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西南地区某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tao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尤其对于西南地区这样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来说,探讨其经济发展战略更是意义重大。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该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为该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区域经济 西南地区 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绪论
  (一)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的原则。
  中外各国或地区的经验证明,任何区域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本地的资源优势,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非自然资源两种。自然资源是指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气候资源、草原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特点有明显的地域性,一般不能流动,即使个别虽可流动,但范围有限,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它在地城分布上的状态。因此,自然资源是特殊的生产要素,对专业化和劳动力地域分工将产生很大影响。非自然资源泛指劳动力、资金、技术、教育、文化、管理能力、人才,其主要特点可以流动,且流动性较大,因而非自然资源在任何区城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非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对劳动力地域分工具有深刻形响。
  资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街性,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该市自然资源丰富,交通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比以前相对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劳动力价格比沿海发达地区约低30—40%,这是欠发达地区的一大优势。目前该市劳工在市外人员近25万人,其中在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外省的劳工达20万人。劳动力成本低是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导入器。因此,可以借助各种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的发展只有立足当地资源和地缘优势,才能使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一点对于经济后发地区尤为重要。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原则。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是指一、二、三产业之间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相互配合,密切联系,不断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使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互相渗透,重新组合,使生产力各要素合理配置,在动态运行中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以最佳的整体功能去实现区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应该体现:
  1、层次性 。一般是指县市的产业结构是全国和省级范围产业结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例如,在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农村产业结构主要是指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结构。承受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产业逐步发展,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要求农村经济服务体系配套服务,从而使第三产业随之发展,最后形成三次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2、整体功能性。区城三次产业是区域产业结构的子系统,它们既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只有在区域范围内各生产要素按经济合理的原则优化组合,最终实现生产要素在三次产业之间的最佳配置,才能取得最大的整体效益。
  3、共同目标性。区域三次产业共同构成区域(县、市)产业结构.它们的共同目标是取得最大的区域经济效益。
  4、环境适应性。区域三次产业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二、该市优势产业选择
  该市区域经济发展中主导产业的选择,从战略上定位于旅游业已是政府与民众的共识。但仅仅以“区域资源优势”作支撑,对于主导产业的确立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都是极为不够的。丰富和深化旅游业与该区域经济社会关系的认识,对于发展战略的政策支持、企业家的产业选择等层面的操作其意义非同小可。
  第一,一般来说,区域主导产业是建立在区域优势资源或有利条件基础上的。该市将旅游业定为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首先是符合“区域优势资源”的前提性规定。
  第二,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上向与下向的产业链式结构容易形成,从而能起到经济活动自组织的杠杆作用。
  第三,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可突破西南地区对东部长期形成的“双重利润损失”格局,实现区际关系上资源互补、利润共享等新的平衡。
  第四,从产业投资上看,由于现代旅游业凭借和赖以存在的资源,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历史人文资源都是独特且不可再生的,当社会发展到达人类消费趋势指向高生活质量阶段时,具有投资实力的经济组织其投资指向也会自动调整。因此,旅游业的产业禀性昭示着在具体的历史前提下,谁先占有了不可再生且独特的旅游资源,谁就会在最终的市场收益上取得“马太效应”的上位优势。
  因此,该市的旅游资源虽深藏深山,潜居郊野,但开发资源的产业组织向国际化、集团化、中介代理组织的强化三方面转变的必然性,将打破区域原有的投资格局,重组开发结构四。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加入WT0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机遇下,该市区域经济中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招商引资等整合投资的新机制形成将指日可待。
  三、该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措施
  (一)实施农业稳市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把农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农村繁荣纳入全社会进步中统筹规划,把农民增收纳入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安排,围绕帮助困难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的总体要求,建设城乡—体相互推动的体制和机制。深入实施科技户示范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推广普及良种良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每年粮食产量稳定在30万吨以上。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不断提高畜牧业在—产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烤烟、油菜等优势农作物,积极发展辣椒、马铃薯、蔬菜、经果、茶叶、花卉等特色作物,加快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按照“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的思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开拓农业增产增效增收的空间。抓好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鼓励企业从事农业领域的开发,大力发展农产品和畜产品加工业,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以水利、交通、教育、卫生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民主管理进程,着力解决农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四大突出问题,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把有组织的劳务培训和输出作为战略产业来抓,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输出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把劳动力资源转化为劳动力优势,拓展农民收入空间。
  1、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培育中国食品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的目标是产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该市要结合自身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十一五”初,市经贸委提出的四个工业园区和市发改委提出的打造工业园区的初步思路是比较切合实际的。之所以要大力培育中国食品示范基地(基地规模面积1万亩,产业规模为30亿元)。一是该市以绿色食品、串酱菜两味品等一批农业产业品牌已经产生市场示范效应;二是该市有可能借助全国六大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的金字招牌,成为西南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典范。
  三次产业都应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化道路。产业化经济模式是科学发展观在该发展实践中的第一抓手。四个园区和旅游商品的量化生产,比较适合该市“十一五”经济发展的实际。虽然这些产业规划近期还没有大的实质性效果,有些制约发展的因素还存在,如土地问题有待于解决,园区项目规划和建设还属初级阶段(仅四个工业园区总体投资规模为335亿元,加上五个旅游商品基地所产生的15亿元产业规模,为350亿元)区域产业分布和规模效应在短期内不可能满载扬帆。但该市的产业方向应该是朝着这个与而推进,解放思想至少不能在先期规划上畏首畏尾。除此之外,要大力发展非公经济,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工业园区,政府要为非公有企业在融资等各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大力实施科技兴农。要结合目前开展的测土配方、科技入户等示范工程的开展,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高良种到位率和良法普及率,提高农机化水平,加快绿色农业发展。
  3、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要通过不断探索创新,逐步使畜牧业由分散型向规模型、由粗放型向科技型、由传统型向效益型转变,加快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二)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1、打历史文化旅游城市这张牌。省委、省政府提出该市要打历史文化旅游城市这张牌。这样的基本定位应该是一个大区域科学统筹的定位。因此,该市应相对限制重化工产业、煤炭洗选业、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招商引资方面向清洁节能行业倾斜,这不仅仅是环境对生态立市资源培植的需要,同时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行政理念。避开相近资源支撑下的近距离产业竞争,寻求其地制宜的其他产业模式。目前,比较切合实际的做法是,以工业园区为平台走产业化道路。一是对云南而言,需要该市突出发展旅游产业;二是该市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各种条件。
  2、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完成该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做好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围绕构建泛丽江大旅游圈,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包装力度,提升旅游产品档次,促进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抓好自然风光游、民族风情游、历史文化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发展。精心设计、合理编排,重点推出一批二日游、三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做好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工作。推进旅游与会展、体育、科考等相结合,丰富和拓展旅游内涵。
   3、增强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按照国际化、精品化、多元化、现代化、人性化的要求,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抓紧规划建设一批等级较高的旅游公路和景区连接线,提高进入景区的通达深度和便捷度、舒适度;加快规划建设旅游商品一条街、特色小吃一条街、旅游车站和游客服务中心;着力加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四、结论
  本文以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的原则、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原则为理论依据和出发点,总结分析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过程和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基石、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发展战略,为政府部门制定经济发展方针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作者:李晓薇,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的研究;王继鸿,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新华社,2002.
  [2] 吴殿廷.区域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3.
  [3]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
  [4] 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2002.
  [5] 叶依广.区域经济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6] 张金锁.区域经济学.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7] 赫尔西曼,经济发展的战略.商务印书馆,1982.
  [8] 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9] 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0]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不同于传统“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方式,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试图用全新的南南合作模式,与沿路国家一起分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明天。WTO带来的冲击与机遇,
光阴荏苒,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中韩建交已近十载,值得回忆的精彩片断很多。 当我把追忆的时间定格在1988年9月的金秋时节,我们在汉城半个多月的日日夜夜,相遇的那些陌生而
期刊
它是警队里的大明星,5年来连立战功.它有个霸气的名字 ——猎豹,光听名字就霸气外露.其实,它是一条纯种德国牧羊犬,现服役于保康县公安局刑警大队.rn5月2日,保康县公安局警犬
期刊
一、经济行为的本性——以个别性交易为范例——的分析 经济活动是行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活动。为实现自身利益一定程度上又必须同时满足他人利益才能实现。经济活动
摘 要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统计数据显示,房地产业每年对GDP的贡献率为1%到2%。我国的房地产业自1998年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多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对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就针对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业 住房价格 结构性矛盾  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
本文首先分析了冷战两极格局下的区域主义与冷战后多极化趋势下的新区域主义的成因与特点,并分别列举了对两者的研究有所启发且产生于同一时期的部分相关理论。接着,分析了中
随着我国劳动保护用品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统帐结合”模式的探索和统一、覆盖面的逐步扩大、社会化管理程度的不断提高,劳动保护用品管理工作已由“粗放管理”转向“精深管
期刊
引言:社会人类学注重田野,用纪录片的形式直接拍摄事件研究之,这一方法在欧洲始于20世纪60年代。摄影行为在社会学中可以说是一种形式介入,介入分本位和他位:记录是本位的,记录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