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结发相伴到老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一岁半时,母亲也撒手人寰。祖父年迈,已经七十多岁,做不得重活。为了让他继续学业,在好心人的撮合下,10岁的他与邻村大他6岁的她完婚。没有请客,没有花轿,邀请几个亲戚吃了一顿饭,他们完成了生死契约,将相依相伴一辈子。
赵纫兰(左) 李大钊(右)

  结婚那天,她只带了几件衣服,住进他家。这哪里是家?家徒四壁,新房有门无窗,房顶上还长着青草。逼仄的房间里,祖父蜷着身子,窝在床上,不停地咳嗽。她一阵心酸,挽起衣袖收拾起来。他好奇地看着自己的媳妇,眼前这个个头比他高很多的女孩。
  她看着他笑了笑,他也笑着回应。看她干活,他主动跟在她的身后,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干了一会儿活,他觉得一点都不好玩,噘着嘴。她看出了他的心思,叫他去玩。他玩得兴起,忘记了回家吃饭。她找来了,他正和小伙伴玩官匪游戏。他被抓进“大牢”,要推出去“枪毙”。她一把拉过他,紧紧地抱在怀里,心疼地说:“不能玩这种游戏,我会担心的!”说着,抚摸着他的头。他挣脱她的怀抱,又跑了过去,随着小伙伴的一声“枪响”,他应声倒地。然后爬起来,看着她哈哈大笑。她一阵揪心,发现他在自己的心里如此重要,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不管了,拉起他往回走,要他回去看书写字。
  她没有上过学,不认识字,但她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改变未来。她之所以选择他,因为他是“文化人”,才毅然到了这个贫穷的家庭。以她的条件,她完全可以找一个家境好的。来到他的家里,她当起了家里的顶梁柱,既要照顾年老行动不便的祖父祖母,还要照顾年幼的他。
  1905年,16岁的他去百里之外的永平府中学读书。她舍不得他走,送他到车站。离别那一刻,他发现她头上有一根白发,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异常醒目。他的鼻子一酸,落下泪来。看着他落泪,她举起了手,停在空中,想了想,又放了下来。他将她的手捧在手心,仔细地端详。这是一双布满干茧的手,上面有很多条口子,有的地方还渗出了血。列车快要启程,他转身要走,却停下了脚步,回过头来,看着她,在心里对自己说:“等我学成归来,我会让你一辈子幸福。”然后,匆匆上了火车。
  列车缓缓启动,消失在铁路的尽头。她蹲在地上,脑子很乱,担心他的安全,担心没有人给他做合口的饭菜。想着他去读书,成为文化人,她又开心地笑了,回去准备多种些地,再买几头猪来喂。
  两年后,家里再次发生变故,疼他的祖父病逝。他接到信是几天后,祖父已经下葬。祖父的丧事,已经花光家里的积蓄。她没有告诉他,叫他安心读书。他不知道,为了让他能够继续学业,家里已经到处举债。他很内疚,只有用优秀的成绩来回报。中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7月,他从法政学校毕业后,只身去了北平,争取到日本留学的机会。这一别又是三年。回国后,他投身于政治活动,经常东奔西走,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她没有抱怨,知道他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忙碌奔波。1918年,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谋得一个职位,基本稳定下来。他迫不及待将她接到城里,还在房间里修了炕,跟老家的一模一样,他怕她不适应城里的生活。对她来说,能够陪在他身边就是最大的幸福,她没有任何要求。
  原以为日子就这样安稳地过下去。1924年,国民党当局要逮捕他,他逃到了苏联避难,让她和孩子回老家。她不想回乡下,要跟他走,死也要死在一起。考虑到孩子的安全,她还是回到了乡下。
  “三一八”惨案后不久,他被捕入狱。法庭上,他们再次相见。他说,她是我的妻子,我做的一切与她无关。看着他憔悴的样子,她失声痛哭,差点晕倒在地。她知道两个人在一起的日子不多了。她当天被释放后,没有回家,而是围着监狱转了半天。
  不出所料,他和二十多名革命者在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被杀害。那年他38岁,结婚整整28年。得到消息后,她哭晕过去,不相信他会死。如果要她陪他,她会毫不犹豫地跟着他一起走。她多么希望这一切是做游戏,就像小时候,他被“枪毙”后,再爬起来,看着她哈哈大笑,可这一切回不去了。收拾失落的心情,她带着年幼的孩子回到老家。整整六年时间,她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思念成疾,她病倒在床,却仍挣扎着来到北平。他的灵柩停放在妙光阁浙寺,无法安葬,这是她这辈子未了的心愿,请求北京大学将他安葬。北大校长蒋梦麟召集了一些共产党人,发起公葬,让他入土为安。忙完这一切,她已经病入膏肓。35天后,她也离开这个世界,安葬在他的身边,跟他永远在一起。
  她无私付出,他无怨无悔,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动。他叫李大钊,是我国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著名学者;她叫赵纫兰,一个目不识丁的、包着小脚的农妇。他们是结发夫妻、包办婚姻,但不影响婚后的甜蜜恩爱。在另一个世界里,相信他们共续今生未完的缘分:他坐在书桌前,看书写字;她守在旁边做针线活。他们的生活简单朴素,没有战火,没有硝烟,没有俗世的喧扰,做一对恩爱夫妻,一旦结发,就相伴到老。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德国的垃圾分类系统非常复杂,可以分成5大类:有机垃圾、可回收包装、纸、玻璃制品及电池。垃圾箱很少有敞口式的,基本都是滑盖式设计。丢垃圾的时候要用力把盖子推开,松手后盖子自动回复原位。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防止雨水落入箱中,把垃圾箱变成水箱。其次可以减少臭味逸出。街道上的垃圾桶,罩的塑料袋一般分黄色和蓝色。前者收集纸包装等可回收的垃圾,后者容纳果皮等生活垃圾。  厨房里的垃圾桶一般要求罩上蓝色塑料袋,
你们想从我这儿得到什么呢?为什么非要我讲话呢?当我说我不是一个演说家时,我是诚实的。有时我无奈地行动,对我的自我鉴定提出抗议,抒写寂寞的生活以及与自然的神交中产生的感受,耗费了我大部分年华。我像你们这样年轻的时候,如同隐士,独自住在一条木船上,在和你们长江似的一条大河上漂泊。虽然我现在已改变了在孤寂的心中思考问题的习惯,但我仍然畏惧人群,无论何时请我讲话,我都感到惶惶不安。我没有演讲家的天赋,演讲
在骑着自行车慢慢前进的路上,我发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大街小巷、房前屋后、广场饭店、政府机构门前到处是自行车,开始向导游托宁·欧勒森打听原因。经过他的认真介绍,我才初步了解哥本哈根自行车繁多的来龙去脉。  哥本哈根市政府想方设法鼓励市民骑自行车,他们在首都周边建设26条超级自行车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00公里,不仅将车道扩建为双向各三条,而且在自行车高速路沿线设置专用信息站点,提供休息和服务区,让骑自
我仰望一棵树,梦幻般的花朵化作生命的颂歌。于无声处听惊雷,那是生命的声音啊!  我常在一棵树下留恋,痴看一树花。梨树苍劲的树干,托举起人世间的美丽,枝丫涌动日月精华,花萼托出一朵朵尘世绝唱。缀于枝头长了翅膀的梨花一身清秀地绽放,圣洁的花瓣间蜜意层叠,柔情流转。凝视那一朵朵站在枝头的小缪斯,你的心田也会绽放出洁白、温馨、纯净的花朵来。和煦的春风吹开了桃花一朵两朵,甚至几十朵花蕾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洋
去旅游公司报名后,刘禺中随着旅行团去埃及旅游,希望消除没有找到满意工作的烦闷。在多个地方游玩几天后,他们准备前往著名的卢克索神庙。  刘禺中所在的那个旅行团,人员比较多,纷纷从缺了一根方尖碑的大门进去,大家都各自欣赏风景。卢克索神庙的幽雅氛围,差不多让所有游客心旷神怡。  走到卢克索神庙最里面一个圣殿时,刘禺中往右边通道进去,在别人没有注意的情况下,快速掏出一把刀子,在一幅有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
三国时期魏国大将田豫,无论获得何种奖励,都会分给手下将士,美名广为传颂。正始元年,他被擢升为守卫北疆的持节护匈奴中郎将,鲜卑族部落首领探知他生活清苦,决定送他一些财物,以表达敬意。  奉送牛马等大型实物,未免太显眼,几经商议,鲜卑人觉得赠送黄金比较合适。使者将三十斤黄金秘密运到田豫的府第,一阵寒暄过后,使者说有事单独请教。田豫便让下属们暂时回避。这时使者诚恳地说:“将军,您的坦荡和清贫,普天共知。
我本不喜欢开花的植物,对不开花的植物才有掏心掏肺的好感。南宋词人徐照写道:“初与君相识,便欲肺肠倾。”近几年,我开始静下心来侍候绿植,这些让我暖心暖肺的绿植以飘逸安静的姿态打动了我。  心老了,开始喜欢那些贞静的闲散的事物——长书、评弹、植物、书法、绘画。有很多年,连一棵草都没有种过。开始种花种草以来,植物的秉性和气场笼罩在屋里,它们有一种极贞静的气息,是湿的、润的,那些明媚或暗淡的香气让人沉溺。
她出身卑微,在讲究门当户对的两晋时代,只能嫁给寒门子弟,可不久丈夫就因病去世。所谓贫无所苦,清静度日而已。可少不更事的儿子贪玩,令她头痛不已。一天,她把儿子叫到身边,说:“你们陶家向来门祚衰微,到了你这一代更显伶仃。你吃的穿的,都是靠妈妈一寸寸织布挣来的。如果你不好好读书,长大了不能自立,到时候咱们孤儿寡母靠什么活下去呢?”说完,让儿子站在织机前,看着自己辛苦织布的样子。儿子被她的言行触动,不再玩
一个你从未去过的城市,当你第一次走近它,你却会感觉特别熟悉,特别亲切吗?  “有。北京。”  我的朋友老唐语气坚定地对我说。这个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的中年男人,几乎走遍了每一个省份,唯独北京一直没有去过,这多少有点让人不可思议。他的解释是,总以为首都北京一定有机会去的,没想到,一晃50岁了,才终于逮住机会来到了北京。  一出北京站,他就租了一辆车,一个人自驾游北京。他说,他想以这种最快、最方便的方法
学会忽略,是通向内在平静的一条大路  一个人最可怕的,是失去饱满的热情。没了热情,就不会再有对生活的感动和激情。接下来,这种人就会渐渐走向消沉,走向没落,走向颓废。  生活中只有两种人在不断进取,一是怀抱崇高希望的人,这种人具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特质,注定会成为人类圣殿的主人。还有一种是经历了各种挫折之后从绝望中走出来的人,这种人知道,如果自己不努力,就只能永远停留在绝望中。  我们常常见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