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自学,毋宁死”想到的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yzcq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看了一篇震撼自己的好文章——《我家三代小学生》。文章是大名鼎鼎的作家郑渊洁所写,讲述了他家三代的最高学历均为小学肄业和毕业的故事。郑渊洁的父亲郑洪升,最高学历为五年私塾,后来靠自学成为大学的哲学教员;郑渊洁读到小学四年级时,因爆发“文化大革命”而辍学,后来也是靠自学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郑渊洁之子郑亚旗则不堪忍受“应试教育”的折磨,小学毕业后以父为师,靠自学成为北京某著名网络媒体的技术总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由此想到很多。
  一、“不自学,毋宁死”的理念是郑家制胜的“法宝”
  在普遍看重文凭的今天,郑渊洁之所以敢于把他家三代都是小学生的底牌亮给大家,是因为他们的状况一点都不比高学历者的境遇差。郑家三代小学生全靠自学成了社会的有用之才,在各自的领域独领风骚。他们的成功,固然是因为他们具有非凡的天赋,但是郑家“先闭眼,后毕业”的座右铭和“不自学,毋宁死”的理念,催生了他们强烈的自学意识、非凡的自学能力和非自学宁死的决心。他们对学习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正是他们成功成才的关键和秘诀所在,也是他们家族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他们认为:“人的毕业证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证书。无人能看到自己的毕业证书。只要活着,就永远没有毕业的那天。”他们怀着强大的终身学习的内驱力,生命不息,自学不止。他们对自学重要性的认识之深刻,对新知的渴求之强烈,郑家做到了极致,“不自学,毋宁死”的理念成为郑家制胜的“法宝”。
  二、由郑亚旗个案否定学校教育是片面的
  毫无异议的是,郑洪升、郑渊洁的辍学是迫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成才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郑亚旗小学毕业就不再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最终也成了才的实例,不免让一些人就此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否定态度,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郑家三代小学生固然都成才了,但人们应该理智地看到,郑家的例子不具有普遍性。一个人并非穷困潦倒得像曹雪芹一样就一定能写出《红楼梦》,也不是谁有了小学学历,就都可以像郑洪升、郑渊洁那样自学成才,像郑亚旗那样拥有一个自学成才的老爸引领他自学成功。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校教育是必需的,更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多数家长没有足够的时间、足够专业的学识、理念和方法的情况下。尽管仍有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学目的功利而狭隘,素质教育的实施还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它不代表学校教育的全部。学校教育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与积淀、延续与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功不可没,在培养社会的有用之才上功德无量,它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所不可取代的。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愿望和自学能力,应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课本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但只学课本永远成不了学识渊博的人。课本知识只是构建学识大厦的骨架,而课本外的大量知识才是丰富学识大厦的血肉。浩如烟海的知识要靠学生大量阅读去掌握,创新精神和各种能力要靠学生亲身实践来获得。无论学制多长,一个人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与内容毕竟都是有限的,因而,人的学习应该是伴随终身的,以完善人、发展人为目的的学校教育应将培养学生的自学愿望和自学能力作为首要任务。那些依靠“加班加点”来提高成绩;只看学生的知识掌握,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只把学好课本作为根本,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做法,与学校教育的这个首要任务显然是背道而驰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校教育的根本在于养成学生的自学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社会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郑家三代小学生所创造的成绩,未必是每个家庭、每个人所能达到的,可是郑家“不自学,毋宁死”的格言、“先闭眼,后毕业”的座右铭,让人警醒,值得每个普通人加以借鉴。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舜耕中学)
  (责任编辑:李奇志)
其他文献
雷凯  雷凯读的大学位于主城区,闲逛时一粒微尘扎进他的眼眶,他揉着眼睛,试图揉出,但越揉越不爽,泪水忍不住泛出。一个快步路过他的女孩好心问道:“你怎么了?”  雷凯呆呆看着女孩,一时间没有回过神。  女孩干脆跟他一样坐下来,递给他一包手帕纸。雷凯接过纸巾,擦去眼里的泪,笑着答谢女孩。女孩笑一笑说:“你是失恋了吧?不要紧,我们都还年轻,很快就好了。”  从小到大,雷凯第一次距离陌生女孩这么近,对方还
《中庸》里有这样一段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从中我们可以探得教育的根本旨趣,那就是教化育心,引导受教育者的终极价值。教育教学活动要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孩子的人生理想导航,为受教育者的未来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精神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熏染与培植。教育是蕴含着教育者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诸如:什么是理想的社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始终围绕较单一的主流文化来组织,传授着单一的价值观。然而,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多元与价值多元的社会。此种背景下,中国德育何去何从?道德教育到底应该教什么?这是德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其实早在半个世纪以前,西方学者已经开始面对这个问题,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理论成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科特兰纽约州立大学教育系教授托马斯里克纳(Thomas Lickona
在记忆的涓涓长河里,有些人像树木,将自己的绿荫洒向你的心头;或又像一缕阳光,将自己仅有的热量温暖与人,使人留下永远难忘的念想。三舅,就是这样的人。一  三舅去世已经25个年头了。三舅是在我上高中时去世的,病倒瘫痪不到两年就去了。一年多的时间里,身体魁梧壮硕的三舅逐渐变得羸弱不堪。一次,母亲去探望病中的三舅,我也要求跟着去,结果消瘦的脸形同骷髅的三舅我几乎都认不出来。由于三舅一辈子孤寡一人,一直和小
我到彩印公司工作那年,正是福利彩票卖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整个车间热闹非凡,印刷、选数、裁切、打包,铲车运送……一样样有条不紊进行着。而我之前接触的是装订方面的工作,对新的工作丝毫没有基本的概念。  第一天上班,我被派到打包組。同组的同事动作都如行云流水,从剪切台上搬下一沓沓剪切好的彩票,迅速用纸条扎好,然后装箱,装满规定的数量就用胶带封箱。整套动作完成估计用不到5分钟,我看得目瞪口呆。  我犹豫着不
故事六:聪明的孩子才是最可爱的,比如你  唐鹏程,一个眉清目秀、一脸稚气,看上去很可爱的孩子,但他的表现却让曹佃江大失所望:上课时总喜欢做一些稀奇古怪的动作,弄得同学们哈哈大笑。看起来似乎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但课堂秩序却因此被破坏了,课堂效率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他的作业状况就更不用提了,不是忘了做,就是少做,而且错误率极高。以前的数学教师也是费尽了心机想要帮助他,但没什么效果,而且其他学科的教师
2010年9月10日教师节,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教师,我与8位本校的免费师范生陪同温家宝总理到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听课并座谈交流,我深感鼓舞,同时切身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师范教育的关爱与重视。    一、感受温家宝总理对师范生的关爱,对师范教育的重视    在前往六道河中学近两个小时的车程中,总理逐一请师范生坐在他的身旁,详细询问同学们三年来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就一些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探讨
话题主持:朱蒙  参与嘉宾:王木春(福建省东山县东山一中)   侯登强(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滩头小学)   邓公明(重庆市铜梁中学)   梁晓(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一小)   谢华蓉(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实验小学)      朱蒙:“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个热词——成长是必然的,问题是如何出发,或者说,教师成长的出发点建基于何处?于漪老师的一句话让人豁然开朗:“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师资需求猛增,许多地方大学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高达50%以上。针对青年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其中还有大多数未经教师职业训练的实际情况,我国高校对青年教师普遍实施了岗前教育理论培训,以此提高青年教师的基本教育修养。那么,青年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获得基本的教育修养呢?  第一,应反思四种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内在动力。检视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后发现:科学主义、权威
“鸡娃”,就是给孩子“打鸡血”,是这两年育儿圈里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这种行为就叫作“鸡娃”,被称为当代社会最具有传染性的社会性疾病。  “鸡娃”最开始的“人传人”现象出现于外语学习。英语,一直是很多父母心中走向国际化的敲门砖。某音和某红书上有很多“鸡娃”爸妈的视频:他们以孩子3岁初学英语为荣;以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