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渠化交通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提高交通安全性。本文对道路交叉口的交通、类型和适用性以及选择和交通组织设计做了粗浅分析。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叉口;渠化岛设计
Abstract: The channel traffic can be increased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road capacity and reduce traffic accidents and improve traffic safety. Superficial analysis of road intersections, traffic, type,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sele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 design.Key words: urban road; intersection; Channelization isl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所谓的渠化是指根据交通流量及其特征,对车辆、行人作合理分离、导流等,使车辆能像渠道内的水流那样,顺着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渠化交通的作用旨在通过路口设置各种交通岛、交通标线或分隔带等,将不同方向行驶的车辆进行分隔以及交叉口左转、右转和直行车辆按规定的车道行驶,以利于车辆有秩序地通过,避免相互干扰,减少车辆之间以及车辆与行人之间碰撞的可能,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通行能力。渠化交通要优先保证主要运行方向车流的畅通;控制车辆汇流、分流或穿越处的角度和位置[1]。利用交通岛的布置,控制车速,防止超车,并在其上设置交通标志以及作为行人过街时避车用的安全岛,尽量缩短车辆和行人在路口的通过距离和通过时间。利用交通岛的布置,防止车辆在交叉口转错车道。一、平面交叉口拓寬渠化 渠化交通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它对解决畸形交叉口的交通问题尤为显著,渠化交通还可以缩小冲突区。
渠化交通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它对解决畸形交叉口的交通问题尤为显著,渠化交通还可以缩小冲突区。 适用于:交通量大和使用多相位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宜依据信号控制要求进行拓宽渠化。1.设计原则: (1)应根据交通流量及流向,增设交叉口进口道的侯驶车道数; (2)进出口道分隔带或交通标志、标线应根据渠化要求布置,做到导向清晰,避免分流、合流集中于一点,造成相互干扰; (3)无汇合点和交织点的穿越车流,应以直角或接近直角相交汇,汇合和交织交通流的交叉角应尽可能小。2.交通岛 应根据交叉口的形状、交通量、流向和用地条件设置交通岛。按功能不同可有以下几种类型:
(1)分隔岛:用来分隔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快速车和慢速车,以及对向行驶的车流,保证行车速度和交通安全的长条形交通岛,有时也可在路面上划线来代替分隔岛 (2)安全岛:安全岛供行人过街时避让车辆之用。在宽阔的交通繁忙的街道上(机动车道数大于等于6条,或人行横道长度超过30米),宜在人行横道中央设置安全岛(不少于1m),以保证行人过街安全。 (3)中心岛:中心岛是设在交叉口中央,用来组织左转弯车辆和分隔对向车流的交通岛交通 (4)导流岛:用以指引行车方向,可以组织好交通,减少或消灭冲突点,导流岛还可用于约束车道,使车辆减速转弯,保证行车。
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1.出交叉口的车辆可能产生的交错点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
2.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
(1)交通流在时间上分离。在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或由交通警指挥,使发生冲突的车流从通行时间上错开。(2)交通流在平面上分离。在交叉口内合理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和标线、或增设车道等,引导各方向车流沿一定路径行驶,减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如环形平面交叉可消灭冲突点[2]。
(3)交通流在空间上分离。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通行空间上分开,使其互不干扰。这是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最彻底的办法。
三、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主要有“十”字形,“T”字形及其演变而来的X形、Y形、错位、多路交叉。平面交叉的布置类型: 1.加铺转角式:交叉口用适当半径的圆曲线平顺连接相交道路的路基和路面。
特点:交叉口形式简单,占地少,造价低,设计方便,但行车速度低,通行能力小。适用:交通量小,车速低,转弯车辆少的三、四级公路或地方道路: 也可用于转弯交通量较小的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
2.分道转弯式:通过设置导流岛、划分车道等措施,使单向右转或双向左、右转车流以较大半径分道行驶的平面交叉。
特点:交叉口转弯车辆,尤其是右转弯车辆行驶速度和通行能力都较高。适用:车速较高,转弯车辆较多的一般道路。
3.扩宽路口式: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在交叉口连接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3]。
特点:可减少转弯交通对直行交通的干扰,车速较高,事故率低,通行能力大,但占地多,投资较大。适用:交通量较大、转弯车辆较多的二级公路和城市主干路。设计时主要解决扩宽的车道数,同时也要满足视距和转角曲线半径的要求。
4.环形交叉: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中心岛,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使进入环道的所有车辆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绕岛单向行驶,直至所要去的路口离岛驶出的平面交叉,俗称转盘。
特点:驶入交叉口的各种车辆可连续不断地单向运行,没有停滞,减少了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时间;环道上行车只有分流与合流,消灭了冲突点,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交通组织简便,不需信号管制;对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更为有效。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城区改建困难;增加了车辆绕行:距离,特别是左转弯车辆;一般造价高于其他平面交叉。 适用:多条道路相交,通过交叉口的交通量总数为500~3000辆/小时,左右转弯车辆较多,且地形较平坦的情况。
5.不同交通组织方式交叉口的选择
(1)无信号管制的简单平面交叉口:适用于路口高峰小时车流量在500辆/h以内的道路交叉;(2)有信号交通管制的平面交叉口:适用于高峰小时交通量在800~3000辆/h的干路交叉或干路、支路交叉口;(3)实施分流渠化并配以信号管制的干路交叉口:其高峰小时通过流量可达3000~6000辆/h。(4)环形平面交叉口:适用多路交叉且高峰小时车流量在2700辆/h以内的交叉口。(5)高架桥下的交叉口有其特殊性。
6.无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口交叉口平面布置及设计方法:
(1)平面交叉路线宜采用直线并尽量正交,当必须斜交时,交叉角不宜小于45º ; (2)交叉口内的车道条数及车道宽度应不小于路段数量及宽度; (3)交叉口处的缘石宜做成圆曲线或复曲线,缘石半径应满足规定的的最小半径,对于有非机动车道处的缘石半径不能小于5m。(4)交叉口间距应根据道路网规划、道路等级、性质、计算行车速度、设计交通量及高峰期间最大阻车长度等确定,不宜太短。7.平面交叉口纵断面设计原则: (1)交叉口进口道的纵坡度,宜小于或等于2%,困难情况下应小于或等于3%,但相邻两路段不宜取平坡; (2)桥梁引道处应尽量避免设置平面交叉口; (3)两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坡宜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纵坡度服从于主要道路; (4)交叉口竖向设计标高应与四周建筑物的地坪标高协调;(5)应合理确定变坡点(方法见交叉口竖向设计)
四、交叉口的设计速度
1.交叉口范围直行交通:
设计速度原则上应与路段设计速度相同。
两相交公路的等级或交通量相近时,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设计速度可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路段设计速度的70%。2. 转弯交通:设计速度因分、合流及用地等影响,通常应适当降低,或按变速行驶需要而定。右转弯车道:设计速度不宜大于40km/h;左转弯车道:设计速度不宜大于20km/h。 五、公路平面交叉口的间距要求一、二级公路作为干线公路时,保持足够大的间距,必要时设置立交。一、二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时,宜将路口布置在次要道路上。一、二级公路平交最小间距要符合相关技术规定,三、四级公路平交最小间距不小于150米为宜。
六、平面交叉口设计步骤
1.收集资料2.交叉口方案设计或形式确定3.详细设计(1)确定交通管理方式。(2)确定各部分尺寸。(3)绘制平面设计图。(4)立面设计,计算工程量。(5)编制工程概(预)算。
七、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一)车辆交通组织方法
1.设置专用车道:组织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分道行驶,互不干扰,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作出多种组合的车道劃分。 左转弯车辆的交通组织: (1)设置专用左转车道 (2)实行交通管制 (3)变左转为右转 (图a)
2.组织渠化交通:在车道上划线,或用绿带和交通岛来分隔车流,使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象渠道内的水流那样,沿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的交通组织。
优点:(1)缩小交叉口面积(2)改变交叉角度,使斜交对冲的车流变为直角或锐角交叉(3)限制进入交叉口的车速(4)使交叉口内冲突点分散(5)引导车流向驶入的方向转移(6)设置转弯车辆与交叉车辆的避让部分(7)渠化交通对于解决畸形交通尤为有效3.调整交通组织:采取改变交通路线,限制车辆行驶,控制行驶方向,组织单向交通,以及适当封闭一些主要干道上的支路等措施,简化交叉口交通、提高整个路网通行能力。
(二)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组织
任务:组织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在人行横道上安全通过;使人车分离,减少干扰方法:加宽交叉口转角处人行道宽度;设置人行横道;尽量不将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出入口设在交叉口上;当交通量大且道路较宽时,可在人行横道中间设置安全岛;当交通量大、道路较宽且车速较高时,需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人行横道的设置: (1)位置:人行横道一般布置在交叉口人行道的延续方向后退4-5米的地方。 (2)宽度:一般比路段人行道宽些(4-8米) (3)停车线的位置:应布置在人行横道后至少1米的地方1.行人交通组织方法行人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在人行横道线内安全过街,使人、车分离,干扰最小。
2.非机动车交通组织
(1)在交叉路口,非机动车道通常布置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
(2)在交叉口内,一般车流量下非机动车随机动车按交通规则在右侧行驶,不设分离设施。
(3)车流量较大时,可采用分隔带(或墩)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行驶,减少相互干扰。
(4)当车流量很大,机、非之间干扰严重时,可考虑采用立体非机动车交通组织,并与人行天桥或地道一起考虑。
八、交叉口的视距
(一)视距三角形为了保证交叉口上行车安全,驾驶员在进入交叉口前的一段距离内,应能看到相交道路上的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取措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这段必要的距离应该大于或等于停车视距ST[4]。视距三角形: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 。
(二)识别距离
识别距离:为保证车辆安全顺利通过交叉口,应使驾驶员在交叉口之前的一定距离能识别交叉口的存在及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等,这一距离称为识别距离。1.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对无任何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可采用各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 。2.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对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在车辆正常行驶条件下,识别距离力使驾驶员能看清交通信号和显示内容,能有足够时间制动减速直至停车,但这种制动停车并非急刹车。 3.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
对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一般为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主次关系明确,而且对标志的识别要比对信号容易
参考文献
[1]曲丽敏,卢忠仁.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要点与分析[J].交通标准化,2011,(1):197-199.DOI:10.3869/j.issn.1002-4786.2011.01.011.
[2]刘锐滨.浅析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综合设计[J].城市建设,2011,(14):58-59.
[3]杨宇聪,邓磊.基于状态域的微观交通环岛仿真[J].交通标准化,2010,(9):23-27.DOI:10.3869/j.1002-4786.2010.05.048.
[4]李桂波.居住区道路环形交叉口规划设计方法[J].民营科技,2011,(5):313.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叉口;渠化岛设计
Abstract: The channel traffic can be increased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road capacity and reduce traffic accidents and improve traffic safety. Superficial analysis of road intersections, traffic, type,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sele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 design.Key words: urban road; intersection; Channelization isl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所谓的渠化是指根据交通流量及其特征,对车辆、行人作合理分离、导流等,使车辆能像渠道内的水流那样,顺着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渠化交通的作用旨在通过路口设置各种交通岛、交通标线或分隔带等,将不同方向行驶的车辆进行分隔以及交叉口左转、右转和直行车辆按规定的车道行驶,以利于车辆有秩序地通过,避免相互干扰,减少车辆之间以及车辆与行人之间碰撞的可能,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通行能力。渠化交通要优先保证主要运行方向车流的畅通;控制车辆汇流、分流或穿越处的角度和位置[1]。利用交通岛的布置,控制车速,防止超车,并在其上设置交通标志以及作为行人过街时避车用的安全岛,尽量缩短车辆和行人在路口的通过距离和通过时间。利用交通岛的布置,防止车辆在交叉口转错车道。一、平面交叉口拓寬渠化 渠化交通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它对解决畸形交叉口的交通问题尤为显著,渠化交通还可以缩小冲突区。
渠化交通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它对解决畸形交叉口的交通问题尤为显著,渠化交通还可以缩小冲突区。 适用于:交通量大和使用多相位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宜依据信号控制要求进行拓宽渠化。1.设计原则: (1)应根据交通流量及流向,增设交叉口进口道的侯驶车道数; (2)进出口道分隔带或交通标志、标线应根据渠化要求布置,做到导向清晰,避免分流、合流集中于一点,造成相互干扰; (3)无汇合点和交织点的穿越车流,应以直角或接近直角相交汇,汇合和交织交通流的交叉角应尽可能小。2.交通岛 应根据交叉口的形状、交通量、流向和用地条件设置交通岛。按功能不同可有以下几种类型:
(1)分隔岛:用来分隔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快速车和慢速车,以及对向行驶的车流,保证行车速度和交通安全的长条形交通岛,有时也可在路面上划线来代替分隔岛 (2)安全岛:安全岛供行人过街时避让车辆之用。在宽阔的交通繁忙的街道上(机动车道数大于等于6条,或人行横道长度超过30米),宜在人行横道中央设置安全岛(不少于1m),以保证行人过街安全。 (3)中心岛:中心岛是设在交叉口中央,用来组织左转弯车辆和分隔对向车流的交通岛交通 (4)导流岛:用以指引行车方向,可以组织好交通,减少或消灭冲突点,导流岛还可用于约束车道,使车辆减速转弯,保证行车。
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1.出交叉口的车辆可能产生的交错点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
2.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
(1)交通流在时间上分离。在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或由交通警指挥,使发生冲突的车流从通行时间上错开。(2)交通流在平面上分离。在交叉口内合理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和标线、或增设车道等,引导各方向车流沿一定路径行驶,减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如环形平面交叉可消灭冲突点[2]。
(3)交通流在空间上分离。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通行空间上分开,使其互不干扰。这是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最彻底的办法。
三、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主要有“十”字形,“T”字形及其演变而来的X形、Y形、错位、多路交叉。平面交叉的布置类型: 1.加铺转角式:交叉口用适当半径的圆曲线平顺连接相交道路的路基和路面。
特点:交叉口形式简单,占地少,造价低,设计方便,但行车速度低,通行能力小。适用:交通量小,车速低,转弯车辆少的三、四级公路或地方道路: 也可用于转弯交通量较小的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
2.分道转弯式:通过设置导流岛、划分车道等措施,使单向右转或双向左、右转车流以较大半径分道行驶的平面交叉。
特点:交叉口转弯车辆,尤其是右转弯车辆行驶速度和通行能力都较高。适用:车速较高,转弯车辆较多的一般道路。
3.扩宽路口式: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在交叉口连接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3]。
特点:可减少转弯交通对直行交通的干扰,车速较高,事故率低,通行能力大,但占地多,投资较大。适用:交通量较大、转弯车辆较多的二级公路和城市主干路。设计时主要解决扩宽的车道数,同时也要满足视距和转角曲线半径的要求。
4.环形交叉: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中心岛,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使进入环道的所有车辆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绕岛单向行驶,直至所要去的路口离岛驶出的平面交叉,俗称转盘。
特点:驶入交叉口的各种车辆可连续不断地单向运行,没有停滞,减少了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时间;环道上行车只有分流与合流,消灭了冲突点,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交通组织简便,不需信号管制;对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更为有效。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城区改建困难;增加了车辆绕行:距离,特别是左转弯车辆;一般造价高于其他平面交叉。 适用:多条道路相交,通过交叉口的交通量总数为500~3000辆/小时,左右转弯车辆较多,且地形较平坦的情况。
5.不同交通组织方式交叉口的选择
(1)无信号管制的简单平面交叉口:适用于路口高峰小时车流量在500辆/h以内的道路交叉;(2)有信号交通管制的平面交叉口:适用于高峰小时交通量在800~3000辆/h的干路交叉或干路、支路交叉口;(3)实施分流渠化并配以信号管制的干路交叉口:其高峰小时通过流量可达3000~6000辆/h。(4)环形平面交叉口:适用多路交叉且高峰小时车流量在2700辆/h以内的交叉口。(5)高架桥下的交叉口有其特殊性。
6.无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口交叉口平面布置及设计方法:
(1)平面交叉路线宜采用直线并尽量正交,当必须斜交时,交叉角不宜小于45º ; (2)交叉口内的车道条数及车道宽度应不小于路段数量及宽度; (3)交叉口处的缘石宜做成圆曲线或复曲线,缘石半径应满足规定的的最小半径,对于有非机动车道处的缘石半径不能小于5m。(4)交叉口间距应根据道路网规划、道路等级、性质、计算行车速度、设计交通量及高峰期间最大阻车长度等确定,不宜太短。7.平面交叉口纵断面设计原则: (1)交叉口进口道的纵坡度,宜小于或等于2%,困难情况下应小于或等于3%,但相邻两路段不宜取平坡; (2)桥梁引道处应尽量避免设置平面交叉口; (3)两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坡宜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纵坡度服从于主要道路; (4)交叉口竖向设计标高应与四周建筑物的地坪标高协调;(5)应合理确定变坡点(方法见交叉口竖向设计)
四、交叉口的设计速度
1.交叉口范围直行交通:
设计速度原则上应与路段设计速度相同。
两相交公路的等级或交通量相近时,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设计速度可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路段设计速度的70%。2. 转弯交通:设计速度因分、合流及用地等影响,通常应适当降低,或按变速行驶需要而定。右转弯车道:设计速度不宜大于40km/h;左转弯车道:设计速度不宜大于20km/h。 五、公路平面交叉口的间距要求一、二级公路作为干线公路时,保持足够大的间距,必要时设置立交。一、二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时,宜将路口布置在次要道路上。一、二级公路平交最小间距要符合相关技术规定,三、四级公路平交最小间距不小于150米为宜。
六、平面交叉口设计步骤
1.收集资料2.交叉口方案设计或形式确定3.详细设计(1)确定交通管理方式。(2)确定各部分尺寸。(3)绘制平面设计图。(4)立面设计,计算工程量。(5)编制工程概(预)算。
七、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一)车辆交通组织方法
1.设置专用车道:组织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分道行驶,互不干扰,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作出多种组合的车道劃分。 左转弯车辆的交通组织: (1)设置专用左转车道 (2)实行交通管制 (3)变左转为右转 (图a)
2.组织渠化交通:在车道上划线,或用绿带和交通岛来分隔车流,使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象渠道内的水流那样,沿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的交通组织。
优点:(1)缩小交叉口面积(2)改变交叉角度,使斜交对冲的车流变为直角或锐角交叉(3)限制进入交叉口的车速(4)使交叉口内冲突点分散(5)引导车流向驶入的方向转移(6)设置转弯车辆与交叉车辆的避让部分(7)渠化交通对于解决畸形交通尤为有效3.调整交通组织:采取改变交通路线,限制车辆行驶,控制行驶方向,组织单向交通,以及适当封闭一些主要干道上的支路等措施,简化交叉口交通、提高整个路网通行能力。
(二)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组织
任务:组织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在人行横道上安全通过;使人车分离,减少干扰方法:加宽交叉口转角处人行道宽度;设置人行横道;尽量不将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出入口设在交叉口上;当交通量大且道路较宽时,可在人行横道中间设置安全岛;当交通量大、道路较宽且车速较高时,需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人行横道的设置: (1)位置:人行横道一般布置在交叉口人行道的延续方向后退4-5米的地方。 (2)宽度:一般比路段人行道宽些(4-8米) (3)停车线的位置:应布置在人行横道后至少1米的地方1.行人交通组织方法行人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在人行横道线内安全过街,使人、车分离,干扰最小。
2.非机动车交通组织
(1)在交叉路口,非机动车道通常布置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
(2)在交叉口内,一般车流量下非机动车随机动车按交通规则在右侧行驶,不设分离设施。
(3)车流量较大时,可采用分隔带(或墩)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行驶,减少相互干扰。
(4)当车流量很大,机、非之间干扰严重时,可考虑采用立体非机动车交通组织,并与人行天桥或地道一起考虑。
八、交叉口的视距
(一)视距三角形为了保证交叉口上行车安全,驾驶员在进入交叉口前的一段距离内,应能看到相交道路上的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取措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这段必要的距离应该大于或等于停车视距ST[4]。视距三角形: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 。
(二)识别距离
识别距离:为保证车辆安全顺利通过交叉口,应使驾驶员在交叉口之前的一定距离能识别交叉口的存在及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等,这一距离称为识别距离。1.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对无任何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可采用各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 。2.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对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在车辆正常行驶条件下,识别距离力使驾驶员能看清交通信号和显示内容,能有足够时间制动减速直至停车,但这种制动停车并非急刹车。 3.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
对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一般为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主次关系明确,而且对标志的识别要比对信号容易
参考文献
[1]曲丽敏,卢忠仁.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要点与分析[J].交通标准化,2011,(1):197-199.DOI:10.3869/j.issn.1002-4786.2011.01.011.
[2]刘锐滨.浅析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综合设计[J].城市建设,2011,(14):58-59.
[3]杨宇聪,邓磊.基于状态域的微观交通环岛仿真[J].交通标准化,2010,(9):23-27.DOI:10.3869/j.1002-4786.2010.05.048.
[4]李桂波.居住区道路环形交叉口规划设计方法[J].民营科技,2011,(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