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涅斯·妥丽,作为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的节目总监,这次来到乌镇戏剧节的目的,其实是专门来了解中国当代戏剧、了解中国戏剧创作者在思考什么。
《上海戏剧》特别采访到了她,听听见多识广、环游世界看戏的阿涅斯,对乌镇戏剧节、对中国当代戏剧到底作何感想……
上海戏剧: 此次来乌镇戏剧节感受如何?
阿涅斯: 我对乌镇戏剧节的印象非常好。中国当代戏剧比较多样化,就目前看到的几个作品,先不说质量,形式是很多元的,从美学角度而言是从不同方式在切入的。这次有两个戏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茶馆》,一个是《大众力学》。
乌镇戏剧节的观众很年轻,我看到观众席经常坐得很满,而且大多是很年轻的观众,这个我觉得非常好。
上海戏剧: 您提到乌镇戏剧节的观众很年轻,那么法国呢?
阿涅斯: 法国观众比中国观众年纪大,这正是我们所担忧的。我们一直希望吸引年轻人进剧场,因为如果都是年长观众在剧场里面的话,以后怎么办?
在法国,观众大部分是比较成熟的一个年龄层次,而且这些人都是文化修养比较高的,他们很习惯进剧场,这样一批人已经固定下来了。
接管阿维尼翁戏剧节之后,我们就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剧场,特设了给青少年看的剧目,同时和学校沟通带学生来看戏,吸引年轻人。当然在法国,学校是会经常组织学生去看演出,但他们一旦脱离学校进入社会,不一定会自发地进剧场,比如说18岁到25岁年轻人,这就是为什么阿维尼翁戏剧节会有26岁以下观众的优惠政策。
上海戏剧: 在当今这样的网络时代,人们为什么还要走进剧场?
阿涅斯: 对,其实现在这个社会信息量很大,物质高度发达,所有都很快捷。然而,就是因为如此,所以进剧场才更重要!
因为进剧场,你看到的是真实的人,而不是透过屏幕看到的人。
因为进剧场,你感受的这个群体是一个真实的群体,是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的相遇。
大家都同时在剧场里面,身体是存在的,不是透过屏幕出现的,这是一种在场。这种在场是任何其他媒介都不能替代的,而且这种在场在现在这个社会尤为珍贵。在场感,还有创作人、观众和演员的这种相遇很重要。
上海戏剧: 您刚才说在乌镇看到中国戏剧人创作形式多样,那您是否有看到他们的表达呢?
阿涅斯: 我在乌镇看到了表达得特别好的作品,也看到了不太有趣没什么意思的作品。我觉得中国可能跟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一样,就是有的创作者创作的东西就是有表达,而有的就是没有,只有形式。这不是中国戏剧的问题,是世界各地艺术家都会有的问题。
艺术家不应拘泥形式,要敢于创新和探索。
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应当是言之有物的。
我觉得中国与欧洲戏剧人不一样的是,中国创作人可能对传统还是有很多的依恋。我在中国看到很多当代的舞台剧场创作者会受到很强烈的传统影响,比如说我看的是几部作品就是借鉴了很多戏曲元素。
而法国对传统戏剧的依恋不在于形式,而是文本,法国戏剧非常注重文本,但现在怎么用这个文本变得非常自由。这个自由不是说把文本随便弄,而是说以什么样的导演方式来呈现可以很自由。
上海戏剧: 您去过很多国家的戏剧节,在您心中好的戏剧节是怎样的?
阿涅斯: 戏剧节是艺术家們创作,不是管理者的戏剧节。
作为一个戏剧节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艺术家,是作品本身,就是这些作品肯定是要有自己美学特点的,也要有自己的美学思考和美学探索的。作品肯定是要艺术家来创作的,所以这些艺术家一定是要有特点的,而且是有自己创作特色的。
上海戏剧: 作为阿维尼翁戏剧节节目总监,您选戏的标准是什么?
阿涅斯: 首先肯定是作品本身要在艺术上是高水准的,我觉得形式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在表达什么。你表达的那个东西其实是最重要的,当然形式一定要是能够说得过去的。
还有,我希望给观众看到一些不太一样的东西,或者是说这个艺术家本身有一个自己探索的方向,而且在艺术创作上对自己很苛刻。
是否严谨,是否专注,这很重要,从他的作品中都能看出。
我比较看重的是:他的表达方式,他所传达的内容,以及他是否对这个社会有思考。
上海戏剧: 乌镇和阿维尼翁都是小镇,是否在小镇办戏剧节更有优势呢?
阿涅斯: 阿维尼翁确实是一个很小的城市,但当初办戏剧节不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而是为了把戏剧带到巴黎以外的地方,然后就办了70多年,明年就73岁了。
在一个比较小的空间办戏剧节肯定是有一定优势的,观众从一个剧场到另一个剧场比较方便,一天可以看很多戏,对于组织和规划也相对容易些。
在乌镇戏剧节期间,整个小镇就成了一座大剧场,这种感觉很好。
上海戏剧: 72岁的阿维尼翁戏剧节会对6岁的乌镇戏剧节说些什么呢?
阿涅斯: 乌镇戏剧节虽然只有6岁,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希望它能够坚持下去、持续下去,希望100年后它还存在,因为只有一届一届地办下去,才能够发展,祝福它更长久。
《上海戏剧》特别采访到了她,听听见多识广、环游世界看戏的阿涅斯,对乌镇戏剧节、对中国当代戏剧到底作何感想……
上海戏剧: 此次来乌镇戏剧节感受如何?
阿涅斯: 我对乌镇戏剧节的印象非常好。中国当代戏剧比较多样化,就目前看到的几个作品,先不说质量,形式是很多元的,从美学角度而言是从不同方式在切入的。这次有两个戏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茶馆》,一个是《大众力学》。
乌镇戏剧节的观众很年轻,我看到观众席经常坐得很满,而且大多是很年轻的观众,这个我觉得非常好。
上海戏剧: 您提到乌镇戏剧节的观众很年轻,那么法国呢?
阿涅斯: 法国观众比中国观众年纪大,这正是我们所担忧的。我们一直希望吸引年轻人进剧场,因为如果都是年长观众在剧场里面的话,以后怎么办?
在法国,观众大部分是比较成熟的一个年龄层次,而且这些人都是文化修养比较高的,他们很习惯进剧场,这样一批人已经固定下来了。
接管阿维尼翁戏剧节之后,我们就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剧场,特设了给青少年看的剧目,同时和学校沟通带学生来看戏,吸引年轻人。当然在法国,学校是会经常组织学生去看演出,但他们一旦脱离学校进入社会,不一定会自发地进剧场,比如说18岁到25岁年轻人,这就是为什么阿维尼翁戏剧节会有26岁以下观众的优惠政策。
上海戏剧: 在当今这样的网络时代,人们为什么还要走进剧场?
阿涅斯: 对,其实现在这个社会信息量很大,物质高度发达,所有都很快捷。然而,就是因为如此,所以进剧场才更重要!
因为进剧场,你看到的是真实的人,而不是透过屏幕看到的人。
因为进剧场,你感受的这个群体是一个真实的群体,是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的相遇。
大家都同时在剧场里面,身体是存在的,不是透过屏幕出现的,这是一种在场。这种在场是任何其他媒介都不能替代的,而且这种在场在现在这个社会尤为珍贵。在场感,还有创作人、观众和演员的这种相遇很重要。
上海戏剧: 您刚才说在乌镇看到中国戏剧人创作形式多样,那您是否有看到他们的表达呢?
阿涅斯: 我在乌镇看到了表达得特别好的作品,也看到了不太有趣没什么意思的作品。我觉得中国可能跟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一样,就是有的创作者创作的东西就是有表达,而有的就是没有,只有形式。这不是中国戏剧的问题,是世界各地艺术家都会有的问题。
艺术家不应拘泥形式,要敢于创新和探索。
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应当是言之有物的。
我觉得中国与欧洲戏剧人不一样的是,中国创作人可能对传统还是有很多的依恋。我在中国看到很多当代的舞台剧场创作者会受到很强烈的传统影响,比如说我看的是几部作品就是借鉴了很多戏曲元素。
而法国对传统戏剧的依恋不在于形式,而是文本,法国戏剧非常注重文本,但现在怎么用这个文本变得非常自由。这个自由不是说把文本随便弄,而是说以什么样的导演方式来呈现可以很自由。
上海戏剧: 您去过很多国家的戏剧节,在您心中好的戏剧节是怎样的?
阿涅斯: 戏剧节是艺术家們创作,不是管理者的戏剧节。
作为一个戏剧节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艺术家,是作品本身,就是这些作品肯定是要有自己美学特点的,也要有自己的美学思考和美学探索的。作品肯定是要艺术家来创作的,所以这些艺术家一定是要有特点的,而且是有自己创作特色的。
上海戏剧: 作为阿维尼翁戏剧节节目总监,您选戏的标准是什么?
阿涅斯: 首先肯定是作品本身要在艺术上是高水准的,我觉得形式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在表达什么。你表达的那个东西其实是最重要的,当然形式一定要是能够说得过去的。
还有,我希望给观众看到一些不太一样的东西,或者是说这个艺术家本身有一个自己探索的方向,而且在艺术创作上对自己很苛刻。
是否严谨,是否专注,这很重要,从他的作品中都能看出。
我比较看重的是:他的表达方式,他所传达的内容,以及他是否对这个社会有思考。
上海戏剧: 乌镇和阿维尼翁都是小镇,是否在小镇办戏剧节更有优势呢?
阿涅斯: 阿维尼翁确实是一个很小的城市,但当初办戏剧节不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而是为了把戏剧带到巴黎以外的地方,然后就办了70多年,明年就73岁了。
在一个比较小的空间办戏剧节肯定是有一定优势的,观众从一个剧场到另一个剧场比较方便,一天可以看很多戏,对于组织和规划也相对容易些。
在乌镇戏剧节期间,整个小镇就成了一座大剧场,这种感觉很好。
上海戏剧: 72岁的阿维尼翁戏剧节会对6岁的乌镇戏剧节说些什么呢?
阿涅斯: 乌镇戏剧节虽然只有6岁,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希望它能够坚持下去、持续下去,希望100年后它还存在,因为只有一届一届地办下去,才能够发展,祝福它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