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宜居服务的山东省旅游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现状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wrence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关键路径,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立足城市及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分析山东省旅游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今后建设生态宜居旅游城市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宜居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山東省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1-0127-02
  Abstract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the key path to construct livable ecocity, and the effective measur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heigh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and its tourism industry,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It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to construct livable ecocit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Livable ecocity;Green infrastructure;Shandong Province
  山东省是我国的旅游大省,但旅游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并不高,其发展面临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1],比如近年来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旅游宜居性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全方位推进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旅游城市建设是目前山东省城市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关键路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2-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为我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迎来良好的政策机遇,但关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关于山东省绿色基础设施现状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对山东省旅游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选择进行研究,旨在为今后建设生态宜居旅游城市提供政策建议。
  1 山东省生态宜居现状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山东省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但旅游经济效率并不高,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宜居城市的建设具有密切的联系。
  目前,山东省林木绿化率25%,低于我国平均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利用与城市建设扩张使城市绿地日趋减少,城市温室效应日趋明显,城市废气、废水、废渣排量增加,致使空气质量下降,水环境恶化,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城市病问题不但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2 绿色基础设施与宜居城市建设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美国保护基金会和农业部森林管理局组织提出[4-5],作为一个新术语,国内还尚无统一定义。应君等[6]在研究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时,认为绿色基础设施体系主要由网络中心(hubs)、连接廊道(links)与小型场地(sites)组成,绿色基础设施的构成内容并非为单一的绿色空间,河流与雪山等自然环境同样有助于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构建。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改善城市空气环境,缓解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诸多城市病问题,加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推进宜居城市建设。
  3 山东省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现状
  山东省把建设“现代生态宜居城市”列入发展纲要,各地市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宜居城市。
  3.1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 山东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3.1.1 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绿水青山。山东省各地市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加快建设优良生态生活环境,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如滨州市致力于中心城市生态圈工程建设,对区内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和居住区绿地及近郊风景林地、绿化景观进行统筹规划,基本建成城郊一体的科学绿化体系,形成环状和带状结合的框架结构,使各类绿地总量明显增长,布局趋于完善。加大城乡绿化一体化工作力度,构建城市大环境生态绿化框架,创建“生态型园林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青岛莱西市围绕建设“绿城水乡”湖滨城市和“田园生态城市”的目标,创新工作思路,挖掘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产芝水库保护性开发力度,成为真正的“胶东明珠”和青岛的后花园。
  3.1.2 发掘生态资源,搞好生态旅游。当前,休闲娱乐成为人们的重要消费需求,旅游业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伴随着绿色生态旅游的不断升温,山东省各地对旅游景点发掘提升,进一步搞好生态旅游。如泗水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化旅游新高地”,突出泉水和生态两大特色,着力打造“中国泉乡·圣源泗水”品牌,精心建设“东部泉水文化、南部生态观光、西部圣源文化、北部龙凤幽谷、中部民俗休闲”五大旅游板块,初步形成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观光农业三位一体的生态旅游格局。泰安也致力于加强环境绿化和城市绿化建设,按照城市园林绿地与生态绿地相结合的原则,以泰山风景名胜区和徂徕山森林公园为背景,以城市公共绿地为核心,以道路、滨河绿带为纽带,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实现“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的总体构想。划定综合公园、专类公园、沿河带状绿地、主要防护绿地的城市绿线范围,总绿地面积17.05 km2。规划水系为“七湖十一河”,其中“七湖”即天平湖、碧霞湖、天颐湖、东湖、南湖、蟠龙湖和天泽湖,“十一河”为泮河、七里河、奈河、梳洗河、双龙河、冯庄河、芝田河、凤凰河、唐庄河、叉河、开元河。划定大中型水源水库、主要河流湖泊、湿地的城市蓝线范围。   3.2 注重特色塑造,进行专项建设
  济宁市改变传统建设模式,全面启动海绵城市建设,编制了《济宁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潍坊市也编制了《潍坊市水网生态绿化规划》,依托潍坊市市域城镇体系、水网总体布局和自然生态特点,结合重要城市基础设施廊道,构建市域生态绿化网络,形成“两网融合、三区提升、三周贯通、七心强化、九环完善”的规划布局结构,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统领,以水生态建设为重点,大力植树造林,加快国土绿化步伐,积极打造树绿水清、生态宜居新潍坊,为建设“美丽潍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 山东省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较重,生态系统退化未得到有效遏制。虽然省委省政府对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一定政策支持,但其构建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规划不合理,一是规划的单一性,导致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内容的单调和系统性功能的缺失;二是城市规划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的需求,城市人口密度、建筑密度越来越大,无疑增加了绿地面积拓展的压力及其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艰巨,使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城市飞速发展与城市规划滞后的矛盾。其次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乏力。再次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重建设,轻保护。公众参与不足,没有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
  5 山东省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对策选择[7]
  5.1 做好顶层设计,协调城市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应建立多尺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体系,以复合功能为导向重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参与机制[8]。
  5.2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污水處理、环境卫生、能源消耗等配套设施建设,促进绿色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大对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率,以及节水方面的配套设施建设的力度。二是加强环保方面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环境质量,减缓山东环境污染现状。三是鼓励各方参与和区域协调,降低能耗,统筹发展,提升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效。
  5.3 加强管理,注重生态保护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加强管理,注重生态保护。
  6 展望
  “生态宜居旅游城市”的建设是一个不断进行探索的课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建设“绿色宜居城市”极为重要,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对生态系统、环境问题树立新的认知观,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生态立省、绿色惠民,汇聚全社会力量,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维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建设“生态宜居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我们要依托有利资源,采取必要的措施与策略,保护好我们的城市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韩欢乐.山东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水平、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5.
  [2] 杨静,潘国锋.建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打造“绿色宜居城市”[C]//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北京:《城市发展研究》编辑部,2011:296-298.
  [3] 刘海龙,李迪华,韩西丽.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城市规划,2005,29(9):70-75.
  [4] BENEDICT M A,MCMAHON E T.Green infrastructure:Linking landscapes and communities[M].London:Island Press,2006.
  [5] 吴伟,付喜蛾.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5):67-71.
  [6] 应君,张青萍,王末顺,等.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及其体系构造[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5):805-809.
  [7] 刘娟娟,李保峰,南茜·若,等.构建城市的生命支撑系统——西雅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案例研究[J].中国园林,2012,28(3):116-120.
  [8] 陆小成.生态文明视域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实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企业经济,2016(6):18-22.
其他文献
黑龙江省无霜期较短,春季大白菜制种的收获期与秋季大白菜的播种期相同或偏晚,当年繁育的大白菜种子不能够当年秋季播种应用,因此,黑龙江省大白菜的商业制种都采用异地制种、
本所是融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型经济实体,拥有较强的科技力量及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自建所以来,一直致力于果树与园林绿化、彩化观赏树木的引进、选育、试验
施肥技术比较复杂,通常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中国兰花的种类不同,需要的肥量也不同。如九华兰可说是需要肥量最多的。依次是墨兰、四季兰、寒兰、春兰等。如春兰需要的肥量为1的
以托鲁巴姆为砧木,栽培品种天津快园茄为接穗,研究了嫁接对冬春茬茄子生长发育及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季节,茄子采用嫁接栽培,不仅植株生长势强,株高、茎粗、叶面积
为促进树莓生产的快速发展,实现品种的改良,2000年春,尚志市浆果栽培科技示范中心三莓研究所从国外引进20余种单、双季红树莓种苗,在试验基地进行栽植,经3年的栽培试验,筛选出了适
礼行天下,爱满杭城,作为交通主持人,我从媒体从业人员的角度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一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很多国家的经验都表明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文明礼仪的
过去的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市属国有经济经历最为严峻考验的一年,也是全市国有企业顽强拼搏,克难攻坚,取得丰硕成果,再创历史佳绩的一年。市属12家资产营运机构及其国有及国有
摘要 [目的]VmiRNA不仅可以控制自身基因,还可调节宿主的稳定表达,研究VmiRNA的功能有助于从分子水平说明核型多角体病毒与柞蚕的寄生关系,从而改进对病毒的防控措施。[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及实时定量PCR等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编码的miRNA及其作用的靶标基因进行研究。[结果]经预测和筛选得到了ApNPV编码的miRNA MD217,与其有关的宿主靶基因14种,主要参与细
Molish于1937年首次提出他感作用[1],他认为,他感作用是指各种类型的植物之间,包括微生物之间的生化作用,这个术语包含相生和相克两种含义.其后,这个词的意义被逐渐修改和补
[目的]以野生型拟南芥为材料构建SSP1基因GFP载体及GFP转基因植株。[方法]通过提取野生型拟南芥的RNA,反转录成为cDNA,并以cDNA为模板,利用高保真酶,进行SSP1基因的克隆,将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