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进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现就创新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办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阅读教学中(文学鉴赏)的创新
1 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比如将《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父母分析成为了金钱而六亲不认的势利小人可能过于粗率。小说中的“我”不谙世事的艰难,对有血缘维系的“叔叔于勒”怀有同情心固然可以理解,但“我”的父母一次次饱受于勒所带来的痛苦,对他避如瘟神是不是可以谅解呢?又如对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贾雨村充发门子这一情节,我们通常的理解是贾雨村过河拆桥,阴险狠毒。但我们能否作这样的思考:门子锋芒毕露,过于精明,乱卖关子,且掌握内情,贾雨村充发门子是否也可以理解呢?
2 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如《范进中举》中对范进中举发疯的描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对于“三拳”的描写,《背影》中对父亲蹒跚穿过铁道去买橘子时背影的描写等等。对这些精彩之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而有些亮点,粗看平淡无奇,细读则如饮甘醇。人们常说:显见之美,没有错过,只不过见得细心,内隐之美,如能发掘,则是创造。确实,善于发现是创造的前奏。能从平淡中见奇崛,于细微之处悟精神,不光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更是创造性思维的灵光闪现。
3 引导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接受美学主义者有一个他们常常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一个句子:“孩子在踢球。”即便这样一个句子,也有无数的空白:这句话中,这个孩子可能是七岁,也可能是八岁;可能是男孩,也可能是女孩;可能是白色皮肤的,也可能是黄色或黑色皮肤的;可能是金发,也可能是黑发的,当然也会是不同的国家的……总而言之,无论有多少细节的陈述,也消弥不了其中的未定点,它需要人们的想像去填补,同样,每一个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均包含无数的未定之处——空白,等待着读者去填补。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
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而对文学作品中“空白”的填补,完全有理由成为语文教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正如“接受美学”创始之一的伊塞尔所言:“文学本文也是这样,我们只能想见本文中没有的东西,本文写出的部分给我们知识,但只有没有写出的那一部分给我们想见事物的机会;的确,没有未定的成份,没有本文中的空白,我们就不可能发挥想象。”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诗人赋予了山谷、大地、森林、大海以人的情感,写出了人民与山河同悲同悼的深切怀念之情,诗人由呼唤山谷、大地、森林、大海到找遍世界每一个角落,留给读者极为渊阔的想像空间,有位老师在教学时要求学生仿照前面四节诗,仿写一节,填补“空白”,一个学生写到:“我们对着蓝天喊:‘周总理——白云悠悠:“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你不见怒飞的银鹰上,寄托着总理对祖国国防的殷殷期冀……”毫无疑问,这样一个填补“空白”的语言实践活动,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极佳效果。
4 引导学生对模式化阅读进行大胆质凝。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如《范进中举》这篇课文,在分析胡屠户这一形象时,我相信绝大多数教师会用“市侩”一词将其标签。但在一次课堂上,一个学生却惊人地阐述了他的看法。他说,胡屠户诚然有市侩的一面,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他对范进在课文开头里教训的客观性和真诚性,虽然他的言语过于尖刻,但这是他为人处世个性的流露。显然该生的看法不是没有道理,尤其是结合《儒林外史》整部小说看,范进中举具有很强的偶然性因素,试想,如果考官不是周进,结果又会如何?如果这样理解,更能彰显小说的主旨:封建科举制度和追求功名富贵的世风对人性的扭曲,尤其是对本性善良的人格的扭曲!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胡屠户。面对这些观点,教师更不应轻易地否定学生,而应以一种客观的谨慎鼓励学生谈谈他如此看法的理由。
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教材里还有很多。为此,教师要认真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科学求证。著名科学家波普尔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的”,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这些都可以说是创新的必备品质。
二、作文教学中的创新
1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想象,是作文的翅膀,陆机曾说,创作时要“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1)文题激活。拟设一些假设、编造、推测、幻想等想象型作文题让学生写。如《假如我是……》、《如果没有了高考》、《世界末日》、《……的故事》等。这类作文题,学生兴趣大,最有话说,天马行空,驰骋想象,思路新颖。另外,适当鼓励学生写一些文学作品,如小小说、短剧等,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方法。
(2)情境激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既可激趣,又可激活想象。如观舞蹈、听音乐作文,要求学生把对动作、姿态、节奏、旋律的主观感受转换为语言文字来表达,想象就成了“跳板”。
(3)语言激活。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窗的千门万户的钥匙。当然,作文指导课,教师讲究语言的感情文采,是能够激活学生想象的。
2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魏书生老师有句口头禅:“对一个问题,有一百种解决的方法。”要寻求这“一百种解决的方法”,就要运用发散思维。发散型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 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
3 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培养、诱发、捕捉写作灵感。在写作方面,直觉思维表现为写作灵感。有些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进发。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文学史上,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
灵感需要培养,更需要诱发。这就要求老师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文题命得巧妙灵活些,切忌“大”、“空”、“虚”,少些限制,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议。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使学生思路畅通。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是诱发灵感的一个重要途径。灵感具有敏捷性、非逻辑性的显著特征,所以需要及时捕捉,否则就有可能稍纵即逝。在灵感性作文训练方面,随笔、札记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种训练方式。语文老师要抓住“随”的特征,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好词佳句“随时”摘抄下来,把脑中闪现的思想火花“随时”形成文字。真正做到了“随”字,随笔本中就会出现为数不少的佳作。
4 尝试“大作文”,培养开阔性思维。这里的所谓的“大作文”并非指文章写的多大多长而是指作文的选材、立意要新,避开生活、学习类作文的“小气”,紧扣时代脉搏,写出“大气”。一位教师在教《向沙漠进军》后,出作文题《向……进军》;结果全班49人,拟有38个不同的文题,有《向封建迷信进军》、《向河水污染进军》,还有的是《向山青水秀的美丽家园进军》、《向西部大开发进军》,更有两名同学拟了《向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进军》、《向李登辉的“两国论”进军》。有的拟的题目很大,只有国家领导人才能作。看得出,这帮学生的目光相当敏锐,思维也很开阔,不管文章本身写得如何,仅就这份胆识就足以让人赞叹。
5 在作文批语上下功夫。每批改一次作文,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感情的交流。学生作文是心灵的流露、情感的抒发,教师批改则是思想的启迪、感情的疏导。若每篇作文的批语都是“句子通顺,结构完整”之类,不但教师觉得乏味,学生也会感到无关痛痒,以致熟视无睹。如果教师能在批语上花费一番精力,其结果会事半功倍。
马克思说:“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去探索创新。”创新是个极大的宝藏,等待着我们的开发。不要忘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一、阅读教学中(文学鉴赏)的创新
1 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比如将《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父母分析成为了金钱而六亲不认的势利小人可能过于粗率。小说中的“我”不谙世事的艰难,对有血缘维系的“叔叔于勒”怀有同情心固然可以理解,但“我”的父母一次次饱受于勒所带来的痛苦,对他避如瘟神是不是可以谅解呢?又如对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贾雨村充发门子这一情节,我们通常的理解是贾雨村过河拆桥,阴险狠毒。但我们能否作这样的思考:门子锋芒毕露,过于精明,乱卖关子,且掌握内情,贾雨村充发门子是否也可以理解呢?
2 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如《范进中举》中对范进中举发疯的描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对于“三拳”的描写,《背影》中对父亲蹒跚穿过铁道去买橘子时背影的描写等等。对这些精彩之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而有些亮点,粗看平淡无奇,细读则如饮甘醇。人们常说:显见之美,没有错过,只不过见得细心,内隐之美,如能发掘,则是创造。确实,善于发现是创造的前奏。能从平淡中见奇崛,于细微之处悟精神,不光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更是创造性思维的灵光闪现。
3 引导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接受美学主义者有一个他们常常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一个句子:“孩子在踢球。”即便这样一个句子,也有无数的空白:这句话中,这个孩子可能是七岁,也可能是八岁;可能是男孩,也可能是女孩;可能是白色皮肤的,也可能是黄色或黑色皮肤的;可能是金发,也可能是黑发的,当然也会是不同的国家的……总而言之,无论有多少细节的陈述,也消弥不了其中的未定点,它需要人们的想像去填补,同样,每一个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均包含无数的未定之处——空白,等待着读者去填补。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
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而对文学作品中“空白”的填补,完全有理由成为语文教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正如“接受美学”创始之一的伊塞尔所言:“文学本文也是这样,我们只能想见本文中没有的东西,本文写出的部分给我们知识,但只有没有写出的那一部分给我们想见事物的机会;的确,没有未定的成份,没有本文中的空白,我们就不可能发挥想象。”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诗人赋予了山谷、大地、森林、大海以人的情感,写出了人民与山河同悲同悼的深切怀念之情,诗人由呼唤山谷、大地、森林、大海到找遍世界每一个角落,留给读者极为渊阔的想像空间,有位老师在教学时要求学生仿照前面四节诗,仿写一节,填补“空白”,一个学生写到:“我们对着蓝天喊:‘周总理——白云悠悠:“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你不见怒飞的银鹰上,寄托着总理对祖国国防的殷殷期冀……”毫无疑问,这样一个填补“空白”的语言实践活动,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极佳效果。
4 引导学生对模式化阅读进行大胆质凝。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如《范进中举》这篇课文,在分析胡屠户这一形象时,我相信绝大多数教师会用“市侩”一词将其标签。但在一次课堂上,一个学生却惊人地阐述了他的看法。他说,胡屠户诚然有市侩的一面,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他对范进在课文开头里教训的客观性和真诚性,虽然他的言语过于尖刻,但这是他为人处世个性的流露。显然该生的看法不是没有道理,尤其是结合《儒林外史》整部小说看,范进中举具有很强的偶然性因素,试想,如果考官不是周进,结果又会如何?如果这样理解,更能彰显小说的主旨:封建科举制度和追求功名富贵的世风对人性的扭曲,尤其是对本性善良的人格的扭曲!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胡屠户。面对这些观点,教师更不应轻易地否定学生,而应以一种客观的谨慎鼓励学生谈谈他如此看法的理由。
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教材里还有很多。为此,教师要认真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科学求证。著名科学家波普尔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的”,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这些都可以说是创新的必备品质。
二、作文教学中的创新
1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想象,是作文的翅膀,陆机曾说,创作时要“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1)文题激活。拟设一些假设、编造、推测、幻想等想象型作文题让学生写。如《假如我是……》、《如果没有了高考》、《世界末日》、《……的故事》等。这类作文题,学生兴趣大,最有话说,天马行空,驰骋想象,思路新颖。另外,适当鼓励学生写一些文学作品,如小小说、短剧等,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方法。
(2)情境激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既可激趣,又可激活想象。如观舞蹈、听音乐作文,要求学生把对动作、姿态、节奏、旋律的主观感受转换为语言文字来表达,想象就成了“跳板”。
(3)语言激活。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窗的千门万户的钥匙。当然,作文指导课,教师讲究语言的感情文采,是能够激活学生想象的。
2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魏书生老师有句口头禅:“对一个问题,有一百种解决的方法。”要寻求这“一百种解决的方法”,就要运用发散思维。发散型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 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
3 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培养、诱发、捕捉写作灵感。在写作方面,直觉思维表现为写作灵感。有些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进发。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文学史上,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
灵感需要培养,更需要诱发。这就要求老师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文题命得巧妙灵活些,切忌“大”、“空”、“虚”,少些限制,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议。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使学生思路畅通。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是诱发灵感的一个重要途径。灵感具有敏捷性、非逻辑性的显著特征,所以需要及时捕捉,否则就有可能稍纵即逝。在灵感性作文训练方面,随笔、札记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种训练方式。语文老师要抓住“随”的特征,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好词佳句“随时”摘抄下来,把脑中闪现的思想火花“随时”形成文字。真正做到了“随”字,随笔本中就会出现为数不少的佳作。
4 尝试“大作文”,培养开阔性思维。这里的所谓的“大作文”并非指文章写的多大多长而是指作文的选材、立意要新,避开生活、学习类作文的“小气”,紧扣时代脉搏,写出“大气”。一位教师在教《向沙漠进军》后,出作文题《向……进军》;结果全班49人,拟有38个不同的文题,有《向封建迷信进军》、《向河水污染进军》,还有的是《向山青水秀的美丽家园进军》、《向西部大开发进军》,更有两名同学拟了《向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进军》、《向李登辉的“两国论”进军》。有的拟的题目很大,只有国家领导人才能作。看得出,这帮学生的目光相当敏锐,思维也很开阔,不管文章本身写得如何,仅就这份胆识就足以让人赞叹。
5 在作文批语上下功夫。每批改一次作文,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感情的交流。学生作文是心灵的流露、情感的抒发,教师批改则是思想的启迪、感情的疏导。若每篇作文的批语都是“句子通顺,结构完整”之类,不但教师觉得乏味,学生也会感到无关痛痒,以致熟视无睹。如果教师能在批语上花费一番精力,其结果会事半功倍。
马克思说:“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去探索创新。”创新是个极大的宝藏,等待着我们的开发。不要忘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