舵:中国领先世界最久的发明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etc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整理旧剪报,捡出《南方周末》1997年1月31日赵世龙、聂玫两位先生摄影、报道的《六千年古城横空出世》一文,文章说到在湖南城头山古城遗址发现六千年前“完好的船桨、舵”,引起我的注意。前几年我写《罗盘以外——中国对世界航海术的贡献》(2005年9月14日《中华读书报·科技视野》),查阅相关资料时漏掉了这则剪报,在那篇文章里,关于舵(rudder)是这样说的:
  古时舵字也作桅、柁、扶,东汉刘熙《释名》解释“船”字说:“其尾曰桅。”南北朝《玉篇》(公元543年)说:“舵,正船木也”,又说:“杕,船尾小梢也。”这些文字记载都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舵,而考古发掘得到的用舵证据就更早了,广东、湖北等地的西汉墓都出土过木船模型,其船尾都安置有舵。但是舵传到欧洲却相当晚,大约是公元12世纪的事。此前欧洲人一直用侧桨来控制方向,那远不如使用舵。
  城头山古城遗址位于湖南常德地区澧县车溪乡牛头村,其发现曾被评为1992年考古十大发现之一,被认为是中国当时唯一年龄达到五千年的古城遗址。1996年12月23日开始的进一步发掘,在五千年古城墙下发现还有一层深灰色混有稻木灰的三合土夯筑古城墙基,墙基中和墙基下出土不少文物和陶器、陶片,碳14年龄测定在六千年以上。在六千年古城墙夯土基底下面,发现了早于筑城的田螺、冬瓜种子、核桃以及稻谷,并在东门城垛外发掘出六千年前古人用过的多种器物,包括完好的船桨、舵、板凳,还在连接澧水支流的护城河边岸泥中发现六千年前修城壕阻挡岸泥、防止崩塌用的芦苇席墙。 这则报道如果属实,我们祖先发明并且使用舵的时间就应该上溯到距今六千年,或者公元前四千年的史前时代,而不是汉代。原来的资料表明我国至迟在西汉已经用舵,比西方学会用舵早了千年以上;如果城头山的发现无误,那就早得更多了,应该超过五千年。
  大概因为我们很早就已经用舵了,中国人大都不知道侧桨(side oars)像什么样子,附图是古代地中海地区的腓尼基货船(cargo ship),它张挂“横帆”(square sail,横向安置的方形帆),靠近船尾处左右各有一只侧桨(sideOar),用它们来控制船只前进的方向。腓尼基人是地中海地区古代著名航海民族,但他们始终不知道用舵。欧洲古代另一个著名航海民族维京人(Viking,8至10世纪“北欧海盗”),也不知道用舵。
  学会制造、使用中国人最早发明的舵,对欧洲造船与航海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配合以他们13世纪学去,我们早在战国时代(公元前3世纪)就已经使用的“纵帆”(fore-and-aft sail),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才得以建造出名叫“caravel”轻帆船来,迪亚斯(Bartholomeu Dias)1488年发现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92年发现新大陆,达·伽马(Vasco da Gama)1498年穿过印度洋到达亚洲,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1519~1522年间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用的都是这种船。
  赵世龙、聂玫两位先生的报道只说发现“完好的船桨、舵”,但缺乏对它们的文字描述,也没附照片。桨与舵形制区别明显,鉴定不应该有误,如果能有文字说明并附上照片,就更好了。另外我还注意到,从1996年12月23日开始进一步发掘到这篇报道见报(1997年1月31日)只有一个月稍多时间,文中提到的碳14年龄测定,是这次做的吗?取的是什么样品?如果能直接从舵本身取样进行碳14年龄测定,那年龄数据就是绝对可靠的了。
  中国人不但发明了舵,而且把舵应用到了极致。最近汶川地震使陕南宁强县成为人们熟悉的地方之一,宁强原名“宁羌”,境内阳平关是陕甘川三省通衢。直到上世纪60年代,那里过江还靠渡船。值得注意的是渡船完全不用动力,用一条绳索系在上游岸上,靠调整舵,利用水流力量自动在两岸之间来回摆渡。
  造船与航海,是密切相关的两项技术。罗盘久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中外学者似乎都忽视了中国古代在造船术上的贡献,具体说有舵、纵帆、水密隔舱(watertight bulkheads)和水鸟形船体四项,它们中的每一项都非常重要。现在帆船已经主要用于体育运动,各种先进导航技术的发明应用使罗盘的作用也不像以前那样重要,但舵和水密隔舱的意义仍然没有改变,水鸟形船体也仍然是水面船只最符合流体力学原理的造型。而且这三项都是以后也不会改变的。从我们祖先发明使用舵到它传人欧洲,相隔超过五千年,大概是我们领先世界最久的一项重要发明。
其他文献
书名叫《乌啼集》,前无序,后也无跋,看上去有些突兀。一打听,作者多年前还出过一本《月落集》,猜想作者可能很喜欢张籍的《枫桥夜泊》一诗。“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七个字中有一种萧疏、幽寂、清冷、肃杀的气氛,也有一种静宓、高远、清幽、寥廓的意境。那么作者是倾向于哪一种感觉呢?这引起了我的兴趣,遂翻其书,未想却就此看了下来。  此书近12万字,分5个部分,共80余篇文章,总体上来说是随笔性质的文字。  作者
《脚印》(诗集,1950年上海文化工作社)  《新生的历程》(杂文集,1950年上海文化工作社)  《被打穿了的布告》(短篇小说翻译集,1950年京津沪联营大众书店)  《裁判》(外国诗歌翻译集,1950年天津知识书店)  《米霞》(童话寓言故事翻译集,1950年天津知识书店)  《妈妈跟闺女》(A·托尔斯泰作品,1950年天津知识书店)  《枞林的喧嘈》(乌克兰短篇小说集,1951年上海文化工作
新文学书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珍视,成为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和书刊经营者的搜寻对象。一般来说,新文学的出版时间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到1949年建国以前。但笔者私见,以新文学作家创作的主旨、内容和风格来说,更确切的时间应该从“五四”运动之后算起,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其中原因,《闲话藏书》中已有说及,此处不再赘述。至于开创新文学版本这一概念的当然是唐(弓叟),他的名作《晦庵书话》乃是所有
灰暗:稀有的慰藉    “慰藉”这个词出现在一个天空灰暗的午后。记不清是哪一天了,只记得天气有些灰暗,令人郁闷。每到这样的天气,我便会到外面走一走。有时沙子会吹到眼睛里,于是我常常盼望能下起一场雨来,如果能下一场大雨最好:如果不能,下一场中雨或小雨也行:如果再不能,吹来一阵湿气也行。我很简单地想,要是能有一场雨来,眼前的一切都将是另一番景象。  奇怪的是,在这样的天气里,我有时竟会一下子想起许多的
高效课堂是近几年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频率最高词汇之一,随着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使用,它以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高效我们需要回归教材,并随着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结合统编教材所倡导的语文核心素养,狠抓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打破传统教学思路,引领教学方式拓展,教学内容的丰富,创设合理教学活动。   一、统编教材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基准探讨   (一)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立足之本
孟白,学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2003年至今,担任北京市海淀工读学校名誉校长。作为出版人,孟白带领学苑出版社在发展中国工读教育、保障农民卫生健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不断努力。体现了出版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这种担当,与明星、企业通过捐款践行公益心和社会责任心的方武不同,它更注重从身心健康上给予特殊群体、弱势群体以人文关怀,并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人对历史格外热衷,史学作为一门国粹级的“显学”,在“文革”前已盛极一时,那些“文革”中“红透”半边天的“风云悍将”,大都具有史学背景。改革开放强调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技术人才走上政治舞台,历史似乎退出了中国政治,但30年物质文明的进步与辉煌,所造就的科技与经济“起飞”,如互联网技术及在中国的迅速起步与普及,却又为古老史学提供了预热的技术条件与契机,只不过“热”的形式又有所变化:官方史学休矣,民
现阶段,语文教学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语文名著阅读与写作教学也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名著是珍贵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在当前的名著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提升语文写作能力。   但目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并不令人乐观,首先是教师依然以教材为中心进行讲解,围绕着教材指導学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近年来开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对初中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出现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改革措施,改变了以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片面化的现象,是对阅读教学误区的矫正和弥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所注重的是对单篇阅读内容的理解,通过对单篇阅读的理解来培养中学生的情感体系,完善学生的阅读思维体系,让学生掌握更高效的阅读方法。  一、制定“
2018年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发布,其中有一处尤其引人关注:首次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中,将思维的提升和发展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要知道,在前一版本中,只不过是提到了“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这不仅仅是措辞的改变,还预示着语文的思维训练使命被重新定义。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