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与自然生态美学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ycb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美学作为一门探讨美学和生态学关系的学科正在兴起,在环境危机的大背景下出现,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但生态美学不试图改变世界或者采取直接的行动反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目标是理解现实的美丽程度,提供批判性的理论认知。在概念上,生态美学和自然生态美学非常接近,他们有着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的研究对象。在普遍观念中,生态美学是关于未经人类改造或者只在很小的程度上被改造的自然部分的原则,提倡顺应自然而不是控制自然,反对将自然进行人为的扭曲和变形,改变原本存在的自然之美。因此,生态美学被认为属于(或者近似属于)自然至上主义的一部分,对破坏环境的人类活动和行为持反对态度,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之不同的是,由吉尔诺特·伯梅(Gernot Bohme)构想的自然生态美学,更适用于现实视角,关注人类活动的改造作用,强调经验和感官知觉,主张从生理学的角度体验自然。伯梅分析了世界范围内多种不同的花园模式,以此来肯定经验作用。法国花园的特点是垂直投影,几何布局,正式严谨;而英国花园是通过角度和场景转化来呈现,打破自然与艺术、自然与文化、自然与文明的二分法。这种关注自然、尊重自然,将自然视为艺术的产物和情感表达方式的绿化实践也可以被借鉴。概括来说,生态美学关注自然原始的存在形式,自然生态美学在强调自然价值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人造环境。
  关键词: 自然;美感;艺术;生态美学;自然生态美学
  在20世纪下半叶,人们试图理解和阐释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审美关系的丰富内涵,最终形成了一种将生态和美学相结合的新的学科知识,被称为生态美学(Eco?aesthetics)(或者说正在形成这样一门学科,因为这门学科还没有完全建构起来)。这门新兴学科的名字表明它对美学和生态学之间的可能关系很感兴趣。生态美学是用以指代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最常用的术语,当然也存在其他概念和术语(比如现实美学、环境美学、经验美学、自然生态美学、生态的美学等),和生态美学相比,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应该对这些概念、术语及其讨论的问题加以介绍,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格拉斯谢夫斯卡(M. Golaszewska)认为,生态美学是一个以经验为主的美学分支,它的主题是关于协同作用的现象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反馈,比如艺术和自然的美学价值。 现实美学,反过来看,好像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代表着对现实世界中美的现象的一种确定的理论命题的理解:人类圈作为一个系统把人和自然通过个人经验、感觉等方式联系起来。
  生态美学毫无疑问是一个当代的理论概念,但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自然之美的问题和理念在今天依然有效。美是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不同文化和时代所形成的审美反映的一种直接联系(艾恩Iron  2008)。让我们补充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为什么这两个世界之间如此明显地接近?需要着重强调的是,生态美学是一门在环境危机的大背景下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并且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场危机。德国生态学家迈恩贝尔(E·Meinberg)关注到了这一事实,当分析现代化进程使得人和自然环境分离的问题时,他表示生态危机的经验事实矛盾地推动自然美学的复原(迈恩贝尔Meinberg,1995,2003)。 我们应该同意兹比格涅夫(Zbigniew Lepko)研究的结果,人类文明生产对自然界的侵犯将人与决定美学敏感度的充分发展的经验隔绝开来。同时,这些过程无情地让我们意识到了一个事实:未经人类活动破坏的纯粹的自然形式正在成为过去,随之消失的还有在自然界中可以被发现和研究的未打上人的烙印的美的种类。不幸的是,对现代人来说,这种美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消失了。自然电影、文学描述、保有原始特征的化石是自然之美的唯一替代品。随着自然的退化和破坏,它原来的美丽也渐行渐远。
  在这个背景下,问题正是由于自然的美学观念如何与当代的生态危机紧密联系起来而产生的。对于这个问题,不够强有力的一个回应是:强调生态危机主要是关于自然观的一种危机,因此它纯粹是一种自然美学。尽管人们就我们是否正在面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这一话题和环保人士的一些悲观看法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但是,美或者更宽泛地说自然内部的美学价值,包括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的形式、颜色与形状独特的组合方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是不争的事实。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波兰。另一方面,另一些人相信美学品格的论证是支持自然保护的最有力的论据之一。这种方法是由让·多斯特提出来的,他在《自然之死》一书中指出,大自然可以因为我们的情感被拯救,因为大自然是美丽的,我们需要一切形式的美(多斯特Dorst. 1970)。
  现代人类接触到的自然形态或多或少是由人类活动加工过的,以人的审美品味、偏好和关于美的概念为基础。因此,一种不同的美、文明的美、人工的自然之美正在取代自然原始之美、未被人的活动破坏的美。自然界中典型的自然美模式正被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人化之美所取代。很显然,在今天当我们提到自然之美时,并不是指自然的、原始的美,而是被广泛加工的美,或者更为直白地说,是指人造自然之美。这一差异在原始森林的自然美与城市公园美景的对比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它与设计者的理念、品味和审美理念相一致。
  现代人的本性是什么?是什么决定了美的范畴的有效性?特别是美作为生态学的一个伴随者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应该期待这些问题的答案,希望它们能被自然科学所提供,正如格拉斯谢夫斯卡(M·Golaszewska) 2000年 在《春天的仪式》这本书的副标题中提到的生态美学。这应该是生态美学的期望,不能满足于过于狭隘的、传统的艺术哲学公式。因此,它把注意力集中在现代生态学所提出的研究对象上,这个对象不仅是作为自然环境存在,同时也作为人类环境存在。一些美学家认为现代生态学所提供的环境概念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研究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它更容易形成新美學的清晰命题,背离了艺术哲学的公式。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是对美的渴望和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尝试,而不是对审美价值的漠视。格拉斯谢夫斯卡(Golaszewska) 在考察生态美学的起源时,有两种态度:自然亲性(pro nature)和专业艺术(pro arte),这引起了她的关注。在她看来,艺术有目的性地接近自然,保持对自然和美的敬畏。生态美学关注的是人类价值世界与不同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文章论述了生态美学的一般理论前提,并提出了其研究的特殊性,作者阐述了这一学科如何理解与自然之美相联系的现象。它假设先验前提公理化的方式和这些现象的存在方式、自然的创造物(真实和潜在的),价值系统的字符值,特别是审美价值和构建现实的方式(对称、节奏、浓缩等):是在进一步解释这种方式是什么。生态美学努力创建一个封闭的、连贯的命题,解释系统价值论的乌拉尔现象。格拉斯谢夫斯卡(Golaszewska)认为,生态美学是理论知识,并不意味着直接的政府行为。它不是试图改变世界,它的目标是理解现实的美丽程度,自然、野生动物能够促进具体的美学态度的创新,从人的敏感性上升到自然之美。我赞同作者的观点,生态美学没有改善世界的企图。补充一句,我认为,谈及美学的论点和动机,是为了要求自然本身存在的东西应该得到保护。   在《春天的仪式》中,格拉斯谢夫斯卡(Golaszewska)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愿景:一个人快乐的灵感来自于大自然的美丽,当投入大量的注意力关注生态美学这一门学科的议题时。作者思索了人们普遍认为审美美感度支撑着环境态度和行为这一现象。如果把美作为生态的一个重要的伴随者,那么这个维度应该加以考察。我们也可以谈论一个独特的生态意识形态,在这个意识形态中,美是美的,占据着正确的位置(接近实用主义、人本主义世界观、纯粹情感的参与)。
  在我看来,生态美学作为一种理论有两种功能:认知和理论、实践和教育。前者是理论知识,更准确地说是哲学知识,针对如何理解与自然之美相关的现象,制定与现象相关的表述,表达生态构想的创新点,确定与自然相关的美学价值的特征,或者构建现实的方法,等等。后者更多的是关注直接感知自然之美的现象,反映出人对自然之美、美学、人类与自然现象之间的感性关系的感知力。一种具体的美学态度的形成是由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所有这些都和信念联系在一起,在具体的美学态度中形成的美学敏感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支持环境态度和行为。
  人们相信,自然的价值不仅存在于工具理性、功利主义和生物的角度,作为一个有机生命,还存在于审美的维度,这个维度对许多人来说更有价值,我认为这是对环境采取行动的一种重要而强烈的动机。毫无疑问,可以提供许多例子来说明景观的美学特征,一个特定的地方,一个单一的物体,都可能会激励环境行动。为了保存自然的美学价值,在它或多或少的具体化的维度中,当它是真实的而不是想象的价值,我们有时能够作出巨大的努力。我举一个我自己所在城市的例子,那里的居民不同意在附近美丽的森林里修建一条公路,尽管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快地到家。他们只是简单地认识到审美和娱乐价值比一般的实用价值(如时间消耗、旅费、便捷度)更有价值。
  结合美学和伦理学维度的概念,思考与这些例子相关联的环境问题,包括试图发现环境对美学的影响。尤金·哈格洛夫(Eugene C.Hargrove)建立起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价值。现代环境主义在根源上更多的是基于审美而不是伦理考虑,因为它是与自然接触产生的审美体验,塑造了现代环境敏感度和直觉。由于这个原因,与环境有关的道德关系的辩论将会更加富有成效,如果他们和他们的审美根源保持相关。因此,哈格洛夫(Hargrove)建构了一个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内在价值的美学价值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对象的审美价值是由主体行为的评价结果所决定的。这是由于主体积极的经验,同时,这个评估在本质上是无私的、非工具性的。从这一点,哈格洛夫得出结论它是自然内在的,他相信自然的审美价值可以作为环境道德关切的基础,并为他们提供一个本体论角度的论点,并试图证明是什么决定了自然客体审美价值的独特状态是这些主体的真实状态,这是一种增强审美价值的特性。因此,可以说对这些物体真实存在状态的觉醒使得我们赋予它更大的美学价值。这意味着我们有道德义务保存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物的存在(哈格洛夫更支持自然之美,而不是人造艺术之美)。当艺术作品被人类塑造出来的时候,自然不仅是美学沉思的主体,也是美学存在形式的创造者。
  我不想在这里讨论在什么程度上美学敏感性产生的一种具体的美学态度是对我们现在的或者更遥远的自然环境 的自然反应, 以及它是针对什么来说是一种有意识的和能够塑造的能力。事实上,这一经常发生的现象可以称为与自然世界相结合的审美维度的缺失或缺乏。这反过来又明显地引发了关于环境教育的美学问题。
  在我们看来,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注原始自然或者只被人类轻微改造的自然的学科,主要是指原始荒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自然和陆地景观公园。生态美学主张对自然的简单接受,与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相关的人造之美必须依托自然的、原始的和已经存在的形式,不受人类影响或者改造的现存的美。由于这些原因,生态美学是或者至少是接近世界的生物中心,与自然的生态美学形成对比,它更符合人类中心的现实观。生态美学的利益主体是自然以其原有和现存的形式自主地表现出来,自然生态美学关注更多的是人类的自然环境。
  自然生态美学这一概念是由吉尔诺特·伯梅(Gernot Bohme)构想出来,作为一门正在被设计的学科还没有完全形成。在他看来,当我们重新发现我们必须生存在自然中,与自然共存亡而不仅仅是需要自然时,生态美学这样一门学科就是时代迫切需要的。作为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盟友,这门新学科是需要的,它强调从生理学的角度体验自然,仅仅是因为需要清洁的媒介来促进健康。他们并没有针对环境的感性和情感(或者感官和道德品质)讲述什么,虽然这是必然的。根据伯梅的说法,自然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传播一种信念即为了健康,而不是说一个美好的生活、一个人必须经历具有某些美好品质的环境。设定这样的一个目标,美学应该提供论点来支持 “一个人的思维框架是由感官和环境的情感品质共同来决定”的观点。
  新学科另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不断提醒我们: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不仅包括对优美环境的普遍需求,而且包括该学科项目作者称之为自然的需求。一种独立存在的东西使得人依赖它的存在。事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体验不同于自身的东西的需求。
  伯梅认为,未来的自然生态美学应该直接借鉴和学习景观绿化的理论和实践。事实证明,许多非常相似的场景都可以看成是与自然相关的花园,并按照新的生态美学的建议和准则对待自然。景观园艺带着人类活动的痕迹,回顾这一事实,并赋予它一个更加宽广的维度。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注意到,我们已经不可逆转地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每一种自然状态都包含了人为因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被人类的存在所标记。
  以前的自然美学和现在的新生态美学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认为自然是先在的、给定的,而新的生态美学强调自然是饱和的,或多或少地包含人为因素,因为是社会构造自然。伯梅补充的自然生态美学也涉及自然,关于其自身内部存在什么、如何运行。这意味着自然生态美学既不能是环境的前提准备,也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生态美学观。正是景观园林的理论和实践为这一悖论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作为一种独特的自然诗学,景观园林是一种艺术,关注如何尽可能多地为自然创造更多的空间。如果自然被安排在这里,就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   伯梅详细地分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花园,主要比较了法国和英国的花园。法国的花园几乎总是以其垂直投影的形式呈现,几何布局具有复杂的装饰,它们绝对服从于人类的正式原则,尤其是符合几何结构。植物仅仅是提供构造墙体和用于装饰的材料,或者是用于提高雕塑品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自主性或者自然会作为一个障碍或者偏差出现,人类整个生产活动目标在于减少对自然独立活动的影响和破坏。很显然,法国花园的形式只能在与自然的自主性的持续斗争中得以维持。
  英国花园的典型特征是通过角度和场景转化来呈现的。一个人应该从景观画中寻找艺术的来源。塑造园林的英国艺术始于真实的自然,接受它的多样性并适应它的秩序。景观花园尽管仍然是花园,但却是被自由、自由的自然等观念所引导。在这些花园里,园丁允许植物生长。值得注意的是英国的花园不符合传统的二分法:自然和艺术、自然和科技、自然和文明、自然和文化。一方面,在这种二分自然中,自然总是存在于自身的,并符合自身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有些东西是人类通过法律、工作和塑造故意创造出来的。这种形式的园艺打破了现有的模式,结果正如伯梅所强调的成为与自然结合的艺术。典型的英国花园关注自然的意图、尊重自然的自由。甚至英国的花园应该被视为是艺术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或者技术,它假定了一种对自然赋形的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景观花园尽管是一种艺术形式和一种园艺技术,但是并不适合自然,也不打算控制它。伯梅认为,英国的花园有一个典型的标志,标志发展自然的新方式。
  景观园艺不适合艺术和自然的二元对立。未来的生态美学自然可以从景观园艺的理论和实践中学习到很多。因为后者提供了关于环境的美学质量和人类的美好生活之间关系的丰富的材料。它暗示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保持、支持和体验自发性。这并不是说要以其他的某种方式观察、思考和感知自然,这就是美学目前的状况,关于自然中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美并不仅仅是一种附加品、装饰或者灵光乍现,而是感觉和情感的滋养。英国花园是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它的目的是为使用者的生活创造一定的条件和机会,为他或她的精神经济学、生活质量和价值创造条件。从这一角度看,英国景观绿化不仅是美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生态、人类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景观园林的理论正在成为未来生态美学的范例。伯梅认为景观园艺依托人工技术,通过认识自然的自发性和尽量减少不可缺少的生产性工作,可以作为与自然有关的新方法的参考点。
  生态美学和自然生态美学是两门孪生学科,都对保护自然世界的美感感兴趣,既存在于自然世界中,也存在于人类的工作中。
  Eco?aesthetics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of Nature
  W?odzimierz Tyburski, Trans. Huang Min
  Abstract:Eco?aesthetics, emerg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vironmental crisis as a disciplin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s and ecology, reflec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ut eco?aesthetics does not try to change the world or take direct action against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Its goal is to understand the beauty of reality and to provide critical theoretical cognition. Eco?aesthetics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of nature are closely related, but they have similar, not identical objects of study. Eco?aesthetics is a discipline which, in the common sense,  focuses on the existing world of nature, intact or modified by human only to a limited extent (wilderness areas, natural ecosystems, natural or landscape parks). It advocates that human should comply with nature rather than control nature to maintain the original beauty of nature and object to the distor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nature by human. Therefore, eco?aesthetics is part of, or at least close to, the biocentric vision of the world, in contrast to ecological aesthetics of nature, which reflects the anthropocentric vision of reality. Ecological aesthetics of nature, conceived by Gernot Bohme, focuses on the transforming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emphasizes humans experiences and sensory perceptions, and advocates experiencing nature from physiological point of view. Bohme analyses a variety of garden models to affirm the role of experiencing. French gardens are vertical projection, geometric layout, formal and rigorous; British gardens present themselves through the changes of angles and scenes, breaking the dichotomy of nature and art, nature and culture, nature and civilization.This practice of paying attention to nature, revering nature and treating nature as the product of art and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general, eco?aesthetics is interested in nature in its original form, while ecological aesthetics of nature focuses more on the environment modified by human.
  Key words: nature; beauty; art; eco?aesthetics; ecological aesthetics of nature
其他文献
摘要:曲格平作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拓者”“参与者”和重要领导者之一,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周恩来总理等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在曲格平等几代“开拓者”“参与者”的全心投入和不断努力下,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经历了萌芽起步、奠基成长、发展壮大这三个阶段,取得了重大进展和重要成就。笔者以曲格平的环保事业与环保贡献为主线,从环境政治学的研究视角对
期刊
摘 要: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不仅关注社区景观的风格与造型,良好的互动体验也成为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当居民积极利用社区公共场所,邻里互动与交往增强,社区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得到延续。针对当下社区景观存在的归属感和体验感缺失、使用率低等问题,本文基于互动理论提出了山水社区作为设计方法论。以珠海御景山花园景观设计为例,探索山水社区景观设计与互动理论的结合方式,包括空间体验、生态体验、艺术体验,
期刊
摘要: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国民面对巨灾时显露的从容与秩序赢得了世界的一片赞誉。与此同时,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件却又令世人倍感震惊。一场地震所折射的矛盾不禁引人深思:应如何看待战后日本防灾减灾事业的成功与教训。回首望去,1995年日本遭遇了阪神淡路大地震,惨重的灾情后果令其被列入20世纪全球十大地震。这场大震不仅结束了日本战后50年来的地震安全神话,还激起社会内部对追求经济大国目标过程中
期刊
摘要:绿色发展必然要求绿色知识的创造,而绿色知识的创造必然源于绿色发展的方法论指导。在河流管理发展领域贯彻绿色发展,并以河流生命的提出为例,体现了绿色知识的创造。但是,提出河流是生命,为什么比提出火和地球是生命更有合法性,需要以怀特海“创造的冲动”为理论基础,对河流生命概念构建的事例加以诠释。首先,河流生命的构建基于一种重要性的感觉并对应着某种实事,从而激发创造的冲动。而要把这种冲动转变成持续的创
期刊
摘 要: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内蕴的生态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蕴含了自然整体观、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生态思想基础,内容严整丰富。立足于新的时代语境,从《自然辩证法》生态视角出发,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涵可以理解为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价值可以全面概括為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防
期刊
摘 要:自工业革命以来,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伴生问题。超越工具理性,认识到自然属人价值与自身价值是生态伦理学的主要关注点,发挥人的主动性去保护和应用生态价值以维护自然的生态位格,是生态伦理学对人类发展做出的实践贡献。然而人类在不断地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着自然生态的位格升级,生态环境不再只是因其价值而被重视,现象学意义上的本初存在成为自然生态的新位格。生态修复就是一
期刊
摘 要:我国自近代以来公园建设已有百年历史,中国的近代公园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引入的,产生之初便与国内重大的政治、社会、经济变革紧密相连,折射了中国近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公共生活及城市化进程。近代城市公园作为一种“西学东渐”的产物,是中国园林发展史发生重大变革的标志物和研究中国近代风景园林的活化石。但不同于历史建筑,近代城市公园非文物的外在表征使其价值在城市更新中
期刊
摘 要:历史公共园林是文化景观的一种重要类型。泰州市泰山公园作为泰州老城区唯一留存至今的历史公共园林,占据着重要的文化和景观资源,自南宋建园起一直承载着多种公共活动,记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本文通过对地方历史文献的整理,梳理泰山公园的历史沿革,从山水环境、空间结构和建筑遗迹三个方面分析其景观要素的演变情况,并着重探究景观要素变迁与人群活动的关联性。在历史沿革上,泰山公园始于南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
期刊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200311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身份”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关于身份认同问题的研究涉及诸多领域,有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层面,每个领域的研究都表征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印记。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认同是在社会结构和社会情境中由个人与他人的互动形成的,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社会身份、地位、职业等标识。社会学领域
期刊
摘 要:过去二百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史无前例,它的主要推动力是知识和技术的进步,但也与人们接受和采纳功利主义价值观有关,这为利益至上的生产者和效用至上的消费者确立了社会目标。从短期来看,这种态度能够激励生产快速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实现文明的飞跃,但这种发展却以全球社会和生态的失衡为代价。恢复社会和生态的平衡需要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它需要同时考虑社会需要和自然限制两方面因素。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这样一个概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