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汉玉——马未都说玉器收藏(四)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88981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
  
  玉器爱好者,喜欢说秦汉。但是除了专业的书籍,玉器收藏主要谈汉代,因为秦国历史很短,只有14年。秦代有没有玉呢?肯定有,史籍记载比较丰富,但至今出土能确定是秦代的玉却非常少见。所以,在文物鉴定中,把这14年的玉器剥离出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必须有明确的出土报告。
  《西京杂记》里有这样的记载:汉高祖刘邦“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言。”刘邦得了天下,进入了秦宫,看见到处都是金玉,证明当时的秦代有大量玉器。我们如果有幸能看到秦始皇陵的发掘,我想一定有我们无法想像的珍宝,一定有大量的玉器,但是不知道我们这一代人有没有眼福能够看到它们。
  我们都知道鸿门宴的故事,项羽和刘邦在鸿门约见,这次约见暗藏杀机。在鸿门宴上,范增几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他拿什么示意的呢?他是用一个玉器,这个玉器叫玦(图1)。
  
  


  (1)玦有着绝与决的含义
  
  玦与我们常见的玉器有点区别,它有一个缺口,很多人对这个缺口感到奇怪,为什么完整的玉器有一个缺口呢?文物学家认为,玦最早就是耳环,早期的墓葬中,玦都在头骨的两侧,证明玦可能是从耳环发展而来的。当时的玦都比较小,不像后来这么大,挂在耳朵上很不方便。
  《史记·项羽本纪》中,原文是这样写的“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项羽看见范增举了三次玦。
  举玦的意思,是让他下决心干掉刘邦。但是,项羽没有这样做。玦在后来的历史中演绎了各种功能,比如作为信物。帝王对某官员不满,把他发配的时候就会送一个玦,以表示与他绝断关系。当皇上的宠臣离开很远时,皇上想念他,便以婉转的表达方式送一个环给他,希望他回还。这是玦在政治生活中的含义(图2)。
  
  


  (2)
  
  有个人拿来一个玉,他说马先生帮我看看这是什么,我一看是玦。这个玦很奇特,纹饰不完整。我们收藏玉时要注意上面的纹饰,早期很多玉是没有纹饰的,但是随着玉的发展,纹饰在增加,纹饰会有一定的含义。但他拿来这个玦的纹饰不完整,他感觉奇怪。我说这个玦,曾经可能是个璧,后来被改变形状了,这种情况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并不罕见。玉容易破损,不小心玉璧掉地上了,碰掉了一块儿,或者碰裂了。就把这一块切下去,把破损的地方修饰圆了,就变成一个新玉,但纹饰不完整了。
  我们判断一块玉璧是否修改过,主要看它纹饰是否完整。
  玉璧是非常传统的一个种类,但到了汉代,它有所变化。有些玉璧下半部出了这个圈,这种璧叫作出廓璧。廓就是轮廓的廓,出了玉璧的轮廓有一组纹饰,这叫出廓璧。这个廓在古音中就读郭,李白诗歌中有“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个“廓”就是城郭,是指外城。当玉璧有了外圈的时候就叫出廓璧,为什么汉代出现出廓璧呢?究竟什么原因,学者没能确切指出。我也查了很多资料,最终没有找到可以信服的说法。历史上很多谜有可能是永远的谜,甚至几代人都破解不了(图3)。
  
  


  (3)出廓的玉璧
  
  在汉代的丧葬制度中,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典型的东西,叫“玉玦”。玉玦是古人制作的玉蝉,是赋予含义的。蝉从幼虫变为成虫,从地下钻出来要蜕变。有一味中药叫蝉蜕,就是蝉蜕下来的壳。古人认为蝉非常高洁,是从社会观念方面看的。古人不知道蝉的幼虫在地底下吃了多少年,它一旦钻出泥土,在树上只喝点露水,引吭高歌。所以古人认为蝉品格高尚。认为它能够重生,认为非常神奇。所以在死者嘴里含一个蝉,企望死者重生。古人认为这种能脱胎换骨的蝉,做成玉的搁在死人嘴里,含义非常丰富(图4)。
  
  


  (4)被赋予丰富内涵的玉蝉
  
  死人嘴里含着这个玦蝉,手上也得握有东西,尤其是有钱的人。握什么呢?手中的玉叫“握”。它是一个猪形,这个东西很漂亮。中华民族饲养猪的历史非常长,至少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所以猪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作为农耕民族重要的财富。玉猪和玉蝉是在汉葬玉中非常重要的一类。
  我也买过一个玉猪,当时我还不是很清楚,卖价也不是很贵。我买了以后跟人家去显摆,我说你看我买的这个东西好不好?人家说这个东西还真难得,东西非常不错,那一只呢?
  我说哪一只?就这一只。他说应该还有一只,应该左右手各握一个。我一听就急了,立即返回去,找到那个商人。我说这个东西应该有两个,他说是有两个,就卖你一个。我说那个呢?那个在我哥哥手里。商人会算计,这个东西搁在一块儿卖,有时候不如拆开卖得好。我就去找他哥哥,我说能不能把那个也卖给我,凑成一对。他说可以卖,但是比那个贵,弄得我心里很不通快。贵一点我能承受,他贵几倍,我就放弃了。这个玉握就再也没有机会凑成一对儿,那只至今在哪儿我也不清楚(图5)。
  
  


  (5)生死不离的猪
  
  我们讲了汉蝉和汉握。汉握的刀法都特别简单,呈“八”字状,刀刻往两边分,就是我们常说的汉八刀。比如说你刚入门,学习玉器,人家说看我这个汉八刀,你要明白,这个“八”是指玉器上纹饰的走向,呈汉字“八”的状态。
  汉八刀的简洁风格是独树一帜的,影响到后世并不多。所以在收藏汉玉中,汉八刀的玉是非常典型的玉
  汉代人为什么如此注重葬玉呢?汉代人认为玉能使人不朽。早期有塞,塞住死者所有的孔,有九塞制。是指眼睛、耳朵、鼻子、口、生殖器、肛门,九塞(图6)。
  
  


  (6)
  
  我们对葬玉制度了解比较多的是金缕玉衣。《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镂。”
  是说汉朝的皇帝死了,死者衣服外是玉匣,玉匣就是玉衣,匣形如铠甲。金镂玉衣是有等级的,有金缕玉衣,有银缕玉衣,还有丝缕玉衣,等级不同,随葬品也有差别。玉衣上的小玉片四个角都有孔,用不同质的线缕连接起来,再把人包裹上。只有帝王和贵族才能享受这个葬制的等级。
  汉代人认为,葬玉可使尸体不朽。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李贺有一句诗“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说的是汉武帝、秦始皇两个皇帝,死了以后也得腐烂,不可能不朽。唐代人已经有这样深刻的认识了。
  最具有代表性的玉衣都有哪些?第一是1968年发掘的河北满城汉墓。部队在那儿开山,炸开一个洞,战士跑进去一看,里头金光闪闪全是金子。还有两套穿着完整金缕玉衣的一男一女,男的叫刘胜,女的叫窦绾。
  刘胜的玉衣,一共用了2498片玉,金缕用黄金1100克,他夫人的玉衣2160片,用了700克黄金。可见他们的奢华。
  1994年江苏徐州狮子山发掘的楚王陵,是西汉的第二代楚王,叫刘郢客,他的玉衣共用了4248片玉,金丝1576克,相当1.5公斤黄金。
  最特殊的玉衣,是广州发现的南越王墓。玉衣是丝缕的,丝缕经过两千年都已腐烂了(图7)。
  
  


  


  (7)图组(7-1)金缕玉衣、(7-2)丝缕玉衣
  
  我碰到很多次,有人拿来玉衣的玉片鉴定。我们参观或在电视上很容易辨认,但当它们拆散了,尤其是有些异状片,就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了。我只能告诉他,这是金缕玉衣的一部分。
  很多墓葬早期被盗,文物遭受很大破坏。最严重的时候,很多随葬品流散到民间。所以那些残片,可能都是早年盗出来的,就分散了,永远凑不齐了(图8)。
  
  


  (8)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用玉衣,这个葬制一落千丈,三国以后就没有金缕玉衣了。
  
  汉代玉器中有很多实用器件,保存下来非常不容易。毕竟有2000年的历史了,所以汉代比较完整的摆件,大多是国宝。
  仙人骑马的玉摆件非常有名,国家文物,底下的云纹表示它在天上飞行。嘴是张开的,露着牙齿,直视前方,耳朵直立。尾巴上翘,呈现飘逸状。
  大家熟悉的汉马形象,是我们国家的旅游标志——马踏飞燕,也叫铜奔马。
  我们做一个比较,一个玉马、一个铜马,它们很多细部非常一致。比如玉马出腿都是一侧单出,马踏飞燕也是这样。你们注意一下马的姿势,玉马右腿一顺边往前。所以有人认为,这不是中国马。中国马,迈右前腿的时候,左后腿跟前。专家就是专家,一看就不是中国马。
  我们再看一下铜奔马和玉马。同样都是张口露牙,鼻头翘起,鼻孔呈吹气状,鼻孔是外翻的;同样眼睛前视,两耳直立。马的耳朵基本都是直立的,尾巴上翘,呈奔跑状。铜奔马是东汉时期的,玉马是西汉时期的。在这个历史期间,铜器跟玉器的风格都非常接近(图9)。
  
  


  (9-1)
  


  (9-2)
  
  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里,收藏了一个玉的马首,只有头部了,也非常难得。
  马的形象依然是这个形象,尽管它低着头,嘴也是微张,露齿,很多特征都跟汉时的马非常接近。为什么说文物是一个标型学呢?当它一个标准出现的时候,大家都向这个标准靠拢,靠上了就对了,靠不上就不对。你别说为什么我这就不是,因为你的跟那个标准靠不上。
  我们看玉器的容器,是非常有意思的事。因为用玉做容器制作难度极大,把一块坚硬的材料掏空,当时很不容易。左起第一个杯子是战国时期的,水晶杯,水晶也是玉器。第二个杯子是秦代的,西安出土。第三个杯子是西汉的,广西出土。第四个是三国的,河南洛阳出土。战国的水晶杯现在看,跟现在餐馆里的杯子没大区别,后面那几个杯子,跟我们的酒杯,有异曲同工之处(图10)。
  
  


  (10)令人叹服的千古一制的杯子
  
  两千多年前的杯子做得这么漂亮,是我们难以想像的。那个水晶杯在杭州的历史博物馆里,我围着那个杯子看了很久,我觉得它造型非常现代,跟今天的玻璃杯几乎一模一样。我们现在生产玻璃杯的人,不会承认抄袭了两千年前的水晶杯,但这个水晶杯确实是一个证物,证明了我们的民族在那个时期,就有如此高的审美。
  汉代的玉我们讲到这儿。孔子与他同时代的思想家,都极力赞美玉,赞美佩玉的行为,孔子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种社会风气,在汉代愈演愈烈,一直影响到后面各个朝代,影响着我们的现在。
  汉玉文化是古典现实主义及神秘的浪漫主义的一种玉文化,这种文化带有很多浪漫的色彩。汉以后战争加剧,国家陷入纷乱,玉器文化就开始减弱了。直到隋唐时期,玉文化再度兴起。
其他文献
北京雨燕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以北京命名的鸟类。殷商时期,商人认为这种鸟是他们的祖先,称之为玄鸟。然而,今天它们在北京城区仅剩下3000多只了。    1870年,英国博物学家斯温霍·罗伯特在北京发现了一种鸟有些特别。形态上它明显属于雨燕家族成员:腿短、翅长,却和喜欢徘徊在山崖附近的同类有着非常不同的生活习惯。  它们是城市鸟,它们喜欢在高大的中国古代建筑里筑巢。  雨燕在北京地区特别密集,河北、山西的
期刊
针灸与兽医的结合,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治疗动物疾病的好方法。北京郊区一个小学文化的农民,自己钻研针灸技术,义务给村里的猪扎针治病,每每针到病除,被当地人誉为“猪神医”。    2008年11月的一天,北京郊区荆家务村的樊德志家来了一位神情紧张的村民,他抱着一头小猪向樊德志求助。这头小猪刚出生一个星期,腿有毛病。如果不治,小猪很可能站不起来了。樊德志用针灸治好了小猪的病(图1)。      (1)
期刊
说到孔子的思想,不能不提他的治世理念。后世一直有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里到底有什么样治世的思想,相隔两千多年之后在今天到底还有没有价值?    德政治天下    提起儒家的政治理想,一言而蔽之就是德政。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社会环境是很特殊的,是一种宗法制度,礼乐、道德是维系整个社会秩序最核心的理念。那个时候,诸子百家在如何治世上有很大的分歧。儒家的思想渊源,一脉相承,它有一个分支后来
期刊
你去过中国的鸟岛吗?你看见过千鸟齐飞、万鸟齐鸣的壮观景象吗?  如果你在4月到10月间到青藏高原上的明珠——美丽富饶的青海湖来,这一世间罕见的奇景就会展现在你的眼前。    李英华是青海湖鸟岛的工作人员,驻扎在青海湖已经15年。  李英华:鸟岛分为4个小岛,鸟岛和蛋岛,是斑头雁和棕头鸥栖息的地方。再过来是一个河口,那边叫三块石,有4万多只鸟,说是三块石,其实是九块石。再往那边是海心山,上面生活着一
期刊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影响非常广,所有的解释都说,在一个深秋的晚上,李白睡不着觉,躺在床上看着地上的月光不由升起思乡之情。这种解释有一个大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在这首诗里所说的“床” 并不是我们睡觉的床,而是古人称之为“胡床”的马扎(图1)。      (1)“胡床”(马扎)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我们民族的起居习惯。  人类的起居方式有
期刊
以飞机的速度贴地飞行;  120公里的铁路线招来天上的40颗卫星密集锁定;  2毫米的差距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我国的政区图上,北京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多角星。把天津和北京联系起来,京津两地的版图就形成了一把火炬的图案(图1)。如果在这把火炬上添一道引信,火炬就会熊熊燃烧。      (1) 京津两地密切相联    2008年8月1日,这道引信在转瞬间点燃,点燃这把火炬的引信就是京津城际高速铁路
期刊
胡锡林:我把放有诱饵的机器放这儿,牛粪上的苍蝇都会飞过来。  打印机大小的机器里面,散发出一股特殊气味,机器刚一放下,苍蝇们就纷纷扑了过来。  胡锡林:苍蝇过来了,我把它赶走,它会马上飞回来。看着啊,不到30秒肯定都回来。  果然不到15秒,苍蝇又聚集在了机器上面。  这个机器叫环保捕蝇器,赶苍蝇的人就是这个机器的发明者——胡锡林。  苍蝇最喜欢腥臭的味道,最喜欢吃腐烂的食物。以前做空调生意的胡锡
期刊
1938年4月的一个晚上,位于大连甘井子的日本石油株式会社货场突然燃起大火,大连消防署、金州消防署等附近所有的消防机关闻讯纷纷出动,一时间,大连市上空响起阵阵警笛声。  这场大火一直烧了16个小时,烧毁了日军战略汽油6万桶,使日军损失700万日元以上。当时的日伪报纸《日日新闻》专门作了报道:“10日晚10时45分,从大连市甘井子油厂空地上堆积的石油桶发火……火势极凶,黑烟弥漫,大连湾上空呈现一片凶
期刊
在长江下游太湖周边,分布着许多典型的水乡古镇,这些小镇规模虽小但密布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小镇特有的风景(图1)。      (1) 水乡古镇    周庄,位于上海和苏州之间。两座相连的石桥,当地人叫作双桥。25年前,画家陈逸飞将双桥带入了油画《故乡的记忆》中。1985年,这幅画在一次极有意义的外交访问中被赠送给了邓小平(图2)。      (2) 陈逸飞的画让周庄名扬天下  
期刊
王树增 研究军事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家。为了探寻长征的原貌,他花费六年时间收集整理资料,并且数度重走长征路,终于写成著名历史纪实文学作品《长征》。    遵义会议的召开,解决了中共中央的组织问题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毛泽东重新指挥了中央红军。  由于遵义附近敌情严重,中央不得不放弃在遵义建立苏区的计划。蒋介石正集中兵力向遵义合围,中央红军将往哪个方向突围,中国革命的道路将走向何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