粥了!

聋汉鹞子


  我们小时候,他就是个老头子,聋了。
  他是荣誉军人,在战场上被炮弹震聋了耳朵。他打过什么仗,立过什么功,几乎没人知道。但每年春节,上级民政部门都派人到村里慰问他。
  他身材高大,脸部肌肉很有棱角,红脸膛上布满皱纹,看起来像个藏族汉子。也许是因为听不见,他总是瞪着一双眼睛,似乎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实则是在努力感知,捕捉着什么动静或周围的气氛。没有笑容的时候,他这样瞪着眼睛,就好像在生谁的气。他跟谁说话声音都很大,吵架一样。别人说话他听不见,通常要连说加比画,他才明白。
  没人知道他的年龄。他没有亲人,小时候家里人就都没了,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他长大后参军,打完仗又回到家乡。他孤苦一人,没有自己的家,先是寄居在别人家的空闲房子里,有时是不用的饭棚里。他的家当,除了一口小铁锅,一把烧水的壶,几件衣物,也没别的,搬来搬去倒方便。他在三教堂给村里看过封山,后来村里的果园缺个看山的,他就又搬到村外山上的小屋里住了。
  村里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名字。大家都叫他聋汉鹞子。聋汉又被冠以鹞子,可能是源于他性格中有凶悍的成分吧。小时候,大人们常拿他来吓唬小孩:“不听话,让聋汉鹞子来背了你去!”
  他常常替人家屠狗。也许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现在殺个牲畜,对他来讲不在话下。也许是他听不见狗们的叫声,在他那个死寂的世界里,生与死的界限不那么分明。屠完狗,作为报偿,他要留下狗皮。或者,他明码标价收拾一条狗的费用:“八万!”他说的是民国时期通涨纸币的价格,也就相当于人民币八块钱。他出去当兵前,一块钱称为一万,他的耳朵聋了,对钱的认知,永远停在了民国的“万”上。
  他从街上走过,油渍麻花的衣服上散发着馊味儿,因长年不洗澡而散发的老男人的体味,加上那一双不笑时就瞪得直直的凶巴巴的眼神,所有的狗见了他都冲他狂叫,然后夹着尾巴躲起来。那时几乎家家养狗,不是像现在当宠物养,而是看家护院的牲畜。在街上,听着狗叫声从远处传到近处,人们就说:“聋汉鹞子过来了!”果然,他就在人们的视野中出现了。
  他喜欢偎人群。冬天,人们聚在街上晒着太阳闲扯,他也站在旁边。听不见人们说话,但他能看众人的表情。说到开心处,众人都笑了,他也瞪着眼睛,脸上露出傻乎乎的笑容,环看着众人,好像他明白人们说了什么。其实,他什么也没听见。就有人说他:“你看聋汉鹞子,他恣的啥啊!”他依然笑嘻嘻的,浑然不觉。他把这笑容,当成了自己的存在和融入。
  村里人人都知道他的关于听觉的笑话。
  他说,他买了一只手表,夜里睡觉,老是听见手表嘎噔嘎噔在响,吵得他睡不着好。把手表包在袜子里,塞进鞋子里,还是有动静。气得他把手表扔出去八丈远……
  他还说,有一年他买了一些小鸡,夜里睡觉把鸡笼放在铺前。小鸡夜里老是啾啾叫,聒得他睡不着觉,就拿到外边。结果是小鸡都让黄鼬拉走了……
  他对自己在战场上的经历缄口不言,却经常向人讲年轻时出去给人当觅汉(季节工)的经历:酷热的夏天,每天要锄二亩地,顿顿吃难咽的红高粱煎饼,晚上女主人还勾他……用他的话说:“怪使得慌怪使得慌,不捣鼓!”
  他喜欢赶集。逢集,他都要到集上去。他每月是有政府津贴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的津贴虽不多,但蛮够他在穷乡僻壤花销。他在集上,见了什么都要问问价。只是问问,别人回话,他也听不见。熟悉他的人,给他打个手势,他脸上马上还以笑容。一圈儿问下来,他也买不了两样东西。他的嗓门很大,生怕人家听不见。在集上,村里人老远就知道他来赶集了。也许是他把问价也当成了一种存在和融入。其实他生活很简单,一把青菜或一小块豆腐,几个馒头,就是一天的饭食。
  他看山,看果园,相当负责。
  他没有六亲可认。在他眼皮底下,你别想动公家的一根草。你要是捡了果园里的一小截木棍,让他发现,他也要追出老远凶巴巴地从你手中夺下来。他有一句村民人人皆知的口头禅:“掌柜的不愿意!”你要偷了拿了公物,他给你截下,总要给你重申这句话。他从来不叫书记、主任,都是叫大掌柜的、二掌柜的。他不认字,加上聋了以后,没有这些官职的概念,就像货币单位还停留在民国的“万”上一样,对当家人的称谓,也停在了解放前。村干部是掌柜的。公社里的干部,那就是“上头掌柜的”。只要是公物,那就属于“掌柜的”。“掌柜的”就是王法,就是天理。他的热爱集体、公私分明,就是这么体现的,尽管形式另类,但内容并无差别。
  果园里花开了又败,树叶落了又长。聋汉鹞子那大嗓门的吆喝声,已经成为这片土地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音符。他的年龄,也好像被时光老人遗忘了。
  可是有一天,听到有人在感叹:“聋汉鹞子不行了,糊涂了。”
  他的眼睛是明显地浑浊了,背也弓得厉害了。他竟然做起了生意。可他的记性不行了,从东庄集上买了菜,马上就忘了价格,到了村里,再以低价卖出去。他有些呆,账也不会算了,很少说话,卖菜只和人用手比画。人们知道他糊涂了,都不去买他的菜,赚他的菜太便宜。他就蹲在街边,守着一点儿青菜,两眼发直,望着虚空,一蹲老半天。   有次他去向村干部诉苦:“黑夜睡觉,那些死人,压在我胸膛上,喘不动气,睡不着觉啊!”
  村干部笑他说:“你那是做噩梦了!”
  他不知想起了什么伤心的事,像个小孩子似的,擦一擦眼角的泪。
  冬天的早晨,滴水成冰,寒风呼啸。父亲从外边回来,一进屋就搓着手说:“聋汉鹞子在崖头上,准挺凉快!”
  父亲这么说,并不是他多恶毒说风凉话。村里大人们常把冷说成凉快。三九天,两个穿着单薄的人见了面不说冷,而是说:“今日真凉快!”“嗯,是精凉快!”语气里有无奈和自嘲。
  听父亲这么说,我马上想到了聋汉鹞子住的地方。那是村外山坡土崖上的一座小房子,站在门口能俯瞰整个苹果园。房内有两张床那么大的空间,靠墙用石头垒了个炕。房子的门漏风透气,一个方形的小窗户,冬天干脆用草堵住。房子前没遮拦,北风一刮,室内室外温度差不多。冬天,聋汉鹞子也不生火,就裹着被子和一件棉大衣在铺条草苫的石头炕上睡觉。也许,他在战场上、在行军途中,练就了不怕冷的功夫?可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啊!
  他像崖头上坚韧的野草,春风吹来,便发新绿。天气一暖和,他就佝偻着身子,又在村里露面了……
  只是,他再没有以前的生气。狗们见了他也不叫了,再懒得理他。

年味


  过年,是件大事。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富有富的铺张,穷有穷的过法。旧时有俗话说,“年终又粜二斗谷,买顶绒帽过新年”(蒲松龄)。说的是过年的一种态度:即使穷,也要高高兴兴、精神抖擞地过个年。
  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生活困难。但那时过年,却充满了浓浓的年味,一派喜气洋洋。
  进了腊月,就要开始盘算年的过法了。要算算手里的钱能割几斤肉。有女孩的,要考虑添件新衣裳。男孩子,最关心的是能买多少鞭炮。家里即使再穷,也要里里外外打扫个干干净净。赶年集,不买东西也要去凑个热闹,哪怕只是去听、去看集上人家放鞭炮。年前要摊煎饼,蒸馒头,炸菜,置办下能吃多日的饭食。
  峨庄嵧里人家,过年都要炸肉蛋:面粉加水和鸡蛋调糊,肉切碎用花椒、五香粉、大料等腌制,待糊稍饧,将肉蘸糊下热油炸至金黄色捞出。通常也要熬上一盆冻:把猪蹄或肉皮或鸡肉加调料,在大锅里熬煮,再放些泡发的花生或黄豆煮熟,冷成冻,随吃随拿刀割。过年家里来客人,炖一碗肉蛋、割一盘冻滴点儿醋和香油,就可倒酒开席。要是再炸点儿绿豆丸子、用黍子面放枣蒸个糕,那这个年,就办得相当整齐了。
  年二十九,大队里要组织人,敲锣打鼓,给村里的烈军荣属贴春联。山村的主要街道口上,乡亲们自发从家里扛来木头,到山上砍了松枝,扎起了松门,扯上了电灯。年三十,男人要挑满瓮里的水,要用红黏土掺上煤,搋好几天内烧煤炉用的“搭火”。随后是包水饺,上坟祭祖。几乎家家都要用黄裱纸写一个“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的牌位,供在院里一张小桌上,以敬天地祈平安。除夕夜,鞭炮声要响一夜。男孩子们把有限的几串鞭炮拆开,点一根香,一会儿就砰地放一个,兴致盎然,一夜不睡。初一一早,村里同宗的人结成伙,到处转着给长辈们磕头拜年。辈分大的人家,堂前总要铺点儿东西,或一条麻袋,或两个玉米皮编的蒲团,方便小辈们磕头。到了一家,主人往往要谦让一下,拉住你不让磕头:“快别磕了,来到就是头。”人们在街上见面,老远就要打招呼:“过年好!”
  初二开始走亲戚。困难时期,走亲戚无论远近,都是下步走,人人挎个箢篼,里面放几个自家蒸的馒头或年糕就算礼品。亲戚家也不会全留下,通常是象征性地留两个,再回几个自家蒸的干粮,算交流。即便这样,也要炖上肉蛋割上冻,亲戚们在一起喝酒聊聊家常。虽不是丰年留客,却也常见人家扶了醉人归。
  有一年,光景惨极。父亲在生产队忙碌一年,年终也没分到几分钱。眼看到年三十了,家里一点儿年货也没办。我问父亲:“咱还炸肉蛋吗?”父亲眼圈儿一红,扭过头去不敢看我。最终是,家里向亲戚借了几块钱,勉强过了个年。
  但即使是这样,村里过年依旧热热闹闹。村民自娱自乐,唱戏是必须的。通常是排样板戏片段。我们村有唱京剧的传统,文武场能凑一班人。有一年,村里还排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全场,年后连续演了两晚,还到公社去汇演。演戏是不记工分领报酬的,分几个糖块几根烟,大家就很高兴。
  后来改革开放,分田到户,村民们生活有了很大提高,过年就更热闹了。街上村民自发扎了花灯,山村的夜晚也有了城里的璀璨。彩纸糊的花灯有瓜果、有动物,虽粗笨简陋,但在石板铺就的小街上,夜晚亮起来,自有它的拙朴可爱。又有人凑钱买了锣鼓镲钹,成立了锣鼓队。初一到十五,一有空闲,就有人在街上咚咚锵锵敲起来。《三番通》《秧歌调》,鼓点不断变化着花样。那是春天在召唤,那是人们心头的喜悦和激动。锣鼓一响,大人小孩就围拢过来,感受那鼓点的激越豪情。许多人学会了打锣鼓家什,老老少少都能凑凑手。一位穿戴埋汰的老汉,腰已弯成虾米,上去竟也能把铙钹敲打得有板有眼,合得流水行云。村里又买了狮包和服装,年轻男子舞起狮子,妇女们扭起了秧歌。十五晚上,纵使雪花飞舞,道路泥泞,狮包队、秧歌队在锣鼓的引导下,依旧要把山村的街道串个遍。家家门前要准备一挂鞭炮,迎接狮包锣鼓到来。谁家的鞭炮更响、更长,狮子到门口舞得会更卖力,锣鼓点也由《狮子滚绣球》,变成了《紧紧风》……
  进入二十一世纪,村里有人买了小车,有了盖了小楼,衣食无忧,年味却越来越淡了。
  鸡年春节,人们似乎特别忙。大人们迎来送往,年轻人多在忙着玩手机抢各种红包。初三街上响了一阵锣鼓,但无人出来看热闹,几个老汉敲了一通就草草收场。一场春雪,阻挡不住过完年外出上班的人匆匆的脚步,村边停满的小车,渐渐稀疏。
  转眼到了元宵节。人们走完亲戚待完客,酒食起腻,闲得慵懒,约好要玩一玩舒舒筋骨。锣鼓队换上了杏黄色镶红边的队服,扭秧歌的女人们化好了妆,毛驴、旱船、狮包俱准备停当。几个唱小曲的大嫂,伴着胡琴抓紧练练嗓,好在晚上亮亮相。太阳还没落山,锣鼓就震天地擂响。山村的街道上,瞬时热闹起来。
  人们在家乡十五闹元宵的视频、图像,通过手机微信QQ即时传播开来。出门在外的人,捧着手机看着,脸上笑容绽放,心里暖暖的、痒痒的:还是老家有年味儿!

月亮上掉下来的花朵


  夏天的夜晚,天上繁星点点,村庄外的田野笼罩在一片淡淡的乳白色薄雾中。偶尔有一阵风吹过,玉米田里像有无数小兽沙沙跑过。你若这时候到地里去,也许能听到玉米咯咯拔节的声音。
  蓦地,远处亮起了一个白色的光点。它飘飘忽忽,闪着蓝幽幽的光,在夜空下的原野上游荡,像一盏小小的灯笼。接着,一盏又一盏灯籠,远远近近亮起来了。像是集会和游行,它们浩浩荡荡,在山谷中,顺着田间小路,沿着河岸,在低低的夜空里飞翔。
  要是这时候能在空中观看,看到的山谷,会是一条闪闪烁烁的小白花的飘带吧?
  哦,也许是一条地上的银河。
  萤火虫,就这样登上夏夜的舞台。它点亮了乡村孩子们夜晚无聊的时光。
  萤火虫顺着石板路的小街飞到村里来。我们在街上奔跑追逐着,一下就把它从空中捉在手里,像摘下了一颗星星。这小小的虫儿,拖着发光的尾巴在你的手中爬来爬去,照亮了你手掌上的纹路,也照亮了乡村少年心灵中那片荒芜。
  我们找来一截南瓜叶上的叶柄,把外皮剥去,把萤火虫装在叶柄的空心里,两头用南瓜叶堵上——一个小小的荧光棒就制成了。我们挥舞着这荧光棒在漆黑的街道上追逐奔跑,这个夜晚,因萤火虫而美妙!
  法布尔比喻说,它们(萤火虫)是月亮上掉下来的小小花朵。
  是啊,这些神奇的花朵,它们只在夜间开放。开得诗情画意,开得让人心动。
  …… ……
  可是,好多年没见到萤火虫了。
  它们自由自在生存了千万年,却在农药、化工厂的污染排放中,遭受劫难。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它掉下来的花朵,大地却接不住了……
  张 波:男,1964年生于山东淄博淄川。有短篇小说近二十万字在《山东文学》《四川文学》《阳光》等刊发表。曾获中国煤矿文学乌金奖、《阳光》杂志优秀作品奖。现就职于山东兖矿集团报社。
其他文献
一  巷道的风  穿越千米地层  翻动厚厚的书页  乌黑的煤  历经百年研磨  抒写历史的章节  窗外的星  赠予一份孤独  在这寂静的午夜  伏案的你  昏暗的台灯下  字斟句酌,呕心沥血  二  撑一只桨  在矿工的汗水里  打捞地层深处的艰辛岁月  举一支烛  在幽深的掌子面  寻觅长存不朽的精神世界  去伪存真  埋头浩如烟海的资料  一双慧眼,细细甄别  秉笔直书  每一句词语,每一个数
期刊
一个人扛着黑夜,在路灯下行走  在华强北,一个人扛着黑夜  在路灯下行走。他的背负如此沉重  你看他弯着脖子,头颅歪向一边,仿佛累赘  众神惩罚西西弗斯,就给他陡坡和巨石  给他永无成效的劳作  这个人显然比西西弗斯幸运多了  他的劳作,成效显著——  他扛着黑夜,扛着生活和命运  在路灯下行走深圳生活  电脑合上了,但并没关机  充电器的蓝光,小小的,讓时间的阴影加重  我不忍心开灯:女儿蜷缩在
期刊
我就是一捧淮河水  时光悠悠  流淌的不是逝去  像河水里、河岸上的万物  在生出,在生长,在生生不息  喝着淮河水的母亲  就是一条淮河的支流  生下我,就是生下一捧淮河水  为大河又增添一条汊流  二月的河水翻滚  就像母亲波涛汹涌的阵痛  小脚的奶奶备好了竹篮和鸡蛋  “女娃只是水,男娃才是根!”  老祖宗们的观念根深蒂固  这一捧水对于家族来说  和奶奶的竹篮一起  注定了一场空  一根桨
期刊
秋去冬来  秋甩一甩尾巴  黄叶纷飞飘落  岁月的流光躺进秋的内核  我欲牵住晚秋  就像最后一片叶牵住树的衣角  一张照片就能定格游走的浮云  一首诗就能入住情肠  今夜,冬的呼吸吐出寒意  西风呼啸  惆怅在瘦影中徘徊  雁鸣斜碰塔尖  季节渐行渐远  竖起耳朵听  风跌落在月光的脚边  我把你安放在我的梦里  等待月的清晖染白鬓霜青叶变枫红  捻时光的音符  读着远方寄来的邮件  身影浮现。
期刊
煤之子  一双糙手,伸向地心  借助亿万年前古木的灵魂  凿开史前的黑暗和洪荒  采摘深埋的最原始的力量  寻回滋养人类的太阳  一顆红心,安放着黑色的金子  在时空升降的憧憬里  你怀揣春天的花朵,词语  用黑暗的巷道编织经纬  将时间涂抹成两种色彩  将日子锻造出一种质地  一个脊梁,扛起斑驳的四季  地心深处,你抱紧梦想的竖琴  弹拨光明和智慧的弦音  只等打开重叠的石门  用笑容抖落岁月的
期刊
一  原生态的大东北,掬一捧曙光  都沁心润脾的清爽  我在大东北的肌肤上放牧着诗歌  白山松水也拨动旷古的竖琴  礼赞那一吨又一吨乌金的光泽,以及  与乌金有关的经年沧桑二  一九六二年,一个初春的寒夜  几声婴儿响彻的啼哭,划破  辽源百里矿区的沉寂  一种担当一颗矿山胎记,从此  烙印于生命的洪流,以人性的本真丈量  红尘的深深浅浅曲曲折折三  《流年》流走青涩的记忆  洞穴之光,斑驳着形形
期刊
认识李茜是在2015年的一次赴美学习中。美国这个国度我并不向往。这并非矫情。因为,我1997年就去过一次。那次叫考察,带着香港回归的自豪。  那日阳光很温和。在美驻京签证处门口。因是团体学习,要求上午9时前集中。我住的地方邻近中央商务区,距这儿不远,加之我一向守时,因而到得比较早。看着“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签证处大门,我内心回味着上次赴美的预见,不时抬头望望被银杏树笼罩的大街,期盼着同行的到来。  
期刊
美是什么?这似乎是个感性的哲学问题。古往今来,从西方到东方,一直在探寻美的本源。但正如“美”意象迥异捉摸不定的本身一般,对“美”的解释见仁见智,多元多样。如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体现。”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圣奥古斯丁说:“美是造物无尚的荣耀与光辉。”德尔斐神谕说:“美即正义。”朱光潜说:“美是心物婚媾后所生的婴儿。”……从客观到主观,从道德到信仰,从一元到融合,不一而具又各成体系,这亦
期刊
罐前 我们歌唱着入井  换上暖融融的工装  我们进入八百米深处的工作面  用激情 用真诚 用智慧  演奏一曲与大自然斗争的交响  亲人的嘱托 工友的叮咛  还有小班的进尺 产量  都令我们品评 掂量 思绪疯长  生产报表似挂起我们的笑容  列车在我们的目光中驶向远方  等罐入井 又像一次新的出征  大屏幕中我们的企歌分外嘹亮  我们自己的身影气贯长虹  又给我们以振奋 以力量  和着雄壮的进行曲旋
期刊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刚刚面世就买来仔细读了,很久没看这类书,很担心自己就这样一天一天呆板下去,把对生活的激情消磨殆尽,因此决定从书本中汲取新的思想,激励自己。书的封面很简洁,我喜欢这样的设计——大概思维混乱的人都对简洁有着特殊的心理需求吧。书中讲的虽然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形式颇有创新,作者周濂善于从最新、最鲜活的案例、理论、事件入手,把他对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幸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