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呈现式教学”基于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通过巧设情境和潜在的引导,让幼儿在活动中与教学内容自然相遇。“呈现式教学”视域下的幼儿园语言教育主张建立民主、平等、有趣的语言学习环境,使幼儿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回归,并突出问题设计的开放度和坡度,使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幼儿在由易到难的“爬坡”中提高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育;呈现式教学;自然性;自主性;挑战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6-0068-04
“呈现式教学”又称“暴露(exposure)式”教学,是美国著名学者内尔·诺丁斯教授幸福教育观中的核心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呈现式教学”倡导把儿童从“受迫”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突出儿童自主、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超然性,让儿童自由、自主地去选择、接近学习内容,使儿童在活动中与教学内容自然“相遇”。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使学习活动有一种适度的、温柔的、和谐的强迫,从而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呈现式教学的理念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语言教育要求不谋而合。本文试图以笔者执教的语言活动课《天上有星》来探讨呈现式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教学特征。
一、让幼儿在活动中与教学内容自然相遇
呈现式教学的主要特征是“自然性”。诺丁斯认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生发点不是教师的强制,给学生‘强喂’一套预定科学规则,而是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自然‘相遇’。”[1]这种“自然性”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教育思想,也是对儿童学习本能的呼唤。笔者在教学绕口令《天上有星》时,通过创设情境和潜在的引导,尽可能让幼儿在轻松、自然、有趣的状态下与学习内容相遇。如,在导入课题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每人准备了一张图片,放在桌子上的篮子里,每张图片上有一样东西。下面每人选一张图片,看一看,想一想,然后用一个字说出图片上的东西。
生1:星。
生2:鹰。
生3:台灯。
师:台灯是两个字,是用台好呢?还是用灯好呢?
众幼儿:灯。
师:请拿灯的小朋友把图片举起来,让我看一看,是不是都是灯?
生:我的是螺丝钉。
师:让我看看你的图片,原来你拿到的是“螺丝钉”,“螺丝钉”是钉子的一种,大家认为用哪一个字来说呢?
众生:钉。
……
“绕口令”是用一些声、韵、调极易混同的字交叉重叠编成的句子,读起来绕口但非常有趣,对幼儿的语言及思维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字音相近,极易混淆,对语言文字水平相对较低的幼儿来说,学习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儿童自觉、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活动中,笔者改变了传统语言教学中常见的“教师教一句,幼儿念一句,反复教念”的方式,而是把孩子分成若干个四人学习小组,每组一个篮子,每个篮子里都有四幅图片,让孩子借助图片,尝试说出“星、鹰、灯、钉”四个字音相近的字。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从组成学习小组,到选图片、看图片、说字,再到纠偏,与教学内容自然相遇。
这一设计的“自然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两岁至七岁幼儿的认知水平处于直觉思维阶段,他们既能将语言在头脑中转化为表象,又能将头脑中的表象“外化”为图形,思维具体形象。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应更多地使用形象、直观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借助图片来呈现绕口令的关键字“星、鹰、灯、钉”,使教学内容有了趣味性和画面感,不仅强化了孩子的形象思维,使其头脑中产生正确的联想,将图形转换为文字和语言,也有利于增进幼儿的感悟力和记忆力,并初步感知到汉字在声、韵、调方面的特色和魅力。
二是尊重幼儿的生活经验。在导入课题时,笔者没有直接点出儿歌的核心字“星、鹰、灯、钉”,而是让孩子们根据图片自己说出来,尽管强调了只用一个字说,但还是有不少孩子用了两个字或三个字来说,这看起来不符合老师预设的答案,但符合孩子的生活经验。笔者认为,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只有暴露孩子的生活经验,才能帮助孩子积累生活经验。正如诺丁斯所说:“如果我们认真地让学生暴露在教学内容之前的话,那么,我们就能作出明智的选择。”[2]
幼儿的语言学习是不断获得语言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为幼儿提供各种新的语言经验的过程,而语言经验的获得更依赖于生活经验。如果我们只是把教学内容喂给孩子、甚至强塞给孩子,孩子就失去了暴露生活经验的机会,也就会在一遍遍的跟念中失去积累语言经验的机会。因此,在语言教育过程中,应当尊重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语言能力。
二、让幼儿成为自主选择学习活动的主人
“自主性”是呈现式教学的第二个特征。诺丁斯认为“当学生身处教学内容之中后,学习成为个人的兴趣和需要,学生是整个选择活动的主人”。[3]幼儿有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不能自主学习,这在教育内部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笔者认为,在教育活动中,关键不在幼儿能不能自主学习,而在于教师能不能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做到“让学”,能不能帮助、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在这节课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自主选择内容以及回答问题的方式,例如:
师:请每组把图片排一下队,然后把你们组排的顺序用不同的形式告诉大家。
(孩子们热烈讨论怎么排队,用什么形式告诉大家。)
师:哪一组先说说?
组长1:我们先说。
师:你们怎么说呢?
组长1:我们一起说。
(小组成员齐说:鹰、星、灯、钉)
师:有不同的排法、说法吗? 组长2:我们组大家都说一遍。
(小组成员每个人都说了一遍:星、钉、灯、鹰)
组长3:我们组开火车。
(小组成员每个人说一个字:灯、星、钉、鹰)
组长4:我们组排的队和他们(第二组)一样,但说得不一样。
师:你们怎么说?
组长4:我先说,他们跟着我说。
……
实践证明,发挥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幼儿主动、积极参与的教育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在以上的分组活动中,孩子们参与讨论、交流、展示,每个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习热情、积极性以及参与度都非常高。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呢?笔者认为关键要做到两点:
一是要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所谓主体,就是事物的主要部分。从教师、幼儿、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的基本矛盾看,幼儿是矛盾的主体,因为,其它的要素都必须基于幼儿的需要,都必须服从于幼儿的发展。事实上,教育的实际效果主要由幼儿的学习动机、兴趣、经验和能力所决定,并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愿望。学习是“自我导向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儿童将他们的心智能力转化为与学习有关的技能。”[4]在教育活动中,没有孩子主体地位的真正回归与主体性的释放,教师的教注定是徒劳无功的。因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特别强调幼儿在教育中的自主性,通篇体现了尊重幼儿兴趣、满足幼儿需要的思想。3至6岁是孩子主体性发挥与发展的黄金期,我们要鼓励、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要给幼儿自主选择学习活动的机会,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是要相信幼儿的学习能力。不少人认为幼儿的认知水平低,活泼好动、自制能力差,难以驾驭,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实不然,科学家研究显示,胎儿在妊娠期14周后便已开始在母亲的子宫中“自主行动”了。如果胎儿们在母亲子宫内没有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他们有可能会出现脑瘫这样的复杂疾病。也正是学习的本能使幼儿不断获得了生活的经验以及适应和改变环境的能力。皮亚杰指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与发现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无视幼儿的学习能力,低估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填鸭、灌输、强塞的教学方式压制、磨灭幼儿的学习本能、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
三、让幼儿在挑战性活动中提升语言能力
呈现式教学的第三个特征是“挑战性”。诺丁斯认为应“在学生做自己选择的工作时帮助他们从事那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5]幼儿的心理特点是情绪化,善于模仿,想象力丰富,凡是有趣的、新奇的事物,都会给他们深刻的印象,而且在学习时注意力会更集中。因此,在语言教育中,要选择、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内容和问题,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激起幼儿强烈的思维活动,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学习内容与自身语言经验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教学《天上有星》时,我对儿歌进行了改编,降低了难度,但为了达到练语言、练思维的教育目标,还设计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例如,在基本读准、读清了“星、鹰、灯、钉”后,我抛出了“哪里有星,哪里有鹰,哪里有灯,哪里有钉?”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开放度,需要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经验由字说出句子。再如,在整体认知绕口令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每个组都讨论了“哪里有星,哪里有鹰,哪里有灯,哪里有钉?”现在请一个组来告诉大家答案好吗?
组长2:我们来说。
师:好,第二组来说说。
第二组:天上有星,树上有鹰,桌上有灯,墙上有钉。
师:第二组说得怎么样啊?
众生:好!
(其它组也都展示了他们的答案。)
师:那么,老师又要问了,用什么遮星,用什么赶鹰,用什么关灯,又用什么拔钉呢?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组讨论,最后我们再来比一比哪个组说得好。
(各组热烈讨论。)
……
这一环节结束后,笔者选了一组比较好的答案与第二组前面的答案整合起来形成了改编后的儿歌:天上有星,树上有鹰,桌上有灯,墙上有钉;云来遮星,枪来赶鹰,手来关灯,钳来拔钉。最后再由慢到快练习把整个绕口令说准说清。由于学习内容非常规性,引起了幼儿认知上的冲突,回答问题需要作一定的分析和思考,大家兴趣盎然,积极性非常高。可见,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不仅对刺激、调动幼儿参与活动有很大的帮助,对促进和发展幼儿的学习能力也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怎么才能使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呢?我认为主要在问题的设计上。
首先,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度。开放式的提问,既没有现成答案,也没有标准答案,幼儿回答问题时,不受老师预设答案和同伴已有答案的限制。比如,幼儿在回答“哪里有星”时,有的说“天上有星”,有的说“海里有星”,有的说“红旗上有星”。诸如这样的提问既可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又需要幼儿通过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来选择最佳的答案(至少是自己最满意的答案)。开放性的提问能使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拓展思路、产生不同的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活动的情趣。开放性的提问也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有机会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会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情节,从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问题要有一定的坡度。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幼儿思维策略的发展,4~6岁的幼儿能够用爬山法来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幼儿更喜欢那些能把他们带向目标的步骤,而不喜欢那些看起来使他们远离目标的活动。[6]教学《天上有星》,笔者采用了“爬坡”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活动,活动一是借助图片说绕口令的关键字,活动二是根据字说短语,活动三是用短语组成儿歌,在内容上形成了“字—短语—儿歌”的递进过程,在节奏上要求由慢到快,在目标上要求由会说到说清楚、说准确,在表达形式上分个人、小组、全班。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性也有挑战性,让幼儿在由易到难的“爬坡”中提高了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2][3][5][美]内尔·诺丁斯.幸福与教育[M].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13.13.13.
[4][美]P.A.Schutz等.教育的情感世界[M].赵鑫,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9.
[6]龙长权,高雪梅.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及研究进展[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8212c259312b3169a451a4ce.html.
责任编辑:石萍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育;呈现式教学;自然性;自主性;挑战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6-0068-04
“呈现式教学”又称“暴露(exposure)式”教学,是美国著名学者内尔·诺丁斯教授幸福教育观中的核心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呈现式教学”倡导把儿童从“受迫”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突出儿童自主、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超然性,让儿童自由、自主地去选择、接近学习内容,使儿童在活动中与教学内容自然“相遇”。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使学习活动有一种适度的、温柔的、和谐的强迫,从而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呈现式教学的理念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语言教育要求不谋而合。本文试图以笔者执教的语言活动课《天上有星》来探讨呈现式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教学特征。
一、让幼儿在活动中与教学内容自然相遇
呈现式教学的主要特征是“自然性”。诺丁斯认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生发点不是教师的强制,给学生‘强喂’一套预定科学规则,而是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自然‘相遇’。”[1]这种“自然性”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教育思想,也是对儿童学习本能的呼唤。笔者在教学绕口令《天上有星》时,通过创设情境和潜在的引导,尽可能让幼儿在轻松、自然、有趣的状态下与学习内容相遇。如,在导入课题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每人准备了一张图片,放在桌子上的篮子里,每张图片上有一样东西。下面每人选一张图片,看一看,想一想,然后用一个字说出图片上的东西。
生1:星。
生2:鹰。
生3:台灯。
师:台灯是两个字,是用台好呢?还是用灯好呢?
众幼儿:灯。
师:请拿灯的小朋友把图片举起来,让我看一看,是不是都是灯?
生:我的是螺丝钉。
师:让我看看你的图片,原来你拿到的是“螺丝钉”,“螺丝钉”是钉子的一种,大家认为用哪一个字来说呢?
众生:钉。
……
“绕口令”是用一些声、韵、调极易混同的字交叉重叠编成的句子,读起来绕口但非常有趣,对幼儿的语言及思维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字音相近,极易混淆,对语言文字水平相对较低的幼儿来说,学习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儿童自觉、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活动中,笔者改变了传统语言教学中常见的“教师教一句,幼儿念一句,反复教念”的方式,而是把孩子分成若干个四人学习小组,每组一个篮子,每个篮子里都有四幅图片,让孩子借助图片,尝试说出“星、鹰、灯、钉”四个字音相近的字。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从组成学习小组,到选图片、看图片、说字,再到纠偏,与教学内容自然相遇。
这一设计的“自然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两岁至七岁幼儿的认知水平处于直觉思维阶段,他们既能将语言在头脑中转化为表象,又能将头脑中的表象“外化”为图形,思维具体形象。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应更多地使用形象、直观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借助图片来呈现绕口令的关键字“星、鹰、灯、钉”,使教学内容有了趣味性和画面感,不仅强化了孩子的形象思维,使其头脑中产生正确的联想,将图形转换为文字和语言,也有利于增进幼儿的感悟力和记忆力,并初步感知到汉字在声、韵、调方面的特色和魅力。
二是尊重幼儿的生活经验。在导入课题时,笔者没有直接点出儿歌的核心字“星、鹰、灯、钉”,而是让孩子们根据图片自己说出来,尽管强调了只用一个字说,但还是有不少孩子用了两个字或三个字来说,这看起来不符合老师预设的答案,但符合孩子的生活经验。笔者认为,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只有暴露孩子的生活经验,才能帮助孩子积累生活经验。正如诺丁斯所说:“如果我们认真地让学生暴露在教学内容之前的话,那么,我们就能作出明智的选择。”[2]
幼儿的语言学习是不断获得语言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为幼儿提供各种新的语言经验的过程,而语言经验的获得更依赖于生活经验。如果我们只是把教学内容喂给孩子、甚至强塞给孩子,孩子就失去了暴露生活经验的机会,也就会在一遍遍的跟念中失去积累语言经验的机会。因此,在语言教育过程中,应当尊重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语言能力。
二、让幼儿成为自主选择学习活动的主人
“自主性”是呈现式教学的第二个特征。诺丁斯认为“当学生身处教学内容之中后,学习成为个人的兴趣和需要,学生是整个选择活动的主人”。[3]幼儿有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不能自主学习,这在教育内部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笔者认为,在教育活动中,关键不在幼儿能不能自主学习,而在于教师能不能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做到“让学”,能不能帮助、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在这节课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自主选择内容以及回答问题的方式,例如:
师:请每组把图片排一下队,然后把你们组排的顺序用不同的形式告诉大家。
(孩子们热烈讨论怎么排队,用什么形式告诉大家。)
师:哪一组先说说?
组长1:我们先说。
师:你们怎么说呢?
组长1:我们一起说。
(小组成员齐说:鹰、星、灯、钉)
师:有不同的排法、说法吗? 组长2:我们组大家都说一遍。
(小组成员每个人都说了一遍:星、钉、灯、鹰)
组长3:我们组开火车。
(小组成员每个人说一个字:灯、星、钉、鹰)
组长4:我们组排的队和他们(第二组)一样,但说得不一样。
师:你们怎么说?
组长4:我先说,他们跟着我说。
……
实践证明,发挥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幼儿主动、积极参与的教育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在以上的分组活动中,孩子们参与讨论、交流、展示,每个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习热情、积极性以及参与度都非常高。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呢?笔者认为关键要做到两点:
一是要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所谓主体,就是事物的主要部分。从教师、幼儿、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的基本矛盾看,幼儿是矛盾的主体,因为,其它的要素都必须基于幼儿的需要,都必须服从于幼儿的发展。事实上,教育的实际效果主要由幼儿的学习动机、兴趣、经验和能力所决定,并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愿望。学习是“自我导向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儿童将他们的心智能力转化为与学习有关的技能。”[4]在教育活动中,没有孩子主体地位的真正回归与主体性的释放,教师的教注定是徒劳无功的。因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特别强调幼儿在教育中的自主性,通篇体现了尊重幼儿兴趣、满足幼儿需要的思想。3至6岁是孩子主体性发挥与发展的黄金期,我们要鼓励、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要给幼儿自主选择学习活动的机会,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是要相信幼儿的学习能力。不少人认为幼儿的认知水平低,活泼好动、自制能力差,难以驾驭,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实不然,科学家研究显示,胎儿在妊娠期14周后便已开始在母亲的子宫中“自主行动”了。如果胎儿们在母亲子宫内没有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他们有可能会出现脑瘫这样的复杂疾病。也正是学习的本能使幼儿不断获得了生活的经验以及适应和改变环境的能力。皮亚杰指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与发现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无视幼儿的学习能力,低估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填鸭、灌输、强塞的教学方式压制、磨灭幼儿的学习本能、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
三、让幼儿在挑战性活动中提升语言能力
呈现式教学的第三个特征是“挑战性”。诺丁斯认为应“在学生做自己选择的工作时帮助他们从事那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5]幼儿的心理特点是情绪化,善于模仿,想象力丰富,凡是有趣的、新奇的事物,都会给他们深刻的印象,而且在学习时注意力会更集中。因此,在语言教育中,要选择、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内容和问题,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激起幼儿强烈的思维活动,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学习内容与自身语言经验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教学《天上有星》时,我对儿歌进行了改编,降低了难度,但为了达到练语言、练思维的教育目标,还设计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例如,在基本读准、读清了“星、鹰、灯、钉”后,我抛出了“哪里有星,哪里有鹰,哪里有灯,哪里有钉?”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开放度,需要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经验由字说出句子。再如,在整体认知绕口令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每个组都讨论了“哪里有星,哪里有鹰,哪里有灯,哪里有钉?”现在请一个组来告诉大家答案好吗?
组长2:我们来说。
师:好,第二组来说说。
第二组:天上有星,树上有鹰,桌上有灯,墙上有钉。
师:第二组说得怎么样啊?
众生:好!
(其它组也都展示了他们的答案。)
师:那么,老师又要问了,用什么遮星,用什么赶鹰,用什么关灯,又用什么拔钉呢?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组讨论,最后我们再来比一比哪个组说得好。
(各组热烈讨论。)
……
这一环节结束后,笔者选了一组比较好的答案与第二组前面的答案整合起来形成了改编后的儿歌:天上有星,树上有鹰,桌上有灯,墙上有钉;云来遮星,枪来赶鹰,手来关灯,钳来拔钉。最后再由慢到快练习把整个绕口令说准说清。由于学习内容非常规性,引起了幼儿认知上的冲突,回答问题需要作一定的分析和思考,大家兴趣盎然,积极性非常高。可见,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不仅对刺激、调动幼儿参与活动有很大的帮助,对促进和发展幼儿的学习能力也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怎么才能使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呢?我认为主要在问题的设计上。
首先,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度。开放式的提问,既没有现成答案,也没有标准答案,幼儿回答问题时,不受老师预设答案和同伴已有答案的限制。比如,幼儿在回答“哪里有星”时,有的说“天上有星”,有的说“海里有星”,有的说“红旗上有星”。诸如这样的提问既可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又需要幼儿通过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来选择最佳的答案(至少是自己最满意的答案)。开放性的提问能使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拓展思路、产生不同的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活动的情趣。开放性的提问也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有机会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会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情节,从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问题要有一定的坡度。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幼儿思维策略的发展,4~6岁的幼儿能够用爬山法来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幼儿更喜欢那些能把他们带向目标的步骤,而不喜欢那些看起来使他们远离目标的活动。[6]教学《天上有星》,笔者采用了“爬坡”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活动,活动一是借助图片说绕口令的关键字,活动二是根据字说短语,活动三是用短语组成儿歌,在内容上形成了“字—短语—儿歌”的递进过程,在节奏上要求由慢到快,在目标上要求由会说到说清楚、说准确,在表达形式上分个人、小组、全班。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性也有挑战性,让幼儿在由易到难的“爬坡”中提高了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2][3][5][美]内尔·诺丁斯.幸福与教育[M].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13.13.13.
[4][美]P.A.Schutz等.教育的情感世界[M].赵鑫,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9.
[6]龙长权,高雪梅.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及研究进展[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8212c259312b3169a451a4ce.html.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