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促学激兴趣,深入文本学推测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l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3篇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關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最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教学时,笔者牢记“借物喻人”,直奔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爸爸的话,认识白杨树的特点,将树与人进行对照,体会爸爸的心。但这样教学委实枯燥了一些。语文课不仅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让学生沉浸在探究的快乐中。如果再上一次,该如何调整教学思路呢?
  重新审视文本,文章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有意思的是,作者多次描写父亲的神态,并没有涉及心理活动,而是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起到以神传情、意境深远的效果。如第4自然段中的“出神”、第6自然段中的“沉思”、第16自然段中的“微笑”。
  不断提问能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热情。不妨借助这条隐秘的线索,结合文本的语言,推动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学习推测人物内心的方法,巧妙搭建树与人的联系。
  一问人物表现,在深入探究中循“思路”来推测。
  学习第1至第10自然段,首先分析人物对话,了解孩子口中的白杨。在简单交流之后,学生学习如何提问,探究爸爸眼中的白杨。
  师:在和孩子对话时,爸爸有什么表现?请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
  (生汇报)
  师:“出神”“沉思”“思路”,这些词语告诉你什么?
  生:爸爸一直在想。
  师:读书不要走马观花,要适时停下来思考。你读到这里,想知道什么?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生交流)
  师:是啊,爸爸究竟在想什么,而且想得如此投入?联系上文,爸爸看到什么陷入了沉思?
  生:爸爸看到了白杨。
  师:读书再细致一点,还看到了什么?
  生:爸爸看到了戈壁滩。
  师:联系第1至第3自然段,读一读描写戈壁滩和白杨的句子。
  (相机出示大戈壁和白杨的图片)
  师:看到眼前的一幕,爸爸究竟在想什么呢?说说爸爸眼中的白杨,用上句式“你看这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交流)
  师:推测人物想法,不能信口开河,可以依据人物的视角来推理。
  二问人物表现,在搭建联系中循“做法”来推测。
  经过上一个环节的学习,学生交流的无非是对白杨树初次的印象,树与人的联系还没有打通。接下来,重点研读爸爸口中的白杨,结合爸爸神态的变化,继续推测人物的想法。学生可以采用列举法,想象白杨在哪儿生长,品味“哪儿……哪儿……”体会白杨树的生命力强;采用想象画面法、多重引读法,品味“不管……不管……总是……”体会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这是打基础的过程,教师不可急躁,要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体会作者对白杨的赞叹。那如何搭建树与人的联系?不妨从爸爸的神态入手。
  师: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师:而这些,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知道什么?
  (生读第14自然段)
  师:一连三个“只知道”,说明他们还不知道爸爸的心。你能从三个“只知道”中,寻找蛛丝马迹,找找爸爸的做法吗?
  生:爸爸妈妈在遥远的新疆工作。
  生:爸爸决定把孩子也接到新疆去。
  (师相机出示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与图片)
  师:你能结合爸爸的做法,帮助爸爸表白自己的心吗?随着对白杨树的介绍,逐一加入爸爸的想法。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我要像它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我要像它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要像它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文献
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我很“有幸”被老师选为家访的一员。这是我第一次被家访。我的心里忐忑不安,和我“共患难”的同学还有张俊杰,以及和我形影不离的梅希。  一路上,我的大脑就像一架高速旋转的机器一样,一直没有停过:我怎么会被选为家访的对象呢?是我这段时间表现得不好,还是我的作业做得不够认真?或者说老师觉得我哪方面不够好,特意来和爸爸妈妈汇报?又或者……  傍晚,天阴沉沉的,偶尔从耳
豆豆问:“妈妈,世界上谁最有钱?”  妈妈说:“巴菲特。”  豆豆说:“错,是奥特曼!”  媽妈问:“为什么?”  豆豆说:“因为每一台取款机上都有他的名字—ATM。”
阳光能捉住吗?能装到瓶子里吗?有一个小女孩子说能。这就是本期《半瓶阳光》中的小女孩—“我”的女儿。她说:“风走过来,树叶有声音;阳光走过来,水里有亮亮的波纹。”又说:“抓到阳光时,手会暖暖的。”  阳光有思想吗?有品格吗?有一个人觉得有。这就是本期《巷子里的阳光》中的“我”,这篇文章的作者。作者在文章中写道:“阳光……从早晨露头,到晚上收尾,都不露声色,从来不唉声叹气,他真的是一位藏在云外的哲人。
书包的重量压弯了我的腰,学习的重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除了“六一”儿童节,我们的节日真是太少了,要是再有一个我们的节日该多好啊!我就创立一个“儿童自由节”吧,时间就是11月11日。我为什么要把“儿童自由节”设在11月11日呢?因为儿童节过后要等很长时间才能等到下一个儿童节。  “自由节”这天,我先上QQ号,在群里邀请我的同学来我家参加“快乐派对”。我妈妈为我们准备了可口的饭菜,各种各样的零食、水果,
就在今天下午,加仑让我知道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间,三四个男孩正在逗弄可怜的可罗西——就是那个一头红发、残了一只手臂,还有一个卖菜的妈妈的男孩子。他们用尺子戳他,用栗子皮砸他的脸,恶意地模仿他残臂的姿势,取笑他是个残废,是个怪物。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可罗西愤怒了,他抓起一个墨水瓶用尽力气向一个侮辱他的同学砸去。那个同学躲开了,墨水瓶正好砸在前来上课的老师身上。大家赶紧跑回自己的座位上,吓得不敢
小朋友们,你们听过风和雨同时演奏音乐吗?嘿,可真带劲!那真是一场奇妙的音乐会呢!  那个周末,我刚想出去玩,妈妈对我说:“伟伟,别出去了,就快下雨了,还是待在家里吧!”我立刻蔫了,垂头丧气地坐到窗户旁。  妈妈还真是个“天气预报员”,说下雨,这天就暗沉了下来。  不一会,风呼呼地吹了起来,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吹得屋顶的瓦片发出“咯啦咯啦”的声音,连窗户也在风中颤抖着身子“咯噔咯噔”地叫着。  紧接着
【成语解释】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近 义 词】 妙笔生花  【反 义 词】 无声无色、平淡无奇  【典故由来】  唐朝开元年间,四川昌明县青莲乡有位天才少年,从小聪慧异常,出口成章。有天夜里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写字的毛笔笔头开了花朵。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大诗人李白。李白的父亲李客对儿子的将来很有自信,认为他的儿子“有梦一般的眼神,风一般的神采,将来必成大器”!  不久,李白
在我看来,新鲜的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必备条件。可是,新鲜的素材要到哪里去找呢?当然是去生活中找了。生活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  有一回,在数学课上,坐在里面、靠墙的同桌要出去交作业,我没有第一时间给同桌让座,被老师批评了一番。我很委屈,当时我在改正错题,只是一不小心让同桌等待的时间过长而已。妈妈知道后,引导我:“你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你的同桌,面对这样的情形会怎样想?”如果我是他,
小猕猴:啾啾先生,说实话,上期《成语电台》说什么“无友不如己者”,我想了很久,把脑瓜子都想破了,还是不明白到底应该如何交友,总感觉孔子的思想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啾啾先生:讲“见贤思齐”似乎讲清了道理的。如果再去了解下“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就能辩证地理解“孔子思想”了。  小猕猴:那请你讲讲“不耻下问”!  啾啾先生:这个成语会在以后的课文里出现的哦,老师会讲到的,没什么好讲的!  小猕猴:好久没
【摘 要】统编教材对复述训练进行了精心的编排,从二年级开始,以“讲故事”作为任务驱动,到三年级下册则直接以“复述”为单元目标,复述方法从直观的图片向抽象的词句、表格转变,对学生复述能力的要求在逐步提高。教师只有正确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准确解读文本,明确目标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升复述能力。  【关键词】复述; 教材解读;支架;心理活动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以“有趣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