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不心安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我一辈子都记得,“吃得亏、受得气就有好日子过”,她用一辈子诠释着这句话的真谛。
  我的母亲是一个“嫂娘”,所谓“嫂娘”就是既当嫂子也当娘。当年,爷爷病重,按照农村里流行的“冲喜”习俗,母亲18岁时与父亲结婚,婚后第三天,爷爷就去世了。随后,奶奶改嫁他乡,留下家中三个还未成年的叔叔,后来家中又陆续添了我的五个哥哥姐姐,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这么多口人几乎都是母亲带大的。赤裸裸的生活教会了母亲容忍谦让的美好品质。
  我始终忘不了1984年我高考结束后的一件事,那一次我把母亲都弄哭了。那时,我们家住在长沙县的农村里,当时农村做衣服都是请外面的裁缝上门,记得那天我家好不容易请了一个裁缝上门做了七八条新裤子,但是当我从外面回来后,却没有看到一条。
  原来,裤子做完后,一个邻居到我家窜门,连连称赞这裤子做得极好,母亲看出她对新裤子的喜爱与渴望,就表示可以送给她,没想到的是她一口气把七八条裤子全部拿了回家。顾念到这家人日子过得清苦,没有钱做新裤子,母亲什么也没说,看着她欢天喜地地带着裤子出了门。
  那段时间,我正处于等待高考成绩公布的焦虑中,知道这件事情后,忍不住地和母亲吵了一架。“一条不剩地拿走,你是不是太大方了!”“怎么会有这么不通情理的邻居!”言语里,我刺激着母亲,发泄我的不满与郁闷。面对女儿的不解、生活的困顿与内心深处的善良与软弱,母亲在我的吵闹声中哭了,眼泪顺着她上了皱纹的眼角流下来,大颗大颗地落在她手头上正在做的绣花上,染湿了好大一片。我呆了一下,然后屋子里就安静下来了,只有墙上的时钟滴答滴答地走。
  自此,母亲的善良和忍耐深深烙在了我的心头。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长沙发大水,很多农田、房屋都受了灾,我家也未能幸免于难,看着家中这么多嗷嗷待哺的嘴巴,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母亲叹了一口气,捧着一只碗,加入了前往长沙城区的讨饭队伍,来到了长沙市以前的轮渡码头,如今这里往北走一点就是万达广场。
  母亲是个聪明智慧的女人,她没有像其他乞讨者一样,只是跪下来低头看着眼前的破碗,等待着别人的施舍。母亲注意到码头上来往卸货的船只,有的船上卸下来的是一筐一筐的新鲜鱼,她看见了就帮着别人把鱼筐背到岸上。或许别人可以便宜一点将鱼买给她?或许是作为报酬直接送给她?母亲没想太多,她像男人一样,将装鱼的竹筐的麻绳深深勒进肩头。最后,别人给了母亲两条鱼,母亲甭提有多高兴。
  后来,我们家开始种辣椒、西瓜等各式各样的经济作物,在父母的智慧、勤勉和打拼下,我们家的家境渐渐有了起色,成为了八十年代少有的万元户,建起了新房子,开了一个杂货店。
  在当时的农村里有这样一群人,因为生病没有及时治疗,导致神经失常而成为人们眼里的“疯子”“精神病”,但是母亲对这一群人却很好。“男疯子”来杂货店,母亲就给他几根烟,“女疯子”来了就给她一杯茶或者一个饼子,有的时候店里丢了一个花瓶什么的,母亲也不计较,拿去了就拿去了吧。久而久之,这群“疯子”甚至养成了定期来我们家杂货店的习惯。
  母亲非但不嫌弃他们,有的时候“疯子”们很久不来了,母亲甚至会有点想念他们。母亲的善良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
  现在的我看不得别人不好,看到别人有问题有困难,我没有办法做到视而不见,可能这一切的源头就是从母亲的善良开始的。
  最开始的“善”可能就是分享,后来是偶尔行动,去福利院看望孩子和老人或者去贫困家庭给需要帮助的家庭以帮助。再到后来加入妇联、加入政协,有资源、机会和平台和大家一起去做,“善”似乎就慢慢地成為了一种习惯。从关注留守儿童全面快乐成长到关注贫困妇女家庭教育、就业再到关注家庭妇女重要健康周期……这些年来,妇联始终尽己所能地关注着这个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群,而我也有幸参与其中。
  最为关键的还是行动,善不是语言,善是行动,母亲的慷慨给予、承担与付出、那些发自内心深处的纯真善意都是行动而非语言,没有行动的“善”是更为可怕的“伪善”,如此理念催逼着我对每一个善念负责。
  有人说,善是一种天性,但是我认为善不仅是一种天性,更需要后天的激发和培养,母亲的善遗传给了我吗?但是我确乎是亲眼看见母亲的种种善行了,后来我在妇联的工作又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很多需要帮助的妇女和儿童,见到了母亲之外更多散发“善”的能量的人,正是他们的善行善举感动着我一路前行。
其他文献
有人说,人这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多少人倾尽一生的时光与精力,也没有做好一件事。然而,在丰产路街道辖区,有这么一位女士,二十年来始终如一为辖区群众奉献爱心、为老人坚守孝道,用自己坚持不懈的行动践行着情与义的担当、孝与爱的融合。她的爱心善举,她的坚持坚守,感动了身边人,影响带动了很多人像她一样为群众、为社会奉献爱心,让爱的火种生生不息、星火燎原般传递下去。  这位女士
期刊
赵申成,男,汉族,41岁,高中学历。自2015年开始学习传承德孝文化以来,作为一名志愿者,他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他一心扑在事业上,乐于奉献,使清河镇志愿者服务活动从无到有。无论大事小事,赵申成都尽心尽力,2015年至2019年他连续五年获得了“方城县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此外,他还荣获了2019年方城县清河镇新时代先模人物代表、2020年方城县“三城联创”先进个人等奖项。赵申成凭借
期刊
他,一名普通工人,却拥有多重耀眼身份:全国劳动模范、十九大党代表、洛阳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  他,一个高中肄业生,却屡次摘取行业桂冠: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中原大工匠、河南省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河南省百名职工技术英杰……  三十四年初心不改,他践行着“一辈子就做一件事,做就做到极致”的信条;三十四年匠心筑梦,他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大国工匠,用青春奋斗成就出彩人生,用创新创造书写新时代产业工
期刊
人们敬仰英雄,更敬仰培育英雄的母亲。彭翠莲就是这样一位英雄的母亲。她的儿子在部队施工中为抢救战友光荣牺牲,她的女婿为抢救三名落水少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019年12月,彭翠莲在医院给儿子余石贵留下了遗言:“我去世后,不要给政府添麻烦,不要抚恤金,不要丧葬费,只要一面党旗。”  在烈士谱写的英雄乐章中,人们听到的是英雄母亲彭翠莲这位共产党员“铁血丹心”的最强音。彭翠莲的事迹,在汝河两岸传诵着……
期刊
养老难,农村养老更难,而在贫困地区养老,就更是难上加难。长期以来贫困老人的赡养问题一直是脱贫攻坚工作的痛点和难点。为啃下这块“硬骨头”,让贫困老人养老不发愁,并快乐有尊严地安享晚年,吉林省安图县松江镇以“孝善扶贫”为突破口,紧扣“促、服、倡”三字经,将孝善传统文化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建立起“政府关心、社会爱心、子女孝心”的保障体系,真正实现了贫困老人“有钱花、有人帮、有盼头”。  建立奖补新机制,
期刊
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助力乡村振兴,近日,山东单县高老家乡刘庄村举办了孝善敬老饺子宴,村里20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围坐在桌前,一起吃饺子。  在刘庄村村委大院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忙得不亦乐乎,大家纷纷挽袖动手,和面、择菜、拌馅、擀皮、包饺子……在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中,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据悉,本次“孝善敬老饺子宴
期刊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劈山川,穿峡谷,跃壶口,出龙门,九曲十八弯,奔腾入海。千百年来,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强调,
期刊
这几个月,新冠肺炎疫情让所有人徒增不少烦恼,而河南滑县四间房镇花堤口村村民张基堂却感觉生活特别踏实、舒心。  “以前我一个人生活,要是有病有难了,连个问的人都没有。如今有侄子一家陪伴在身边,把我照顾得妥妥帖帖。没想到我这个孤老头子还能享受到这天伦之乐。”张基堂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张基堂无儿无女,以前一个人生活时,身边没有人照料,无依无靠,非常孤单。如今,他与侄子张士伟同吃同住,生活有滋有味。  
期刊
“一部黄河史,半部河南史。”几千年来,浩浩荡荡的黄河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黄河是华夏文明之源,中原是黄河文化之魂。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原发展的“黄河时代”再次被开启。在这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搜寻着遗失的黄河记忆,去印证最璀璨的黄河文明,去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在中原大地这条母亲河畔,河南文艺界名家的笔触点润着万物四季、风土人情。  就在2021年
期刊
题目原先想叫《后半场的邵丽》,后来一想,不对,后半场有美人迟暮之嫌,而对邵丽而言,这时间轴上的后半场恰恰得分率最高,是重要的半场。邵丽创作的前半场当然也精彩,但近十年的作品,包括小说的各种类型,几乎篇篇落地有声。创作主体的艺术追求更加鲜明主动,题材和角度变化迅捷,经验和思考以一种令人意外的姿态呈现。后半场的邵丽,不再只是一个中原作家——虽然她依然在故乡的天花板下写作,不再只是一个女作家——虽然才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