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与焊接结缘

来源 :科技创新与品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p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过硬勇创新
  在沈阳鼓风机集团,张立从事的是基层技术工作—压缩机焊接。作为压缩机的心脏,对叶轮的精准焊接更具重要性和挑战性。由于结构、焊接应力的复杂性,压缩机窄流道焊接叶轮的焊接收缩量控制,一直是困扰公司的技术难题。
  2004年,历经多道工序制作出的叶轮流道宽度出现1~2毫米的偏差。几十年的制造经验表明:这样的偏差意味着用这样的叶轮生产出的压缩机在动力、性能甚至安全方面都会受到严重干扰,压缩机产品品质更是难以提升。于是,解决这个问题成为了张立这些技术人员主要的攻关目标。
  据张立回忆,当时,公司里出现了两种意见:一是先按照工程进度交差,在以后的生产中再逐步解决问题;二是把叶轮割开,分析误差原因,彻底解决问题。
  站在讨论现场的张立感到非常纠结,压缩机行业一般都是单个产品生产,每一个产品都是一道道工序中磨出来的,而且一个叶轮价值三四十万,就这么割开既心疼又自责。但另一方面,如果不彻底解决,将来还有可能产生偏差而影响整个压缩机的品质。
  值得庆幸的是,公司最终决定割开叶轮,分析偏差原因,彻底解决问题。
  由于对这个问题有过两年的研究基础,张立在2005年立项的“讲、比”项目—“压缩机窄流道叶轮焊接技术研究”中,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终于在自身过硬的技术基础上,将窄流道压缩机开槽焊叶轮的整个流道变形量控制精度由毫米级提高了近一个数量级,即微米级,获技术发明专利。随后,该成果在全公司叶轮制造中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此时,张立感受到的是技术突破的无比幸福与喜悦,也更加坚定了他坚持技术创新的理念与实践。
  踏实工作出成绩
  爱厂如家,不计较个人得失是公司对他的评价之一。
  张立每年参加企业重大项目的科研及攻关工作,他多次承担公司重大、重点产品的项目方案论证、技术攻关和焊接工艺审核工作。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敢于主动尝试各种新方法、新思路去解决问题,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勇敢的精神勇挑重担,并把新的思路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不放弃,不固守成规。问题解决后,他还会热心地将总结出的方法经验传授给其他同事。
  在面对一些复杂、棘手的技术难题时,他总是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在超高压容器试制的关键时期,为解决焊接热影响区硬化层的问题,他曾连续工作48小时不离开生产试验现场,和同事们一起努力工作,终于攻克了难关。正是凭着这样的工作作风,多次解决重大生产难题、技术关键,获得公司领导、同事们的称赞,成为我国压缩机新产品焊接试验、研制、开发的领头人。
  沈阳鼓风机厂在国际上的合作有很多,与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技术人员也有很多交流机会。在这些外国专家眼里,张立对技术方面的观点一般都“说话好使”,这也让他感到非常自豪。
  近年来,张立共完成30多个“讲、比”项目,如:压缩机窄流道开槽焊叶轮焊接变形控制技术开发与应用;乙烯用焊接材料开发与实验;-115℃低温材料焊接试验与研究;大型风机多元微合金高强度钢焊接试验;9%Ni钢焊接铁素体焊接材料开发与试验;25Cr2Ni3Mo焊接失效与分析;铜及铜合金与碳素钢焊接试验;奥氏体不锈钢焊接试验;08Cr2AlMo耐蚀材料焊接试验;硬质合金钎焊研究;压缩机窄流道叶轮焊接技术研究;离心压缩机宽槽开槽焊实验;BCL筒型机壳焊接试验;大型风机叶轮气体保护焊焊接应用;X3CrNiMo134材料焊接试验;二元制冷压缩机制造技术转化与开发;MAG焊在压力容器中的应用研究;三元叶轮开槽焊焊接试验;520B、KMN、X12Cr13等压缩机叶轮用材料的焊接试验;提高压力容器焊接生产效率试验及应用; INCONEL718高温镍基合金焊接试验及应用;热丝钨极氩弧焊焊接方法开发与试验;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用压缩机焊接及热处理可靠性研究;新型膨胀机外挂闭式透平叶轮焊接试制;大型压缩机焊接机壳试制等。
  工作中总会有困难,有困难终归要解决。在扎扎实实的工作中,张立给自己的评价是:喜欢挑战,但却波澜不惊;享受成功,却静若止水。
  良好氛围助成功
  说起工作成绩,张立认为,离不开公司开展“讲、比”活动所形成的推动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近80年历史的国有大一类企业,是以提供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为主导产品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中国机械工业500强企业。多年来,公司科协坚持在创新实践中不断优化“讲、比”活动,务实、求新,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2008至2011年,公司每年有1100多人申报“讲、比”项目,占科技人员总数的73%;每年科协组织完成的“讲、比”项目,占公司当年科研项目的40%。2004年以来,公司连续被省、市科协评为“讲、比”活动先进集体,2005年和2008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讲、比”活动先进集体。
  科学技术唯有转化为商品,进入生产领域,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样,“讲、比”活动必须融入生产实际,才能显示出它的生命价值。公司在开展“讲、比”竞赛活动中,不仅注重制度的建设,而且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上也注重它的延伸和发展,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更多的施展才华的舞台,把“讲、比”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公司科协每年还根据公司科研和生产的需求,开展单项竞赛,拓展“讲、比”竞赛范围,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2006年,针对设计部2005年改图单急剧增多的情况,公司科协配合机关一科协分会在设计部开展了“一次干好设计竞赛榜”活动。依据办公自动化考核,2006年1~11月改图单比2005年同期下降34.4%。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力地鼓励设计人员在产品设计中做到一次成功,减少因工作责任心不强造成的改图单数量,进一步提高了设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事业心,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2007年,配合工艺部、机关二科协分会,开展“ 新设备、新工艺开发与应用和工艺改进”竞赛活动。鼓励工艺人员围绕技改引进的新设备,消化、开发,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尽快发挥设备效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2010年,在全体科技人员及科协会员中开展“一次干好技术服务明星”竞赛评比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其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保证工作一次干好,一切为生产服务,提高了技术服务态度和质量。通过这些竞赛,启迪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的创新思维,为企业培育了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张立认为,“讲、比”竞赛活动为科技人员搭建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科技人员通过立项启迪思维,开动脑筋,项目完成后,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励科技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技术难题,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走上成才之路。而他自己,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找到了自身的着力点,不断焊接着自己人生的各种经历与辉煌,实践着一个基层科技工作者的技术创新梦想。
  张立,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艺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优秀焊接专家。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压缩机焊接技术研究、新产品试制、焊接技术问题解决等工作,并积极投身公司“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0年,张立被评为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科技标兵。
其他文献
为探讨甘利欣联合胸腺肽对HBV相关肾炎的治疗作用,应用甘利欣(10~40)ml联合胸腺肽(5~20)mg治疗3个月,前后对比其24小时尿蛋白定量、β2-MG、ALT、AST、TBil的变化,发现5个指标前后对比
目的探讨合理化的临床护理路径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生活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2 年5 月-2013 年6 月在我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晚期NSCLC 患者160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的表达与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关系.我们对23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采用child-Pugh分级方法进行肝功能分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铁二院),原名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现隶属于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是由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命名的创新型企业。依靠优良的创新传统,中铁二院先后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优秀软件等奖项500余项。根据战略规划要求,中铁二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十一五”以来,每年下达科研攻关项目200余项,科研经费上亿元。  
活动性肝炎肝硬化除陈旧的病变外,还不断有新的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肝组织纤维化,长期发展下去,肝硬化的范围更加广泛,预后不佳。我们用拉米夫定治疗有乙肝病毒复制的活动性肝
肝脏是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具有生物转化功能。当肠黏膜屏障破坏、外源性毒素入侵时,肝生物转化作用减弱,肝脏受损严重。内毒素在对肝脏形成病理性损伤的同时,也伴随肝脏的自身抗
LED可见光通信无需频谱使用许可证,能很好地解决当前全球无线频谱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而且它的覆盖范围相当广泛,有LED的地方将来就会有通信
首先,治污要治源,而从源头治污就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我国是燃煤大国,寻找替代煤炭的新能源刻不容缓。核能其实是一种清洁能源,只要使用得当,做好保障系统,今后很有可能成为替代煤的一种比较重要的能源。其次,防控污染问题离不开减排。引起大气污染最主要的就是尾气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所以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对于减排能起到关键性
<正>~~
期刊
人民对于医疗日趋增长的需求和我国政府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我国医改的大政方针应立足于低水平,广覆盖。医改,关系国计民生。三年过去,两会对医改的热议一直没有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