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在公共艺木中的休现

来源 :公共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anjiansh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版画都是架上创作,随着时代发展,版画已不是只展示在客厅或收藏在美术馆里的精英型艺术,它已经随着时代的潮流走入社会生活场景中,以公共艺术的姿态展现在大众面前。
  现代版画为符合时代需求而改变原有形态,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媒介之一。其改变形态的方式有:1、尺幅规格上突破传统。在画幅上打破传统尺度,不限于传统纸张的大小,而是面向大尺度,基本是使用量身定做的专门大型纸张。2、制作方式上突破传统。突破了原来的作坊形式,使用了现代机械工具,如压路车、电钻、电锯、电锤等,媒介材料上包括复合木工板、墙面和各种布料。3、创作方式更加公众化。大都出现在露天的公共场地,注重观众参与,使参与者与作品创作过程发生更直接的互动关系,展示方式也面向大型公众场合。这些版画新特点成为版画介入公共艺术的必要前提。
  《夏季1000张印刷》(1000 Print Summer)是一个例子:这是美国艺术家戴夫·马查切克(Dave Machacek)和他领导的版画工作团队在各地进行的一项版画行为表演。他们雇用了压路车代替版画印刷机功能,打破传统的印刷方式,创造一种新的表演形式活动并展现在不同地方。在项目活动中,作者要求观众直接参与,这使版画更容易接触到广大的社区民众,这种方式为版画领域拓开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元素。在上海,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上海美术家协会等单位发起的“魅力苏州河——中国版画进万家”公共艺术项目中,是利用特制的大型铁滚代替版画印刷机,由社区大众与中小学生参与活动,并印刷成画册,形成很大的公共艺术活动氛围。这两个版画活动都打破了传统版画的表现方式,以互动的公共活动形式传达主题,使版画成为公共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媒介。
  版画作为一种公共环境艺术形式,能使它的传播特点得以有效发挥。它主要出现在人群密集的街道、广场和地铁里,以公开张贴的形式传递当代艺术的信息。如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教授米歇尔·施耐德的版画作品,就以壁画形式出现在维也纳地铁站通道的一侧。作品是由水印木版技法制作后进行纸本印制,然后通过搪瓷转印技术,使整个作品与周边工业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画面中被石头砸出的痕迹显示了力量感以及画家个性化的风格,暗示一种现实中的文化冲突。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也为上海地铁站台创作了以丝网版画技法印制在铜质板材上的壁画作品,这种印刷技术与金属材料代表了现代艺术手法和现代材料的特征,作品内容体现的是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及其对上海的贡献。这种将版画创作实践与公共环境结合起来的现象,不仅体现了版画的功能突破,也体现了当今国际上版画艺术与环境艺术结合的发展趋势。
  另外,与当代艺术、数字与环境艺术结合的版画,正在成为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版画的复制性、快捷性传播优势可以使它的公共传播功能完美实现,由此将版画的语言拓宽到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它的公共性效能。这些版画可以是商业广告招贴——丰富商业广告的表现形式,可以在数码图像泛滥的时代里缓解观众的视觉疲劳:也可以是数字媒体艺术——结合电子科技手段,在电影、动画、插画等方面开辟版画的新天地:还可以是综合性的环境艺术——大到室外建筑墙壁,小到垃圾桶和标志牌等,都可以实现版画艺术与实用艺术的结合。这些都是版画艺术在社会公众生活中的存在方式,随着视觉文化时代中信息传递方式的不断进步,版画必将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效用。
其他文献
再生能源雕塑(Renewable Energy Sculpture)是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水利发电和潮汐等自然动力资源进行艺术创作表现的雕塑类型。  这种雕塑既有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功能,同时又是独特的艺术作品,可谓是集实用性、艺术性和文化性于一身的全新艺术表现形式。再生能源雕塑的创意来自生态未来主义者们的奇思妙想,他们中有莎拉·霍尔(Sarah Hall)、帕特里斯·斯特尔莱斯特(Patrice
期刊
维多莉娅·芙勒(Victoria Fuller,1952-)是美国芝加哥的一位雕塑家、画家、自然科学读物插画家、歌手、作曲家和音乐人。  芙勒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农庄里,这个农庄还是马术中心。她在孩童时代就擅长艺术和音乐,甚至爬树,常常缠着她的哥哥和妹妹。她的父亲是一个摄影师,她的妈妈鼓励她在艺术上追求创新,她也受到同样有创造力的兄弟姐妹的影响。芙勒擅长绘画,自学吉他,很早就开始唱歌和写歌。她
期刊
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是一种土地再开发项目,目的是为了缓和城市用地的紧张。在英国,城市更新又被叫做城市重建(Urban Regeneration),在美国则被称为城市复兴(urbanRevitalizatin)。它兴起于发达国家,20世纪40年代后期较为集中出现。城市更新项目不仅包括商业区迁移、建筑物拆除和人口再安置,还包括政府利用土地征用权将一些私有物产纳入公共建设项
期刊
2018年12月21日,第六届广州三年展“诚如所思:加速的未來”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分展场及公共芭术展同日在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开幕。此次公共艺术展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策划,主题为“共生·未来”、邀请范勃、周力、刘可、方琦、沈烈毅、金江波六位艺术家参展。本次展览是一个关于公共社区的当代艺术计划,融合了当地的湿地自然生态和城市艺术氛围,真正实现让美术馆走出围墙,艺术回归到公众的主动参与中,从而达到艺术与
期刊
前不久,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要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上海已经进入了都市空间微更新时代,从景观园林而言,几年前市中心几个区的绿地增量已经接近零。土地不能增加,空间品质还需要提升,这里面的唯一对策,就是更新。面对无论大小的空间,微更新又是必由之路。微更新,一个微字,有
期刊
帕特里夏·约翰森(Patricia Johanson,1940-)是一位美国艺术家,以为人类和野生动物创造的美丽实用栖息场所的大型艺术项目而闻名。她在自然景观中设计和创作了具有功能性的艺术项目,一方面解决了基础设施和环境的问题,另一方面重新联系起城市居民与自然及该地方的历史。这些项目的设计可追溯到1969年,这使她处于生态艺术的先锋领域。约翰森的作品也被列为大地艺术、环境艺术、特殊场地艺术和园林艺
期刊
阿曼(Arman,1928-2005)是著名的法裔美国艺术家,生于法国尼斯的阿尔芒·费尔南德斯(Armand Fernandez)。阿曼为让绘画保持其自身特点,在油彩或水彩创作中不掺杂任何现成物品,而他最著名的艺术作品是“集合物”(Accumulations)——对批量生产的人工产品进行分拆和重构。  阿曼的父亲安东尼奥·费尔南德斯(Antonio Fernandez)是尼斯的一位古董商,也是一位
期刊
编者按:  本文的插图为著名画家贺友直先生在2008年绘制的《弄堂里的老上海人》,贺老用他擅长的白描手法描绘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石库门房子里的生活场景。他笔下的上海弄堂生活,鲜活地呈现了一个逝去的时代,以及一代人的文化生活记忆。谨以此文纪念2016年仙逝的贺友直先生。  上海的弄堂,在外省人眼里似乎一样的别有洞天,一样的紧凑,一样的拥挤,一样的破败。从窗口伸出来的竹竿,挑起的衣衫是一样的花俏;
期刊
沃尔夫·福斯特尔(Wolf Vostell,1932-1998)是德国画家、雕塑家,被认为是早期的录像艺术、环境/装置艺术、偶发艺术(Happening)和激浪派(Fluxus)的先驱之一。使用模糊手法和抽象拼贴技术是其作品的特点,如在作品中植入固体实物和使用电视机等。  沃尔夫·福斯特尔出生于德国勒沃库森,从1950年起把自己的艺术想法付诸实践。1953年,他在伍珀塔尔的应用艺术学院学习平版印刷
期刊
吉姆·戴恩(Jim DiRe,1935-)是美国波普艺术家,他有时也被认为是新达达运动的参与者。他出生于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先后就读于沃尔纳特谷高中(Walnut Hills High School)和辛辛那提大学,并在1957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大学的美术学士学位。  吉姆·戴恩因为“偶发艺术”(Happenings)而在艺术界初露头角,他与艺术家克拉斯·奥登伯格(Claes Oldenbur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