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10-000-01
摘 要 实践证明,要想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首先要了解这项运动的特点,了解参赛的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再根据训练的条件将两个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训练方法,并在实践当中不断改进和发展更新。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能力,也促进了我国中长跑运动的科学训练发展。
关键词 中长跑 运动员 训练
中长跑是指800m以上的距离的田径运动项目,是历史悠久开展普遍的一项运动。中长跑运动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要求运动员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较高速度的跑步。这就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体能,较快的速度和持久的耐力。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先进的理论和训练方法在发展传播,面对这些新的训练方法和理论,教练员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训练方法,与时俱进。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能力,也促进了我国中长跑运动的科学训练发展。
一、我国中长跑训练发展阶段
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训练体系和方法,使得中长跑的运动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中主要以法特莱特训练和间歇训练法为主的既能提高运动员速度又能发展耐力的训练体系,同时以重复训练法、高原训练和大运动量训练法为主的大量增加运动训练负荷的训练体系。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自身的结构、机能认识越来越深刻,使得中长跑的训练观念、训练结构、训练负荷,训练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同时对中长跑的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并不是心血管系统能力显著改善的结果,而是骨骼肌代谢能力增强所致,这意味着中长跑的发展已逐渐由耐力性向速度性发展迈出一大步。同时加之人们对中长跑项目特征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导致了训练观念的更新。
二、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及方法
中长跑是一项对速度、耐力要求很高的体能类运动项目。中长跑要求运动员在跑步的整个过程中,长时间的保持较高的速度,对运动员的耐力和体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速度耐力是整个运动过程的基础和保障,速度是核心,耐力是保证。这就要求运动员要经过长时间科学系统的训练,严格遵照人体运动机能逐步改善和提高的规律,才能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体的运动能力,挖掘人体极限运动潜力。
(一)制定严格的训练计划
教练员要根据中长跑对速度和耐力要求较高的特征,结合运动员的自身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实用的训练计划,科学地安排训练内容,把握训练强度。注重速度训练和耐力训练,将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结合起来。由于中长跑运动是由有氧代谢系统、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协调统一供能的,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的时候要格外注重加强提高有氧代谢系统、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三者之间供能能力的训练。对于身体素质差别较大的运动员,要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同时,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还要注重训练的多样化和趣味性,注重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
(二)注重速度、耐力、力量的均衡发展
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要注重速度、耐力、力量的均衡发展。不能只注重速度和耐力的训练而忽略了力量的训练,也不能只重视耐力和力量的训练而忽略了速度的训练,三者要协调统一进行训练,均衡发展,从而提高运动员整体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三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训练不足都会影响到比赛时的成绩。因此,针对速度、耐力和力量的训练,要做到重点训练,全面提高,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训练中把三者相结合,有利于提升身体的灵巧性、柔韧性和伸展收缩能力,提高速度,增强力量,防治肌肉萎缩与运动幅度的缩小,驱使运动员的肌肉群平衡发展。另外,经常训练可以使运动员拥有结实强壮的肌肉群,防止肌肉群松弛无力,影响跑步技能和前驱速度。
(三)科学地训练强度
中长跑是一项艰苦而枯燥的运动。运动员必须经过大量的训练才能够改善机体适应能力。大量的训练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和有氧代谢能力,提高身体素质。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还需要大量的训练。根据运动员的负荷能力逐步地加强训练,通过一定的超负荷训练来刺激机体,从而得到理想的训练效果。但是,教练员在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状况,注重训练后的疲劳恢复措施。
(四)重视疲劳恢复措施
超负荷的训练强度必然会导致训练后的疲劳。教练员要正确的判断疲劳产生的原因,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一般而言,中长跑的运动疲劳主要有两种:一是长时间肌肉工作产生的乳酸堆积产生的;二是神经中枢功能状况下降而产生的疲劳。当出现运动性疲劳时,教练员可以采取波浪式地安排训练负荷,注意各训练项目之间的休息间隔。同时,运动员要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和质量,采取水浴、按摩、合理补充营养等方式来进行恢复。针对神经系统的疲劳,可以通过心理暗示、听一些舒缓的音乐等等方式来调节,放松身心,减少心理抑制状态,加快恢复过程。
三、结论
中长跑运动对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和力量素质都要求较高。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和内容的同时,要充分围绕中长跑运动的特点,运动员的身体状况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训练理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科学的进步,教练员在实践中也要注意训练理念的不断改进和发展,这样才能推动中长跑运动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秀丰,景凤琦.速度耐力对中长跑成绩的影响[J].民营科技.2010(01):119.
[2] 刘华.有关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的几点体会[J].田径.2008.3:50.
[3] 张传平,张勇.中长跑项目技术特点与训练方法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5(21):179-181.
摘 要 实践证明,要想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首先要了解这项运动的特点,了解参赛的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再根据训练的条件将两个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训练方法,并在实践当中不断改进和发展更新。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能力,也促进了我国中长跑运动的科学训练发展。
关键词 中长跑 运动员 训练
中长跑是指800m以上的距离的田径运动项目,是历史悠久开展普遍的一项运动。中长跑运动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要求运动员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较高速度的跑步。这就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体能,较快的速度和持久的耐力。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先进的理论和训练方法在发展传播,面对这些新的训练方法和理论,教练员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训练方法,与时俱进。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能力,也促进了我国中长跑运动的科学训练发展。
一、我国中长跑训练发展阶段
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训练体系和方法,使得中长跑的运动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中主要以法特莱特训练和间歇训练法为主的既能提高运动员速度又能发展耐力的训练体系,同时以重复训练法、高原训练和大运动量训练法为主的大量增加运动训练负荷的训练体系。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自身的结构、机能认识越来越深刻,使得中长跑的训练观念、训练结构、训练负荷,训练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同时对中长跑的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并不是心血管系统能力显著改善的结果,而是骨骼肌代谢能力增强所致,这意味着中长跑的发展已逐渐由耐力性向速度性发展迈出一大步。同时加之人们对中长跑项目特征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导致了训练观念的更新。
二、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及方法
中长跑是一项对速度、耐力要求很高的体能类运动项目。中长跑要求运动员在跑步的整个过程中,长时间的保持较高的速度,对运动员的耐力和体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速度耐力是整个运动过程的基础和保障,速度是核心,耐力是保证。这就要求运动员要经过长时间科学系统的训练,严格遵照人体运动机能逐步改善和提高的规律,才能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体的运动能力,挖掘人体极限运动潜力。
(一)制定严格的训练计划
教练员要根据中长跑对速度和耐力要求较高的特征,结合运动员的自身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实用的训练计划,科学地安排训练内容,把握训练强度。注重速度训练和耐力训练,将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结合起来。由于中长跑运动是由有氧代谢系统、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协调统一供能的,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的时候要格外注重加强提高有氧代谢系统、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三者之间供能能力的训练。对于身体素质差别较大的运动员,要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同时,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还要注重训练的多样化和趣味性,注重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
(二)注重速度、耐力、力量的均衡发展
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要注重速度、耐力、力量的均衡发展。不能只注重速度和耐力的训练而忽略了力量的训练,也不能只重视耐力和力量的训练而忽略了速度的训练,三者要协调统一进行训练,均衡发展,从而提高运动员整体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三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训练不足都会影响到比赛时的成绩。因此,针对速度、耐力和力量的训练,要做到重点训练,全面提高,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训练中把三者相结合,有利于提升身体的灵巧性、柔韧性和伸展收缩能力,提高速度,增强力量,防治肌肉萎缩与运动幅度的缩小,驱使运动员的肌肉群平衡发展。另外,经常训练可以使运动员拥有结实强壮的肌肉群,防止肌肉群松弛无力,影响跑步技能和前驱速度。
(三)科学地训练强度
中长跑是一项艰苦而枯燥的运动。运动员必须经过大量的训练才能够改善机体适应能力。大量的训练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和有氧代谢能力,提高身体素质。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还需要大量的训练。根据运动员的负荷能力逐步地加强训练,通过一定的超负荷训练来刺激机体,从而得到理想的训练效果。但是,教练员在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状况,注重训练后的疲劳恢复措施。
(四)重视疲劳恢复措施
超负荷的训练强度必然会导致训练后的疲劳。教练员要正确的判断疲劳产生的原因,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一般而言,中长跑的运动疲劳主要有两种:一是长时间肌肉工作产生的乳酸堆积产生的;二是神经中枢功能状况下降而产生的疲劳。当出现运动性疲劳时,教练员可以采取波浪式地安排训练负荷,注意各训练项目之间的休息间隔。同时,运动员要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和质量,采取水浴、按摩、合理补充营养等方式来进行恢复。针对神经系统的疲劳,可以通过心理暗示、听一些舒缓的音乐等等方式来调节,放松身心,减少心理抑制状态,加快恢复过程。
三、结论
中长跑运动对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和力量素质都要求较高。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和内容的同时,要充分围绕中长跑运动的特点,运动员的身体状况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训练理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科学的进步,教练员在实践中也要注意训练理念的不断改进和发展,这样才能推动中长跑运动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秀丰,景凤琦.速度耐力对中长跑成绩的影响[J].民营科技.2010(01):119.
[2] 刘华.有关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的几点体会[J].田径.2008.3:50.
[3] 张传平,张勇.中长跑项目技术特点与训练方法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5(21):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