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与写作结合是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能够有效利用教材资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教材,深度挖掘读写结合点,采用形式多样的读写结合形式,展开优化的教学设计,使读写结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读写结合;优化设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4-0040-01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板块。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展开教学,可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有效提升学生阅读与表达的综合能力。但是,目前读写结合的方式单一,使学生越来越厌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那怎样进行读写结合呢?
一、立足文本,系统设计教学
语文教材是教师深入挖掘教学资源的最主要的材料。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要梳理出清晰准确的读写结合点,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教学。一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材都是以主题为单元进行编排,单元里的文章都体现一个主题,而单元的写作内容也和单元的主题相关,这使得单元的整体性较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整体意识,统筹安排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落实单元教学目标。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主题,其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留心观察家乡的事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景物,在阅读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将写作的训练点落实在阅读课堂上。如,《荷花》一文,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荷花比作“大圆盘”,把“一池荷花”比喻成“一幅活的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讲讲见过的花,说说这些花像什么,并写下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而且让学生学会形象表达的方法,并将它运用到习作中。
二、深入挖掘,落实读写结合点
读写结合教学的关键在于挖掘读写结合点,并进行迁移运用,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提升。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主题,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等四篇文章。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和训练,把作者的写作技巧教给学生。如,《燕子》一课有这样一句:“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春天的热闹和生机。在赏析句子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同学们能不能用拟人的手法写写其他季节的景色呢?”修辞方法的仿写是中年级的训练重点。这既是本篇文章的赏析点,又是习作的重要内容。通过读写结合,学生学会了如何将文章写具体的方法。
三、灵活安排,多种形式练笔
课堂的魅力在于灵活多变。读写结合不是也不能一成不变。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段的不同、课文的不同灵活地运用各种形式进行练笔,让读写结合课变得生动而有活力。在阅读教学中,遇到关键的字词句,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小练笔,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燕子》一文,有这样一句:“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荷叶上的青蛙像什么?花丛中的蜜蜂像什么?”并拿出笔来写一写。第二学段的教学,除了仿写,还可以进行续写、改编等训练。如,《珍珠泉》的第四自然段这样写:“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它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珍珠泉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作者写的景色,体会、掌握直接抒情的表达方法。这样,学生的语言就丰富起来了,写作的思路也就打开了。
四、整合资源,拓展读写结合面
读写教学资源的整合不仅包括对本单元内课文的整合,而且也包括和课外文本、社会生活的整合;整合的主题可以是思想内容方面,也可以是写作方法方面。教师可将相同主题的课文组成一个专题,选取典型段落进行读写训练,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和迁移运用。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珍珠泉》和《画杨桃》这两篇课文,安排在不同的单元,但在写法上都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教学时,教师先将两篇课文整合起来教学,一篇精读传授方法,另一篇学生自读分析写作结构;然后,再让学生仿照这种方法进行写作练习。在进行整合的时候,不宜设置过多的训练点,这样会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整合课外资源不仅能更好地发挥读写结合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拓展语文课堂的宽度与深度。
总之,读写结合是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发展的有效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提高自己挖掘文本、整合资源的能力,不断优化读写结合教学的设计,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使读写结合教学朝着更加高效、系统、科学的方向发展。
(责编韦雄)
[关键词]读写结合;优化设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4-0040-01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板块。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展开教学,可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有效提升学生阅读与表达的综合能力。但是,目前读写结合的方式单一,使学生越来越厌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那怎样进行读写结合呢?
一、立足文本,系统设计教学
语文教材是教师深入挖掘教学资源的最主要的材料。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要梳理出清晰准确的读写结合点,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教学。一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材都是以主题为单元进行编排,单元里的文章都体现一个主题,而单元的写作内容也和单元的主题相关,这使得单元的整体性较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整体意识,统筹安排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落实单元教学目标。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主题,其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留心观察家乡的事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景物,在阅读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将写作的训练点落实在阅读课堂上。如,《荷花》一文,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荷花比作“大圆盘”,把“一池荷花”比喻成“一幅活的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讲讲见过的花,说说这些花像什么,并写下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而且让学生学会形象表达的方法,并将它运用到习作中。
二、深入挖掘,落实读写结合点
读写结合教学的关键在于挖掘读写结合点,并进行迁移运用,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提升。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主题,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等四篇文章。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和训练,把作者的写作技巧教给学生。如,《燕子》一课有这样一句:“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春天的热闹和生机。在赏析句子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同学们能不能用拟人的手法写写其他季节的景色呢?”修辞方法的仿写是中年级的训练重点。这既是本篇文章的赏析点,又是习作的重要内容。通过读写结合,学生学会了如何将文章写具体的方法。
三、灵活安排,多种形式练笔
课堂的魅力在于灵活多变。读写结合不是也不能一成不变。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段的不同、课文的不同灵活地运用各种形式进行练笔,让读写结合课变得生动而有活力。在阅读教学中,遇到关键的字词句,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小练笔,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燕子》一文,有这样一句:“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荷叶上的青蛙像什么?花丛中的蜜蜂像什么?”并拿出笔来写一写。第二学段的教学,除了仿写,还可以进行续写、改编等训练。如,《珍珠泉》的第四自然段这样写:“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它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珍珠泉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作者写的景色,体会、掌握直接抒情的表达方法。这样,学生的语言就丰富起来了,写作的思路也就打开了。
四、整合资源,拓展读写结合面
读写教学资源的整合不仅包括对本单元内课文的整合,而且也包括和课外文本、社会生活的整合;整合的主题可以是思想内容方面,也可以是写作方法方面。教师可将相同主题的课文组成一个专题,选取典型段落进行读写训练,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和迁移运用。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珍珠泉》和《画杨桃》这两篇课文,安排在不同的单元,但在写法上都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教学时,教师先将两篇课文整合起来教学,一篇精读传授方法,另一篇学生自读分析写作结构;然后,再让学生仿照这种方法进行写作练习。在进行整合的时候,不宜设置过多的训练点,这样会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整合课外资源不仅能更好地发挥读写结合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拓展语文课堂的宽度与深度。
总之,读写结合是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发展的有效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提高自己挖掘文本、整合资源的能力,不断优化读写结合教学的设计,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使读写结合教学朝着更加高效、系统、科学的方向发展。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