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传奇》:好刊使我忆当年

来源 :今古传奇·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j1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親爱的读者朋友,欢迎您作客“传奇茶馆”,“读人物、学知识、交朋友”。《今古传奇》弘扬主旋律,提供正能量,影响日巨。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对本期刊物有何建议和意见?请不吝指点!
  温馨提示:互动为读者交流平台,来信选登,虽无稿酬,但会作为年底评选优秀读者的重要依据。谢谢您的热情参与!
  尊敬的主编:
   您好!
  为办好全国数百万读者喜爱的红刊,您辛苦了!
   今年3月下旬,我收到贵刊2019年第3期。打开“互动”栏目,看到2018年度“开卷有礼”活动的获奖名单,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竟然获得了一等奖!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各界朋友们纷纷向我表示祝贺。
   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在阅读的每一刻,都仿佛被贵刊带到了历史现场,看到无数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辉事迹。他们把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可敬、可爱、可歌、可颂……
   贵刊2019年第1期“口述实录”栏目刊登《我陪毛主席游长江》一文,我反复阅读了三遍,感慨万千。这篇文章使我回想起了1959年,那时我8岁,读小学三年级,从语文课本里学到了一篇关于毛主席三次畅游长江的课文。如今,60年过去了,那时的景象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至今我仍记得,毛主席写的《水调歌头·游泳》一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1970年3月,毛主席批示“赞成兴建此坝”(长江三峡大坝)。1971年,我参加了三峡大坝水电工程的建设,每天站队施工前唱一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唱鱼》,唱了400多次,现在还记得歌词和音调。
   感谢贵刊刊登的这篇文章,使我在记忆的海洋里重拾宝贵的瞬间。我想,这正是贵刊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湖北 庄清如)
   庄清如,1951年出生,湖北鹤峰县人,共产党员,现任湖北鹤峰县中营镇八字山社区宣传组组长、社区党代表,爱好阅读写作。
  【读者评刊】
   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贵刊紧扣时代主题,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鼓舞人心,每读完一期之后,我都迫不及待地想读下一期。
   “中华家风”栏目,读之令人泪奔,感慨革命前辈优良家风的同时,也不禁联想到自己及家人;
   “精彩连载”栏目,读之令人赞叹,例如201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创世纪·辉煌中国四十年》,使我全面了解了改革开放的历程与取得的辉煌成就,更加坚定了我们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改革开放再出发,踏上新征程的决心和信心。该栏目的文章系统全面,令人百读不厌。
   “特别报道”和“独家策划”栏目,放眼国内外大局,紧紧围绕热点,进行全方位深度报道,耐人寻味,例如2018年第1期刊登了《思想者》一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系统地、深度阐述,使我们认识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
   传正能量,催人奋进。载英雄气,功昭日月。
   立足国内,放眼全球。拓宽视野,格局大开。
   以史为镜,慎终追远。坚定信念,面向未来。
   一刊在手,神交今古。传奇放彩,助推梦圆。
   切盼贵刊不断改进、提升品质,越办越好,不负读者的厚爱。让我们一起努力,迎接未来!
   (河北 王治海)
  
   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
   解放前,我的父母由于过度劳累,相继去世,留下我们兄弟姐妹7人,靠扒树皮、挖野菜充饥。大哥只有16岁,靠给本庄的地主干活换点儿粮食,晚上只能睡草窝。眼看着最小的弟弟妹妹就要饿死,他没办法,只好含泪将他们送人。1949年,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给我们发救济粮,还给我们发放贷款,到1958年时减免了。由于生活条件改善,大哥将弟弟妹妹接了回来,一家人团聚。
   为了回报党和人民,我们兄弟姐妹在各自的岗位上,不辞劳苦,积极工作,并先后入党。后来,二哥在本庄当了20多年生产队长;三哥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我是一名农民,曾被评为“全乡优秀共产党员”……
   晚年时,我订阅了《今古传奇》人物专刊,从刊中读到了很多好文章,勾起了我对我们那个时代的回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扒树皮、挖野菜充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唯一不变的是:继承先辈精神,继续艰苦奋斗,建设美丽中国!
   (河南 张金修)
  
   2015年读到贵刊后,我就喜欢上了它,爱不释手。贵刊是同类刊物中的翘楚,集历史性、时代性、创造性于一体,内容丰富,犹如饕餮大餐。特别是“中华家风”栏目,展示了感人肺腑的革命气节,舍身忘死的英雄情怀,还有廉洁奉公的高尚品格,以及共产党员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新中国作奉献的高贵品质,是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正是:
   豪气干云论今古,传奇人物不一般。
   政史科技和文化,优良家风代代传。
   内容丰富人立体,千万读者享大餐。
   新时代出新篇章,我祝贵刊新气象!
   (山西 何思勰)
其他文献
美联社被俘记者因俘“发财”,拍下许多同行梦寐以求的照片;美军少将与队伍离散,被宣布阵亡,却出现在中朝战俘营中  1951年12月,朝鲜停战谈判期间,一则只有一句话的新闻——“迪安还活着”,令美国政府及联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大为震惊,措手不及。此前,美国陆军步兵第24师师长迪安率部进入朝鲜,连遭败绩,仓皇逃窜时与部队失去联络,被志愿军俘获,成为朝鲜战场被俘美军军衔最高的指挥官。而美国政府在没有找到迪安的
期刊
在中国革命史上,“干部南下”是一次重要的战略行动,由此也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南下干部”。   1948年,人民解放军以势如破竹之势,相继在各个战场上取得胜利。此时,中共中央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随着解放区面积的不断扩大,我们所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城市和地区的解放,而是城市的管理、群众的安抚、秩序的规范,以及经济的发展。对于一直被战火和硝烟包围的人民军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陌生的“战场”。为了在
期刊
宋庆龄拿着一张孙中山年轻时候的照片,细细打量。隋永清打趣说:“哇!孙先生这么帅,换我也去追了。”宋庆龄一脸自豪:“这个男人是我的,你可追不到喽!”  宋庆龄一生没有生养自己的孩子,鲜为人知的是,她有两个养女:隋永清和隋永洁。这一对姐妹花从出生不久,就伴在宋庆龄身边,陪她度过了人生最后的20多年。   隋永清口中的宋慶龄,不是大家熟知的形象,更多的是一个柔软的母亲。  一尿成了宋庆龄的女儿  
期刊
开篇 “奇妙的廖”   翻开中国近代史,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廖承志一家是一个特殊且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家庭,一个多世纪以来,廖家三代出了5位革命家。   廖承志的祖父廖竹宾是反清革命志士,早年参加了当地反清的“三合会”,并参加了旨在推翻清王朝的“三合会起义”。   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献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反袁护国斗争,以及两次“护法”运动。他力主“国共”合作,
期刊
傅斯年登报向学生道歉   1938年,文学家、史学家傅斯年在《中央日报》上发表了一封给学生杨向奎的信,在信中痛骂自己小心眼、没有胸怀。   抗战全面爆发后,杨向奎和傅斯年断了联系。一次,时任民国教育部部长的杭立武要去兰州。傅斯年特意请他打听一下杨向奎的下落。杭立武在兰州找到了杨向奎,得知他在甘肃学院任教,回来后便将情况如实反馈给傅斯年。傅斯年得知杨向奎过得很好,便安心了。可他觉得杨向奎很失礼——
期刊
中国第一座战略导弹高等学府:“我军新型的高等工程技术学院”   “饿要饿得新鲜,穷要穷得干净;行要行得磊落,干要干得光明。穷不瘦骨头,饿不扁腰杆,蔑视一切困难,这就是共产党员的性格……”时至今日,火箭军部队的许多老同志,还能清晰地背诵西安炮兵高级专科学校老校长向守志曾经写下的这首诗。   1960年5月,即将从南京高等军事学院毕业的陆军第15軍(后改编为空降军第15军)军长向守志,从同班同学、
期刊
谷正伦用胶水粘胡子避厄运   国民政府时期,谷正伦曾任南京卫戍司令。此人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信《麻衣》《柳庄》等相面书,因自己的下巴尖,怕晚景不佳,于是蓄起两片秤钩式的日本“仁丹”胡子,并用胶水粘在一起定型。他性情急躁,每当要杀人时必盛怒,说话时胡子就一翘一翘地闪动,所以,宪兵队的军官们常威吓部下说:“如果你们不听话,当心司令官胡子一翘就要杀人啊!”   宋太祖开门办公   宋太祖赵匡胤
期刊
作为故宫博物院的缔造者之一,易培基在去世时背负了“监守自盗”的恶名。最后时刻他仍希冀国家能还他清白  1937年10月,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在上海寓所辞世。作为故宫博物院的缔造者之一,他不但没有收获公众应有的尊重,反而在去世时背负了“监守自盗”的恶名。一桩莫须有的“故宫盗宝案”,因为构陷对象是易培基,也成了轰动一时的“易案”。   弥留之际,易培基将一份陈情书托老友转交给国民政府。他写道:“
期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高中毕业时,受到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回乡务农。   我刚回乡,还没来得及参加生产队劳动,村大队小学教师组组长向明华就找到我,让我随全村教师一起,分头到各生产队调查摸底,按照上级的要求,搞教育“四定”(即定点、定员、定编、定规模)规划。我和5名教师分为两个小组,通过走访、召开群众会议等方式,按照“小学不出生产队,初中不出大队”的基本要求,在全大
期刊
陈诚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心腹爱将,是“追随蒋介石最久,最为忠诚又最受信任的得力助手”,也是有名的“常败将军”。虽然屡打败仗,却屡受提拔,一路青云,成为国民党二号实权人物。他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除了和蒋介石有三大过硬关系外,还有两大过人之处:第一即使和蒋介石有意见分歧,只要蒋介石最终决定了,他都一定全力执行;第二他还经常能代蒋介石背黑锅,且毫无怨言。  开篇 陈诚:“反共、忠蒋、爱国”  陈诚是中华民国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