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传统教学法还是现代教学论,都把课堂提问(包括口头提问、书面设问和自学思考提纲)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数学课堂提问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提问的作用和目的
总起来讲,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求识欲望,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认识过程;可以引导、指示学生思考的起点、方向、方法及目的,可以及时检查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与智能所达到的水平;可以使学生有序地去寻求,探讨知识形成,全面深刻地揭示出知识的本质属性和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二、提问的类型
(1)引趣激疑性提问。这类问题一般是在学习新课的开始或教学层次、教学内容的转换、递进之际提出,一般不要求学生马上回答。它常用具有激疑性质的语言(或辅之以图形、算式、实例等)或巧布“迷阵”,故意丢“包袱”、设“悬念”,以便使学生产生惊奇和疑问。如在第五册教乘法分配律时,上课开始教师可先发给学生写着102*43、(800+8)*125、9*37+9*63等一组板签,让他们把各自计算的结果写在背面上,然后再让学生出示同类题目老师口算作答,这时,学生会感到惊奇、钦佩,教师再及时设问激疑。
(2)回忆联想性提问。这类提问一般在新授课前的复习环节或在新授过程中出现与旧知识相似、相近、相关容易混淆的新知识时提出。如在第五册学习三位数乘法时,上课开始先让学生板演两位数乘法,然后提问: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刚是什么?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时,得数的末位为什么要和乘数的十位对齐?这样,就可使学生在真正理解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3)自觉探求性提问。这类提问一般在新授刘内或练习课内提出。大致有以下三种。①定向探求:所提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是为学生抽象概括结论、阐述道理或说明过程而设计的。通过问题的解决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②发散探求:所提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的途径是非唯一的,这种提问能激发学生别出心裁的创新精神。它常用在应用题的自编、改编、一题多部、一题多解和式题的简算、速算以及组合图形的求积等问题上。③聚合探求:它是针对发散探求提出来的。当学生从不同角度、起点和方向思考并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后,通过这种提问使学生从中筛选出最佳思考解答方案来。
(4)反馈强化性提问。这类问题一般是在新授课后的课堂练习环节提出,通过问题的回答使教师能及时回收到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变换教学内容和形式,从而达到及时纠错纠偏、强化知识和思维方法等目的。
(5)深化浓缩性提问。这类问题一般是在练习课或复习课内提出。所提问题的内容一般应遵循由单一型到综合型、由基本型到发展引申型、由知识技能型到能力智力型的原则。复习课设计的问题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和作用:①引起看书或讨论回顾;②浓缩简化,揭示本质,即:能使学生简明扼要地整理出单元或章节各知识的形发展过程,揭示出各种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使之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③训练思维,掌握学法,提高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促使学生灵活处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提问的内容与艺术
(1)提问要有针对性。能针对学习新知必备的已有知识和技能而问,针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转折点、引申处和异同点而问,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而问,针对揭示知识的规律和本质属性的“点睛”之处而问。
(2)提问要有目的性。每次提问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由什么样的学生或谁来回答,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要达到的标准等都应做到心中有数。
(3)问题要有代表性。如在第三册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可先检查复习5的乘法口诀,然后提问:在5的乘法口诀中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最后的数又表示什么意思?谁能根据刚才的回答写出6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来?这样的问题就最能体现同类事物的典型牲,进而使学生搞清口诀的来源并会用这种规律类推出6及至9的所有口诀。
(4)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如第五册第112页例4:一个商店运进4箱热水瓶,每箱是12个。每个热水瓶卖6元,一共可卖多少元?题中的三个条件既有递进关系又有并列关系,若用分析法分析,既不好提中间问题又容易遗漏另外的解法。因此,在学生产生愤悱之时可及时设问:题中的哪些条件可以分别建立直接联系?各能提出什么中间问题?你能根据每个中间问题解答本题吗?
(5)问题的内涵尽量具有多向性和选择性。其一,同一问题有不同结论和答案;其二,所提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但,它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用不同方法解决。
(6)系列问题要有连贯性和递进性,既要按照知识本身的规律又要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设计。
(7)问与答之间要有“落差”性,即教师应当先提出问题,稍停后再指名回答。其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能在这个“时间着”内去动脑思考,积极参与认识活动。
(8)提问要有激励性。对于性格内向和胆小怯场不肯发言的学生不能使其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要鼓励他们逐步培养其“自我意识”和大胆泼辣、勇敢顽强的性格。对于反应迟缓、表达能力差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授之以渔”,使其逐步掌握学习、思维的方法。对于课堂收尾作结的提问要有收有展,收中寓展,结而不终,给学生造成一种思前者如“历历在目”,想后者宛若磁石吸铁,欲罢不能。目前数学教学中最薄弱的正是数学的反思性学习这一环节,而它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反思情境,提供反思策略,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只有学生学会反思、体验数学新概念的提出、形成、发展过程,才能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体验探究数学问题的整个思维过程。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创造性的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提问的作用和目的
总起来讲,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求识欲望,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认识过程;可以引导、指示学生思考的起点、方向、方法及目的,可以及时检查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与智能所达到的水平;可以使学生有序地去寻求,探讨知识形成,全面深刻地揭示出知识的本质属性和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二、提问的类型
(1)引趣激疑性提问。这类问题一般是在学习新课的开始或教学层次、教学内容的转换、递进之际提出,一般不要求学生马上回答。它常用具有激疑性质的语言(或辅之以图形、算式、实例等)或巧布“迷阵”,故意丢“包袱”、设“悬念”,以便使学生产生惊奇和疑问。如在第五册教乘法分配律时,上课开始教师可先发给学生写着102*43、(800+8)*125、9*37+9*63等一组板签,让他们把各自计算的结果写在背面上,然后再让学生出示同类题目老师口算作答,这时,学生会感到惊奇、钦佩,教师再及时设问激疑。
(2)回忆联想性提问。这类提问一般在新授课前的复习环节或在新授过程中出现与旧知识相似、相近、相关容易混淆的新知识时提出。如在第五册学习三位数乘法时,上课开始先让学生板演两位数乘法,然后提问: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刚是什么?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时,得数的末位为什么要和乘数的十位对齐?这样,就可使学生在真正理解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3)自觉探求性提问。这类提问一般在新授刘内或练习课内提出。大致有以下三种。①定向探求:所提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是为学生抽象概括结论、阐述道理或说明过程而设计的。通过问题的解决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②发散探求:所提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的途径是非唯一的,这种提问能激发学生别出心裁的创新精神。它常用在应用题的自编、改编、一题多部、一题多解和式题的简算、速算以及组合图形的求积等问题上。③聚合探求:它是针对发散探求提出来的。当学生从不同角度、起点和方向思考并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后,通过这种提问使学生从中筛选出最佳思考解答方案来。
(4)反馈强化性提问。这类问题一般是在新授课后的课堂练习环节提出,通过问题的回答使教师能及时回收到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变换教学内容和形式,从而达到及时纠错纠偏、强化知识和思维方法等目的。
(5)深化浓缩性提问。这类问题一般是在练习课或复习课内提出。所提问题的内容一般应遵循由单一型到综合型、由基本型到发展引申型、由知识技能型到能力智力型的原则。复习课设计的问题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和作用:①引起看书或讨论回顾;②浓缩简化,揭示本质,即:能使学生简明扼要地整理出单元或章节各知识的形发展过程,揭示出各种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使之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③训练思维,掌握学法,提高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促使学生灵活处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提问的内容与艺术
(1)提问要有针对性。能针对学习新知必备的已有知识和技能而问,针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转折点、引申处和异同点而问,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而问,针对揭示知识的规律和本质属性的“点睛”之处而问。
(2)提问要有目的性。每次提问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由什么样的学生或谁来回答,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要达到的标准等都应做到心中有数。
(3)问题要有代表性。如在第三册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可先检查复习5的乘法口诀,然后提问:在5的乘法口诀中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最后的数又表示什么意思?谁能根据刚才的回答写出6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来?这样的问题就最能体现同类事物的典型牲,进而使学生搞清口诀的来源并会用这种规律类推出6及至9的所有口诀。
(4)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如第五册第112页例4:一个商店运进4箱热水瓶,每箱是12个。每个热水瓶卖6元,一共可卖多少元?题中的三个条件既有递进关系又有并列关系,若用分析法分析,既不好提中间问题又容易遗漏另外的解法。因此,在学生产生愤悱之时可及时设问:题中的哪些条件可以分别建立直接联系?各能提出什么中间问题?你能根据每个中间问题解答本题吗?
(5)问题的内涵尽量具有多向性和选择性。其一,同一问题有不同结论和答案;其二,所提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但,它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用不同方法解决。
(6)系列问题要有连贯性和递进性,既要按照知识本身的规律又要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设计。
(7)问与答之间要有“落差”性,即教师应当先提出问题,稍停后再指名回答。其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能在这个“时间着”内去动脑思考,积极参与认识活动。
(8)提问要有激励性。对于性格内向和胆小怯场不肯发言的学生不能使其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要鼓励他们逐步培养其“自我意识”和大胆泼辣、勇敢顽强的性格。对于反应迟缓、表达能力差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授之以渔”,使其逐步掌握学习、思维的方法。对于课堂收尾作结的提问要有收有展,收中寓展,结而不终,给学生造成一种思前者如“历历在目”,想后者宛若磁石吸铁,欲罢不能。目前数学教学中最薄弱的正是数学的反思性学习这一环节,而它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反思情境,提供反思策略,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只有学生学会反思、体验数学新概念的提出、形成、发展过程,才能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体验探究数学问题的整个思维过程。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创造性的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