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养学生感受力中提高习作意义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kn_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改变习作教学中忽视学生立意指导、导致学生表达意图不明确等现象,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展开教学:一是在语言和文字运用中,从发掘自身的生理感受入手,体悟表达主题情感性;二是从自身的情绪变化入手,提高表达主题的深刻性;三是从与经典作品对话中完善自己的美好愿望,提高表达主题的独创性。总之,只有关注学生生活感受力的培养,才能有利于学生言语表达主题从准确、鲜明走向深刻。
  【关键词】习作指导 生活感受力 习作立意
  当前的学生习作普遍存在意图不明确、主题不集中、内容空洞的现象,虽然有些学生文章写得洋洋洒洒,可是主题散乱,仍不能给读者以精神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生活感受能力,有生活但没有感受,或者感受肤浅,不能敏感地从生活丰富的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深刻而新颖的主题。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要结合现有的教材,创设习作立意指导的情境,使学生的生活感受力趋于具体、敏感、敏锐,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言,使得文章主题鲜明、立意深刻。
  生活感受能力,指学生的内心受到外界的自然、社会、文化、习俗、交际等生活刺激后产生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具有“情感性”“深刻性”“独特性”。真实、丰富、灵活、深刻的生活感受力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帮助其提炼主题、启动思维。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以人文主题来安排课文,往往是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人文主题,选用不同的文体来安排言语交际、识字、阅读、写话等语用活动。随着年级的增高,这些主题的深度也随之增加,言语表现形式也更丰富和灵活。但是,从教学实践看,如果不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来理解这些主题,学生在言语表达中往往会出现表达雷同、内容雷同的现象,如写“秋天”都是美丽的、丰收的。然而,如今在学生所处的环境中,有的在秋天却很少出现课文中那么美丽、愉悦的景象。要让学生写好自己生活中的“秋天”,就要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入手,进行立意指导。
  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场景、课堂创设的典型语境和经典作品的文本语境,在培养生活感受能力过程中进行提炼主题指导。
  一、在发掘学生生理感受中体悟立意的情感性
  丰富的生活和缤纷的世界,给学生带来具体而独特的生理上的感受,随之出现多样化的情感,如看到色彩斑斓的物体而兴奋;吃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而开心;看到心爱的人或动物受伤而痛心,看到苦难的人而生同情心……这些细腻、真切的生理感受,常常稍纵即逝,因此,我们要及时引导学生回顾产生这种生理感受的前因后果,认识到由于生活的多样性给自己的感官带来的感知觉是多样的,也为自己提炼要表达的主题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根据小学生形象思想占优势、理性思维较弱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学生某一感官的具体感受入手,指导学生从具体的事件、物体等带来的感受开始,理清事情的过程,再指导学生通过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意图。比如,在指导学生写一天的生活日记时,先让学生回忆一天中,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舌头、手、皮肤等器官哪个感觉最深刻?自己的眼睛看到哪些东西最开心?舌头尝过的什么东西最甜……再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为什么开心?为什么这么甜?自己想要告诉别人什么?这时,有的学生会从教室地面干净,想到要表扬认真值日的同学,想到保持卫生也是一种美德;从自己穿着妈妈新买的温暖衣服,想到要感恩妈妈;从校园花坛鲜艳的鲜花,想到赞美小花努力开放的勇气……
  随着学生生活感受能力的提高,我们进一步打通各种感官之间的感受,让颜色充满声音,让滋味充满形象,让冷暖充满重量,从而使学生能从自身更多的通感,来提炼自己的表达主题。比如,在冬天玩雪时,指导学生观察雪花的色彩、形状,打雪仗、堆雪人后,让学生先从单一的感官来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随后通过打通各种感官之间的联系,再说说自己的新感受:看到美丽的雪花,轻轻落在自己的手心,不一会儿就没有了,自己仿佛听到什么?此时,你想告诉同伴什么?有位学生从视觉感受到的美丽,听到风声,产生怜惜的感觉,提炼出“我要好好保存雪花”的话题,这不仅流露出学生纯洁无瑕的童心,而且把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使得自己的言语充满感染力。在他的启发下,有的同学想到:美丽的雪花虽然不见了,但她带来的快乐却留在大家心中。学生在不断丰富自己生活感受的过程中,进一步刺激感官,从新的角度再次感受,随之产生的感受逐步深刻,提炼出的主题也具新意。
  二、在关注自己情绪变化中提高立意的深刻性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外界信息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小学生在观察、学习、交往等生活实践中,伴随着丰富、细腻的情绪,从外在表现形式看,这是学生喜怒哀乐等情感、态度的表现形式,从内在看,这是学生需求和愿望的内心反应,包括了对客观世界和外界信息的认知过程,这也是学生习作立意机制的心理基础。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情绪入手,提炼与众不同的表达主题。
  (一)利用积极情绪的线索词提炼主题
  有专家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线索词能激发人回忆起过去往事的具体情节,消极的情绪线索词使人对过去的事情更概括化。因此,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积极情绪的词语,比如“开心”“高兴”“激动”“满意”等,再让学生回味课文中的主人公围绕这些线索词,是怎么把自己的生活具体内容写清楚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体验?然后再让学生围绕这些线索词,回忆自己的生活事件,要求越具体越好。最后在互动交流中,让学生明白,可以把“开心”“满足”等主题,通过自己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传递给对方。
  (二)利用认知法改变情绪提炼主题
  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困惑,也就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为此,我们通过提高学生的认知,对造成困惑、挫折等情绪的客观事物、外界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来调整情绪,从而引导学生提炼新的主题。比如,学生感到最痛苦的事是一节课要认读很多生字,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字源图画、字体的演变规律、编写字谜、看字说故事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比较等思维,体验到汉字带来的趣味,逐步改变对认字的看法,变痛苦为开心。再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识字过程来提炼主题,学生有的说“想象识字,真快乐”,有的说“汉字里面有图画”,还有人说“不讨厌汉字,要多动脑”。
其他文献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启蒙阶段,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遇到困惑:在语言表达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则有可能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若一味强调兴趣,降低语言表达的质量要求,又会影响写话的整体水平。那么低段写话教学究竟该如何进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第一学段写话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
【摘 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方法,是一种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也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绘图时机与绘图策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主动的建构者和探索者。  【关键词】思维导图 概念图 情节梯 维恩图 整本书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
【教学理念】  “童真课堂”是尊重儿童、彰显真学的课堂,“童真课堂”是儿童主动学、教师智慧导、师生共成长的课堂。无疑,“儿童路线”是“童真课堂”的生命线:坚持从儿童中来——教学从儿童的真实起点出发;坚持在儿童中学——让儿童经历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坚持到儿童中去——教师发挥应有的导学作用;坚持在儿童中长——让儿童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生长。这四大坚持也就是“童真课堂”的教学原则。  在“童真课堂”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状物文,叶圣陶先生通过慎微的观察,用朴实的语言形象地描述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触须的生长过程。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寥寥数语便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告诉了读者。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四年级孩子直观思维依旧强烈,一味地
关键词:奥林匹克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体育课;短道速滑  奥林匹克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成奥林匹克运动核心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基于奥林匹克运动所形成的宏大社会文化理念的一部分。多年以来,国际奥委会始终以奥林匹克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为重点,重视奥林匹克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奥林匹克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奥林匹克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在雅克·罗格就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后,对奥林匹克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
阅读一篇文章,在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之后,如果我们再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努力解开这些问号,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就会更深一层。教学活动同样如此,适时引导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思考辨析,能使学生更准确、深刻地理解文章。  《落花生》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许地山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回忆了小时候他们姐弟几个“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事情,阐述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
“语言的力量和美展现在它的音响中,因此要让语言的感情色彩通过感情朗读,也就是通过听觉去感知。”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朗读的重要性,在朗读指导的时候,我们通常面临的一个疑问是:感情朗读指导的最佳路径在哪儿?  在指导学生朗读《特殊的葬礼》中描写塞特凯达斯大瀑布雄伟壮观场面的时候,通过三次朗读指导,我发现人格化是感情朗读指导的最佳路径。回想三次朗读指导的经过,感触颇深。  从表现出发与文字同行,唯技巧指导令
近日,笔者有幸观摩了一场青年教师赛课。六位老师,六堂课,上同一篇课文—— 《小鹿的玫瑰花》。  《小鹿的玫瑰花》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课文,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在美好的春天,小鹿栽了一丛玫瑰。他很用心地种玫瑰,盼望着玫瑰开花。然而,当玫瑰快要开花的时候,小鹿跌伤了脚,只能卧床静养。等他可以一瘸一拐出门的时候,玫瑰花已全谢了,他没能看到。鹿弟弟先是替哥哥惋惜,后来听了黄莺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高年级教材中,编者在节选自经典著作的课文后面安排了“作家卡片”或“名著便览”(以下简称“两张卡片”)。10个“作家卡片”,5个“名著便览”,少仅百八十字,多不过两百字。虽然篇幅短小,但言简意赅,蕴意十分丰富。但据笔者观察,许多教师不够重视这一教学资源,对这两张卡片的处理较为简单。  【案例一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船长》教学片段  师:通过预习,你对《船长》这篇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高尔基曾说:“普罗米修斯是人类热爱的不朽形象。”这一古希腊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在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之后,其在东方文化语境下的价值与意义何在?他将以怎样的姿态与我们的文化相融,与我们的孩子相遇?王崧舟老师对《普罗米修斯》一课的美学解读与践行,为我们做了诗意的诠释。  一、颠覆:彰显爱的光辉  曾听过很多老师执教《普罗米修斯》,对于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的解读,绝大多数定位在“英雄”上,因为文章最后有“普罗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