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下政治教学“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奏效的气氛首先取决于教师做些什么以及他怎样做。”自觉创情境始,终含情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探索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 创新教学 创设情境 教学方法
“政治课讲的内容太枯燥”、“不喜欢死记硬背政治概念”、“不喜欢生硬呆板的说教”、“上课时只有老师在讲,课堂静悄悄,太恐怖了”,这是一些学生的心声。确实,政治课的基本理论是抽象而深奥的,如果再从概念到概念,以理论理,就事论事,空泛说教,怎么能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呢?怎么能够学生轻松、愉快地爱学、乐学呢?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有利条件进行诱思探究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自觉创情境,始终含情意
所谓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包括:形象情境,愤悱情境,实验情境,体验情境,迁移情境,尝试情境等。利用新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创设情境导入,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感染力强,会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例如,在讲高二哲学第四课第一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内容时,采用热点导入:播放“香港考察团西部行”视频5分钟,边播放边提出问题:①香港考察团到西部考察的目的是什么?②西部大开发能否成功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在西部发展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视频一播出,立刻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住了,一边欣赏视频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时候,老师展示课题: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这样导入,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时事热点上,勾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接下来,教师通过电脑平台展示系列中西部图片:四川九寨沟、大王宫美景……这些图片强烈冲击学生的视觉,令学生们惊叹。教师随即发问:中西部的旅游资源怎么样?(美)其实,西部不仅旅游资源丰富,矿产等其他资源也很丰富,那么,为什么中西部地区仍旧比较落后?(没有钱开发),那么是不是中央拨一笔钱到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就能发展起来呢?就这样,自然而然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内外因的探究上了。
2、亲自实践,掌握真知
部分政治课的内容较单调枯燥而且抽象,学生学起来觉得兴趣索然和困难。但是,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投入一定的实践中去,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了解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再适当点拨,帮助学生归纳一下,效果会事半功倍。
在教学《储蓄储蓄利国利民》时,我首先布置学生去银行了解储蓄的种类,各种储蓄的利率,并填一份存单,学会计算利率。从银行归来,学生们已经知道了有哪些储蓄种类,各种储蓄的利率,并在填写存单中学会了计算利率。在这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归纳总结,用表格形式展示出来。效果非常之好。对比以往在课室费力地讲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
3、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变注入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
《孟子离娄下》云: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段话告诉我们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的重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务须贯彻“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如果能将时下蓬勃兴起的研究性学习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变注入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则能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了《存款储蓄利国利民》、《债券和商业保险》两个框题以后,老师专门设计了一节研究性学习课,帮助学生综合把握多种投资方式,了解一些社会上的经济现象。
首先,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客观实际,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确定研究的问题:(1)储蓄、债券、保险的含义、类型、原则、作用和作为投资方式的利弊。(2)在储蓄过程中怎样防止不合法的收入流入银行?(3)怎样防止巨额资金非法流出境外?
然后,开展课前调查研究,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分小组(或个人搜集加工处理信息)。将一个班分成五个小组分别到银行、保险公司进行调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在网上下载信息。各小组对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以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的形式反映出来。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就各小组的书面材料共同研究,进一步学习知识。①设问交流。教师和学生提出问题,由对问题有深入了解的同学代表回答,在共同交流中完善课前研究和课堂学习的知识。具体过程是先由一个小组派代表表演了小品《家里来了三个客人》,把主要知识点“储蓄、债券、保险的含义、类型、原则、作用呈现出来。在表演结束后,其他同学提出问题,经过充分的问答交流,同学们的认知更全面、更准确了。②研究讨论。学生就课前设计的问题和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做深入的研究、探讨,在探讨中拓展思路,完善观点,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就课前提出的问题:如何防止不合法的收入流入银行?第四小组同学根据课前调查研究作了回答:我国从2000年4月1日起,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个人储蓄存款实行实名制。这样不但有助于防止腐败和洗钱等犯罪行为的发生,对一些高收入者的纳税行为也是一种约束,还有助于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对于课前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怎样防止巨额资金非法流出境外?第五小组作了回答。由于课本对这个问题没有提及,受社会广泛关注的程度也比较低,所以这个问题引起了热烈的发言。有同学指出,巨额资金非法流出境外,影响国家经济发展,需严厉打击非法钱庄、非法基金等金融机构,有同学指出,防止巨额资金非法流出境外,关键在于追查黑钱的源头,铲除非法金融机构滋生的土壤。……
在课堂探讨研究过程中,部分学生宣讲自己或小组的观点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提出赞同或反驳的理由。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述,使课堂充满自由和谐的气氛。而老师或同学用精当的语言对学生的研究进行总结性、指导性评价,对讨论的问题进行点评,对研究时应当涉及而未涉及的地方进行补充,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研究性学习属于发现式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效果不言而喻。
4、充分运用课堂教具,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如何变教为诱,变学为思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客观条件出发,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以课堂上现成的人、事、物为教具,或随机应变,或借题发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引导学生判断分析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这句话时,一位同学站起来一时语塞,难以判断,笔者随手拿起讲台上的一盒粉笔,说:“你看到它了吗?你感觉到它了吗?”“它存在不存在?”然后我把粉笔藏到身后,问:“刚才的粉笔有没有了?它还存在不存在?”“没有被感知的东西存在不存在?”这样,学生对贝克莱这句话的正确判断自然形成。
新课改 创新教学 创设情境 教学方法
“政治课讲的内容太枯燥”、“不喜欢死记硬背政治概念”、“不喜欢生硬呆板的说教”、“上课时只有老师在讲,课堂静悄悄,太恐怖了”,这是一些学生的心声。确实,政治课的基本理论是抽象而深奥的,如果再从概念到概念,以理论理,就事论事,空泛说教,怎么能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呢?怎么能够学生轻松、愉快地爱学、乐学呢?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有利条件进行诱思探究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自觉创情境,始终含情意
所谓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包括:形象情境,愤悱情境,实验情境,体验情境,迁移情境,尝试情境等。利用新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创设情境导入,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感染力强,会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例如,在讲高二哲学第四课第一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内容时,采用热点导入:播放“香港考察团西部行”视频5分钟,边播放边提出问题:①香港考察团到西部考察的目的是什么?②西部大开发能否成功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在西部发展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视频一播出,立刻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住了,一边欣赏视频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时候,老师展示课题: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这样导入,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时事热点上,勾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接下来,教师通过电脑平台展示系列中西部图片:四川九寨沟、大王宫美景……这些图片强烈冲击学生的视觉,令学生们惊叹。教师随即发问:中西部的旅游资源怎么样?(美)其实,西部不仅旅游资源丰富,矿产等其他资源也很丰富,那么,为什么中西部地区仍旧比较落后?(没有钱开发),那么是不是中央拨一笔钱到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就能发展起来呢?就这样,自然而然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内外因的探究上了。
2、亲自实践,掌握真知
部分政治课的内容较单调枯燥而且抽象,学生学起来觉得兴趣索然和困难。但是,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投入一定的实践中去,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了解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再适当点拨,帮助学生归纳一下,效果会事半功倍。
在教学《储蓄储蓄利国利民》时,我首先布置学生去银行了解储蓄的种类,各种储蓄的利率,并填一份存单,学会计算利率。从银行归来,学生们已经知道了有哪些储蓄种类,各种储蓄的利率,并在填写存单中学会了计算利率。在这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归纳总结,用表格形式展示出来。效果非常之好。对比以往在课室费力地讲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
3、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变注入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
《孟子离娄下》云: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段话告诉我们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的重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务须贯彻“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如果能将时下蓬勃兴起的研究性学习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变注入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则能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了《存款储蓄利国利民》、《债券和商业保险》两个框题以后,老师专门设计了一节研究性学习课,帮助学生综合把握多种投资方式,了解一些社会上的经济现象。
首先,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客观实际,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确定研究的问题:(1)储蓄、债券、保险的含义、类型、原则、作用和作为投资方式的利弊。(2)在储蓄过程中怎样防止不合法的收入流入银行?(3)怎样防止巨额资金非法流出境外?
然后,开展课前调查研究,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分小组(或个人搜集加工处理信息)。将一个班分成五个小组分别到银行、保险公司进行调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在网上下载信息。各小组对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以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的形式反映出来。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就各小组的书面材料共同研究,进一步学习知识。①设问交流。教师和学生提出问题,由对问题有深入了解的同学代表回答,在共同交流中完善课前研究和课堂学习的知识。具体过程是先由一个小组派代表表演了小品《家里来了三个客人》,把主要知识点“储蓄、债券、保险的含义、类型、原则、作用呈现出来。在表演结束后,其他同学提出问题,经过充分的问答交流,同学们的认知更全面、更准确了。②研究讨论。学生就课前设计的问题和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做深入的研究、探讨,在探讨中拓展思路,完善观点,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就课前提出的问题:如何防止不合法的收入流入银行?第四小组同学根据课前调查研究作了回答:我国从2000年4月1日起,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个人储蓄存款实行实名制。这样不但有助于防止腐败和洗钱等犯罪行为的发生,对一些高收入者的纳税行为也是一种约束,还有助于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对于课前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怎样防止巨额资金非法流出境外?第五小组作了回答。由于课本对这个问题没有提及,受社会广泛关注的程度也比较低,所以这个问题引起了热烈的发言。有同学指出,巨额资金非法流出境外,影响国家经济发展,需严厉打击非法钱庄、非法基金等金融机构,有同学指出,防止巨额资金非法流出境外,关键在于追查黑钱的源头,铲除非法金融机构滋生的土壤。……
在课堂探讨研究过程中,部分学生宣讲自己或小组的观点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提出赞同或反驳的理由。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述,使课堂充满自由和谐的气氛。而老师或同学用精当的语言对学生的研究进行总结性、指导性评价,对讨论的问题进行点评,对研究时应当涉及而未涉及的地方进行补充,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研究性学习属于发现式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效果不言而喻。
4、充分运用课堂教具,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如何变教为诱,变学为思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客观条件出发,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以课堂上现成的人、事、物为教具,或随机应变,或借题发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引导学生判断分析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这句话时,一位同学站起来一时语塞,难以判断,笔者随手拿起讲台上的一盒粉笔,说:“你看到它了吗?你感觉到它了吗?”“它存在不存在?”然后我把粉笔藏到身后,问:“刚才的粉笔有没有了?它还存在不存在?”“没有被感知的东西存在不存在?”这样,学生对贝克莱这句话的正确判断自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