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坦洋工夫”金奖档案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1986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坦洋工夫”重返巴马拿的消息不仅在巴拿马引起轰动,更一度成为国内茶界关注的话题。“坦洋工夫”曾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不仅奠定了它世界名茶的地位,也成为福安人代代传颂的动人故事。
  然而,由于过去人们忽视档案管理与对品牌的珍爱,获奖金牌与证书都丢失了。政府、社团和民间人士都曾努力寻找,但都无功而返。人们只是从福安馆藏资料中找到有关福安商会选送的“坦洋工夫”红茶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的记载。由于没有原始资料佐证,以至于一些人士或媒体甚至认为福安商会茶——“坦洋工夫”获金奖是个虚传。近年来,福安市启动茶业发展品牌带动战略,“坦洋工夫”金奖问题更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2008年11月28日,一个久违的惊喜在福安茶界爆开了:“坦洋工夫”红茶获得的“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的历史档案找到了!
  这天,由福安市茶叶品牌与质量管理委员会、福安市茶业协会举办的“寻找‘坦洋工夫’获金奖档案汇报会”上,宁德市茶叶协会原会长、68岁的退休干部叶乃寿报告了自己与侄儿林桂斌寻找档案的经过。
  2008年5月的一天,福安市一位领导遇见叶乃寿,对他说:“‘坦洋工夫’获金奖奖章、证书丢失了,有人还认为获奖是虚传,谁能找到原始材料证明,可算为福安人民立一大功啊!”
  这句话引起了叶乃寿的不安。他在闽东从事茶叶工作40余年,1999年在主编《宁德茶业志》时,为寻找“坦洋工夫”获金奖史料,跑遍闽东各县档案馆、文化馆和省档案馆、省图书馆等,也走访了福安坦洋村群众和省、地茶叶系统的领导、专家,但都查无结果。2001年,他查阅《中国茶叶》刊物资料时,发现题为《1915年中国参加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获奖茶叶》的文章,获金奖名单中有福安商会茶,把它编入《宁德茶业志》,但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的态度告诉自己,没见到最原始的资料,自己是于心有愧的!
  于是,叶乃寿决定继续寻找“坦洋工夫”获奖档案。他想,南京曾是民国政府的首府。这里档案一定齐全。于是,2008年10月,他从福安启程,来到南京图书馆,查遍所有民国档案的索引目录,没有发现这方面的线索。他又来到南京图书馆民国文献中心,在浩瀚的历史文库中。一架又一架,一本又一本地寻找、翻阅,也没能找到。他还查阅了1915至1916年的《新华日报》《南京晚报》《文汇报》等报刊。仍没有结果。
  叶乃寿并不灰心,他又辗转来到上海档案馆、图书馆寻找。几经周折,在上海图书馆文献中心同志的帮助下,查到了《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要览》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农业调查报告》。带着一线希望,他认真翻阅,但这两本书只有巴拿马赛会概况,并没有福安商会茶获奖记录。他请教了馆内专家,得知《中国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记实》才会有获奖记录,但馆内没有收存这本书。但毕竟是有了些收获,叶乃寿随后请教了上海图书馆文献资料提供中心负责人夏女士,夏女士指点他去北京国家图书馆查阅。
  叶乃寿马上给在北京茶业协会福安分会任秘书长的侄儿林桂斌传去相关资料,并要求他在北京协助查找。林桂斌几次来到国家图书馆,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从缩微资料库中,查到了共有303页的《中国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记实》一书。书中第191页详细记载着福安商会茶等中国21种茶品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的史实。经图书馆老专家确认是原本书籍后,并请图书馆缩微中心帮助复制该书。现在,该书缩微复制书被移交至福安市档案馆收藏。至此,福安商会茶——“坦洋工夫”红茶获“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有了原始证据。
  然而,获金奖的考证还没有结束。福安人民期盼着获奖奖章与证书的下落。链接:
  “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也称“巴拿马赛会”,是美国国会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开凿通航,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一次国际性大型博览会,共有41个国家产品参加。博览会成立评审团,由各国科技、艺术、工商界人士组成,中国有16位成员,对各国参赛品进行严格评审,展会从1915年2月2n日开展,历时9个月,观众达1800万人次。
  1912年3月,中国政府收到美国总统塔夫托发来的邀请书,其后,美又派特使来华“劝中国官商赴赛”,中华民国政府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批示工商部筹办此事、1913年6月,由工商部、农业部、教育部、财政部协同筹备成立“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协调赛事,各省相继成立“赴赛出品协会”,并通过各级商会等组织机构,层层征集,选送展品,共有10万多件商品参展,是展品最多的国家中国是国际博览会初次参展者,格外引人瞩目,开幕当天到中国馆参观者达8万之众,其中美国总统、副总统等政要也到馆参观。赛会后,中国展品共获奖章1218枚,居各国之冠,其中酒类金奖5项,茶类金奖21项,其中,福安商会茶——“坦洋工夫”红茶获金奖。
其他文献
“花货题材来源于生活,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素材,看创作者如何吸收,它没有拘束、没有局限性。对生活理解透彻,可以做出很多贴切大自然的作品。为什么我喜欢花货?因为生活中的美是一种毫无拘束的大美,如何将真善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就要看创作者的素养。就怕你想不到,只要你想到,紫砂绝对能做到。”  玩壶的人都熟知汪寅仙。她不仅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更是首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花货造诣上首屈一指
期刊
迷恋瓷器到了不可附加的地步,恨不得让所有的朋友都知道我在疯狂地学习瓷器,顶礼膜拜瓷器。偏执如我,朋友们也都无奈。其实这样没什么不好,因为朋友多,遇到好东西的可能性也大。这不,在朋友的介绍下我结识了隐匿于大市的林老师。遇见林老师是件很幸运的事,他博识、随和、幽默、低调。初次见面就相聊甚欢,以致我一再地感叹相见恨晚。  一个凉爽的傍晚,怀着愉悦好奇的心情准时地赴林老师的约。在电话里。林老师故意卖关子说
期刊
进入盛夏,茶香依然飘溢。在“坦洋工夫”红茶发源地——福安社口镇坦洋村,绿的是一畦畦齐整的茶园,红的则是家家户户烘制的“坦洋工夫”。就在这茶香弥漫的村落里,吴氏茶叶世家繁衍生息,与“坦洋工夫”结下了不解情缘。茶兴,则家族兴;茶落,则家道落。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平凡茶叶世家的悲欢故事,穿越百年风云,探究“坦洋工夫”的沉浮历史以及世代福安茶人对“坦洋工夫”那份亘古不变的执著与梦想。    鼎盛:木桶挑银富甲
期刊
“坦洋工夫”雄风再起。如今,“坦洋工夫”这个百年历史品牌,正以新的希望重新逐鹿国内外茶叶市场。  近年来,福安市委、市政府把茶业作为该市的3大主导产业之一加以扶持,坚持以提升茶业发展水平、促进茶农增收为目标。2006年福安市确定挖掘这一历史名茶作为该市茶叶公共品牌,引领全市茶产业发展,强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着力实施“五个一”工程(打造一个品牌——坦洋工夫;每年品种改造一万亩,以提高坦洋工夫茶品
期刊
2008年11月,北京“中国会”会所,举行了一场极具中国传统风格的下午茶。其间,“华祥苑”董事长肖文华先生向到访中国的英国皇室成员安德鲁王子赠予了顶级中国茶叶——华祥苑“英伦风尚”系列。此次活动作为英国皇室王子访华行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英国皇室历史悠久的下午茶文化,安德鲁王子与中方代表一道品茶并就中英茶文化的渊源进行了亲切的交流。  众所周知,欧洲的下午茶起源于英国。1662年,英国凯瑟琳王后开
期刊
在北京,我们住在钟鼓楼附近,晨钟暮鼓中悠悠然然地逛胡同看市井,那是让人怀念的生活。  胡同总是曲曲折折地很幽远很漫长,可以由钟楼走到鼓楼,可以从南锣鼓巷走到斜烟袋胡同,可以由前海走到后海。如果没有檐前树间偶尔一声鸟鸣,如果没有四合院里隐隐约约传出的吱呀声,如果没有隔街胡同一声清脆的自行车铃,我会恍如走进明清时代。  我喜欢从钟楼走到鼓楼。然后到什刹海,因为这样行走一路都可以迎着阳光。先是钟楼后面的
期刊
在武夷山参加“第二届中国(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的最大收获,就是认识了85岁高龄的台湾茶仙潘燕九。  说起和潘老的认识,还有个故事。我端着相机。在有着悠久历史的天心永乐禅寺禅茶文化节活动中紧张地拍摄,忽然一个满头银发的老者进入镜头。老者满面红光,精神矍铄,风度翩翩,我一连拍摄了好多张他的特写图片。由于参加禅茶节的人多,很多人和老者打招呼,我也不好意思上前多问,留下了些许遗憾。  不过,缘去缘又来
期刊
“坦洋工夫”之所以能驰名中外,原因在于其精致讲究的制作技艺。千锤百炼的工艺造就了坦洋工夫红茶的漂亮外形与酵厚滋味以及浓郁细腻的迷人香型。  对于闽红之首的“坦洋工夫”来说,它的采制有着复杂的工序。红茶工艺,从民间药用开始,不断臻于精制。由绿叶到红茶,要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诸多工序,方能成为醇厚香甜的饮料。  在坦洋村,还可以看到一些茶农家里依然留着烘焙茶用的焙窟和焙笼,其最后一道工序类似于
期刊
初识老唐的人,都会被他“尚武好茶”的性格所感染,谈笑问大而化之的个性,自然感叹结识了一位豪爽的茶友。然而在唐氏龙涓宝都“茶行”的三道“工作茶”,让人品味到了如同咏春拳刚柔并济的茶之味。    第一道:高香沁心    沸水高冲,熟悉的兰花香荡漾开来,不用多言语,金黄的茶汤带来了茶乡质朴的问候。就像铁观音盖不住的高香一般,刚见面的老唐热情地向大家讲述着“龙涓宝都”铁观音走进《李小龙传奇》剧组,成为其工
期刊
福安产茶历史悠久,随着茶叶市场贸易的发展,在清中期,福安坦洋茶市初兴,清·咸丰年问(公元1851年~公元1862年),坦洋茶叶贸易频繁,坦洋工夫红茶远销海外。以“乌”茶换“白”银,坦洋工夫红茶名扬四海。对外贸易,使福安茶商积累资金,增进见识,开明茶商先后发行小额“茶银票”弥补当时小额银币流通量不足。用于支付采茶、拣茶、制茶工资。茶银票发行充分利用茶农、茶工各阶层闲置剩余资金,利于茶行的经营,可在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