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美;生活;认识;实践活动;
真谛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03—0089—01
美的现实基础是生活,美呈现于生活中,生活中亦有丰富的审美问题。关注和探索生活中的美、追寻生活美的意义,为生活提供美学指导,也是审美的本质体现,更是生活美学的本质所在。
一、对美的含义和生活中的美的认识
康德提出“美是含目的性的形式”,黑格尔提出“美是感性显现”。其实美就在于对象形式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谐及适当的比例等。恩格斯曾经说过:“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司法、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
要定义美的概念,洞察美的本质,就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密切联系人类丰富的审美活动。追根溯源,美的根深深地扎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是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人在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中所显示出的理想、愿望、智慧、品质、性格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体现,美离不开人凭自己的本质力量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里,一切美的形象都生动地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形象。由于具体的、可感的、光辉的形象能激发人的情绪,可能使人产生美感,因此,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在现代美学上,所谓“美”就是审美价值的一种,只有在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一种特有的情感时,才作出“美”的评价。美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理念,而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现象。审美就是观察美在客观现实世界的丰富表现。
二、美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美应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
首先,来自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构成自然美的是那些使我们想起人的生活的东西。”很多自然物,被我们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类情感的喻指,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如洒遍满山的相思红叶,淌落葉片间的几滴晶莹的露珠,夕阳西下袅袅的炊烟,澄明而温柔的田野,金黄而璀璨的麦浪。
其次,来自于那些深深打动过我们的艺术品。“千手观音”艺术做了最形象最生动的诠释。这些姑娘舞动的姿态展现了中华古国深厚的情感、浓重的文化、纯美的艺术。她们都是聋哑人,是完整的缺陷,但正是这种缺陷却展现出了一种完整而绝世的美。她们处在一片无声的世界里,通过这优美的舞姿把她们内心深处对美丽的追求流露了出来,给人是一次次心灵的震撼,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缺陷里带着悲凉的美——纯朴、优雅的展现,是一道绝美的风景;而在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中,特异优美的“湘西世界”是作者用来表达“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和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乡土情趣。
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的大部分精力花在解决温饱上,所以“美”的含义即“羊大为美”。有关美学思想的内容也与农耕社会的理想和追求分不开。而在今天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物质得到了极大富足,那么,美的内涵就也应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追求物质美的同时,也需要追求精神之美。
三、美是一种善,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人生是一个过程,而生活则是一种经验。我们很难想象,没有了美的世界和缺乏了审美追求的人类,将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
我们也注意到,当下是大众文化大肆张扬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个时期的人如此大规模地制造时尚又追逐时尚,今天的人既喜新又怀旧、既争先锋性又追后现代。在大众文化流行的都市时空中审美化、艺术化的图像,以一种持续不断的衍生方式包围着人。大众文化具有制造“幻象”的极强能力, 置身“幻象”和各种审美化视像冲击中,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文化视像的俘虏,沉溺于审美幻象而放弃思考和抵制平面化价值的侵蚀。于是,某些人放弃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放弃了对真正艺术的审美追求,放弃了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坚信无论什么时代,人类都需要栖息灵魂的精神高地,人在无根的技术时代漂泊太久就会“归家”——审美最高的“境界”,而不是物欲的贪欢和视像的更迭。
四、生活的真谛是美,美源于生活
我们对于美的追求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类自我救赎的过程。从生活之中发现美的存在,这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人类的必需。审美的权力和需求是不分阶级、不分职位层次的。只有当我们的眼睛看见的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当我们的心灵接触到那些美好的事物,才能不断的在生活中发掘到那些信念的源泉,才能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自信和希望。对美的追求,也就是对自由的追求,而追求自由,实际上也就是追求进步,即追求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幸福,最和谐的社会生活。
生活中从来都是不缺少美的,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的真挚心灵。“走的太快,灵魂是会丢失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不应走马观花,不妨放慢脚步去欣赏身边无处不在的美吧。 编辑:蔡扬宗
真谛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03—0089—01
美的现实基础是生活,美呈现于生活中,生活中亦有丰富的审美问题。关注和探索生活中的美、追寻生活美的意义,为生活提供美学指导,也是审美的本质体现,更是生活美学的本质所在。
一、对美的含义和生活中的美的认识
康德提出“美是含目的性的形式”,黑格尔提出“美是感性显现”。其实美就在于对象形式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谐及适当的比例等。恩格斯曾经说过:“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司法、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
要定义美的概念,洞察美的本质,就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密切联系人类丰富的审美活动。追根溯源,美的根深深地扎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是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人在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中所显示出的理想、愿望、智慧、品质、性格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体现,美离不开人凭自己的本质力量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里,一切美的形象都生动地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形象。由于具体的、可感的、光辉的形象能激发人的情绪,可能使人产生美感,因此,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在现代美学上,所谓“美”就是审美价值的一种,只有在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一种特有的情感时,才作出“美”的评价。美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理念,而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现象。审美就是观察美在客观现实世界的丰富表现。
二、美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美应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
首先,来自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构成自然美的是那些使我们想起人的生活的东西。”很多自然物,被我们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类情感的喻指,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如洒遍满山的相思红叶,淌落葉片间的几滴晶莹的露珠,夕阳西下袅袅的炊烟,澄明而温柔的田野,金黄而璀璨的麦浪。
其次,来自于那些深深打动过我们的艺术品。“千手观音”艺术做了最形象最生动的诠释。这些姑娘舞动的姿态展现了中华古国深厚的情感、浓重的文化、纯美的艺术。她们都是聋哑人,是完整的缺陷,但正是这种缺陷却展现出了一种完整而绝世的美。她们处在一片无声的世界里,通过这优美的舞姿把她们内心深处对美丽的追求流露了出来,给人是一次次心灵的震撼,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缺陷里带着悲凉的美——纯朴、优雅的展现,是一道绝美的风景;而在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中,特异优美的“湘西世界”是作者用来表达“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和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乡土情趣。
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的大部分精力花在解决温饱上,所以“美”的含义即“羊大为美”。有关美学思想的内容也与农耕社会的理想和追求分不开。而在今天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物质得到了极大富足,那么,美的内涵就也应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追求物质美的同时,也需要追求精神之美。
三、美是一种善,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人生是一个过程,而生活则是一种经验。我们很难想象,没有了美的世界和缺乏了审美追求的人类,将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
我们也注意到,当下是大众文化大肆张扬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个时期的人如此大规模地制造时尚又追逐时尚,今天的人既喜新又怀旧、既争先锋性又追后现代。在大众文化流行的都市时空中审美化、艺术化的图像,以一种持续不断的衍生方式包围着人。大众文化具有制造“幻象”的极强能力, 置身“幻象”和各种审美化视像冲击中,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文化视像的俘虏,沉溺于审美幻象而放弃思考和抵制平面化价值的侵蚀。于是,某些人放弃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放弃了对真正艺术的审美追求,放弃了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坚信无论什么时代,人类都需要栖息灵魂的精神高地,人在无根的技术时代漂泊太久就会“归家”——审美最高的“境界”,而不是物欲的贪欢和视像的更迭。
四、生活的真谛是美,美源于生活
我们对于美的追求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类自我救赎的过程。从生活之中发现美的存在,这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人类的必需。审美的权力和需求是不分阶级、不分职位层次的。只有当我们的眼睛看见的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当我们的心灵接触到那些美好的事物,才能不断的在生活中发掘到那些信念的源泉,才能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自信和希望。对美的追求,也就是对自由的追求,而追求自由,实际上也就是追求进步,即追求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幸福,最和谐的社会生活。
生活中从来都是不缺少美的,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的真挚心灵。“走的太快,灵魂是会丢失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不应走马观花,不妨放慢脚步去欣赏身边无处不在的美吧。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