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点引路·担当】创办公众号“挖啥呢”,并不是北大考古硕士奚牧凉的专业要求,而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借助这个平台,让行内人和公众进行交流,向公众普及文物知识,增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自觉自愿的行为,尤其体现新时代青年人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适用话题】责任心 历史遗存 公众考古
(特约教师 倪丽彬)
2010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90后男孩奚牧凉,大三时在山东章丘一个村子里考古实习。考古队辟出一块地挖探方、做研究,还在入口处竖了一块牌子:“考古重地,禁止入内”——但这激起了村民的好奇心。每天都有人探头往里张望,问工作人员:“你们挖啥呢?”
奚牧凉有时候被邀请去农民家里吃饭,他发现农民的生活其实跟城里人没有太大的差别,电视、冰箱全都有。他们聊的话题,跟城里也是一样的。信息的普及,已经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他们见过很多次的考古发掘,知道这是考古,但是不太清楚是在做什么,他们就会问“挖啥呢”。
奚牧凉被问了无数遍后,对“挖啥呢”三个字简直刻骨铭心,“这句话特别典型,人人都有非常质朴的好奇心,但考古业内人真能回答好这个问题吗?不一定”。那时,他把这个疑问写在日记本上,留待以后解答。大学毕业,奚牧凉被免试推荐至本学院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众考古”。
2015年8月25日,他看到新闻,ISIS占领叙利亚的巴尔米拉古城后,大肆破坏文物,一名82岁的考古学家因为拒绝透露珍贵文物保存地点而被斩首示众。“当时我已经在北大的公众考古专业念了一年研究生,特别想做一些传播实践。这则报道给我一个强烈的感受,行业外的人都在关注文博,行业内的人更应该发出声音,做一点事情。”同一天,奚牧凉的公众号“挖啥呢”就这样诞生了。这个平台既和考古相关,又试图勾连起公众与考古的关系。
综艺节目《漂亮的房子》邀请建筑学科班出身的男星吴彦祖,来修缮安徽的老屋。虽然一再强调要“保留历史”,可转眼施工队就把老屋的大部分给拆了;天柱山三祖禅寺的僧人,在重建大雄宝殿时发现地宫,私自就地“考古”,还声称发现了“佛舍利”;考古文博人的收入和爱情是怎样的……这些话题都被奚牧凉写进了“挖啥呢”。从未刻意营销的公众号,单篇文章阅读量最高时超过80000次。
除了推送文章,“挖啥呢”还尝试过直播、线下活动、知识问答等形式。奚牧凉发现,最初粉丝以文博圈内人居多,但后来慢慢扩展到行业外的人。有一次老师在北京房山为学生们上考古實验课,现场冶炼青铜器,以再现古人冶炼青铜器的场景。奚牧凉利用网络直播,把老师的实验课全程搬上了网络。火星四射、热火朝天的冶炼场景吸引了很多网友观看。据后来统计,在线观看这堂实验课的观众数量达到了6位数。
随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等成为吸引年轻人的话题,奚牧凉发现,不仅文博行业内的人意识到要向公众普及文物知识,行业外的人也在积极参与。“要让文物活起来。当行业和社会交界,就需要有一道桥梁,要让人有参与感,不然这些文物和历史就真的逝去了。而公众与考古行业你来我往的交流与分享,才是真正的‘公众考古’。”
(王世全摘自《风流一代·青春》2018年第3期)
【适用话题】责任心 历史遗存 公众考古
(特约教师 倪丽彬)
2010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90后男孩奚牧凉,大三时在山东章丘一个村子里考古实习。考古队辟出一块地挖探方、做研究,还在入口处竖了一块牌子:“考古重地,禁止入内”——但这激起了村民的好奇心。每天都有人探头往里张望,问工作人员:“你们挖啥呢?”
奚牧凉有时候被邀请去农民家里吃饭,他发现农民的生活其实跟城里人没有太大的差别,电视、冰箱全都有。他们聊的话题,跟城里也是一样的。信息的普及,已经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他们见过很多次的考古发掘,知道这是考古,但是不太清楚是在做什么,他们就会问“挖啥呢”。
奚牧凉被问了无数遍后,对“挖啥呢”三个字简直刻骨铭心,“这句话特别典型,人人都有非常质朴的好奇心,但考古业内人真能回答好这个问题吗?不一定”。那时,他把这个疑问写在日记本上,留待以后解答。大学毕业,奚牧凉被免试推荐至本学院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众考古”。
2015年8月25日,他看到新闻,ISIS占领叙利亚的巴尔米拉古城后,大肆破坏文物,一名82岁的考古学家因为拒绝透露珍贵文物保存地点而被斩首示众。“当时我已经在北大的公众考古专业念了一年研究生,特别想做一些传播实践。这则报道给我一个强烈的感受,行业外的人都在关注文博,行业内的人更应该发出声音,做一点事情。”同一天,奚牧凉的公众号“挖啥呢”就这样诞生了。这个平台既和考古相关,又试图勾连起公众与考古的关系。
综艺节目《漂亮的房子》邀请建筑学科班出身的男星吴彦祖,来修缮安徽的老屋。虽然一再强调要“保留历史”,可转眼施工队就把老屋的大部分给拆了;天柱山三祖禅寺的僧人,在重建大雄宝殿时发现地宫,私自就地“考古”,还声称发现了“佛舍利”;考古文博人的收入和爱情是怎样的……这些话题都被奚牧凉写进了“挖啥呢”。从未刻意营销的公众号,单篇文章阅读量最高时超过80000次。
除了推送文章,“挖啥呢”还尝试过直播、线下活动、知识问答等形式。奚牧凉发现,最初粉丝以文博圈内人居多,但后来慢慢扩展到行业外的人。有一次老师在北京房山为学生们上考古實验课,现场冶炼青铜器,以再现古人冶炼青铜器的场景。奚牧凉利用网络直播,把老师的实验课全程搬上了网络。火星四射、热火朝天的冶炼场景吸引了很多网友观看。据后来统计,在线观看这堂实验课的观众数量达到了6位数。
随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等成为吸引年轻人的话题,奚牧凉发现,不仅文博行业内的人意识到要向公众普及文物知识,行业外的人也在积极参与。“要让文物活起来。当行业和社会交界,就需要有一道桥梁,要让人有参与感,不然这些文物和历史就真的逝去了。而公众与考古行业你来我往的交流与分享,才是真正的‘公众考古’。”
(王世全摘自《风流一代·青春》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