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构建的“课前探问──课堂探讨──课后探究”自主互动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属研究性学习的范畴,但它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更不同于接受性学习,它以课内为基础,以课外为拓展,通过整合课内外各种语文资源,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运用科学方法探索求知。这一教学模式遵循优化原则、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全面原则,把“小角度、低起点、广收集、深探究、重过程、求实效”作为教与学实践的策略,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其潜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为教学目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没有得到较大提高,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教师习惯于传授性教学,许多学生习惯于接收性学习,这种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教与学的思维定势限制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本文构建的“课前探问──课堂探讨──课后探究”的自主互动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属研究性学习的范畴,但它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更不同于接受性学习,它以课内为基础,以课外为拓展,通过整合课内外各种语文资源,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运用科学方法探索求知。这一教学模式遵循优化原则、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全面原则,把“小角度、低起点、广收集、深探究、重过程、求实效”作为教与学实践的策略,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其潜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为教学目的。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按照“指导、自学、质疑、讨论、比较、综合”的教学流程来进行。
一、课前探问。课前探问是传统的“预习”的深化。课前,教师印发一份学案,布置讨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并运用查阅书籍、上网等各种手段去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自己新的问题,带着自学收获和新的问题进入课堂学习环节。课前探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运用信息的习惯和能力,体现他们的主体性,实现学生多元化的学习。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主体性学习中逐步形成并内化,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探问中,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自己的兴趣以及自己善用的资源,为进入课堂学习环节做必要的准备。对课文内容的质疑包括字、词、句、段、章、语、修、逻诸方面。另外,老师还要让学生注意那些难读的、难写的、易错的、易混的字词,优美的关键的句段,精巧的结构布局和修辞等,内容越丰富越好。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训练了学生课外信息资料的收集能力,而且锻练了其概括与归纳的能力。学生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记录和整理,自主探求,为课堂中的讨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学生带着思考与探索的头脑走进课堂,能实现课堂上的有效学习。
二、课堂探讨。课堂探讨分为四个层次五个环节。四个层次是:整体粗知──选点读析──扩展迁移──评价运用。五个环节是:读──思──议──习──评。这一步,教师要将课堂学习的目标公布于学生。目标确定的依据是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状况。目标的实施要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教师要把握课堂进度、讨论深度,使学生通过这五个环节完成整体──局部──整体的课堂讨论过程。
课堂探讨的目的是“分享研究、增进理解、获得发展”,它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使得学习资源最大程度地得以分享,而且使学生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学会了表达、倾听、思辩、吸纳以及协作和欣赏等等,为学生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后探究。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老师布置的科学合理的作业,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将知识进一步拓展,使能力进一步增强。作业应强调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鼓励学生在弹性的空间中自由创造,在差异中展示自我的独特性。
图2 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中的学习程序
四、结语。在自主互动三环节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运用了两种教学策略:第一,“低起点、小角度、深探究、求实效”的阅读策略。第二,“广收集、重过程”的语文素养培养策略。课内课外相结合延伸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手臂,这是在大语文观指导下的具体教学方法,即课前重在体验,课堂重在研讨探索,课后重在实践延伸,它实现了语文课真正让学生动起来的目的。尊重学生的选择、以课上带动课下、以课下促进课上的做法,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实现了“因材施教,主体发展,追求教学实效”的教学目标,从而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2]余清臣.研究性学习(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03.
[3]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没有得到较大提高,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教师习惯于传授性教学,许多学生习惯于接收性学习,这种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教与学的思维定势限制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本文构建的“课前探问──课堂探讨──课后探究”的自主互动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属研究性学习的范畴,但它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更不同于接受性学习,它以课内为基础,以课外为拓展,通过整合课内外各种语文资源,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运用科学方法探索求知。这一教学模式遵循优化原则、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全面原则,把“小角度、低起点、广收集、深探究、重过程、求实效”作为教与学实践的策略,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其潜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为教学目的。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按照“指导、自学、质疑、讨论、比较、综合”的教学流程来进行。
一、课前探问。课前探问是传统的“预习”的深化。课前,教师印发一份学案,布置讨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并运用查阅书籍、上网等各种手段去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自己新的问题,带着自学收获和新的问题进入课堂学习环节。课前探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运用信息的习惯和能力,体现他们的主体性,实现学生多元化的学习。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主体性学习中逐步形成并内化,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探问中,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自己的兴趣以及自己善用的资源,为进入课堂学习环节做必要的准备。对课文内容的质疑包括字、词、句、段、章、语、修、逻诸方面。另外,老师还要让学生注意那些难读的、难写的、易错的、易混的字词,优美的关键的句段,精巧的结构布局和修辞等,内容越丰富越好。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训练了学生课外信息资料的收集能力,而且锻练了其概括与归纳的能力。学生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记录和整理,自主探求,为课堂中的讨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学生带着思考与探索的头脑走进课堂,能实现课堂上的有效学习。
二、课堂探讨。课堂探讨分为四个层次五个环节。四个层次是:整体粗知──选点读析──扩展迁移──评价运用。五个环节是:读──思──议──习──评。这一步,教师要将课堂学习的目标公布于学生。目标确定的依据是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状况。目标的实施要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教师要把握课堂进度、讨论深度,使学生通过这五个环节完成整体──局部──整体的课堂讨论过程。
课堂探讨的目的是“分享研究、增进理解、获得发展”,它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使得学习资源最大程度地得以分享,而且使学生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学会了表达、倾听、思辩、吸纳以及协作和欣赏等等,为学生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后探究。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老师布置的科学合理的作业,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将知识进一步拓展,使能力进一步增强。作业应强调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鼓励学生在弹性的空间中自由创造,在差异中展示自我的独特性。
图2 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中的学习程序
四、结语。在自主互动三环节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运用了两种教学策略:第一,“低起点、小角度、深探究、求实效”的阅读策略。第二,“广收集、重过程”的语文素养培养策略。课内课外相结合延伸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手臂,这是在大语文观指导下的具体教学方法,即课前重在体验,课堂重在研讨探索,课后重在实践延伸,它实现了语文课真正让学生动起来的目的。尊重学生的选择、以课上带动课下、以课下促进课上的做法,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实现了“因材施教,主体发展,追求教学实效”的教学目标,从而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2]余清臣.研究性学习(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03.
[3]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