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论述校企合作办学的意义的基础上,指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际,提出了推动计算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发展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校企合作;计算机专业;办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高质量、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甚至出现“断货”的局面,这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巨大发展空间和动力。鉴于此,推动推动实施计算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高素质人才的数量,进一步满足人才市场的迫切需求。可以说,实施校企合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大发展、快发展、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
1、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概况及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意义
计算机应用具有实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广泛应用。就企业而言,为了降低培训成本,缩短新员工的适应周期,更愿意接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快速进入工作岗位角色的毕业生。因此,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适应企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高职院校都在积极进行计算机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应用能力不强的现实问题,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时,注重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实习实训不到位,学生有针对性的实际练习普遍不足,明显不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的具体环节。而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所以,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要通过校企合作,积极吸收和借鉴行业内各种先进的技术、工作方法和经验,第一时间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职业环境,针对计算机的行业特点、专业特点,准确发现并有效解决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构建校企合作的最佳模式,这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
2、计算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够、督促力度不强
当前,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和模式,校企合作在各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共识,但如果没有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支持,很难真正有效的实施。因此,只有在政府的主導和监督下,使校企合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才能为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2 学生的实训效果不理想
实际上,仅就规模而言,计算机企业往往都是十几人、几十人的小企业,受企业人力、物力资源的限制,若要企业提供大量的工学结合岗位很难。同时,因为企业往往有大量的事务性、业务性、技术性工作,因此,企业人员通常受时间和精力限制,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门的指导,所以学生的实训中效果很难得到保证,使得很多学生出现懈怠思想,甚至出现溜岗现象,监督机制不能很好落实,实训效果自然也就不尽如人意[1]。
2.3 对校企合作,部分企业出于自身考虑态度不够积极
由于企业计算机系统可能存储的商业数据是对外保密的,有极强的安全性要求,企业往往都会对非本企业人员严加防范。因此,企业对于学生的实习实训,只是浮于表面,学生难以进入真实业务操作的平台,实训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3、计算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发展策略
3.1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创建校企合作的良好环境
要实现计算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良性发展,最关键、首要的任务是,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营造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环境,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以期更有力地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
3.2 规范责任、建立互信,以分层的形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因为计算机类专业的特殊性性质,学生在企业实习或实训时,有可能会接触或涉及企业的一些技术秘密或者商业秘密。为了保证学生实际取得实效,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或责任书,明确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在不涉及企业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的前提下,适当地通过分层合作模式来规范责任,建立起双方之间的信任。
3.3 转变观念,开展跨行业、产业的校企合作
转变传统的专业对口的观念,跳出校企合作的企业对象仅仅局限在专业的IT类企业的小圈子,可以尝试与拥有计算机应用岗位的企业和单位进行联系,谋求合作,以利于拓宽学生的实训范围和渠道,更好地进行个性化发展。对于相对落后的地区和广大中小城市,其IT产业起步一般都较晚,没有形成规模,而小企业因自身容纳能力有限,不可能接纳更多地学生进行实训,而且还会受成本制约而不乐于接纳学生实习。如果把目光仅仅局限在专业对口的IT类企业合作,就通常需要去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这样就一定会增加校企合作的成本,并导致学生管理更加困难[2]。
3.4 对接需求,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是进行校企合作的关键所在。为此,计算机应用专业要得到持续发展,必须要坚持与企业的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以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学校与企业要在资源层面上实现对接;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要在专业和产业上实现对接。校企资源对接,就是在资源上互有需求,实现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也就是专业设置要与产业布局相适应,通过创建特色专业,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从而使企业把接收学生实习视为培养、获得优秀人才为我所用的有利契机。
总之,计算机应用专业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人才的培养要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建立面向市场、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要求为准绳,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紧紧跟踪社会的发展动态,灵活运用适合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多层面、多种类的校企合作模式,以确保证始终锁定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办学方向,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具有的独特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既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拓展了学校产学研结合的渠道,进一步带动专业建设,真正实现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推动学校、专业、行业、企业的持续发展,实现人才和效益的双赢。
【关键词】校企合作;计算机专业;办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高质量、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甚至出现“断货”的局面,这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巨大发展空间和动力。鉴于此,推动推动实施计算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高素质人才的数量,进一步满足人才市场的迫切需求。可以说,实施校企合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大发展、快发展、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
1、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概况及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意义
计算机应用具有实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广泛应用。就企业而言,为了降低培训成本,缩短新员工的适应周期,更愿意接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快速进入工作岗位角色的毕业生。因此,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适应企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高职院校都在积极进行计算机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应用能力不强的现实问题,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时,注重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实习实训不到位,学生有针对性的实际练习普遍不足,明显不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的具体环节。而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所以,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要通过校企合作,积极吸收和借鉴行业内各种先进的技术、工作方法和经验,第一时间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职业环境,针对计算机的行业特点、专业特点,准确发现并有效解决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构建校企合作的最佳模式,这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
2、计算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够、督促力度不强
当前,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和模式,校企合作在各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共识,但如果没有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支持,很难真正有效的实施。因此,只有在政府的主導和监督下,使校企合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才能为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2 学生的实训效果不理想
实际上,仅就规模而言,计算机企业往往都是十几人、几十人的小企业,受企业人力、物力资源的限制,若要企业提供大量的工学结合岗位很难。同时,因为企业往往有大量的事务性、业务性、技术性工作,因此,企业人员通常受时间和精力限制,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门的指导,所以学生的实训中效果很难得到保证,使得很多学生出现懈怠思想,甚至出现溜岗现象,监督机制不能很好落实,实训效果自然也就不尽如人意[1]。
2.3 对校企合作,部分企业出于自身考虑态度不够积极
由于企业计算机系统可能存储的商业数据是对外保密的,有极强的安全性要求,企业往往都会对非本企业人员严加防范。因此,企业对于学生的实习实训,只是浮于表面,学生难以进入真实业务操作的平台,实训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3、计算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发展策略
3.1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创建校企合作的良好环境
要实现计算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良性发展,最关键、首要的任务是,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营造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环境,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以期更有力地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
3.2 规范责任、建立互信,以分层的形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因为计算机类专业的特殊性性质,学生在企业实习或实训时,有可能会接触或涉及企业的一些技术秘密或者商业秘密。为了保证学生实际取得实效,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或责任书,明确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在不涉及企业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的前提下,适当地通过分层合作模式来规范责任,建立起双方之间的信任。
3.3 转变观念,开展跨行业、产业的校企合作
转变传统的专业对口的观念,跳出校企合作的企业对象仅仅局限在专业的IT类企业的小圈子,可以尝试与拥有计算机应用岗位的企业和单位进行联系,谋求合作,以利于拓宽学生的实训范围和渠道,更好地进行个性化发展。对于相对落后的地区和广大中小城市,其IT产业起步一般都较晚,没有形成规模,而小企业因自身容纳能力有限,不可能接纳更多地学生进行实训,而且还会受成本制约而不乐于接纳学生实习。如果把目光仅仅局限在专业对口的IT类企业合作,就通常需要去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这样就一定会增加校企合作的成本,并导致学生管理更加困难[2]。
3.4 对接需求,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是进行校企合作的关键所在。为此,计算机应用专业要得到持续发展,必须要坚持与企业的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以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学校与企业要在资源层面上实现对接;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要在专业和产业上实现对接。校企资源对接,就是在资源上互有需求,实现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也就是专业设置要与产业布局相适应,通过创建特色专业,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从而使企业把接收学生实习视为培养、获得优秀人才为我所用的有利契机。
总之,计算机应用专业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人才的培养要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建立面向市场、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要求为准绳,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紧紧跟踪社会的发展动态,灵活运用适合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多层面、多种类的校企合作模式,以确保证始终锁定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办学方向,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具有的独特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既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拓展了学校产学研结合的渠道,进一步带动专业建设,真正实现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推动学校、专业、行业、企业的持续发展,实现人才和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