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下,历史课堂不再以服务升学考试为唯一目标,还加入了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促进学生形成健康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立体目标。在这个标准下,如何运用史料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过程中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本文根据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发展和教学实际的具体情况,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总结出史料教学的方法和原则,希望对中学历史史料教学提供借鉴,助推史料教学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中学历史;史料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0-001-01
英国新史学派的理论大师柯林武德说: “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研究的基础上的。充分占有可靠史料,既是历史研究的前提,也是搞好历史教学的基础。
在现行的历史课程中,史料教学广泛存在,其显著标志之一即是教科书引用了大量原始文献材料。例如,教科书在讲雅典民主政治时引用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分析得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之一即是主权在民,国家的权力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如在讲述《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章时,为了体现近代中国门户洞开的过程,使用的“1840——1900年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简表”,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了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过程。除文字史料外,还有大量的图片史料,如表现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河姆渡遗址稻谷遗物图片,反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情形的石器图片,反映汉代耕作的牛耕画像图等等。
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很多历史教师仅把史料做撩起兴趣之用,缺少了进一步发展深入的可能。或者将史料仅仅当成印证教材论点的证据,而缺少对史料本身的分析和运用。同时,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在行动上重视史料的作用,所运用的史料基本还是局限于教材的文字或图片,史料教学的形式仍是文字解读,对于课外的各种史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利用等很少涉及。面对如此多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角度来解决这些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生已经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单纯给学生灌输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的呈现知识,而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的看法,洞察学生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理解、构建知识。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不同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而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就必须像历史学家一样,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进行历史的研究活动。所以在史料教学中,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不是任意而为的,教师也不能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这其中还涉及一些方法和原则问题。
在教学中选用的史料必须是科学的,只有具有科学性的史料才能正确的反映历史信息,才能让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开展正确的学习历史活动。史料的使用要规范,如果教学中引用的史料不规范,所引用的史料没有注明出处,学生很难去进一步分析、辨别史料的真伪,也很难给学生提供进一步探讨的线索,影响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继续关注。
另外,历史课本作为教材,在史料的引用和处理上由于教学需要的原因,往往经过必要的处理,特别是将原始史料转述出来,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失去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搞好教学,教师有必要针对教材的编排情况设计一些史料专题,文字、图片、实物,如若条件允许最好去实地了解。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走入史料,分析理解史料,建构自己的历史观、价值观。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重视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技能的培养。在强调学生掌握具体历史知识和前人的结论的同时,也强调掌握史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的知识。史料教学作为增进历史技能和方法的一种教学途径,其重要性和作用日益凸显,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随着这个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改进,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人民出版社,2004.
[2]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2003.
关键词:建构主义;中学历史;史料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0-001-01
英国新史学派的理论大师柯林武德说: “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研究的基础上的。充分占有可靠史料,既是历史研究的前提,也是搞好历史教学的基础。
在现行的历史课程中,史料教学广泛存在,其显著标志之一即是教科书引用了大量原始文献材料。例如,教科书在讲雅典民主政治时引用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分析得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之一即是主权在民,国家的权力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如在讲述《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章时,为了体现近代中国门户洞开的过程,使用的“1840——1900年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简表”,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了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过程。除文字史料外,还有大量的图片史料,如表现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河姆渡遗址稻谷遗物图片,反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情形的石器图片,反映汉代耕作的牛耕画像图等等。
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很多历史教师仅把史料做撩起兴趣之用,缺少了进一步发展深入的可能。或者将史料仅仅当成印证教材论点的证据,而缺少对史料本身的分析和运用。同时,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在行动上重视史料的作用,所运用的史料基本还是局限于教材的文字或图片,史料教学的形式仍是文字解读,对于课外的各种史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利用等很少涉及。面对如此多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角度来解决这些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生已经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单纯给学生灌输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的呈现知识,而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的看法,洞察学生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理解、构建知识。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不同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而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就必须像历史学家一样,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进行历史的研究活动。所以在史料教学中,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不是任意而为的,教师也不能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这其中还涉及一些方法和原则问题。
在教学中选用的史料必须是科学的,只有具有科学性的史料才能正确的反映历史信息,才能让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开展正确的学习历史活动。史料的使用要规范,如果教学中引用的史料不规范,所引用的史料没有注明出处,学生很难去进一步分析、辨别史料的真伪,也很难给学生提供进一步探讨的线索,影响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继续关注。
另外,历史课本作为教材,在史料的引用和处理上由于教学需要的原因,往往经过必要的处理,特别是将原始史料转述出来,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失去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搞好教学,教师有必要针对教材的编排情况设计一些史料专题,文字、图片、实物,如若条件允许最好去实地了解。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走入史料,分析理解史料,建构自己的历史观、价值观。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重视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技能的培养。在强调学生掌握具体历史知识和前人的结论的同时,也强调掌握史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的知识。史料教学作为增进历史技能和方法的一种教学途径,其重要性和作用日益凸显,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随着这个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改进,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人民出版社,2004.
[2]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