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性,23岁,于1979年10月发现有贫血,血红蛋白9g,在某医院诊断为缺铁性贫血,用铁剂、叶酸及维生素类药物治疗后好转。1980年5月查血红蛋白8g,再用上述药物治疗无效。1982年4月起,患者贫血症状加重,并伴有发热,血红蛋白曾低至2g,经骨髓穿刺检查拟诊为非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白血病前期,用雄激素、铁剂、654-2及输血等治疗不见好转,血红蛋白一直维持在3g左右。1983年9月24日患者转入本院。查体: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粘膜无出血点,肝脾及淋巴结不肿大,余无特殊异常。血象:血红蛋白3.2g,白细胞2700,幼稚小巨核细胞1%,血小板3.7万。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Ⅱ级,粒红比例为3∶1,原粒2.25%,早幼粒4.0%,原红无,早幼红0.25%,淋巴细胞17.5%。巨核细胞异常增生,在一张骨髓片上,见到巨核细胞1326个,其中原始巨核细胞占53%。细胞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核中有1~2个大而明显的核仁,胞浆量较少,可见有空泡。颗粒型巨核细胞多表现核浆发育紊乱,有些细胞的核呈原始细胞特点,胞浆内已出现粗大的紫红色颗粒(图1)。有一些小巨核细胞,其直径为8~10μm,其数量约占全部巨核细胞的10%,并可出现于外周血中(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