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舆情大数据的网民关注度转移模型研究

来源 :现代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243435dsfsdfq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意义]基于舆情大数据研究网民关注度转移模型,能够深入解读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事件的竞争效应,可以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参考依據。[方法/过程]定性分析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事件竞争效应以及网民关注度转移机理,基于微分方程组构建网民关注度转移模型,通过研究模型特性和数值仿真,理解两个舆情事件之间网民关注度转移的定量关系以及未来趋势,并给出估计模型参数的方法。[结论/结果]经过理论建模和实证分析得出本文构建的网民关注度转移模型是可行的,尤其是可以通过舆情数据分析确定多个舆情事件的竞争结果以及网民关注度转移的关键节点,为进一步研究网民关注度转移趋势预测问题提供模型基础。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舆情;网民关注度;转移模型;预测;数值仿真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8.10.002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8)10-0010-06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is paper studied the netizens attention transfer model for big data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and further interpreted the competi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events under big data environment,and thus provided reference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for the government.[Method/Process]Through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mpeti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events and netizens attention transfer mechanism under big data environment,this paper constructed the netizens attention transfer mode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By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this paper further identified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and future trends of netizens attention transfer between two public opinion events,and provided the method to estimate model parameters.[Result/Conclusion]Through theoretical modeling and empirical analysis,this paper concluded the feasibility of netizens attention transfer model.Through public opinion data analysis,identifying competition results of multiple public opinion events and key nodes of netizens attention transfer could provide model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study on the trend prediction of netizens attention transfer.
  〔Key words〕big data;network public opinion;netizens attention;transfer model;prediction;numerical simulation
  1 现状分析
  根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6.1%提升至97.5%[1]。随着移动宽带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互联网表达自身观点和诉求,在同一时间段内,往往是多个舆情事件并存,并且多个舆情事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竞争”效应。如何把握网络舆情事件“竞争”实质和机理是政府面对各类网络舆情事件并发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学术界对相关主题的研究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网民关注度及其相关研究,如关注度的替换/叠加效应,以及体现网民关注度的舆情热度、热词、热搜等研究;二是舆情事件关联及其相关研究,如从舆情事件、舆情话题、舆情主体等不同层面探讨多事件、多话题、多主体的关联效应和演化机理。简要研究内容和代表性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
  虽然已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但大多是研究网络舆情传播的一般规律、针对某些网络舆情的案例分析或者多个网络舆情事件的统计规律,而对某个时段多个网络舆情事件并存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程度和机理尚少有研究。基于此,本文以网民关注度转移的视角,构建数学模型,研究多个网络舆情事件并存时的竞争机理,为政府制定网络舆情治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2 大数据环境下网民关注网络舆情机理研究
  2.1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事件之间的竞争效应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公共管理、社会矛盾、公共安全等各种类别的网络舆情事件频发,网民的意见、情绪等在网络上表达,生成大量文字、图像、音视频等格式的舆情信息,这些极具价值的信息在微博、微信、论坛等互联网平台快速传播。这些满足大数据的快速、多样、多量、价值性等特征,所以网络舆情已经形成一个大数据环境。通过整理2014-2017年人民网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并从中提炼热点舆情数据发现:近4年,热点舆情总数为3 238,其中每年的日均热点舆情数量分别为4.21、1.37、1.65、1.64(详细数据见表2)。这仅仅是热点舆情的统计数据,而非热点舆情的数量会更多,所以平均每天都会发生规模或大或小的网络舆情。
  进一步研究这些网络舆情案例发现,网民关注持续时间少则几个小时,多则数十天,甚至更长时间。有学者专门研究了100个舆情案例的网民关注度时间问题,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网民关注持续时间均值为20.59天,关注持续时间的极小值为1天,极大值为149天[15]。在网民关注持续时间内,多个网络舆情事件相互影响,相互冲击,形成一种“竞争”效应(见图1),其竞争的实质内容即是网民的关注度。
  2.2 网民关注网络舆情机理分析
  网民关注网络舆情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兴趣、爱好、诉求等主观因素,也包括事件敏感程度、离奇程度等客观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网民关注网络舆情事件的持续时间。当一段时间内,有多个网络舆情事件产生时,由于网络无界性、开放性等因素,网民的主要关注点往往会发生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聚集“围观”现象,进而使得被“围观”的网络舆情事件热度升温,成为热点舆情,所以热点舆情的生成过程也就是网民关注度转移、聚集的过程。所以,深入研究网民关注度转移问题,可以深层次解读热点舆情生成机理,描述网络舆情事件之间的“竞争”效应。假设一段时间内,有N个网络舆情事件产生,则网民关注点在N个事件之间相互转移,形成相对复杂的转移模式。基于此,为深入研究网民关注度转移机理,N个网络舆情事件之间的网民关注度多向转移模式可以简化为两个舆情事件的关注度单向转移模型(见图2)。更进一步,网民关注度由原始舆情I转移到新舆情II,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关注度的转出导致舆情I的信息量增长变缓,而由于关注度的转入导致舆情II的信息量增长加快,所以网民关注度转移的实质是信息量的转移,通过信息量的变化程度可以描述网民关注度的转移程度,进而从定量视角解读网络舆情事件之间的“竞争”效应。
  3 面向舆情大数据的网民关注度模型研究
  3.1 建模前提与假设
  根据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网络舆情传播经历发生、发展、消退等阶段,这与生态科学中生物的萌芽、成长、消亡的生长机理相似,即“S型”曲线规律,故而可以用生物的生长模型来描述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问题,通过大量网络舆情数据(信息量累计百分比数据)也可说明这一点(见图3)。基于此,本文选取Logistic模型来描述网络舆情传播过程。
  4 网民关注度转移数值仿真
  为进一步研究两个网络舆情事件之间的“竞争”效应,通过Matlab数值仿真方法研究网民关注度转移机理。为方便仿真研究,设定仿真参数见表3。
  令舆情Ⅰ转出指标σ分别为0、0.05、0.10、0.15、0.20、0.25、0.30、0.35、0.39,调节系数m分别为0.5、1、2、5,绘制网民关注度由舆情Ⅰ转入舆情Ⅱ(简称舆情Ⅰ→舆情Ⅱ)的仿真效果图(见图5),研究不同场景的网民关注度转移规律问题。
  观察仿真图像发现:随着转出指标的增加,一方面,舆情Ⅰ的信息量上限由1 000单调递减至25,舆情Ⅰ的转出度O(Ⅰ)由0单调增加至97.5%;另一方面,舆情Ⅱ的信息量上限由2 000单调增加至某个峰值后,然后再单调递减,舆情Ⅱ的转入度I(Ⅱ)变化区间分别为[0,4.01%]、[0,7.74%]、[0,14.55%]、[0,31.65%]。此外,对应不同的调节系数m,可以绘制舆情Ⅱ的信息量与转出指标的关系图(见图6)。不难发现,舆情Ⅱ的信息量在σ=r12=0.2处取得峰值,对应峰值分别为2 080.1235、2 154.7005、2 290.9944、2 632.9932,这就说明舆情Ⅰ转出指标为增长率一半时,舆情Ⅱ的竞争效果达到最优,正因为这一点,随着舆情Ⅰ信息量的转入,舆情Ⅱ的信息量曲线由单“S”型逐步变为双“S”型,在m=5时,双“S”图像尤为清晰,所以两个舆情事件的竞争关系也是导致网络舆情数据出现“震荡效应”的原因之一。
  5 实证研究
  5.1 数据来源
  通过清博舆情监测软件(http://yuqing.gsdata.cn)分别获取雪乡宰客事件、“桑吉”爆燃事件、女子阻拦高铁事件的微博舆情统计数据,数据采集时段为2018年1月9日0点至2018年1月19日23点(详细数据见图7)。
  5.2 数据分析
  由于3个舆情事件均是同一时段的热点舆情,无法事先判断事件信息量的转出和转入,所以,为方便研究舆情事件之间的竞争效应,本文将3个事件中任取两个作为建模事件,故而形成六种结果。通过前文确定模型系数的方法,根据3个舆情事件的微博舆情統计数据可以确定模型的具体参数(见表4、表5)。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当只有雪乡宰客事件和“桑吉”爆燃事件时,信息量由“桑吉”爆燃事件转移到雪乡宰客事件;只有雪乡宰客事件和女子阻拦高铁事件时,信息量由雪乡宰客事件转移到女子阻拦高铁事件;只有女子阻拦高铁事件和“桑吉”爆燃事件时,信息量由“桑吉”爆燃事件转移到女子阻拦高铁事件。所以当3个舆情事件共存时,“桑吉”爆燃事件的信息量分别转移到另外两个舆情事件中,并且转移到雪乡宰客事件的信息量要多于转移到女子阻拦高铁事件的信息量,而雪乡宰客事件信息量转移到女子阻拦高铁事件中。所以,根据本文计算结果,3个事件的竞争结果排序是女子阻拦高铁事件>雪乡宰客事件>“桑吉”爆燃事件,这也验证了通过网民关注度研究网络舆情事件竞争效应的可行性。   6 总结与展望
  随着移动宽带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事件频发,已呈现大数据环境,同一时段的网络舆情事件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研究竞争程度和结果可以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参考依据。基于此,本文通过网民关注度的视角研究网络舆情事件的竞争效应,构建了网民关注度转移模型,并通过模型分析、参数估计、数值仿真以及实证分析研究了模型特性、网民关注度转移机理等,并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模型可行性。
  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本文仅仅是建立了两个舆情事件的关注度转移模型,而限于篇幅,尚未根据本文模型预测网民关注度转移趋势以及网络舆情事件竞争结果。此外,对于多个事件并存时的转移问题,以及多个事件不同步时的转移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網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1/t20180131_70190.htm,2018-02-06.
  [2]陈安,房亚楠.多舆情事件的演化机理及其公众关注度的替换/叠加效应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6):24-29.
  [3]刘艳红.基于关注度的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23):78,81.
  [4]滕文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网民关注度区域分布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5):393-396.
  [5]林萍,解一涵,魏静.信息传播平台对网络舆情热度的影响分析[J].现代情报,2018,38(5):94-99.
  [6]徐旖旎.基于微博的媒体奇观网络舆情热度趋势分析[J].情报科学,2017,35(2):92-97,125.
  [7]苏国强,刘芊汝,薛信朋,等.面向舆情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民意热度评价研究[J].内江科技,2017,38(7):74-75.
  [8]曾子明,黄城莺.基于BP神经网络的突发传染病舆情热度趋势预测模型研究[J].现代情报,2018,38(5):37-44,52.
  [9]杨宁.传播学视域下微博热搜榜的问题研究[J].新闻传播,2017,(12):121-122.
  [10]喻国明.大数据分析下的中国社会舆情:总体态势与结构性特征——基于百度热搜词(2009-2012)的舆情模型构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7(5):2-9.
  [11]王长峰,庄文英,于长钺.基于改进SIR模型的群体意见竞争演化研究[J].情报杂志,2017,36(10):97-103,136.
  [12]许媛,梁循.政府指导下时序耦合的企业相关双舆情分析——以“魏则西”及“雷洋”事件的耦合为例[J].中国管理科学,2016,24(S1):294-301.
  [13]尹熙成,朱恒民,马静,等.微博舆情话题传播的耦合网络模型——分析话题衍生性特征与用户阅读心理[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11):82-86.
  [14]王国华,邓海峰,王雅蕾,等.网络热点事件中的舆情关联问题研究[J].情报杂志,2012,31(7):1-5.
  [15]张雪红.社会性事件网民关注规律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3.
  [16]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马 卓)
其他文献
小学时,村子里的孩子们特别痴迷收集火柴盒。有一次,三碗叔不知从哪里买了一打罕见的火柴。大家看到了都想等火柴用光后把盒子抢走。  估摸着三碗叔家的火柴快用完了,一天放学回来,我拔脚就朝三碗叔家跑,进门时,一头撞在三碗婶怀里。三碗婶斥责我:“莽张飞。”边说边走出门去。我顾不得理她,一头钻进厨房,在她家的灶台上摸了半天,只有一只刚用了半盒的火柴,拿不成,只得空手而归。  晚上,我们正准备吃饭,三碗婶哭哭
其实已经要睡了,可是闭上眼睛,往事便如恶猫般疯狂地挠着我的心,疼得撕心裂肺。我只好起身。  【秋秋】  其实我刚刚只是误入了你的空间,然后把你写的说说全都看完,眼泪莫名其妙地开始掉,我们好像一点关系都没有,以至于我连加你为好友的勇气都没有。  我用另一个号码给你打电话,在黑暗里屏住呼吸,听到那头的你一声“喂”就匆匆把电话挂掉。我不知道我在害怕什么。  可不可以说说那个清晨,上课了我还在宿舍里睡着,
中国大陆24%的企业认为,弹性员工是企业人力配置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采用弹性员工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业务旺季对人才的需求  超过七成的企业为弹性员工提供与长期员工相同的入职流程和培训  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雇佣与管理服务商万宝盛华(中国)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将近四分之一的中国大陆地区的企业认为,弹性员工(指企业中非长期性的员工,包括非全日制员工、派遣员工、外包员工和第三方顾问)是企业人力配置策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我已经确定我是一个不喜欢社交的人,独处时又好羡慕别人有人陪着,同时也期待着等同的陪伴;当有人愿意去陪你时,你又会拒绝,但也意识到周围的人永远不会理解我们。在别人看来这得是多孤僻的人呐!  然而我的内心独白却是:我要怎样努力,才能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孤独?所以大多时候的我们是表面孤独怪:不是没有人陪着,而是你不想!在期待结果的同时又全盘拒绝了所有可能,久了又会习惯性吐
在2014年末,周杰伦求婚昆凌的消息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那个陪伴了一代人成长的音乐奇才终于也要有人陪伴了。顷刻间,祝福声充斥荧屏。最让我感动的是,甚至有人组织在网上给周杰伦写下万人情书。私心里觉得他是个旧情人,那个酷酷的单眼皮男生。  从2000年出道至今,周杰伦以黑马之姿在音乐圈里打下一片江山。他的风格多变,有古典中国风,有嘻哈说唱,更难得的是这些几乎都是他自己原创。  讲到周杰伦就不得不说说方
安然的家在铁路边的一个小站附近,13岁那年,她第一次坐火车,去一百多公里外的县城读寄宿中学。那是所重点中学,升学率很高。每个周末,安然都坐着7184次列车往返在家和学校的路上。没有空调的绿皮车很陈旧,广播里的女声永远都是冰冷的甜美,提醒你防火防爆防小偷。  初三那年,安然认识了列车员宋天乐。那天,她迟到来不及买票,跟着人群混进了车站。这趟车很少查票的,那天该她倒霉,女列车员斜着眼训她,这么大的人不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这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之一。基于此背景,对“运用多元教法,落实德育目标;基于文本主旨,渗透德育教育;基于课外阅读,拓展德育之面”的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策略  社会的高速发展,使普通群众对教育形成了更深层面的认知,由此推动了教师以及教育实践的改革,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将综合素养纳入具体
我叫米兰,是一家商务咨询公司首席调查员,其实就是私人侦探。这一行对外界来说神秘而且阴暗,好像就是挖掘别人隐私,而我的心理素质很好,刚出道的时候偷窥别人便非常坦然,所以四年来业绩一直不错。尽管老公永奇常常劝我另谋职业,他总觉得不安全,但我则想着再做两年吧!毕竟丰厚的薪水我弃舍不下。  杨柳是经理特意介绍给我的,她是个中年女人,浑身珠光宝气,散发着浓烈的香水味。她在咖啡屋递给我一张照片,那是个俊秀的男
摘要:通过已知基因EST序列设计对特异性引物,经过2轮有限稀释法稀释cDNA文库;利用特异性引物作为探针,从cDNA文库中筛选出目的克隆,最终获得目的基因的全长序列。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以CR为基础,利用有限稀释法快速、有效筛选噬菌体cDNA文库、分离全长目的基因的技术体系。  关键词:有限稀释法;噬菌体;cDNA文库;CR  中图分类号: Q785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002-302(2
寒假认识了一个学弟,刚开始只是网上聊天。  做网友时旁观了学弟的朋友圈,发现此人三天一小诗、一周一长文;偶尔爆次照,照片中的男生高高瘦瘦,看起来白净斯文。正是我印象中会写字、有情绪的文青男生模样。  如果学弟也看了我的朋友圈,大概会被我营造出的岁月静好,每次绞尽脑汁大半天往鸡汤方向走的内容给欺骗:嗯,看起来是个斯文学姐。  呵,我内心戏特多,假想出学弟站在我面前,发现真相后面色凄苦,想着等真正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