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偏重于用统一的模式去框定训练内容,作文方式以命题作文为主,且不少命题瞄准“考试”,训练符合应试“模式”的作文,并把作文训练空间限定在语文课堂上,逐渐形成一种封闭式的作文教学模式。这样指导下的学生作文感情苍白,题材陈旧,形式雷同,缺乏个性,严重压抑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目前由于学生的多数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接触的生活范围毕竟有限,再加上课堂教学和教材容量的限制,造成他们阅历少、见解低、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在写作能力提高上受到一定程度制约。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开放作文教学课堂,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深入生活,用身心去体验、感受生活,扩大视野,丰富见闻,不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1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教师要敢于破除“封闭式”的教学的禁锢,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观察连绵的山谷、起伏的原野、奔腾的江河、浩瀚的湖海;去欣赏嫩绿的春天、繁茂的夏天、金黄的秋天、雪白的冬天;去聆听自然的音响;去品味天然的芳甜……让大自然触发他们的灵感,撩拨他们的诗情。只要让学生适时走出校门到生活中、到自然中,诗的思绪就会有如泉涌,学生的作文就会“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做到言之无物。
当然,在让学生走进自然的同时,首先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的方法:一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要了解怎样一个事物);二要根据不同的事物来决定观察的顺序(如由表及里、由上至下、由内到外、由整体到局部等);三要选择观察的方法(即横向与纵向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抓特点分异同等),并且要求学生在观察时要注意自己的感受(即自己的心理活动、联想、想象等)。其次,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观察的结果,在交流中总结经验,相互启迪,进一步激发观察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2 让学生关注生活
学生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社会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体察着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会由此产生各种感受:有快乐,有感动,有烦恼,有困惑……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作文反映出来。很多学生作文时抱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学生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鼓励他们投身生活,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并把自己观察、感受、思考来的东西通过作文的形式如实地反映出来。
另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将生活“热点”、时代的“焦点”引进学生的视野;或让学生走出课堂,参观采访,进行社会调查……学生只有广泛地接触生活,用心关注社会,揽世界风云,知时事变迁,才能有丰富的阅历、开阔的视野,写起作文来左右逢源、言如波涛。
3 让学生广泛阅读
要想提高语文能力仅靠课堂学习是行不通的,必须靠课外的大量阅读来加强辅助指导和提高。实际上,阅读是间接的生活积累,也是学生在文章写作前期获得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中质疑思考,明辩事理,增长见识,提高鉴赏能力,陶冶高尚情操,无疑会为他们写作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读书中积累,在写作中提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并推荐了10余部中外文学名著。这些要求和做法的实施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生活素材和语言素养。
为此,教师必须做好阅读指导工作,让学生明确“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感悟是写作的生命,生活积累是写作的源泉”这一道理,使他们有计划地阅读中外现当代童话、中国古今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阅读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使他们能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把阅读和积累作为学习提高的自觉行动。学生养成的良好阅读积累习惯不仅对其写作大有益处,而且将使其受用终身,为其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 让学生参与活动
要想使学生的习作有“源头活水”,在习作中感悟美好的人生,还必须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抓住各项活动带来的机遇。教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开展好与语文知识、能力有关的活动,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目前由于学生的多数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接触的生活范围毕竟有限,再加上课堂教学和教材容量的限制,造成他们阅历少、见解低、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在写作能力提高上受到一定程度制约。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开放作文教学课堂,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深入生活,用身心去体验、感受生活,扩大视野,丰富见闻,不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1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教师要敢于破除“封闭式”的教学的禁锢,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观察连绵的山谷、起伏的原野、奔腾的江河、浩瀚的湖海;去欣赏嫩绿的春天、繁茂的夏天、金黄的秋天、雪白的冬天;去聆听自然的音响;去品味天然的芳甜……让大自然触发他们的灵感,撩拨他们的诗情。只要让学生适时走出校门到生活中、到自然中,诗的思绪就会有如泉涌,学生的作文就会“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做到言之无物。
当然,在让学生走进自然的同时,首先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的方法:一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要了解怎样一个事物);二要根据不同的事物来决定观察的顺序(如由表及里、由上至下、由内到外、由整体到局部等);三要选择观察的方法(即横向与纵向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抓特点分异同等),并且要求学生在观察时要注意自己的感受(即自己的心理活动、联想、想象等)。其次,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观察的结果,在交流中总结经验,相互启迪,进一步激发观察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2 让学生关注生活
学生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社会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体察着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会由此产生各种感受:有快乐,有感动,有烦恼,有困惑……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作文反映出来。很多学生作文时抱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学生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鼓励他们投身生活,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并把自己观察、感受、思考来的东西通过作文的形式如实地反映出来。
另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将生活“热点”、时代的“焦点”引进学生的视野;或让学生走出课堂,参观采访,进行社会调查……学生只有广泛地接触生活,用心关注社会,揽世界风云,知时事变迁,才能有丰富的阅历、开阔的视野,写起作文来左右逢源、言如波涛。
3 让学生广泛阅读
要想提高语文能力仅靠课堂学习是行不通的,必须靠课外的大量阅读来加强辅助指导和提高。实际上,阅读是间接的生活积累,也是学生在文章写作前期获得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中质疑思考,明辩事理,增长见识,提高鉴赏能力,陶冶高尚情操,无疑会为他们写作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读书中积累,在写作中提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并推荐了10余部中外文学名著。这些要求和做法的实施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生活素材和语言素养。
为此,教师必须做好阅读指导工作,让学生明确“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感悟是写作的生命,生活积累是写作的源泉”这一道理,使他们有计划地阅读中外现当代童话、中国古今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阅读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使他们能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把阅读和积累作为学习提高的自觉行动。学生养成的良好阅读积累习惯不仅对其写作大有益处,而且将使其受用终身,为其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 让学生参与活动
要想使学生的习作有“源头活水”,在习作中感悟美好的人生,还必须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抓住各项活动带来的机遇。教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开展好与语文知识、能力有关的活动,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