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洞桥词典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jin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老街
  秋日的茅洞桥老街,阳光金晃晃的。纵横交错的街衢,像陈年旧照片,散发出迷人的光芒。吆喝声在尘土上弥漫,耳膜被乡土方言筑巢。我喜欢这山野方言,温暖,亲切。鼻翼中的神经末梢被烧饼铺传来的桔皮、桂花糖的清香所攻陷,甜糯糯的味觉神经撞击着漫游者饥饿的胃囊。
  我们像阳光分子一样,涌入这熙熙攘攘、嘈杂喧嚣的集市,如同进入卡尔维诺笔下迷宫般的小镇。脚步很快就被鼻翼所牵引,顺着烧饼的气味拐进某家烧饼铺。这里最负盛名的特产,当属茅洞桥烧饼。街道旁三三两两的烧饼店,一个挨着一个,像春天的竹笋在拔节生长。最好吃的烧饼当属谢昭华家,师承茅市烧饼名师陈家祖传,锤打三十余年,烧饼没有白边、硬边,真正的软韧香甜,如同牛皮糖,嚼劲十足,满口生香。据不完全统计,整个茅市镇的燒饼店铺有二三十家,每家每天销售一千余个,年产值数百万元,小东西也有大产值。
  为何这里烧饼如此畅销呢?一是与茅市镇地处衡祁古道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南来北往的商旅习惯以烧饼充饥;二是茅市人的味蕾和胃囊习惯了这种地方美食,红喜事喜欢以烧饼来庆贺。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是独特的地理环境催生了独特的茅洞桥烧饼,这种柔韧香甜有嚼劲的食物,适合长途旅行果腹充饥。如今,茅洞桥烧饼成为衡南烧饼家族中,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招牌之一。另一个新品牌则是以诗魔烧饼为著,已经享誉海内外。
  茅洞桥逢农历二、五、八赶场。是日,街道上人流匆匆,讨价还价、相互问候之声不绝,如同一桌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充溢着幸福和温馨。我们一路走下去,看到许多快要失传的手艺:打稿荐、剃头、榨油、酿酒、算命,还有出售长生(棺材)的。最最奇怪的,是遇见一位中年妇女用筷子给人在眼睛中夹虫子。龋齿患者的眼睛中藏有白色的肥虫,筷子在眼皮子上摩擦一会儿,白色的蠕虫从眼睑中掉出来,令人见之心惊肉跳。
  我们走走,停停,看看。顺便选购柚子,茅洞桥的柚子分香柚和蜜柚,皮色青黄,个头有大有小,皮薄,剥开,露出雪绒绒的“虾仁”,酸酸甜甜,甚是可口。我还买了橘子,金黄的橘子在阳光下露出迷人的笑容。当然,土猪肉也是不可错过的美味,土猪排12元一斤,可谓良心价了。


  走在茅洞桥老街上,随便打听甘玉林的名字,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这位乡贤。民国时期,衡州府人都晓得这个茅洞桥好汉,不但是一个“小木王”“活鲁班”,而且是一代南拳精武奇侠,参加过毛委员领导的秋收起义。抗战时期,他担任衡阳南乡游击指挥部副司令,挥舞长枪大刀,杀得日本鬼子胆寒,闻其名而望风披靡。他的三个儿子甘琳、甘珣、甘俊也英武豪迈,生前分别在石油、医疗、铁路系统工作。长孙便是全国知名作家、湖湘文化学者甘建华,近年邀约各方文艺界名流,致力于采写编撰乡邦文献新著《茅洞桥记》。
  (二)茶馆
  秋风,落叶,旅人寂寥。这是民国十五年(1926年)九月,一个名叫陈杰的共产党人,茅洞桥区农民协会委员长,骑马从蔡公桥那头过来。他翻身下马,快步走进茶馆,要了几个烧饼和一大碗茶。茶是山村的土绿茶,茶叶肥厚鲜嫩,汤色澄明。随后来到街中寿佛殿门首,只见人群越聚越多,他开始滔滔不绝地宣讲赤色思想。翌年5月27日,衡阳发生“沁日事变”,陈杰被反动派用梭标活活戮死。茶仍在喝,水是热的,人心和血液都是热的。
  在这个秋日,阳光晃荡在古旧的街道上。谢昭华烧饼店,杉木条凳,油漆斑驳的木方桌。一群老人围坐在一起,喝大碗茶,吃烧饼。暗黑的木桌子露出稀疏干燥的木纹,那些死亡的木纹沉淀出时间的光泽,收藏了多少惊心动魄的传奇。炉子上的茶壶在突突地冒着水汽,老板娘一声不响地烧水倒茶。茶是南岳山的绿茶,在滚烫开水的侍弄下,袅娜起阵阵清香,霎时间,鼻翼下漾起草木的味道。刚刚出炉的烧饼端了上来,一口嚼下去,唇齿生香,香糯的桂花糖在舌头流淌,像温暖的河流滋润着五脏六腑。老人们满脸皱纹,胡子花白,大口喝茶,大块啃烧饼,颇有古人之风。乡野的家长里短,电视中的天下奇闻,在大碗茶中氤氲开来,仿若有穿越时空的错觉。
  问及喝大碗茶的来历,老人们说不出由来,只知道这是古已有之的传统。记忆中,小时候的他们,常常被爷爷带着,看大家在此喝浓茶,吃烧饼、油饼、姜糖、比干糖(长圆形的糖)。这些民间传统美食像糖一样潜入了他们的记忆深处。大碗茶喝掉了多少时光和旅客的愁思。
  吱呀的山风从河面上吹来。码头凉亭畔,枯藤老树下,小桥流水边,木楼老屋中,甚或田间地头,在农人或旅人劳累之余,坐下来歇歇脚,喝喝茶,聊聊天,人生夫复何求?明末衡阳大儒王船山寻访蒙圣功来过,人称“镐大人”的清末白马将军全祖凯来过,抗日名将段沄带着家族铁血男儿们来过,还有许许多多的侠客和文人来过,他们在茶馆中以刀剑笔墨交换思想和信仰。那瓷碗中的茶水汤色清亮,透着爽劲的力道和无穷的温暖,一口下去,神清气爽,风风火火闯九州。
  如今,喝大碗茶已然成为茅洞桥人公共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桥头街角的茶馆成了社会信息聚集和传播之处,可与国外的咖啡馆媲美。有时,他们也吆喝几句山歌,打一通渔鼓,人间的悲欢离合终归黄粱一梦。更多的时候是安静地喝茶,任时光如栗江的流水白白浪费。喝茶人目光中涌动着的是烧饼炉中红彤彤的火光,粗瓷碗上袅袅的茶雾,以及阁楼上那积满尘埃的木梯子和木扶手。潮湿、闷热的茅洞桥,在茶馆的滋养下,散发出湛蓝而阒寂的光芒。
  (三)皮影戏
  “费金龙遵母命进朝探父亲,肩背包囊装银子,一座高山挡路程,此山陡又峻,羊肠通山顶。暂且登上往前行,苍松崖柏很茂盛。山涧流水沙沙响,好似唱歌翻书声。一座凉亭在当中,休息片刻再前进……”年近八旬的周毕生老人,以其毕生的皮影从艺看家本领,在饭桌前边敲竹筷边唱小生调。这幕皮影戏叫《飞仙剑侠传》,改编自明代传奇。茅洞桥地处衡祁古道交通要津,南来北往的商贾游侠,在此停留落脚,歇息呷酒。他们演唱的皮影戏既具有本土方言特色,也融合了许多客官方言,可谓雅俗共赏,人人皆懂。   目前,茅市镇皮影从业艺人仅有十余人,且大都年逾古稀。退休的镇文化站长陈诗能说,茅洞桥皮影戏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与衡山皮影比较起来,有三大特点:一是两人一台戏,一人操控全套锣鼓响器,吹拉弹打;一人负责演唱、操控打斗,场面热闹,这得益于后台搭设坚固、美观、方便。二是衡山皮影剧目大多来源于地方花鼓戏,像《湖北十八摸》,都是老马灯班子的剧目;而茅洞桥皮影则根据历史传奇改编而来,是有历史渊源和依据的,剧目都比较长。三是衡山皮影是一个腔调唱到底,而茅洞桥皮影具有九帮十八腔,生旦净末丑老旦老腔都有,还有幺道腔、滚鼻腔等独特腔调,可谓演唱技艺成熟全面。因此可以说,茅市皮影戏是衡阳地方戏曲中的“活化石”。
  “一绣明月白玉兔,二绣华堂龙戏水,三绣桃园三结义,四绣童子拜观音,五绣五龙来捧圣,六绣六郎六合春,七绣天上七姊妹,八绣神仙吕洞宾,九绣五牛耕田地,十绣星斗伴月明。”(《村姑在楼上绣花》)如果有幸来到茅洞桥,在夏日或秋日,那些有萤火虫或者有风的夜晚,在乡村禾场上,在洪亮的铙钹声中,你或许会邂逅一帮子牛皮人偶,在昏黄的油灯舞台上演绎历史风云,那是皮影戏的盛宴。那些皮影人偶抖落岁月的尘埃,如同出土的兵马俑,冲锋陷阵,厮杀呐喊。悠悠上下五千年,多少将相王侯在這“吱吱呀呀”的方言中复活。
  皮影戏演出前,要敬献香火请祖师,祭拜土地神灵,祈求先祖和神灵护佑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如今,每当花灯初上,夜幕四合之际,茅洞桥的皮影戏艺人仍会在铙钹声中唱上一宿。对于这演唱了一辈子的皮影戏,老艺人们有说不完的故事,但更多的是担忧,这古老的曲艺将最终被电视和网络吸入岁月的烟囱中。
  “寂寞是一盆子乡村月光/岩石裂开,冷寂中孵化出的/帝王将相与村姑野叟/同讲一方语言,忠奸贤愚/在如豆的油灯火下狼烟滚滚/爱情,功名,无非是逝去的疼痛/残存的碑额上浮现模糊的训导/牛皮人走上舞台烹煮落寞/风吹散岁月的尘埃,黑夜中/乡村祛除最后的虚妄,返回梦乡/与稻田、昆虫禽鸟或月光说着悄悄话”。这是我在诗歌《皮影戏》中对皮影戏的解构,谁也说不清谁的故事,舞台上演的角色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有时候,我们需要故事、需要温暖的声音来驱赶灵魂的寂寞。穿堂风从童年的巷子里走来,而我们已经从皮影戏中越走越远。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作者简介:法卡山,原名罗诗斌,湖南衡南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南省作协会员,衡阳诗歌学会副会长,诗魔的乡愁·漂木文艺吧创始人。
其他文献
通过一座巨硕的铁制大桥,我们来到了朝思暮想的动物园。  我们首先前行至五彩缤纷的海洋馆。在这个海洋馆里,我看到了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海洋生物。一群五彩斑斓的水母在奇形怪状的玻璃柱里自由自在地游泳。我还看见了许多软体动物,例如:庞大的章鱼,开心的海葵等等。在这些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灵活的海洋精灵——海豹。他长得钻石一样剔透的眼睛,长长的胡须一动一动的,像极了黑猫警长的胡须。可爱的小
期刊
我曾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中学任语文教师19年,无数次给学生讲授过刘成章老师的散文代表作《安塞腰鼓》。非常喜欢此文,百读不厌,无奈无缘得识刘成章老师。他还有《读碑》《走进纽约》《牛群》等近10篇作品被选入各种语文课本,以散文集《羊想云彩》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  国庆假期,10月2日,应我的要求,刘老师寄来了他签名的大著二本,《安塞腰鼓》和《家山迷茫》,附带还送了一条书法横幅。成章老师太细心,
期刊
寒意笼罩的大洼将所有的声响冻结了,洼里的风也凝固在无边的苇丛。当洼边的窝棚小窗口露出了微黄的光,汉子们推开了一个个棚门。不时,凌爬的滑动声、撑杆在冰面的撞击声划破了子夜的寂静,间或有汉子们一两声浑厚的咳嗽声,一并在凌爬前远去,消失在茫茫大洼深处。  每年滴水成冰的日子悄然来临,碌碡压劈的苇扭成绳,小屋里的凌爬搬出装上车,苇撮、草钩、铁叉、饭锅、面袋不能少。媳妇追出屋来,把一张狗皮垫子掖在铺盖卷里面
期刊
宇宙苍茫,万物生长。偶然降生在这小小寰球,每日随它“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按说也是极豪迈的,但生来就享有的东西难免叫人轻贱,不予重视,尤其脚丫儿这冤家,像极了金钱,是喜动不喜静的,脚丫儿一痒,心头更痒,于是人们背起行囊在地球上四处游走。于是鲁滨逊就去漂流了,颠沛流离成就了美丽传奇,于是徐霞客就放养自己于山水之间,一边四处流浪一边心花怒放。我辈虽不才,但见贤思齐之心是有的,荷包虽比黄花瘦
期刊
湘江,湖南的母亲河。  蜿蜒八百里的湘江是长江水系的主要河流之一,它自湘桂交界南岭山脉高山湿地发源,汇千川万水从南向北奔腾而来,在湘潭这里温柔地弯了一勾,再依依不舍地奔长江而去。它如玉带缠腰般地将莲城分为一江两水三地,而沿江秀丽的风光带更似给玉带镶上金边。依江相望,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湘潭,多了几分诱人的灵气,多了许多自然和人文景观,更多了夏秋江边的踏夜人。  一  一个朗月的初秋周末,我和先生
期刊
胡子哥姓李,名先正。  既然大家都喊他“胡子哥”,当然是蓄有美髯飘逸的汉子了。如换件衣袂飘飘的道袍,再把头发用簪子竖立头顶,换做在深山老林偶遇,定然会惊觉时光的倒流,仿佛穿越到了一个神秘的时空。  胡子哥是有故事的人。他书读得不多,却很认死理,他认定的事情是天塌下来也不怕,霸得蛮,耐得烦,有着典型的湖湘特征。据说他早年下海经商,以一身的蛮劲和智慧,把一本书硬是经营到发行量逾200万册的惊人地步。佩
期刊
南瓜藤  南瓜是种常见的食材,从嫩南瓜、南瓜仔到老南瓜、黄皮南瓜我都吃过,还以各种形式去烹饪和品味。如果有人告诉你,废弃的南瓜藤可以做食材,能够做出很好的美味佳肴,你一定会大吃一惊,甚至打死你也不会认可它是种极好的食材。  在梅山深处的新化县圳上镇托山村,就有吃南瓜藤的习俗。南瓜藤顾名思义是长南瓜的藤,它的生长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季节,从嫩芽长到枯黄老去,差不多半年时间。正宗的南瓜藤要到农历十月左右才
期刊
还是放牛娃时,八指头陀就喜欢诗歌,这种爱好与日俱增,并没有一朝放弃。他在岐山仁瑞寺学习禅修,功课之余,常见精一禅师吟诗炫句。八指头陀对诗歌的章法一知半解,因此还不清楚心中老有平平仄仄的妙语如同小鹿儿撞来撞去,究竟是何滋味。有一天,他以微讽的语气对精一禅师说:“出家人需专修佛法,哪有闲工夫迷恋世俗文字?”意思再明白不过了,于僧人而言,吟诗是舍本逐末,自戕慧根。古人不是早就说过“解吟僧亦俗,爱舞鹤终卑
期刊
一  风自旷野上赶过来,慢条斯理地迈着脚步,像一边走一边埋头看着连环画的村童,认真投入的样子让鸟们很是嫉妒,可无论自己怎么啼叫,风依然我行我素,水袖轻扬,婆娑如初。有时风也会打个激灵,因为有几棵树挡着了去路,稍不留意,头上便会碰出个疙瘩来。它狠跑的时候,喘气声总是不小的,猛不丁还会发出呜呜飕飕的沙哑喉音,不过,甭担心它患了气管炎,那一串串的咳嗽都是花粉过敏,感觉嗓子眼痒痒造成的,发爆几声就舒服了,
期刊
世人舟车劳顿从老远八嘎的地方,来湘西感受坐龙峡的奇绝和洪荒。  这道在大地成长过程中遭遇一次次扭裂而留下的伤口,横陈于武陵山深处的古丈县域内。  我久久不忍触及这道伤口。  直到不久前,一只世界最大单口望远镜被安放于离此不远的云贵高原深处喀斯特洼坑,科学家想借助这只“天眼”捕捉来自宇宙深空信号的消息惊到了我。我顿悟:坐龙峡何尝不是造物主安放于莽莽武陵的另一只天眼。亿万斯年,它见证了武陵沧海变桑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