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三)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249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简介】戴世锋,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广东戴世锋名师工作坊主持人、广州市特约教研员、番禺区特约教研员。全国优秀班主任、广州市优秀班主任、广州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获得者、第二届“羊城最美教师”、广州市“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中学名教师培养对象、广州市中学历史青年骨干教师、番禺区名教师、禺山金才奖获得者。
  [摘要]政治活动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政治模块的教学,需要注意政治事件的经济和文化的背景。分析影响政治变革的主要因素,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今世界的政治特点及未来走向。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政治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0104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近期,笔者应邀赴广东佛山南海中学与该校蔡文镜老师进行岳麓版必修Ⅰ第26课《新中国的外交》高三第一轮复习同课异构。学习政治史,需要注意政治历史中的经济和文化背景,把中国置于世界政治历史发展的大坐标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为出发点,以国际格局的变化为背景,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地看待新中國的外交政策。
  【复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概括出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2.通过材料解析,归纳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目的和意义。
  3.通过解读材料,认识外交活动的目的及出发点就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教学立意】
  外交是主权国家政府之间的交往或交涉活动,其目标是维护国家利益。新中国的外交与国际政治格局密切相关。在国际斗争中,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取决于该国的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本课的复习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过程,新时期外交成就。其复习难点是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外交方针的调整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教学过程】
  设问:请根据世界格局和外交的概念指出关键词。
  ●世界格局
  概念:国际舞台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
  构状态,一种力量对比态势,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等。[1]
  关键词:国际舞台;政治力量;国家利益;结构状态;力量对比。
  ●外交
  概念:主权国家政府之间的交往或交涉活动。其特点是通过圆滑、机智的灵活手法,处理国家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最大程度保护本国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妥协互让,达到国家间的互惠互利、和平共处。独立自主的外交权是主权国家的标志之一,外交的主导原则是主权平等。[2]
  关键词:主权国家;政府之间;国家利益;妥协互让。
  设计意图: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党派、思想、学说等。不同类型的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有所不同,而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设问:阅读教材,标出新中国(1949-1979年)外交的重大事件。
  设计意图: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利用时间轴,学生能够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时间与空间中,体会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的关系,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及规律,从而对史实做出合理的解释。时空观念强的学生在认识现实社会时,便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一、“两极世界”下的历史选择
  1.“一边倒”的历史必然选择
  设问: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格局,分析“一边倒”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处国际环境示意图
  材料二1949年初,苏联派米高扬同中共会谈,并表示为中共的胜利高兴。可是同时,苏联大使又紧随孙科内阁南迁广州,表示对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对于上述情况,中共当然很清楚,然而,新中国成立迫在眉睫,在毛泽东看来,“建国以后如果外国三天不承认,就有问题了”。
  ——王善中《50年代初期的中苏关系述评》
  材料三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解析:“一边倒”外交的历史必然。在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宣布向苏联“一边倒”的同时,斯大林同意给新中国3亿美元贷款,年息仅1%,以机器、设备等材料和商品的形式提供。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实现了全面改装。到1954年初,中国组建的28个空军师、5个飞行团,共3000余架飞机,都是苏联赠送和售予的……苏联是当时唯一能够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的国家。在经济上,苏联援建了47个项目,还无偿提供了大量技术资料,并派大量高级专家来华工作。[3]中苏意识形态相同,在两大阵营对峙的情况下,中国自身的政治倾向只能选择“一边倒”。
  高考链接(2009年北京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现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请从中任选一个,指出促进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解析: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历史背景: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继的苏联领导人马上终止了斯大林对西方的进攻性政策,并劝告中国尝试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中国和朝鲜接受了苏联的劝告,同美国达成朝鲜停战协议。中共劝阻越南共产党不要再坚持武装斗争……随后,中共中央接过莫斯科提出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周恩来将其具体化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材料一中国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本出发点: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富国穷国,都应该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友好合作,和睦相处……在战后出现的“阵营”“集团”“大家庭”等,历史证明是靠不住的,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获得普遍的赞同,充分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俞正樑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
  材料二毛泽东坚信“枪杆子里出政权”,对和平共处一直持怀疑态度。1957年,毛泽东开始批评和平共处,加强对外政策的斗争性,用陈毅取代周恩来的外交部部长兼职。自1958年后,中国对外政策转变为“斗争是绝对的,冷战是不可避免的,而妥协则是相对的、暂时的”,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张闻天文集》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正确的方针,但没有成为1954年以后中国外交的一贯政策。将外交与意识形态的目标混同起来,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外交的特点。从内因上说,对外政策转向激进,是革命思维的惯性使然。从外因上说,美国采取过分敌视中国的政策,则是刺激中国对外轉向斗争的重要因素。
  二、战略“大三角”的政治智慧
  1.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设问:概述20世纪60、70年代国际格局的特点,分析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解析:20世纪60、70年代,美苏处于冷战对峙中,苏联全力发展战略核力量,美国处于战略防御;中苏关系恶化,尤其以“珍宝岛之战”为典型,中国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美国国内处于经济危机期间,出现“滞胀”,外部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与此同时,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譬如西欧与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发展等。这为当时中美关系的缓和提供了有利条件。
  设问: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边倒”外交。中国与美国是否有沟通渠道?
  解析:中美关系改善包括华沙渠道、巴基斯坦渠道、巴黎渠道和纽约渠道等四大渠道。
  (1)华沙渠道:在冷战的国际大背景下,尼克松政府对苏实施的“缓和”战略使得华盛顿打出“中国牌”,致力于改善同北京的关系。而1969年3月中苏边界武装冲突则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契机。在寻求同中国对话的渠道上,华盛顿首先想到的是华沙渠道,即第135次和第136次中美大使级会谈,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尽管史实证明,华沙渠道的进展不像华盛顿期望的那样顺利,但基本上完成了预期的任务,即表达了改善对华关系的愿望,并阐明了不会同苏联合作主宰东亚事务的立场。在华沙渠道完成了既定任务之后,华盛顿又将同北京的联络转为巴基斯坦渠道。[4]
  (2)巴基斯坦渠道:在中美关系解冻的过程中,巴基斯坦渠道起到了在中美之间有效传递信息,促成基辛格秘密访华的重要作用。以叶海亚为首的巴基斯坦领导人将发展同中美两国的友好关系与实现本国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从首脑,经首脑,到首脑”的巴基斯坦渠道成为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最为可靠和高效的渠道之一。[5]
  (3)巴黎渠道:自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成功之后,中美之间的信息传递转入双方外交官直接接洽的巴黎渠道。从1971年7月19日至1972年3月5日,美国驻法武官弗农·沃尔特斯先后45次拜访中国驻法大使黄镇,双方的会谈为“波罗二号”行动、黑格访华、尼克松访华做了大量的信息传递和准备工作。巴黎渠道在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6]
  (4)纽约渠道:这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一条重要的秘密渠道。它是在两国关系已初步实现缓和的情况下,为处理两国关系以及国际上一些紧急重大的事务而建立的联系渠道。该渠道的建立为中美两国进行及时有效的直接接触奠定了基础,进而使两国在尔后解决南亚问题、结束越南战争及处理两国共同面临的其他国际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沟通与合作,促进了这些问题的解决,在推动中美建立互信机制的过程中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7]
  材料一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时告诉周恩来,尼克松已经决定,美国今年将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联合国和安全理事会席位,但不同意从联合国驱逐台湾国民党当局的行动,即“两个中国”。
  ——连海山《中国重返联合国纪实》
  材料二(1971年7月,我)在向主席汇报此事时,主席说,我们决不上“两个中国”的“贼船”,不进联合国,中国照样生存,照样发展。我们下定决心,不管是喜鹊叫还是乌鸦叫,今年不进联合国。
  ——熊向晖《毛泽东“没有想到”的胜利——回忆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席位的过程》
  ——韦展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斗争实录》
  设问:在联合国“驱蒋纳我”提案投票问题上,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会投反对票吗?中美关系改善,美国会投赞成票吗?联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事实,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解析:从“驱蒋纳我”提案投票情况看,英、法、荷、比、葡、意、加,还有以色列、冰岛等国投了赞成票;苏联及白俄罗斯、乌克兰也投了赞成票;发达国家投反对票的只有美国和日本;中国援助的刚果共和国、高棉共和国也投了反对票。
  拓展提升:有学者认为,在国际斗争中,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取决于该国的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设问: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国际斗争与外交战略”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必须有史实依据)。   2.中美关系正常化
  设问:概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本历程,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1971年10月)在(基辛格)第二次访华回国之前,周恩来已经知道联大表决的结果,但当时未向他(基辛格)讲,以免使他难为情。在驶往机场的途中,为他送行的乔冠华曾有意问他今年联大中国席位能否恢复,他不假思索地说,今年你们进不了联大,待明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后,估计中国“就能进去了”。
  ——高梁《回忆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的日子》
  设问:基辛格认为,尼克松访华后,中国“就能进去了”。这反映了什么?
  解析:这既反映了美国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智慧。
  高考链接(2009年北京卷):请说明1972年中国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解析: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拓展提升: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70年代对外政策的调整有三方面的国内因素。一是核武器试验成功并装备部队,增强了和平力量;二是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提高了国际话语权;三是中国领导人开始改变过去以意识形态画线、以阶级画线的做法,及时实现中国国际政治角色的转换,从国家利益等新的思维角度考虑问题。20世纪50至80年代,中国与美苏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总之,回顾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我们认识到:一方面,新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国际地位提升,国际影响扩大;另一方面,当前中国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挑战与机遇并存。因此,在外交战略的制定上,需要把准确判断国际形势作为前提和基础,及时总结外交工作的经验和启示。
  [注释]
  [1]戴世锋.社会转型与历史教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157.
  [2]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128.
  [3]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23.
  [4]郑华.华沙渠道与中美关系的解冻:华盛顿决策内幕[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2).
  [5]郑华.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的巴基斯坦渠道[J].史学集刊,2008(3).
  [6]郑华.中美解冻过程中的巴黎渠道[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4).
  [7]栗广.论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纽约渠道[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4).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其他文献
[摘 要]思想品德教学与时事政治息息相关,充满着时代感。初中是学生人格发展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开展时政教学,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教师可通过时政导入教学主题,帮助学生化解难题,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时政教学;政治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6501  由于初中
[摘要]《美国的诞生》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作为第四单元《步入近代》的第3课内容,在人教版的教材中配有7张图片,教师在讲解美国的诞生历程中可依据这7张图片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对图片的解读中了解美国诞生的历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初中教材图片美国诞生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95  俗话说一图胜千言
[摘要]在新课标的小说教学中,对小说主题的解读与挖掘是个难点,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也容易流于表面。从对主题解读角度的差异入手,引领学生由挖掘最切近作者创作意图的主题内涵到提炼出小说的哲理内核和普世意义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可培养学生从简单的文本背后寻求一种新的更为深刻的解读角度的思维习惯,这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是有其价值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  小说主题解读导向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小说教
[摘 要]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初中地理教学中,是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对地理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作用。初中地理教师应依据学情、地理学科的特点,构建基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实现教、学、评的统一,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人口与人种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摘 要]MS-EEPO有效教学中提到“想”这一要素。在现实的课堂实践中,引导学生“想”方面效率不够高,学生不愿意想,总是等教师或者同学告诉他结果。从《将进酒》的上课实践中反思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想,带动更多学生去想,以便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关键词]想;形象思维;将进酒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2-0019-02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高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改进历史教学工作,提高教师思想认识,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引导学生把个人追求融入强国梦想。挖掘教材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主观念,有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文明、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  [关键词]教材资源课堂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
[摘 要]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并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科技史则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对话的历史。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拓展历史视野,形成历史意识,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素养。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追求推动科技不断社会化,科技社会化程度加深反过来推动科技更加迅猛地发展。以《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科技史教学中促使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完
[摘 要]针对当前“范读—师译—生背”的文言文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情境激趣—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深层探究”的步骤,构建文言文生态教学课堂,以激活学生的情志,拓展学生的生命体验,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生态;品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4001901  在文言文教学中,打破传统的“范读—师译
[摘 要]捕捉行为动作、支配对象,才能迅速概括出事情。捕捉修饰性、限制性成分,才能迅速感悟出品质。捕捉直接抒情语、议论评价语、深情叙述语,才能迅速理解情感。  [关键词]行为对象;修限成分;直接抒情语;议论评价语;深情叙述语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6-0016-01  苏教版语文教参明确指出,本版语文九(下)第二单元参考教
[摘要]长顺县共19所初中,县城2所,其他都分布在乡镇。乡镇中学的生源为本乡镇和少数临镇的学生。通过在这些乡镇初中推进分层布置作业和对学生作业进行多元化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分层布置作业多元化评价初中英语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33  一、课改背景  长顺县位于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