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负面影响研究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qing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当下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负面影响作出了研究,探寻其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对策,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政治认同的内涵和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具体内容;第二部分通过实证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了在社交媒体影响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总体情况以及反映出的问题;第三部分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调查分析的总体状况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社交媒体 政治认同 负面影响 对策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凝聚社会成员的重要力量,是政治主体的政治情感和政治活动的结合,是主客体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简而言之,政治认同是公民对国家政策、体系的接受和支持,并用来约束自身行为的过程。
  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对政治体系在认识上的归属感和感情上的依赖性,并主动将其上升为自己的信仰,引领自身的行为的过程。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一个独立的主体,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接收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大学生是社会青年群体中具有较高素质,文化水平较高的先进群体,对于引领社会风潮,活跃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普遍接触互联网与社交媒体,能够洞悉各种社会事件,他们最先察觉到祖发展进步的节奏。大学生对政治的认同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旦其政治认同产生偏离,就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就显得十分重要。
  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包括对国家、政党、意识形态、政府与政策的认同。国家认同是对国家主权、领土和疆域等方面的认同,是对祖国具有强烈归属感。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体现。政党认同是公民对本国执政党或在野的政党的认识和看法,对于国家正当政策的接受和认可。意识形态是指在思想上一种持续稳定的统一的信仰、理想和价值观。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及特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导思想,密切联系我国国情以及社会问题,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目前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这些科学理念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传播,并被大学生所接受、内化,上升为指导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形态,进而改善政治认同状况。政府认同主要是公民对本国政府的合法性、权威性、高效性、公正性的认可。政府工作与公民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政府要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的公正公开,提高公民的政府认同,改善政治认同的现状。政策认同主要指的是公民对党和政府所颁布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认同,党和政府要从人民利益出发,制定符合我国国情,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切实提高民众生活的发展政策。
  运用实证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法选择在南通大学主校区、钟秀校区、启秀校区,南通职业大学等高校发放500份问卷,并进行及时的回收和集中处理。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调查样本并使用统计软件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具体结果及数据来反映在社交媒体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下是调查所得出的结论与反应的问题:
  (1)社交媒体影响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总体状况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和谐稳定,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感显著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总体状况是来良好的,但是在国际文化经济的冲击,国内贫富不均,社会公平正义得不到有效的维护等情况下,大学生对政治的认同存在一些显著地问题,特别是来自偏远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明显比较低。
  (2)忠诚性与迷惘性并存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于祖国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前段时间影院播出的《战狼》、《红海行动》等影片带来强烈的震撼,在谈及这方面问题时,受访者纷纷表示祖国的强大是中国公民最坚强的后盾,变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但是在问到“是否能够实现共产主义?”时,45%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没有信心。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访者对于国家的政治理想是认同的,但是在国内国际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也存在一定的迷惘性。
  (3)肯定性与质疑性相伴
  受访大学生对于国家出台的住房政策、医疗政策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等表示比较满意,认为这些政策卓有成效,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这表明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有较高的认同,对政府效能总体上是肯定的。但是在问及前段时间网络上的“红黄蓝”事件时,大学生却表现出了质疑。“红黄蓝”事件在网上迅速传播开来,虽说事件本身知得重视,但是太多的事情在网络上被舆情所操纵,产生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就是舆情决定主义,而大学生是最广泛接触网络的人群,他们过度关注“舆情应对能力”,而忽略基本的是非对错。在网络舆论的影响下事件的负面效应会被无限放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会质疑国家,质疑政府体制。对政治认同的质疑势必会影响国家的发展。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负面影响产生原因
  不可避免的是,社交媒体会很大一方面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这些影响中虽不乏正面影响,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建立自身的政治认同体系,并辅以更为科学、发展的眼光去審视与进步,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被社交媒体所误导,建立了不全面、不客观的政治观念体系,这其中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第一自然是社交媒体本身所存在的问题,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言论自由度高且难以监管,尤其是对于社会负面问题的放大和歪曲,辅以个人无附加责任的片面性的解读,使得政府公信力下降,从而动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如网络对于政府官员腐败问题或是教育安全问题的曝光,大量传播后被夸张的所谓事实或数据,加上人云亦云的跟风谩骂和缺客观化的个人评论,很容易将社会矛盾以及存在的问题过度渲染,从而造成政府办事不力、腐败现象及社会安全问题横生的刻板印象。随意、非理性的政治评论和政治行为,对过于依赖网络获得相关政治信息的大学生而言,影响是难以磨灭的。其次,现当代的社交媒体上村有着大量的西方文化入侵痕迹。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西方社会具有较为先进的网络技术,他们借此采取了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入侵,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因而现在的社交媒体上推崇西方“自由民主”“人权平等”等思想较为激进且明显,多元化的价值观在社交媒体上的出现使得主流价值观群体反倒被弱化、被误解,加之部分推崇西方文化及价值观的所谓知识分子的大肆宣传,使得与网络接触紧密的高校学生对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不利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塑造和维护。再者,社交媒体的关注重点往往放在娱乐化、争议化的话题内容上。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交媒体的市场化也日益明显,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网络环境的庸俗化、政治信息弱化。在这样的影响下,大学生所接收到的信息都是无营养的娱乐、社会新闻,而对于政府所做的优秀举措、制定的优秀政策却往往无人探讨,这种网络政治的隐蔽性极大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感,因而会动摇大学生参与政治、谈论政治的兴趣,从而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产生负面影响。   (2)第二个方面则是大学生这一群体所存在的弱点及通病。高校学生正处于政治意识形态形成的时期,对于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好奇心、本身极易动摇的政治认同以及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使得他们变成一群极易被社交媒体影响其政治认同的特定种群。大学生族群对于多元价值观的嗅觉是最为敏感的,他们尚未进入社会,对任何事物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年龄层次的好奇心,乐于接受新奇事物及思想。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多元多彩的价值观极对他们产生极为强烈的吸引,并从而对于国内的主流价值觀失去探索的兴趣,其中的个人主义等思想很容易大程度上造成高校学生的信仰缺失,歪曲这一群体的政治认同。其次,大学生是一个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的群体,他们的政治认同及观点处于一个正在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他们的政治立场仍是摇摆不定的。面对社交媒体上杂乱无章的信息以及被异化、主观化的政治评论,大学生有较大的可能迷失其自身的政治方向。再者,大学生过于依赖社交媒体,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政治评论、政治信息等都来自于社交媒体,接受信息的渠道较为片面化且主观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大学生过于沉迷社交媒体必然会带来与真实生活的脱节,会越来越疏离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政治生活,加大了被已歪曲的片面主观政治言论所影响的可能。这些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对现实的政治文化、政治模式以及政治制度提出了挑战。
  应对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负面影响的策略
  (1)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媒介融合的环境下,一方面,政府应加强政务性社交媒体账号的建设,创建一个权威的网络平台,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诉求——回应”机制,对网民的相关疑惑及时作出权威回应,使政府的公信力在网民心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及时性,抓住在社交媒体上“发声”的机会,通过政务性社交媒体账号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保障公民的监督权和知情权。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是消除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负面影响的最有力、最本源的措施。
  (2)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环境
  初期的社交媒体或许是“草根”的喉舌,但随着网络的发展、言论自由度的提高,网络监督发展相对滞后,反观当下的社交媒体发出的声音,例如微博,我们不难发现各种“大V”之类的营销号,为了吸引社交媒体用户的注意力,造谣传谣,为了自身利益,突破网络规范的种种底线,互联网上各种“泛娱乐化”文化、“炒作”现象盛行……网络社交媒体慢慢从“阿里巴巴的山洞”变成了“潘多拉魔盒”。而当代大学生又恰好是网络以及社交媒体的频繁使用者,在大学生与社交媒体的密切接触中,这些情况都会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产生负面影响。
  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环境就显得尤其重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加强关于网络的法律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网络文化监管机制,参考国内外案例,制定相关法律条规,在处理事件时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②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加强网络文化监管队伍建设,及时消弭网络舆论的极端负面信息,相关工作人员定期整理已发布的虚假信息并加以澄清,及时过滤掉即将发布的虚假信息;③提升网民素质,把社交媒体谣言扼杀于摇篮中;④加强相关行业自律,扩大正面舆论、主流思想舆论的传播。
  (3)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大学生这一群体,长期处于校园中,并未真正踏入社会以及了解社会实际,想问题容易理想化、偏激化,在接触到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后,容易在没有了解国情、社情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纸上谈兵,这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媒介素养得到提高。
  因此,首先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线上、线下教育引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理想信念方面的内容的宣传,促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渗透到网络文化中,建构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健康网络文化价值观念,保证大学生沿着中国特色和谐网络文化的正确方向前进,从而使大学生政治认同感在无形中得到培养。
  其次,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强烈,高校教育者应该摒弃传统的“我说你听”的教育方式,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的各种功能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当下网络流行文化,以各种生动的、“接地气”的、学生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在高校教育中,坚持学生的本体地位,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正确的政治思维和判断能力,从而培养其辨别能力,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接受正确健康的网络信息,摒弃不良信息,提升政治认同感。
  (4)利用同辈效应,培育高素质青年“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起着中介和过滤作用,对大众传播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意见领袖一般与被其影响者处于一种平等关系中,而不是上下级关系,这种“平等”关系对大学生接受其传播的信息观点是有利的,而基于“平等”地位的“同辈”青年意见领袖的意见领引是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同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同辈”群体间的相互影响,甚至有可能超过其父母和教师给予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培养网络舆论、社交媒体中的“同辈”青年“意见领袖”,拒绝“正确的不发声”,发挥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正面引导作用,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引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美]保罗·莱文森.何道宽译.新新媒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3.赵跃先.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王晓燕.成长中的政治人——角色社会化与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变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5.孙留华.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J].湘潮.2010年第9期.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其他文献
目的 构建网络化的生物医学专题信息跟踪与服务系统,为科学研究和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方法 以MyEclipse 6.5、Mysql 5.1、Tomcat 6.0为开发工具,以J2EE轻型构架为技术支撑,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124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埃索美拉唑组(治疗组)64例和奥美拉唑组(对
现代经济的发展形式多种多样,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生物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数字化经济、风险经济以及新经济等多种形式.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全球
2008年3月南京某民营医院中发生一起伪造医师执业证书行医的案例,本所依法进行了调查处理,现报告如下.
目的 探讨子宫螺旋动脉阻力指数(RI)值对不全流产和完全流产的诊断价值.方法 运用经阴道超声脉冲多普勒技术检测93例早孕流产患者宫内异常回声子宫螺旋动脉RI值.患者分为不全
期刊
QT离散度(QTd)是表示心室肌复极的离散程度,其产生与区域性心肌细胞复极不均有关.为探讨高血压患者QTd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作者通过对108例各期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电图(ECG)
大地是橘(jú)子味道的吗青草和森林苦不苦鲜花一定是草莓(méi)味的
期刊
从教学实践入手,通过相关教学案例,从实践中总结出经验和方法,提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相关见解,其相关措施对技工院校语文作文教学有着可行性.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下培养初中生欣赏音乐良好习惯的行动策略:创设音乐学习环境,使学生“愿听音乐”;关注音乐基本要素,使学生“能听音乐”;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想听音乐”;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使学生“会听音乐”。  关键词:创设环境 关注要素 抓住心理 提升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在音乐世界中,各种音乐艺术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富于现代气息的流行音乐,更是对初中音乐教学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