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土壤消毒一体机提高棉隆土壤分布均匀性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dian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棉隆是我国应用面积和使用量最大的固态土壤熏蒸剂,对土传病原菌、线虫、地下害虫及杂草均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但棉隆施用靠手撒方式进行,极易造成药剂漂移、土壤分布不均匀,导致药量少的地方熏蒸效果下降,而药量大的地方出现药害.提高施药技术、开发高效安全的施药器械是棉隆应用的必经之路.本研究通过土壤消毒一体机进行棉隆施药,增加药剂施药深度、改善棉隆土层分布均匀性.[方法]结合田间熏蒸及室内培养试验,采用顶空进样技术及气质联用检测技术分析气体异硫氰酸甲酯(MITC)及土壤残存MITC在0—40 cm不同深度土层的垂直分布特征,结合特异性选择培养基对土传致病菌镰孢菌属、疫霉菌属进行分离培养计数定量、分析0—40 cm不同深度土层致病菌发生情况,评估新型土壤消毒一体机进行棉隆施药后,药剂在不同深度土层(0—40 cm)的分布均匀性及对病原物的防治效果.[结果]安徽、山西、河北三地熏蒸试验均表明,棉隆机施模式下,药剂均匀分布于0—40 cm深度土层,气态及土壤存留MITC溶度分别为1.46—3.02、18.67—26.27μg/g土,且各深度土层间MITC溶度无显著差异;而棉隆手撒模式下,无论是气态MITC还是土壤存留MITC均主要集中在0—10 cm深度土层,20—40 cm土层未检测到这两种形态MITC;提高棉隆用量,不能增加手撒模式下20—40 cm深度土层MITC溶度,但显著增加0—10 cm及机施模式下0—40 cm深度各土层MITC溶度.对病原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机施模式下0—40 cm深度各土层镰孢菌属及疫霉菌属减退率达90%—100%,而手撒模式下表层土壤(0—10 cm)疫霉菌属和镰孢菌属减退率达90%—100%、但20—40 cm深度土层病原物减退率低于43%.棉隆40与60 g·m-2处理对疫霉菌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结论]新型土壤消毒一体机可大幅提高棉隆在不同深度土层的分布均匀性,同时显著增加深层土壤(20—40 cm)病原菌的防治效果.提高棉隆用量显著增加机施模式下各深度土层药剂含量.
其他文献
结合利民乡高寒山区气候特点,充分发挥农户土地资源优势,开展加工型马铃薯云薯304秋作示范,同时引进收购企业,搭建“公司+农技部门+农户”产业发展平台,培植“秋马铃薯产业”
【目的】研究海岛棉种质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关系及筛选优异性状的海岛棉种质,为海岛棉优异性状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175份海岛棉12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权重和利用隶属函数产生综合评价值D进行海岛棉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结果】表型性状变异范围在6.40%—28.10%,海岛棉类型较丰富;海岛棉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7—2.05,各性状间遗传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小,国内外海岛棉资源遗传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国内,新疆与疆外海岛棉资源遗传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
期刊
一包肥料到底应该什么时候用?用多少?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深究起来其实并不然,需要根据当地气候情况、海拔地势、品种树势、耕作制度等情况综合研判,制定应用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优化,最终农业增产农民增效的目标。
小麦作为世界三大主粮之一,在我国广泛种植。大兴安岭北麓地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低,作物生长季较短,冬季严寒而漫长,种植的小麦品种多以硬质、红粒的春小麦为主。随着小麦产业的发展以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本地区种植的小麦逐渐形成了全程机械化的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为研究“世多乐”中微量元素肥料对“烟富”苹果生长和品质的作用与影响,在山东省烟台市开展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能显著改善苹果生物学性状,其中叶片厚度增加0.04 mm以上,叶绿素增加2.22%以上,茎粗增加0.02 cm以上;苹果品质改善较好,与常规施肥相比,苹果糖度增加1.04个百分点,苹果直径增加5.24 mm,单果重增加27.84 g,亩增产515.81 kg,增产率17.27%,亩增收3676元,产投比达到9.2∶1,增产增效显著。
从渗水地膜穴播覆盖技术优势、推广应用、技术要点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干旱冷凉地区发展旱作农业提供参考。
河北省滦南县传统的种植模式是两年三熟种植,主要是玉米-大白菜-花生和小麦-玉米-花生.2018年程庄镇大贾庄村进行花生-大白菜两茬规模化高效生产试验并获得成功,取得了良好的
期刊
【目的】探究我国玉米增密过程中地上部群体结构和功能变化,为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共收集了82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得1338组产量-密度数据,其中包括1200组最大叶面积指数(LAImax)-密度数据,475组穗位叶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密度数据。根据播种日期将总样本划分为春玉米和夏玉米2组,综合运用边界线分析和方程拟合等多种方法,对玉米产量、种植密度、光合速率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1)我国玉米获得最高产量(11.5 t·hm-2)时,种植密度为10.0×10
【目的】明确四川省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自然群体的交配型和有性态形成能力(育性),探索小斑病菌有性生殖在自然界发生的可能性。【方法】利用多重PCR技术对2013—2018年间采自四川和云南的玉米小斑病菌的交配型进行检测,通过相反交配型菌株的两两杂交筛选一对高配合力的菌株作为标准菌株,采用与标准菌株对峙的方法对待测田间菌株进行育性测定,以假囊壳及子囊的形成情况判定菌株的育性水平。【结果】544株玉米小斑病菌中交配型MAT1-1菌株286株,交配型MAT1-2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