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的这首《满江红》,道尽了李纲的心中憾恨。
他一生历事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三朝,身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出将入相,多次为民请命,直言进谏,却先后六次被朝廷贬斥。从京城到湖南、湖北、江西、福建、云南,最后到达当时的荒凉之地海南,李纲初心不改,却还是挽回不了大势已去的北宋。
抗金,比皇帝更坚决
宋徽宗赵佶在位期间,重用奸相蔡京、宦官童贯等,弄得朝政日非,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宣和元年(1119年)和宣和二年,先后爆发了宋江、方腊领导的两次大的农民起义。宋徽宗虽然镇压和瓦解了这两次农民起义,渡过农民革命带来的一场统治危机,但是东北地区女真族的兴起,却使北宋王朝面临覆灭的命运。
李纲秉性刚正,直言敢谏,宣和元年,因上疏陈政要求改革政治、停止暴敛、预防外族入侵而触忤当权,被谪南剑州沙县管理税务。直到宣和七年(1125年)七月,才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
宣和七年秋,宋朝与金国联合破辽。当年冬,金国背弃盟约大举南下,进逼汴京(今河南开封)。
在此之前,李纲曾上书《制虏策》指出:辽国与大宋盟约在前,辽国的存亡直接关系到大宋的存亡,联金伐辽之举,无异与虎狼结盟,后患无穷。宋徽宗听奸佞之臣的谗言,不但同意了与金联合攻辽,还将李纲贬为国史编修。李纲不计人个得失,又上书《再论制虏策》,强烈反对联金攻辽。
面对金兵南下,宋朝廷一片慌乱。在国家民族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李纲向宋徽宗献上《御戎五策》,主张收拾人心、施惠于民、蓄积财力、以强国势。但是,宋徽宗没有采纳,反欲弃汴京南逃,让太子留守汴京。于是,李纲横下决心,冒死“刺臂血书之”,请宋徽宗禅位太子赵桓,以号召天下,抗击金兵。
随着金兵的逼近,宋徽宗惊慌懊恼,感叹:“没想到金人会这样!”说着气塞昏迷,跌倒在床前。群臣赶忙灌药急救。徽宗苏醒后,索要纸笔,宣布退位给太子,不久以“烧香”为名,匆匆逃出东京,跑到亳州,又从亳州逃到镇江去避祸。李纲竭力反对南逃主张,坚决抵抗,奏言刚刚继位的宋钦宗:“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钦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并升李纲为兵部侍郎。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宋钦宗迫于形势,下诏亲征。其实,宋钦宗并不比他父亲强多少,他做了一番表面文章,心里却七上八下没主意。宋军在前线接连打败仗,汴京吃紧起来,宰相白时中、李邦彦两人劝宋钦宗逃跑,宋钦宗也动摇了。
李纲得知这个消息,立刻求见宋钦宗,说:“太上皇传位给皇上,正是希望陛下能留守京城,陛下怎么能走呢?”
宋钦宗还没开口,白时中先搭了腔,说:“敌军声势浩大,哪能守得住?”
李纲驳斥说:“天下的城池,没有比京城更坚固的。再说,京城是国家的中心,文武百官集中在这里,只要皇上督率抗战,哪有守不住的道理?”
这时,旁边有个宦官嘟嘟囔囔说东京的城池不牢固,抵挡不住金兵进攻。宋钦宗便叫李纲视察城池。
李纲去了一会,回来说:“我视察过了,城楼又高又坚固,护城河虽然浅狭一些,只要安下精兵强弩,不愁守不住。”接着,他还提出许多防守措施,要宋钦宗团结军民,共同坚守,等各地援军到来,就组织反攻。
宋钦宗还有点犹豫,问道:“那么,谁能担当守城的重任呢?”
李纲把目光向大臣们扫视了一下,说:“国家平时用高官厚禄供养官员,就是为了危急的时候要大家出力。白时中、李邦彦身为宰相,应当担当起守城的责任。”
白时中、李邦彦在旁边听了,急得直翻白眼。白时中气急败坏地嚷道:“莫非你李纲能够领兵出战?”
李纲神色从容地说:“如果陛下不嫌我没有能耐,派臣带兵守城,臣甘愿用生命报答国家!”宋钦宗看李纲态度坚决,就任他为尚书右丞兼汴京留守,负责全线防御。
白时中等人和一批宦官并不死心,等李纲一走,又偷偷劝宋钦宗逃跑。第二天一早,李纲上朝的时候,只见禁军列队在皇宫两边,车马仪仗都已经准备停当,只等宋钦宗上车出发。
李纲大为恼火,厉声对禁军将士说:“你们到底愿意守卫京城,还是想逃跑?”
将士们齐声回答说:“愿意保卫京城!”
李纲和禁军将领一起进宫,对宋钦宗说:“禁军将士的家属都在汴京,不愿离开。如果强迫他们走,万一半路上逃散,敌人追来,谁来保护皇上?”
宋钦宗一听逃跑也有风险,才不得不留下来,并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李纲立刻出宫向大家宣布:“皇上已经决定留守京城,以后谁再提逃跑,一律处斩。”兵士们听了,无不感动流泪。
宋军士气旺盛,屡次痛歼金兵。金帅完颜宗望觉得用兵难以取胜,决定诱降。朝廷弥漫着屈辱投降的气氛,愿意向金割地求和。李纲上奏说:“金人贪得无厌,非常凶残无理,其势非用军队不可。”宋钦宗采纳了他的意见,让另一员大将姚平仲协助李纲。
姚平仲虽然勇猛但缺乏谋略,急着要争功,袭击敌人兵营没有成功,害怕杀头,先逃走了。李纲这边率领众大将清晨从封丘门出城,在幕天坡与金人大战,用神臂弓射击金人,打退了金兵。
金人派使者来,李邦彦对使者说:“派兵袭击是李纲、姚平仲所为,不是朝廷的意思。”随后李纲被罢职,由蔡懋接替他的职务。
太学生陈东等人到朝廷上书,指明李纲无罪。军民不约而同相聚到一起,人数达几十万,呼声震动天地。由于迟迟得不到朝廷的答复,军民愤怒之极,将内侍杀伤。宋钦宗立即召见李纲。李纲入宫后,跪拜于地,泪流不止,请求赐死。宋钦宗也哭了,重新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具体负责京城四面的守御事务。金兵在宋朝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于二月撤兵。
鞭长莫及,无力回天
李纲因为保卫汴京有功,被授予枢密院事的职位,封开国伯。
当时金兵已经退去,太上皇宋徽宗回到宫中,朝廷上下一派安然,不再关心边防之事。唯独李纲仍担忧边防,与同知枢密院事许翰商议调兵进行秋防,还上了奏书要求抑制官吏和财政上的混乱,恢复旧制。宰相将他的奏书贴榜在交通要道,借李纲得士民之心,想以此离间他们。宋钦宗当时就旁敲侧击地表达了“大臣专权,不可增长这个风气”的意思。 不久宋钦宗任李纲为河东、河北宣抚使。李纲说:“臣是一个书生,确实不懂兵事。在京城被围时,不得已才为陛下料理兵事,现在让臣为大帅,恐怕误国家大事。”于是推辞,宋钦宗不同意。退朝后李纲称病,请求去职,连上十多份奏书,都被拒绝了。
有人对李纲说:“你知道为什么派你出任宣抚使吗?这不是为了边防之事,而是想借此去掉你,那么京城之人无话可说罢了。你坚持卧病不起,进谗言的人会更加放肆,皇上是否发怒还测料不到,怎么办?”
当时宣抚司统属的兵只有一万二千人,尚未聚集到一起,李纲请求推迟启程期限。宋钦宗亲自批字,认为李纲是拖延时间,抗拒命令,李纲上书说明之所以不能启程的原因。皇上为此召见了他三四次,最后李纲说:“臣这次出行,恐怕没有再返回朝廷的可能了。现在臣因为愚蠢和直率不被朝廷容纳,如果臣出行,则与敌拼死于战场,是臣的愿望。万一朝廷的决议不坚定,则臣应当请求去职,陛下应该明察臣的忠心,以保持君臣之间的情义。”
果然这以后朝廷坚持议和,李纲被加上“专注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一贬再贬,最后谪往宁江(今云南)。
靖康元年秋,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进逼汴京。宋钦宗省悟到议和之错,任命李纲为资政殿大学士,负责主管开封府事务。李纲在前往宁江途中停驻在长沙,接到命令,便立即率领湖南的勤王之军赶赴京城救援,可惜还未到达,都城就已经失守了。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获,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应天(今河南商丘)即位。慑于爱国军民的抗金义愤,宋高宗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李纲出任宰相后,即上十疏,提出抗金的十大策略,并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开放言路,严明军纪,并提出依靠百姓抗金等主张。
可是这些策略遭到黄潜善、汪伯彦及宋高宗的反对。政敌对他处处刁难,多方掣肘。投降派张浚伪造了李纲的十大“罪状”,宋高宗更以李纲“狂诞刚愎,计谋无效”之罪,罢了他的相位。在这个位子上,李纲只坐了75天。不久他被驱逐出朝,贬至鄂州(今武昌),继又移万安军(今海南岛)安置。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兵袭击扬州,宋高宗南逃,河东、河北地区郡县相继沦陷,凡是李纲所主张和实施的军政民政措施,全部被废除。同年十一月底,李纲和儿子渡海抵达琼州(今海口)。
传说李纲一上岸,马上就入乡随俗,嚼起了槟榔果。父子俩向人打听去万安军如何走,当地人告之:万安离此地还有五百里,是罕有的敝陋之地,那里根本找不到生活用品,走山路还会遭劫。于是李纲登上东山岭,准备皈依佛门。可以想见,当时的李纲,是多么心灰意冷。
朱熹对李纲予以极高的评价:“纲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有痼疾,虽以谗间窜斥濒九死,而爱国忧君之志终不可夺者,可谓一世伟人矣!”
文天祥撰写《忠定公赞》:“其道则隆,其运则剥。噫,胡出处之不常,为苍天频卜。”意思是用李纲的治国之道,则国运昌盛,否则就国运颓废。
林则徐在福州李公祠提联,称赞其为:“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
可惜造化弄人,就在刚要削发之际,方丈一眼看出他“尘缘未了”,不肯为之剃度。李纲无奈,只好在寺中带发修行。就在修行的第三天,朝廷发来公文:李纲被皇上赦免,准予放还,居住在何处自便。李纲父子俩听到赦免消息后,并没有马上返回,而是在海南逗留了一个多月。
绍兴元年(1131年),宋高宗重新起用李纲为资政殿大学士,之后任他为观文殿大学士,荆湖、广南路宣使兼知潭州(今湖南长沙),不到一年,湖南“流离归业,境内遂安”。李纲虽然被排斥在朝廷外,但一直关心国事,一再上疏陈述政见,反对议和,支持岳飞的抗金斗争。
绍兴七年(1137年)二月,主战派大举北伐,宋师屡捷,大破伪齐兵。而主和派怕李纲再被重用,纷纷奏劾李纲。于是宋高宗又将李纲撤职。
绍兴八年(1138年)正月,李纲从洪州回到福州居住。这一年三月,秦桧为相,专主议和。李纲虽不在朝中,仍念念不忘国事,密切注视着主和派向金人求和的勾当。他上书宋高宗,详陈利害,认为宋土宇尚广,民心物力还可有为,坚决反对与金议和。宋高宗虽赞扬说:“大臣当如此也!”却于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与金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向金称臣纳贡。
次月,宋高宗又任李纲为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李纲对与金议和极为气愤,便称疾力辞,坚决不受命。
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日,李纲抱恨逝世于福州椤严精舍,最后葬在了闽侯县荆溪大嘉山,终年58岁。
但得众生皆得饱
李纲被贬到海南,虽只待了几个月,海南人却从此记住了他。在海南的五公祠内,祀奉着李忠定公神位。1962年秋,周恩来总理瞻仰五公祠时,也对李纲作了高度的评价:“李纲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宋朝一位有魄力有才干的宰相。”
宣和元年(1119年)六月,京城发大水,人民流离失所,惨不忍睹。大小官僚置若罔闻,只有李纲上书《论水灾事乞对奏杖》为民请愿。可他的一片忠言,却被认为是多事,降官一级。
关心人民疾苦的李纲,不顾个人荣辱得失,降官后再上《论水灾便宜六事奏杖》,冒死陈述灾情,并提出六项治防水患、赈救灾民的积极建议。宋徽宗十分恼怒,竟以“所论不当”,又将他贬至沙县监税。贬谪途中,他仍关心着人民的苦难,赋诗曰:“鬓毛萧沉雨余冠,蒙犯风霜却岁寒。但使孤君能感激,岂辞远谪备艰难。”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纲从海南岛回邵武,后到福州,受银青光禄大夫职。这期间,建州(今建瓯)范汝为率农民起义,朝廷派韩世忠去镇压,在凤凰山打败范汝为,范汝为自焚而死。
韩世忠认为建州人依附范汝为,欲“尽诛建州民”。李纲在福州得知此事,星夜赶到建州,劝说韩世忠:“建民无辜,为何全诛!”韩世忠接受了李纲的建议,释放了众多百姓。李纲救了建州数十万百姓,所以宋、明、清三朝,建瓯百姓尊李纲为“芝城之父”,立祠塑像祀奉。
当时,有两个名叫许高、许亢的人,受命防守黄河却逃跑了,被贬谪到岭南,到南康时阴谋策划叛乱,一名守城士卒将他们杀了。有人认为这是擅杀,李纲说:“许高、许亢受命防守黄河,敌人未到却先逃跑了,并且沿途抢劫,超过了盗贼。朝廷没有将他们执行军法,一个守城士兵代为执行了,这真是一个好守吏。让受命抵御敌人而想逃跑的人,知道郡县官吏都可以杀死他们,他们应该略微有些警戒吧?”皇帝宋高宗认为李纲说得对,下诏将这个守城士卒免罪升官了。
绍兴五年(1135年)十月,李纲被授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同时监管洪州(今南昌)。当时洪州灾民遍地,他开仓赈济灾民,将大批的灾民从死亡线上拯救下来。
李纲的父亲李夔,进士出身,官至集贤殿修撰,当过邓州兼西南路安抚使。李纲幼有大志,随父过军戎生活,14岁就和父亲一起守卫延安。当时西夏兵数万围城,李纲骑马佩刀驰奔城头守御,“示无所畏”。
《宋史》载:“纲虽屡斥,忠诚不少贬,不以用舍为语默,若赤子之慕其母,怒呵犹嗷嗷焉挽其裳被裾而从之。”李纲虽然遭排斥但他爱国之心不变,他不以朝廷用还不用为取舍,不为遭贬排斥而生怒。
李纲不仅是政治家,还是文学家。他一生著作甚丰,有《易传》《内外篇》《诗文奏议》《进退志》《论语详说》《靖康传言录》《建炎时政记》等。他的表章奏札和政治军事论著《中兴至言》《遇论》等,议论剀切,朱熹称为“正大明白,而纤微曲折,究极事情,绝去雕饰,而变化开阖、卓荦奇伟”。
李纲还喜欢写诗,其中多数记述行踪游迹,也有“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出自《病牛》)这样的诗句,一如他的一生。
(本刊综合整理)
他一生历事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三朝,身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出将入相,多次为民请命,直言进谏,却先后六次被朝廷贬斥。从京城到湖南、湖北、江西、福建、云南,最后到达当时的荒凉之地海南,李纲初心不改,却还是挽回不了大势已去的北宋。
抗金,比皇帝更坚决
宋徽宗赵佶在位期间,重用奸相蔡京、宦官童贯等,弄得朝政日非,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宣和元年(1119年)和宣和二年,先后爆发了宋江、方腊领导的两次大的农民起义。宋徽宗虽然镇压和瓦解了这两次农民起义,渡过农民革命带来的一场统治危机,但是东北地区女真族的兴起,却使北宋王朝面临覆灭的命运。
李纲秉性刚正,直言敢谏,宣和元年,因上疏陈政要求改革政治、停止暴敛、预防外族入侵而触忤当权,被谪南剑州沙县管理税务。直到宣和七年(1125年)七月,才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
宣和七年秋,宋朝与金国联合破辽。当年冬,金国背弃盟约大举南下,进逼汴京(今河南开封)。
在此之前,李纲曾上书《制虏策》指出:辽国与大宋盟约在前,辽国的存亡直接关系到大宋的存亡,联金伐辽之举,无异与虎狼结盟,后患无穷。宋徽宗听奸佞之臣的谗言,不但同意了与金联合攻辽,还将李纲贬为国史编修。李纲不计人个得失,又上书《再论制虏策》,强烈反对联金攻辽。
面对金兵南下,宋朝廷一片慌乱。在国家民族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李纲向宋徽宗献上《御戎五策》,主张收拾人心、施惠于民、蓄积财力、以强国势。但是,宋徽宗没有采纳,反欲弃汴京南逃,让太子留守汴京。于是,李纲横下决心,冒死“刺臂血书之”,请宋徽宗禅位太子赵桓,以号召天下,抗击金兵。
随着金兵的逼近,宋徽宗惊慌懊恼,感叹:“没想到金人会这样!”说着气塞昏迷,跌倒在床前。群臣赶忙灌药急救。徽宗苏醒后,索要纸笔,宣布退位给太子,不久以“烧香”为名,匆匆逃出东京,跑到亳州,又从亳州逃到镇江去避祸。李纲竭力反对南逃主张,坚决抵抗,奏言刚刚继位的宋钦宗:“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钦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并升李纲为兵部侍郎。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宋钦宗迫于形势,下诏亲征。其实,宋钦宗并不比他父亲强多少,他做了一番表面文章,心里却七上八下没主意。宋军在前线接连打败仗,汴京吃紧起来,宰相白时中、李邦彦两人劝宋钦宗逃跑,宋钦宗也动摇了。
李纲得知这个消息,立刻求见宋钦宗,说:“太上皇传位给皇上,正是希望陛下能留守京城,陛下怎么能走呢?”
宋钦宗还没开口,白时中先搭了腔,说:“敌军声势浩大,哪能守得住?”
李纲驳斥说:“天下的城池,没有比京城更坚固的。再说,京城是国家的中心,文武百官集中在这里,只要皇上督率抗战,哪有守不住的道理?”
这时,旁边有个宦官嘟嘟囔囔说东京的城池不牢固,抵挡不住金兵进攻。宋钦宗便叫李纲视察城池。
李纲去了一会,回来说:“我视察过了,城楼又高又坚固,护城河虽然浅狭一些,只要安下精兵强弩,不愁守不住。”接着,他还提出许多防守措施,要宋钦宗团结军民,共同坚守,等各地援军到来,就组织反攻。
宋钦宗还有点犹豫,问道:“那么,谁能担当守城的重任呢?”
李纲把目光向大臣们扫视了一下,说:“国家平时用高官厚禄供养官员,就是为了危急的时候要大家出力。白时中、李邦彦身为宰相,应当担当起守城的责任。”
白时中、李邦彦在旁边听了,急得直翻白眼。白时中气急败坏地嚷道:“莫非你李纲能够领兵出战?”
李纲神色从容地说:“如果陛下不嫌我没有能耐,派臣带兵守城,臣甘愿用生命报答国家!”宋钦宗看李纲态度坚决,就任他为尚书右丞兼汴京留守,负责全线防御。
白时中等人和一批宦官并不死心,等李纲一走,又偷偷劝宋钦宗逃跑。第二天一早,李纲上朝的时候,只见禁军列队在皇宫两边,车马仪仗都已经准备停当,只等宋钦宗上车出发。
李纲大为恼火,厉声对禁军将士说:“你们到底愿意守卫京城,还是想逃跑?”
将士们齐声回答说:“愿意保卫京城!”
李纲和禁军将领一起进宫,对宋钦宗说:“禁军将士的家属都在汴京,不愿离开。如果强迫他们走,万一半路上逃散,敌人追来,谁来保护皇上?”
宋钦宗一听逃跑也有风险,才不得不留下来,并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李纲立刻出宫向大家宣布:“皇上已经决定留守京城,以后谁再提逃跑,一律处斩。”兵士们听了,无不感动流泪。
宋军士气旺盛,屡次痛歼金兵。金帅完颜宗望觉得用兵难以取胜,决定诱降。朝廷弥漫着屈辱投降的气氛,愿意向金割地求和。李纲上奏说:“金人贪得无厌,非常凶残无理,其势非用军队不可。”宋钦宗采纳了他的意见,让另一员大将姚平仲协助李纲。
姚平仲虽然勇猛但缺乏谋略,急着要争功,袭击敌人兵营没有成功,害怕杀头,先逃走了。李纲这边率领众大将清晨从封丘门出城,在幕天坡与金人大战,用神臂弓射击金人,打退了金兵。
金人派使者来,李邦彦对使者说:“派兵袭击是李纲、姚平仲所为,不是朝廷的意思。”随后李纲被罢职,由蔡懋接替他的职务。
太学生陈东等人到朝廷上书,指明李纲无罪。军民不约而同相聚到一起,人数达几十万,呼声震动天地。由于迟迟得不到朝廷的答复,军民愤怒之极,将内侍杀伤。宋钦宗立即召见李纲。李纲入宫后,跪拜于地,泪流不止,请求赐死。宋钦宗也哭了,重新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具体负责京城四面的守御事务。金兵在宋朝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于二月撤兵。
鞭长莫及,无力回天
李纲因为保卫汴京有功,被授予枢密院事的职位,封开国伯。
当时金兵已经退去,太上皇宋徽宗回到宫中,朝廷上下一派安然,不再关心边防之事。唯独李纲仍担忧边防,与同知枢密院事许翰商议调兵进行秋防,还上了奏书要求抑制官吏和财政上的混乱,恢复旧制。宰相将他的奏书贴榜在交通要道,借李纲得士民之心,想以此离间他们。宋钦宗当时就旁敲侧击地表达了“大臣专权,不可增长这个风气”的意思。 不久宋钦宗任李纲为河东、河北宣抚使。李纲说:“臣是一个书生,确实不懂兵事。在京城被围时,不得已才为陛下料理兵事,现在让臣为大帅,恐怕误国家大事。”于是推辞,宋钦宗不同意。退朝后李纲称病,请求去职,连上十多份奏书,都被拒绝了。
有人对李纲说:“你知道为什么派你出任宣抚使吗?这不是为了边防之事,而是想借此去掉你,那么京城之人无话可说罢了。你坚持卧病不起,进谗言的人会更加放肆,皇上是否发怒还测料不到,怎么办?”
当时宣抚司统属的兵只有一万二千人,尚未聚集到一起,李纲请求推迟启程期限。宋钦宗亲自批字,认为李纲是拖延时间,抗拒命令,李纲上书说明之所以不能启程的原因。皇上为此召见了他三四次,最后李纲说:“臣这次出行,恐怕没有再返回朝廷的可能了。现在臣因为愚蠢和直率不被朝廷容纳,如果臣出行,则与敌拼死于战场,是臣的愿望。万一朝廷的决议不坚定,则臣应当请求去职,陛下应该明察臣的忠心,以保持君臣之间的情义。”
果然这以后朝廷坚持议和,李纲被加上“专注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一贬再贬,最后谪往宁江(今云南)。
靖康元年秋,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进逼汴京。宋钦宗省悟到议和之错,任命李纲为资政殿大学士,负责主管开封府事务。李纲在前往宁江途中停驻在长沙,接到命令,便立即率领湖南的勤王之军赶赴京城救援,可惜还未到达,都城就已经失守了。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获,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应天(今河南商丘)即位。慑于爱国军民的抗金义愤,宋高宗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李纲出任宰相后,即上十疏,提出抗金的十大策略,并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开放言路,严明军纪,并提出依靠百姓抗金等主张。
可是这些策略遭到黄潜善、汪伯彦及宋高宗的反对。政敌对他处处刁难,多方掣肘。投降派张浚伪造了李纲的十大“罪状”,宋高宗更以李纲“狂诞刚愎,计谋无效”之罪,罢了他的相位。在这个位子上,李纲只坐了75天。不久他被驱逐出朝,贬至鄂州(今武昌),继又移万安军(今海南岛)安置。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兵袭击扬州,宋高宗南逃,河东、河北地区郡县相继沦陷,凡是李纲所主张和实施的军政民政措施,全部被废除。同年十一月底,李纲和儿子渡海抵达琼州(今海口)。
传说李纲一上岸,马上就入乡随俗,嚼起了槟榔果。父子俩向人打听去万安军如何走,当地人告之:万安离此地还有五百里,是罕有的敝陋之地,那里根本找不到生活用品,走山路还会遭劫。于是李纲登上东山岭,准备皈依佛门。可以想见,当时的李纲,是多么心灰意冷。
朱熹对李纲予以极高的评价:“纲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有痼疾,虽以谗间窜斥濒九死,而爱国忧君之志终不可夺者,可谓一世伟人矣!”
文天祥撰写《忠定公赞》:“其道则隆,其运则剥。噫,胡出处之不常,为苍天频卜。”意思是用李纲的治国之道,则国运昌盛,否则就国运颓废。
林则徐在福州李公祠提联,称赞其为:“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
可惜造化弄人,就在刚要削发之际,方丈一眼看出他“尘缘未了”,不肯为之剃度。李纲无奈,只好在寺中带发修行。就在修行的第三天,朝廷发来公文:李纲被皇上赦免,准予放还,居住在何处自便。李纲父子俩听到赦免消息后,并没有马上返回,而是在海南逗留了一个多月。
绍兴元年(1131年),宋高宗重新起用李纲为资政殿大学士,之后任他为观文殿大学士,荆湖、广南路宣使兼知潭州(今湖南长沙),不到一年,湖南“流离归业,境内遂安”。李纲虽然被排斥在朝廷外,但一直关心国事,一再上疏陈述政见,反对议和,支持岳飞的抗金斗争。
绍兴七年(1137年)二月,主战派大举北伐,宋师屡捷,大破伪齐兵。而主和派怕李纲再被重用,纷纷奏劾李纲。于是宋高宗又将李纲撤职。
绍兴八年(1138年)正月,李纲从洪州回到福州居住。这一年三月,秦桧为相,专主议和。李纲虽不在朝中,仍念念不忘国事,密切注视着主和派向金人求和的勾当。他上书宋高宗,详陈利害,认为宋土宇尚广,民心物力还可有为,坚决反对与金议和。宋高宗虽赞扬说:“大臣当如此也!”却于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与金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向金称臣纳贡。
次月,宋高宗又任李纲为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李纲对与金议和极为气愤,便称疾力辞,坚决不受命。
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日,李纲抱恨逝世于福州椤严精舍,最后葬在了闽侯县荆溪大嘉山,终年58岁。
但得众生皆得饱
李纲被贬到海南,虽只待了几个月,海南人却从此记住了他。在海南的五公祠内,祀奉着李忠定公神位。1962年秋,周恩来总理瞻仰五公祠时,也对李纲作了高度的评价:“李纲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宋朝一位有魄力有才干的宰相。”
宣和元年(1119年)六月,京城发大水,人民流离失所,惨不忍睹。大小官僚置若罔闻,只有李纲上书《论水灾事乞对奏杖》为民请愿。可他的一片忠言,却被认为是多事,降官一级。
关心人民疾苦的李纲,不顾个人荣辱得失,降官后再上《论水灾便宜六事奏杖》,冒死陈述灾情,并提出六项治防水患、赈救灾民的积极建议。宋徽宗十分恼怒,竟以“所论不当”,又将他贬至沙县监税。贬谪途中,他仍关心着人民的苦难,赋诗曰:“鬓毛萧沉雨余冠,蒙犯风霜却岁寒。但使孤君能感激,岂辞远谪备艰难。”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纲从海南岛回邵武,后到福州,受银青光禄大夫职。这期间,建州(今建瓯)范汝为率农民起义,朝廷派韩世忠去镇压,在凤凰山打败范汝为,范汝为自焚而死。
韩世忠认为建州人依附范汝为,欲“尽诛建州民”。李纲在福州得知此事,星夜赶到建州,劝说韩世忠:“建民无辜,为何全诛!”韩世忠接受了李纲的建议,释放了众多百姓。李纲救了建州数十万百姓,所以宋、明、清三朝,建瓯百姓尊李纲为“芝城之父”,立祠塑像祀奉。
当时,有两个名叫许高、许亢的人,受命防守黄河却逃跑了,被贬谪到岭南,到南康时阴谋策划叛乱,一名守城士卒将他们杀了。有人认为这是擅杀,李纲说:“许高、许亢受命防守黄河,敌人未到却先逃跑了,并且沿途抢劫,超过了盗贼。朝廷没有将他们执行军法,一个守城士兵代为执行了,这真是一个好守吏。让受命抵御敌人而想逃跑的人,知道郡县官吏都可以杀死他们,他们应该略微有些警戒吧?”皇帝宋高宗认为李纲说得对,下诏将这个守城士卒免罪升官了。
绍兴五年(1135年)十月,李纲被授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同时监管洪州(今南昌)。当时洪州灾民遍地,他开仓赈济灾民,将大批的灾民从死亡线上拯救下来。
李纲的父亲李夔,进士出身,官至集贤殿修撰,当过邓州兼西南路安抚使。李纲幼有大志,随父过军戎生活,14岁就和父亲一起守卫延安。当时西夏兵数万围城,李纲骑马佩刀驰奔城头守御,“示无所畏”。
《宋史》载:“纲虽屡斥,忠诚不少贬,不以用舍为语默,若赤子之慕其母,怒呵犹嗷嗷焉挽其裳被裾而从之。”李纲虽然遭排斥但他爱国之心不变,他不以朝廷用还不用为取舍,不为遭贬排斥而生怒。
李纲不仅是政治家,还是文学家。他一生著作甚丰,有《易传》《内外篇》《诗文奏议》《进退志》《论语详说》《靖康传言录》《建炎时政记》等。他的表章奏札和政治军事论著《中兴至言》《遇论》等,议论剀切,朱熹称为“正大明白,而纤微曲折,究极事情,绝去雕饰,而变化开阖、卓荦奇伟”。
李纲还喜欢写诗,其中多数记述行踪游迹,也有“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出自《病牛》)这样的诗句,一如他的一生。
(本刊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