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校本培训存在缺乏针对性、内容空洞、流于形式的弊端。基于教育会诊的校本培训借鉴医院的会诊制度,旨在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共性和典型个性问题,借助同伴和专家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合力,通过集体讨论,共同诊断的方式给予解决方案并得以实施的一种校本培训路径。通过对教师的教育教学问题收集与分类,从而得出解决方案,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教育会诊;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9-0036-02
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和教师需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方式,目前校本培训缺乏具有针对性和适用范围的具体操作模式,导致校本培训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发挥作用。[1] 教育会诊的校本培训有助于教师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一 何为“教育会诊”
“会诊”最早借鉴于医院的会诊制度,“会, 聚也”即几个人聚在一起之意。“诊,验也”即解决、诊断、验证之。会诊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几个医生共同诊断疑难病症”[2]教育会诊法最早由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在《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中提出:“教育会诊是教师们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学生,并制订进一步工作的正确措施,以克服他们教学、教育和发展方面所暴露出的缺点的一种协商和咨询会议。”[3]
基于教育会诊的校本培训是借鉴于医院会诊制度,由会诊主体、会诊对象、会诊形式三部分构成。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借助教育专家和教师同伴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合力,通过集体研讨、共同诊断并给予解决方案的一种校本培训路径。且教育会诊是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下的校本培训。
教育会诊具有针对性即针对教育情境中教师关于教学与班级管理等共性和个性问题;教育会诊具有情境性即基于学校教育的具体场域,基于教师的亲身实践,在专家与同伴的共同讨论与诊断中,得到知识的内化和智慧的养成。[4]以教师的真实教学场所、以情境性问题为中心的培训学习活动。通过在教育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涵养教育智慧,创生实践性知识;教育会诊是动态发展的,问题的解决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一个问题解决了,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新问题的出现意味着新的发展空间的到来,就会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说教育会诊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 教育会诊的构成要素及形式
教育会诊不同于一般的培训模式,它是一项系统的培训方式,不仅研究一些教师教育问题的成因,而且制定适合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案,借助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合力,形成適合教师改进的方案并得以实施。
(一)教育会诊的构成要素
教育会诊由会诊主体和会诊对象构成。会诊主体是教育专家和教师同伴。教师通过教师同伴进行同伴互助,通过同伴间的对话交流,进行经验式指导。通过教育专家高屋建瓴的教育理论,在思维高度进行引导。由教育专家和教师同仁在理论和实践领航,呈现了多元主体的参与性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会诊对象,反映出教育会诊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诊的对象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的教育困惑和问题。可以按问题的类型分为教学、班级管理、教师生涯规划等方面,按问题的性质,可以分为共性和个性问题等。
(二)教育会诊的形式
医院会诊制度中按照会诊对象不同分为急诊、科内会诊、科间会诊、全院会诊和院外会诊。同理,教育会诊根据会诊对象的不同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有案例会诊和现场会诊和网络会诊等。[5]
首先,对于教师一般性的教育问题可采取案例会诊,即教师提供在教育教学中典型的案例,以讲述或教学录像的形式,讲解自己的困惑。在场的教师,专家等针对此教师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对这些教育教学现状进行热烈的探究。案例会诊可以使培训双方在鲜活的案例面前进行热烈的讨论与诊断,以便得到良好的解决方案去实施。
其次,对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无力解决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可采取现场会诊,教育会诊具有情境性,现场会诊通过走进真实的教育课堂,通过参观、听课与观察等方式深入教育场景,以听评课、辩课等形式进行讨论与诊断。从而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便得出更适合实践的改善方案。
再次,基于教师需要和学校实际,采用网络会诊的形式,以网络平台为教育问题的讨论与诊断提供便利。从而,增强教师间、教师与专家间的有效互动。
最后,需要明确的是会诊的形式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根据会诊对象与具体实施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诊形式。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教育会诊都是以问题和教师参与、专家引领为导向,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 教育会诊的操作程序
教育会诊既不是基于教育问题的一次简单讨论,也不是简单的一次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会诊是一次深层次、探究式的校本培训。有一套自己的实施程序。
(一)问题立项
教育会诊是问题导向的校本培训,在教育视野下,教育问题是指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遇到用现成的经验或知识无法解决的一种矛盾情景,“这些问题应当是具有高度影响的,即它们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对许多个体产生影响”。[6]
1 问题收集
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教师存在各式各样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通过会诊式的校本培训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那么问题的收集至关重要,因为很多问题不是外显的,针对此,通过调查、观察、访谈、测验等多种方式了解组内教师存在的问题。如可以通过教师自我调查的形式发放“教师会诊单”,每位教师在会诊单上填写会诊问题并提供具体案例、会诊目的以及当前的困惑等。由小组负责人收集并把问题列清单,通过组内讨论对问题进行初步会诊,并对会诊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对于组内同伴间解决的问题,小组负责人将之在问题清单中排除,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上交专门负责人。 2 问题分类
专门负责人对初步会诊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列清单进行问题归类,将问题划分为不同维度,如按照问题的性质划分为教师教学的问题、教师人际关系问题、教师班级管理的问题等;按照教师的教龄划分为新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和骨干教师的问题等。通过问题的收集和维度的划分,找出教师的共性问题和某些教师的典型个性问题,进行问题立项,以期待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集体讨论
教育会诊最主要的就是对教师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诊断,以期解决方案。在全校会诊中,专家和教师同伴对总负责人收集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再次会诊。
1 共性问题会诊
针对教师共性的问题,由专门负责人对收集的共性问题进行陈述,然后由学校中的教师进行问题补充与问题见解,再由专家和全体教师进行热烈有序的集体讨论,一系列的头脑风暴,找出原因及改善方式。最后由专家点评归纳出问题的症结,并由会议记录员翔实记录。通过教育会诊对教师存在的共性问题刨出原因,依靠集体的智慧,在会诊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深度反思。
2 个性问题会诊
针对教师的个性问题,首先由此教师提交会诊单,并进行翔实的描述,供专家和同事集体会诊,找出问题的症结。通过对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各抒己见,深层次的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并将讨论内容由会议记录员记录在册,以方便日后教师的借鉴和反思。
通过这种集体诊断的方式,有助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教师真正成为培训的主人,促进教师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通过教师与教师间,教师与专家间的对话与沟通,对教师的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起到引领作用。帮助教师解决问题,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三)方案实施
教育会诊要求教师有问题意识,勇于发现和思考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要求教师间有合作互助精神。在会诊前教师要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探究,在会诊过程中教师要用心且虚心接受会诊方案,在会诊后教师要善于反思并结合教育实际和诊断方案改进教育实践。对会诊方案整理与总结的过程,也是梳理和咀嚼的过程,更是促进教师提高自身认识和教育理念理解的过程。通过教育会诊,每位教师找到问题的深层原因并拿到符合的解决方案。教师通过深度思考和梳理,开始用教育会诊的对策解决自己存在的具体问题,在问题解决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
教师解决问题自身是一个深度反思的过程。教育会诊不能仅仅停留于观察和讨论的层面,而要在讨论中反思,在情境中体悟,在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中获得启蒙与新生。建立“实践—反思—讨论—再反思—再实践”的思维模式。
通过参与式与问题导向的教育会诊,不仅打破了单方面的知识接受,还将教师置于教育情境中,以情境性问题为培训的起点,在问题解决中建构教师知识,实现教师的真实发展。[7]教育会诊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不再是培训的机械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教育会诊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通过教师同伴互助及教师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形成较强的聚力。
参考文献:
[1]王强.基于工作坊的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构建[J].全球教育展望,2012(1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務印书馆, 2005.
[3]巴班斯基,波塔什尼克.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M].利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4]罗超,刘德华.论及与教育问题解决的校本培训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
[5]杜静.校本培训:提升教师实践性智慧的一种有效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2005(8).
[6]宋岭.对教育会诊的反思与重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3).
[7]谢丽,李念.情境学习理论对教师培训的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1).
(责任编辑:姜海晶)
[关键词] 教育会诊;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9-0036-02
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和教师需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方式,目前校本培训缺乏具有针对性和适用范围的具体操作模式,导致校本培训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发挥作用。[1] 教育会诊的校本培训有助于教师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一 何为“教育会诊”
“会诊”最早借鉴于医院的会诊制度,“会, 聚也”即几个人聚在一起之意。“诊,验也”即解决、诊断、验证之。会诊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几个医生共同诊断疑难病症”[2]教育会诊法最早由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在《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中提出:“教育会诊是教师们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学生,并制订进一步工作的正确措施,以克服他们教学、教育和发展方面所暴露出的缺点的一种协商和咨询会议。”[3]
基于教育会诊的校本培训是借鉴于医院会诊制度,由会诊主体、会诊对象、会诊形式三部分构成。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借助教育专家和教师同伴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合力,通过集体研讨、共同诊断并给予解决方案的一种校本培训路径。且教育会诊是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下的校本培训。
教育会诊具有针对性即针对教育情境中教师关于教学与班级管理等共性和个性问题;教育会诊具有情境性即基于学校教育的具体场域,基于教师的亲身实践,在专家与同伴的共同讨论与诊断中,得到知识的内化和智慧的养成。[4]以教师的真实教学场所、以情境性问题为中心的培训学习活动。通过在教育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涵养教育智慧,创生实践性知识;教育会诊是动态发展的,问题的解决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一个问题解决了,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新问题的出现意味着新的发展空间的到来,就会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说教育会诊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 教育会诊的构成要素及形式
教育会诊不同于一般的培训模式,它是一项系统的培训方式,不仅研究一些教师教育问题的成因,而且制定适合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案,借助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合力,形成適合教师改进的方案并得以实施。
(一)教育会诊的构成要素
教育会诊由会诊主体和会诊对象构成。会诊主体是教育专家和教师同伴。教师通过教师同伴进行同伴互助,通过同伴间的对话交流,进行经验式指导。通过教育专家高屋建瓴的教育理论,在思维高度进行引导。由教育专家和教师同仁在理论和实践领航,呈现了多元主体的参与性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会诊对象,反映出教育会诊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诊的对象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的教育困惑和问题。可以按问题的类型分为教学、班级管理、教师生涯规划等方面,按问题的性质,可以分为共性和个性问题等。
(二)教育会诊的形式
医院会诊制度中按照会诊对象不同分为急诊、科内会诊、科间会诊、全院会诊和院外会诊。同理,教育会诊根据会诊对象的不同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有案例会诊和现场会诊和网络会诊等。[5]
首先,对于教师一般性的教育问题可采取案例会诊,即教师提供在教育教学中典型的案例,以讲述或教学录像的形式,讲解自己的困惑。在场的教师,专家等针对此教师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对这些教育教学现状进行热烈的探究。案例会诊可以使培训双方在鲜活的案例面前进行热烈的讨论与诊断,以便得到良好的解决方案去实施。
其次,对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无力解决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可采取现场会诊,教育会诊具有情境性,现场会诊通过走进真实的教育课堂,通过参观、听课与观察等方式深入教育场景,以听评课、辩课等形式进行讨论与诊断。从而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便得出更适合实践的改善方案。
再次,基于教师需要和学校实际,采用网络会诊的形式,以网络平台为教育问题的讨论与诊断提供便利。从而,增强教师间、教师与专家间的有效互动。
最后,需要明确的是会诊的形式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根据会诊对象与具体实施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诊形式。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教育会诊都是以问题和教师参与、专家引领为导向,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 教育会诊的操作程序
教育会诊既不是基于教育问题的一次简单讨论,也不是简单的一次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会诊是一次深层次、探究式的校本培训。有一套自己的实施程序。
(一)问题立项
教育会诊是问题导向的校本培训,在教育视野下,教育问题是指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遇到用现成的经验或知识无法解决的一种矛盾情景,“这些问题应当是具有高度影响的,即它们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对许多个体产生影响”。[6]
1 问题收集
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教师存在各式各样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通过会诊式的校本培训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那么问题的收集至关重要,因为很多问题不是外显的,针对此,通过调查、观察、访谈、测验等多种方式了解组内教师存在的问题。如可以通过教师自我调查的形式发放“教师会诊单”,每位教师在会诊单上填写会诊问题并提供具体案例、会诊目的以及当前的困惑等。由小组负责人收集并把问题列清单,通过组内讨论对问题进行初步会诊,并对会诊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对于组内同伴间解决的问题,小组负责人将之在问题清单中排除,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上交专门负责人。 2 问题分类
专门负责人对初步会诊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列清单进行问题归类,将问题划分为不同维度,如按照问题的性质划分为教师教学的问题、教师人际关系问题、教师班级管理的问题等;按照教师的教龄划分为新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和骨干教师的问题等。通过问题的收集和维度的划分,找出教师的共性问题和某些教师的典型个性问题,进行问题立项,以期待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集体讨论
教育会诊最主要的就是对教师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诊断,以期解决方案。在全校会诊中,专家和教师同伴对总负责人收集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再次会诊。
1 共性问题会诊
针对教师共性的问题,由专门负责人对收集的共性问题进行陈述,然后由学校中的教师进行问题补充与问题见解,再由专家和全体教师进行热烈有序的集体讨论,一系列的头脑风暴,找出原因及改善方式。最后由专家点评归纳出问题的症结,并由会议记录员翔实记录。通过教育会诊对教师存在的共性问题刨出原因,依靠集体的智慧,在会诊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深度反思。
2 个性问题会诊
针对教师的个性问题,首先由此教师提交会诊单,并进行翔实的描述,供专家和同事集体会诊,找出问题的症结。通过对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各抒己见,深层次的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并将讨论内容由会议记录员记录在册,以方便日后教师的借鉴和反思。
通过这种集体诊断的方式,有助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教师真正成为培训的主人,促进教师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通过教师与教师间,教师与专家间的对话与沟通,对教师的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起到引领作用。帮助教师解决问题,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三)方案实施
教育会诊要求教师有问题意识,勇于发现和思考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要求教师间有合作互助精神。在会诊前教师要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探究,在会诊过程中教师要用心且虚心接受会诊方案,在会诊后教师要善于反思并结合教育实际和诊断方案改进教育实践。对会诊方案整理与总结的过程,也是梳理和咀嚼的过程,更是促进教师提高自身认识和教育理念理解的过程。通过教育会诊,每位教师找到问题的深层原因并拿到符合的解决方案。教师通过深度思考和梳理,开始用教育会诊的对策解决自己存在的具体问题,在问题解决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
教师解决问题自身是一个深度反思的过程。教育会诊不能仅仅停留于观察和讨论的层面,而要在讨论中反思,在情境中体悟,在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中获得启蒙与新生。建立“实践—反思—讨论—再反思—再实践”的思维模式。
通过参与式与问题导向的教育会诊,不仅打破了单方面的知识接受,还将教师置于教育情境中,以情境性问题为培训的起点,在问题解决中建构教师知识,实现教师的真实发展。[7]教育会诊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不再是培训的机械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教育会诊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通过教师同伴互助及教师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形成较强的聚力。
参考文献:
[1]王强.基于工作坊的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构建[J].全球教育展望,2012(1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務印书馆, 2005.
[3]巴班斯基,波塔什尼克.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M].利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4]罗超,刘德华.论及与教育问题解决的校本培训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
[5]杜静.校本培训:提升教师实践性智慧的一种有效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2005(8).
[6]宋岭.对教育会诊的反思与重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3).
[7]谢丽,李念.情境学习理论对教师培训的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1).
(责任编辑: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