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u121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和倡导一种整体教育观,在教学中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关系,注重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论本性,从知识的“符号表征”进入到“逻辑形式”和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既肩负着知识、能力培育的任务,同时又必须是有立场的价值观培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知识、能力培育; 价值观培育; 意义世界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087-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和倡导一种整体教育观,在教学中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关系,注重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三者有机地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能力的运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价值观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归宿,统领知识、能力培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各门课程的性质和主要任务,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殊功能来具体把握,这样才能够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从知识的“符号表征”进入到其“逻辑形式”,夯实知识、能力培育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肩负着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重要任务,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真理体系、方法论体系和价值观体系的集中体现。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原理》课集中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功能,既肩负着知识、能力培育的任务,同时又必须是有立场的价值观培育。无论是从理论逻辑看,还是从实践过程看,我们都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完全知识化,以至于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理想,让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其明确的价值导向;而单纯价值观的解读与教育,则让思想政治教育失去知识载体而流于空洞的说教。由于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关系问题还关涉到教育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的处理。因此,在《原理》课教学中,正确把握和处理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作用和功能的有效发挥,甚至素质教育决策的贯彻落实都至关重要。
  在《概论》课教学中,教育者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本性的客观要求确立一种动态的知识观,也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人类认识的成果,首先与知识领域相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在总结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了最具普遍性的知识。透过“知识”这一重要媒介,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自然界及人的思维的固有本性呈现出来,打开了与以往理论不同的看待世界的认识图景。它像其他科学一样,承载着为人类提供知识、满足人类求知需要的功能。
  但是,马克思主义是面向实践开放的理论体系,并不是自我封闭的绝对真理。与其他理论只是面向自身,或者只作为“客观知识”面对世界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要认识世界,并且要找到改变世界的实践方式,最终实现自己。“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在使外部世界接受改造的同时,也指向了理论自身。可以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活水源头,正是来自实践的不断挑战,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一脉相承的不断发展、充实并丰富着的真理体系。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来说,仅止于知识的“符号表征”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按其本性说不同于一般的具体科学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它提供给我们的,既不是僵化的教条,也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而是人们借以进一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认识和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因此,《原理》课教学必须透过知识的“符号表征”进入其“逻辑形式”,突出它所提供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论原则,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度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在“思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如果仅仅停留在“符号表征”的传递上,这样的教育永远只能是告诉式的。
  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形式”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后继者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认知方式,具体包括理论构成的逻辑过程和逻辑思维形式。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形式”并不外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逻辑形式”隐含于“符号表征”之中,二者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果说“符号表征”表明的是人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看法和观点,是作为认识成果的“知识”,承载着解释“世界”的功能,那么,“逻辑形式”则体现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过程,是作为认识事物的“方法”,承担着提高主体思维能力、改变主观世界的功能。
  相比较于知识的“符号表征”,其“逻辑形式”更具认知价值。“人获取知识,最重要的不是知道它是什么,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名词(knowledge)来接受,而是作为一个动词(knowing)来经历。”[3]只有深入到知识的“逻辑形式”,才能体味理论之内在学理的严谨性与学术的深刻性,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赖以确立、发展、丰富的前提性要求,也是其说服人、打动人从而掌握人的前提性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中,不仅要了解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更要知道他们是怎样思考问题的。不能仅仅关注马克思主义的言说表面,而忽略了作为言说深层背景的逻辑。只有将其提升到思维方式的高度,才能揭示其理论的内在逻辑,真正开启“以理服人”途径,确保马克思主义“进头脑”。
  
  二、从知识的传授进入方法的掌握,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
  
  思想理论教育的目的在于社会现实中的实际运用,也就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辨别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受教育者思想理论、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的知识性占有,不等于其分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虽然掌握知识是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教学内容要贴近社会生活实际,直面现实社会问题。教学中通过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培育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步伐加快,也带来了中国应如何承担国际责任的新问题;国内改革的深入在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新的社会矛盾。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形成,厘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由这些关系所决定的问题的实质及发展前景,从而帮助学生认清大局,把握中国未来的发展大势。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还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直面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人生矛盾。教学中通过揭示理论与实际、应然与实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培养大学生的反思精神,使他们不仅能够适应社会生活,而且能够引领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的发展,中西之间在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交融和碰撞越来越全面和深入,西方凭借经济、科技和传媒的优势,或隐或显地向中国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念,各种社会思潮与“主义”不断涌现,宏观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形成干扰和阻碍作用,微观上则是个人特别是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一定的困惑和迷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利益格局的变化,社会的贫富分化导致的贫困生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等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原理》课教学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实质,透视各种观点背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拉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中,不仅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而且使大学生拥有观察分析社会的宏观视野与规划个人生活方式的统筹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融合。不论知识的“符号表征”还是“逻辑形式”,我们都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揭示和把握。对学生来说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运用只是帮助他们知道事物“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在真理性的认识中还渗透着“好不好”、“该不该”的问题。在《原理》课教学中,还应该深入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世界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价值观培育的使命。
  
  三、深入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世界,以价值观的培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归宿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归宿是价值观的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在全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主体起着驱动、导向和制约作用的精神因素,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和道德面貌。这种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世界联系在一起,即在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世界中渗透着价值内涵。在马克思的时代,面对私有制的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异化关系问题,如何超越私有制而实现新的社会形态更替,以及从人的奴役状态走向人的解放的现实运动和理论向度,构成了马克思一生的理论主题。马克思主义在深层次上都服从于一个最根本的理论关切:推翻和扬弃“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世界既超乎个体而具有普遍品格,又包含个性的差异而呈现多样的形式。马克思主义意义世界的普遍性,要求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表现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强烈关切,他们是希望为社会提供道德标准和维护有意义的通用符号的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应当是只满足于启迪学生智慧和创造力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更应该担负起塑造灵魂、坚定方向、培育道德和健全人格的育人教育,从而帮助学生进行价值理性与意义世界的构建。
  马克思主义意义世界的多样性,要求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眼中有人”,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个范畴、命题和原理都蕴含着在思想、情感、道德或价值观等不同层面的意义。教育关注的是现实的个体的人及其发展,教学要实现的目标必须落实在具体的、现实的个体性上,也就是如何使学生既成为自由人格的德性主体又成为价值创造的实践主体。
  对《原理》课来说,真正有效的教育应当是完整、丰富性的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符号表征”的基础上走向“逻辑形式”和其意义世界的有机统一,把握好知识的不同表现形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真正有效的教学应该是丰富性的教学,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同维度和不同层次来预设和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在不同的向度打开促进学生发展的通道。
  真正有效的教育应当是实现人性能力不断提高的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适性意义不仅是用来让学生直接接受的,而且更是学生建构新的意义世界的基础。这种新的意义世界的生成进路,在于对观念形态的意义世界与现实形态的意义世界之间分离与对峙的扬弃,是在成就自己和创造世界中走向二者的有机统一。与此相关的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增进人类对必然、实然的认识,掌握知识,而且要能够对实践过程进行反思,获得智慧的形态,达到对应然的把握。价值观教育的根本追求在于实现促进学生人性能力的提高和生命的和谐。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既注重知,即学生知识的获得,又注重行,即学生智慧的成长;既致力于教育者的主导、主体的自我领悟,又注重主体间的相互表达与理解。总之,真正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现了理论魅力武装人、价值追求感召人、实践体验锻炼人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42-743.
  [3]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17-23.
  [4]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杨国荣.论意义世界[J].中国社会科学,2009(4):11-16.
  [7]刘建军.论思想政治工作的十八个转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12-19.
  [8]陈义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理论体系建构的若干问题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12-17.
  [9]平章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及其现实意义[J].兰州学刊,2007(5):194-198.
  [责任编辑:庞达]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最终目的。教师只有德才兼备,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只有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才能肩负起育人的重任。具体来说,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呢?首先,教师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其次;教师要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最后,教师要给予学生真诚的爱。  【关键词】人民教师;教师品德;师风建设  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摘 要】诗词是文苑奇葩,采撷一朵别在文章鬓角,厚重、唯美而又浪漫。这种传统的装饰,在文字的世界最为昂贵、最为精致。它们好像一片片飞扬的云霞,犹如一束束芬芳的花朵,灿烂阅卷者的眼睛,陶醉老师们的心脾。文章从“引诗词入文,抒胸臆”、“引诗词入文,添文采”、“引诗词入文,明主旨”等三方面对引诗词入文进行探究,以期能够为写作教学中诗词的引用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古诗词;引用策略
【摘 要】青春发育期的孩子容易出现叛逆心理,再加上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家长的过分溺爱或者老师的过分严厉使他们产生叛逆心理。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教育,成功地矫正叛逆心理的孩子,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关键词】青春期;叛逆;矫正  当今,大部分家庭的生活以独生子女为中心,对子女宠爱有加。然而,缺乏对其心理的沟通与疏导,使许多孩子变得敏感、脆弱、心理素质欠佳。小学高年
【摘 要】在一个全球化时代,重视道德教育及以道德教育为基础的公民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要使德育真正取得实效,不能只把“以德育为核心”当成口号和形式,而要落实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真正把德育改革纳入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中。如何更科学地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德育活动有机整合是基础教育工作者
【摘 要】小学数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教育要使学生能够感悟数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本文从实践中感知,主动探求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等几个方面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进行阐述。让每一个学生敢说、敢做,使课堂摩擦出新的火花,使学生会学习,爱上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兴趣;实践;策略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在培养学
摘要:文章通过内容分析法,以在中国知网搜索到的关于“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博硕士研究文献中精选33篇作为研究对象,在英语口语能力的情感因素影响、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途径、英语口语能力的评价应用三方面进行归类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研究建议,旨在为小学英语口语能力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英语;口语能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一带一路”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趋密切。《义务教
【摘 要】研究小学学校管理决策的问题与对策的目的在于了解当前小学管理决策中的常见问题,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本文介绍了小学学校管理决策的特点,分析了小学学校管理决策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如下:提高决策的民主与科学性;营造平等的决策氛围;整合决策系统;建立健全监督反馈机制等等。  【关键词】小学;学校管理;对策  学校管理工作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学校各项事务的决策,无论学校出现何种管理问题需要解
【摘 要】练习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必备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从当前的数学练习题现状分析情况入手,分为基于基础概念过程性思考的练习题设计和基于基本技能过程性思考的练习题设计两个大点,教师要思考并尝试设计能体现学生思考过程的练习题,以便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过程性;思考;练习题;设计;思考  一、当前数学练习题的现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摘 要】语文试卷的分析是语文考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往往被教师所忽略。对此,本文提出在语文考试后教师要对试题的难度、各知识点所占的比重、学生答题情况等进行全面分析,以帮助学生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考后;语文试卷;分析  “语文课的考试,是对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检查,是为了推动语文学习,改进语文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很多教师都会在适当的时候举行语
【摘 要】现代化教育是立体的、全方位开放的教育。帮助家庭教育走出误区,是德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立体、开放的育人环境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交”,关键是抓准它们的交汇点,优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组合,发挥教育的辐射作用,使德育工作更具有全方位开放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交汇点;宽容  相交的平行线在一个多维的立体背景下组成了完美的图案。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空间概念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