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浓雾的能力(创作谈)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xiaoya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写《在平原》,始于2012年。那一年,很多从十几岁开始蔓延下来的问题,集体爆发。当时的写作和生活,突然到了一个必须重新洗牌的关卡。我从成都乘火车到银川,希望暂时告别闭塞又多变的生活,做个决定,比如究竟要写什么小说,接下来的人生要往哪个方向去。到银川前,我打定主意只是去漫游,匆忙下了火车后,就随意搜索了一家市内酒店的位置,住下来才知道,马路对面就是一所阿拉伯语学校。不大的校门上悬挂着红色横幅,横幅的内容是关于去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的交流项目。时时有不同肤色的人在校门口进进出出,我突然觉得自己身处一个交通枢纽,与过往生活经验不同的一种东西在我眼前穿梭,而我自己仿佛站在一个十字路口,看着这些不同的人与我擦肩而过,他们走的哪一条路都和我没有交集。
  作为十四五岁开始写作的人,当时已经写了七年,渐渐觉得那种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想象力被耗尽,急需一个新的表达方式,否则我的写作恐怕过不了几年,就得宣告結束了。在这种心情的困扰中,我看到一辆旅游车停在酒店附近,上面写着“贺兰山岩画”。这几个字吸引了我,我很快坐上了那辆车,甚至在那天之后,频繁乘坐它一次次前往“贺兰山岩画”。
  我从小对“平原”并不陌生。但生活在人口密集的中原城镇里,日常是看不到平原的质地与广阔的。但银川不同,这里人口相对少,人均占地大,人仿佛穿梭在自然的缝隙中,而不是自然在人群的缝隙中喘息。我记得最后一次从贺兰山上下来,眼前是一大片开阔的平地,突然一阵感动。有乌鸦飞过头顶,在不远处的大树上空盘旋,但我没有觉得不祥,反而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放松。我开始想自己的生活和写作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但这种刻意的思索又让我陷入另一层困扰,比如写作究竟是要先解决技术问题还是思想问题,我当时认为面临的大敌是技术问题,但在后来的几天,我突然意识到不是这样。开始写作之前就已有的那些精神问题,它们没有在写作的过程中被我解决,所以才会有很多问题纷纷出现的局面。想到这个,我决定回顾自己问题产生的源头,重新解决。比如,为什么要选择写作。其实可以不必写,按照我曾接受的教育——好好画画,沿着这条既定路线走下去,即使不能成为真正的画家,也可以做个美术老师。为什么一定要写呢?
  这个问题我当时没想清楚。从银川回来,也没想清楚。之后的几年,我始终徘徊在一个艰难的转型阶段,一方面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小说很不满意,另一方面又没有找到一个新的状态和新的自己,那一层模模糊糊感觉到的东西依然在远处,而我没有触碰它的能力。
  2015年底,我突然意识到,我又回到了2012年夏天在银川的那种状态。而这一次,我想到的银川和当时看到的银川稍稍有些不同。我想到的不再是贺兰山岩画,不再是阿拉伯语学校,而是从山上下来时看到的那一大片平地。那块平地一直蔓延到我视线的尽头,它最终的边界仿佛在很远的地方,又甚至它可能根本没有边界。这个边界,是人给它设置的,万物本身没有边界。
  我一遍遍擦拭记忆中的那一幕。第一遍回想时,我想到的,是我和一些散客在平地上各自走向四面八方。第二遍回想,那平地上不再有其他人,只有我。第三遍回想,我想到那片开阔地上除了现在的我,还有一个当时的我。当时我曾渴望走一条新的路,过一种新的人生,但再次回想银川之旅时,我突然意识到,根本没有什么新生活新人生,我所拥有的,只是这一个生活。同样地,我的写作,也只有这一个写作。我不可能完全推翻过去的写作,甚至这推翻本身就是一种懒惰。我必须把过去的写作整个清洗一遍,淘洗出一个更清晰的自我。想到这个,我感觉当时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终于产生了交集。我决定写一个关于创作的小说。
  我也突然意识到,我所遇到的所有写作问题,都曾经在画画的那几年遇到过,但当时我觉得,换一个创作载体,我的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事实证明不是。我想,我有必要,甚至有责任把这个过程写下来,至少可以让一些同样可能误以为“换一种创作载体”就能写好画好的人,不要被创作初始那种蓬勃的宣泄欲,以及宣泄欲的种种变形所蒙蔽,误认为那是自己的才华。我想重复一些浅显却总是被忘记的认识——创作没有捷径。创作不是一个出口,那被我们一遍遍经过的生活,也是创作的一部分。正如绘画,对我来说,也应是写作的一部分。我要从第一眼看到的世界,写到第二眼第三眼第四眼看到的世界。我要把这一遍遍清洗出的那个世界掏出来,我要写我眼中最好的创作者是怎样想问题的。
  开始写《在平原》前夕,一个朋友得知我的写作计划,邀请我去参加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聚会。聚会地点在一座宽大的厂房,四面墙壁上是刚刚结束的一场画展上撤下来的画作。它们技巧成熟,看得出作者强大的绘画功底,画面内容和整体基调看起来也很丰富,但层次和层次之间没有递进,趋于同质。仍然是从虚无到虚无,只是在阐述一个被欲望所分割的世界。我徘徊在那些画中间,也观察着在场这些人的举动。他们能轻松提起一位二十世纪现代艺术史上的杰出艺术家,提起最近艺术圈内风头正劲的画家;他们观点新鲜,态度明确,每个人都在拼命发挥和表现,没有人对其他人的想法感兴趣。我意识到这些人都比我聪明,他们对自己的发展道路可能也十分清晰。但即便如此,他们说的,我全都不感兴趣。我差不多是怀着又沮丧又兴奋的心情从那场聚会上走下来;沮丧的是,他们说出了很多我不熟悉的艺术家的名字,但我又发现,他们对那极其少数的几个艺术大师的见解,也并没有比我高明。我突然看到了一条我该走的路,这条路不是给那些聪明人走的,而是给我这样的憨人走的。我决心越过那些曲曲折折的技术层面的探索,直接进入核心的讨论。我也相信,解决过一遍这些问题,技术本身于我也将不再是问题。只不过,当时的我确实没想到,因为我这样一个想法,这篇四万多字的小说,我居然写了一年。但就是这样一个死磕的过程,我终于有能力看清自己该写什么样的小说。
  我也终于知道,写作不是要成为作家,起码不只是成为作家。写作重要在:它最大限度地调节着人的内心,是它让人有机会在精神的劳作中获得向上的力量。幸福不可期待,但如果有了拨开浓雾的能力,世界显现出的那一丝清朗面貌,就是人活着所能看到的“幸福”。
  那是一切劳作的意义,那就是幸福。
其他文献
你的生活只能承担一点点琐碎  不能再多了  你疼了卻不能离开  你还记得在夜晚穿梭的树枝  从此寒冷袭卷了你的一生  你看见花朵盛开又枯萎  你包容它发生得如此迅速  夜深了  你没说晚安就睡着了  其实不必记得  等黎明降临  对我说早安就好  我必回一个微笑给你  如此,又是新的一天
期刊
街是白色的  天空沒有风  无数支歌儿被唱起  风景不过是几座房子  一切都将被忘记了  一粒爱着的种子  在爱中奔跑  它把声音和房子都忽略了  在奔跑中  一切都失去了实质和重量
期刊
一整天都在下雨,从纷飞的蒙蒙小雨演变成豪雨,云敲响了轰雷,间歇但不间断,紫色的闪电刺穿了粒子间的裂缝,在雨水、制度、光暗、生死、悲伤之间自由穿梭。我就这样出门,没有撑伞,让水洗涤灵魂,让风刮动须发,我就这样走,一直走,一直走,穿过郊区丛林,穿过陌生的地方,惨淡的灰云与阴沉的雨水把鲜绿的丛林染成暗绿。无意中来到一座石桥,桥边长满青苔,桥下的河浪想勾起我的注意,但失败。发丝的水正扑簌簌滴下,我衣服湿透
期刊
慢读一首诗  在词语的凹凸中复现它对真实的重构  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却在哲学上成了真实的一部分  不间断地撬动一首诗坚硬外壳表面的微小縫隙  发现诗人疲软的秘密  发现他如何溃败又如何死灰复燃并获得终极生存技能  ——一种滑稽表演  慢读一首诗  撷取他间歇性的荒诞不经  在个人编年史中加强公共部分的质感  然后再不断地分裂:我不是他
期刊
1  刚走到楼梯过道,就传来了一阵刺耳的啼哭声。  M心想,现在到处都是小孩们的尖叫,要不就是撕心裂肺的哀嚎,尤其是假日、节日。S城还有什么,除了这些讨厌的小东西。  走廊不长,他却越走越疑惑,这个小孩的尖叫非常特别,一般小孩的叫声是尖细的。然而这个却是如闷雷般,一阵接一阵,虽然沉,却给人异常的庞大感。  他只是一直往自己家的方向走,多年中他都是这样的,无论如何他都认得家的方向,且是笔直走。他有时
期刊
主持人按:科技的发展摧毁了传统的想象系统,比如人类的起源之类,但是人类的想象系统并不会从此终结。科技本身几乎成为一种新的宗教,这是和人们根深蒂固的想象的倾向密不可分的。今年初,一则亚马逊售卖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新闻到处传播,说机器人突然失去了控制,在深夜发笑,或者是对主人提出的问题予以质疑,等等。朋友们都深受刺激。  我跟此次对谈的两位科学家,李澄宇和马兆远,从在伯克利留学的时代,就一直进行跨学科的
期刊
大狼(三)  大狼是条狗,一条怀孕的狗。在宋珊的葬礼上,它用一泡尿冲走了这个春天。宋珊的母亲抄起一根棍子,向大狼戳来。它窜来窜去,叼下招魂幡,一头扎进果园,有人呼叫着说:“它上了树。”在树上它看到棺材里的木偶、惊骇的人群、疯长的野草。狗的主人说,“它咋个爬得上树呢?”他们拿着绳子、棍子、渔网和骨头冲进了果园,在树下找到被撕碎的幡,宋珊的母亲一屁股坐到地上,“都让你们搅黄了。”  木偶(一)  他们
期刊
请保持疏离感  请把秘密一点点地诉说  俗世的风吹我  我一直摇擺着找不准自己的位置  请给我藏身之所  请允许我涂脂抹粉红唇嫣然  装扮成妩媚的样子  请赴我的约  给我俗世的激情  请将我钉在俗世的十字架上
期刊
这几日日子悬浮于日常之上毫不真切  俯视就可以看到好看的绿  抬头就可以看到理所当然的蓝  没有琐碎没有焦虑也没有欲望  多么幸福  仿佛远处山峦轻轻起伏  这几日初秋的阳光慢慢烘烤出身体里淤积的水汽  多么轻盈  善良从心里上升  好久没有过这种简单舒心的日子了  麻煩和忧愁都在远处  又好像从未有过  只要听从身体的指令困了就睡渴了就饮茶  暮色中也有刚刚好的清凉  像神轻轻散于无形  这几日
期刊
一  年轻的时候,我住在大都。那里人太多了。人一多,垃圾就多。起居的垃圾,情识的垃圾,比比皆是。人活在垃圾中久了,就形成了积习。海子北岸的斜街上有个缎子市,临豁口住着个色目人,原本老实做生意,后来跟坊间游手好闲的泼皮混熟了,也学得奸诈无赖起来。果树种得松散一点,长得扎实也茂盛;紧挨着分不开,果子结不大,果味也雷同。都说色目人憨厚,仗义重情,可这个家伙坏起来,变本加厉,憨恶厚黑。  这个色目人,名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