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风潮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an16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于“跨界”这一现象在艺术领域中掀起潮流对舞蹈剧场产生的影响加以陈述。“跨界”艺术创作在舞蹈剧场中将多种元素和艺术形式相融合,创造出了多种新的艺术形式。“跨界”是舞者身体的跨界,是科学技术与舞蹈的跨界,也是艺术表达形式的跨界。
  [关键词] 跨界;舞蹈剧场;身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HTSS]1007-2233(2021)02-0149-03
  [作者簡介\] 王梦莹(1996— ),女,河南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开封 475000)
  “‘跨界’一词,原意是某一属性的事物,进入另一属性的运作,主体不变,事物属性归类变化。进入新经济时代,跨界更加明显、广泛,多个独立的行业主体不断地融合渗透,创造出了许多新型的,发展劲势的元素。”\[1\]而如今,“跨界”这个词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艺术领域之中,可谓是当下兴起的新风潮。“跨界”艺术创作将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融合成为一种复合形态的新型事物,通俗地说也就是两种艺术形式碰撞下产生的火花。
  舞蹈在“跨界”艺术中一直走在前沿,在历史的流转交汇中,它不断地横向吸收多个艺术门类,与之交流、融合,再创造出各种更加适合反映当下、视听觉感受更加丰富的艺术形式。其中做的最为出色的当为“舞剧”这一舞蹈的最高形式。舞剧将戏剧与舞蹈结合,以剧说舞,以舞传剧,二者的融合将舞蹈推向了一个时期的高峰。而在当下历史时期之中,“舞蹈剧场”的出现与发展更是将“跨界”这一反传统的意识推向了高潮。
  皮娜·鲍什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舞蹈大师,是世界现代舞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她开创并推向全球的舞蹈剧场及其崭新的肢体美学,成为舞蹈界乃至戏剧界人士争相观摩、学习、研究的内容,成为艺术界加以仿效的对象。舞蹈剧场是一种新的身体与剧场关系的呈现,而且代表了一种直指人性与社会的强烈批判精神,它是对传统舞蹈表演形式的瓦解和对抗,是对艺术边界的打破。它是舞者身体的跨界,是科学技术与舞蹈的跨界,也是艺术表达形式的跨界。
  一、舞者身体的跨界
  舞者身体的跨界是舞蹈剧场对传统舞蹈艺术的反叛之一。现代舞是对“拥有修长的线条,高绷的脚背,高超的跳跃与旋转技巧”的芭蕾的反叛,它打破了芭蕾程式化的舞蹈语言和永恒的母性主题,抛弃了王子与公主的浪漫爱情故事,是一场由邓肯发起的艺术之战,而舞蹈剧场则是现代舞与传统舞蹈的一场进化论。
  关于舞蹈剧场的舞者身体,发展出了两种。
  其一,是对传统舞者程式化、类型化的反叛。在演员的挑选与任用上不再偏爱以超高技术能力、肌肉水平为目标的传统训练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舞者,因为越是训练得标准,舞者越是难以突破十年如一日训练出的形式化的动作和下意识的肢体语言。高贵典雅固然好看,可千篇一律却不是舞蹈剧场的追求。所以就出现了许多“半路出家”的现代舞者,他们虽然接触舞蹈的时间不长,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班出身,但这种“普通人”身上自带的韵律和肢体的运动方式对于舞蹈剧场却是难能可贵的。对于普通人的任用,也是突出了现代舞对于“真”的追求。只有在剧场中看到真的人流汗、说话、大笑、扭动才能感受到人的真实,而不是抽象的。而纵观国内的许多优秀的传统舞者也都在打破自己的边界,淡化自己的“程式化”痕迹。如前一段热播的一档综艺节目《中国好舞蹈》中,许多国内顶尖的古典舞、民族舞、芭蕾舞舞者都在创作中,触及到了现代舞,并且都在积极开发自身潜力进行创造融合。虽然依然有其自身局限性,但对类型化身体语言的反叛,体现了艺术家、艺术实践者在创造中的开放性,它不再以那些[KG(01mm]已经完成的特定的民族特征、地区特征、年龄特征为识别标志,也不再是在某一时期内经过课堂化、规训了的固定形式和内容,而是来自个人的反思,由内在自觉而生发出的创造力。
  其二,由于舞蹈剧场创始人皮娜·鲍什对于人类这一本体的重视,对于人的内在精神与核心需求的关注,舞蹈剧场的舞者也都更加注重对思想的充盈和对自身本体的解构。体现在舞蹈动作的层面就是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美的舞蹈动作,改而以生活化的动作来代替,有时还会出现看似和舞蹈毫不沾边的肢体动作或是夸张的表情和非常规的抽搐。如舞蹈剧场作品《怪鱼》中,舞者就时而在很生活化地走动、交流,时而又做出一些非常规的动作——与美毫不相干的动作。关于这种生活化的表达的作品还有很多,诸如皮娜·鲍什的《满月》、DV8的《阿基里斯进场》、宋欣欣的《我和妈妈》,等等。他们不约而同地让身体放下昔日的身段,将说话、非舞动作、日常行为带入舞蹈作品之中,也似乎是在宣告他们与传统舞蹈的决裂。
  二、科技手段的跨界
  “艺术为人们搭建起对时空认识的桥梁,而科技的融入则使这种关系更为强大。”舞蹈剧场围绕着“剧场性”展开不同元素的表现形式,肢体、声音、装置、光影、媒体等各个元素参与其中,并围绕着剧场展开。这些元素在舞蹈剧场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换句话说,他们不仅仅是在衬托舞蹈,而是与舞蹈相辅相成。因为这些元素的跨界,同时为剧场服务才使得舞蹈剧场成为舞蹈剧场。无论是舞蹈还是同样有肢体参与的戏剧和话剧都已经开始打破传统舞蹈的动作、语言、形态和对肢体美感的单一追求,转而寻求身体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结合,以及身体在其他介质中产生的反应。对于装置、光影、媒体等技术手段的追求,也是源于人们认识到了肢体本身的展现力不够表达当下的情感需求,动作变化万千,十分丰富。但是一种艺术形式难免单一,短小的作品还好,一旦是较长的作品,即使是当下国内把身体做到极致的陶身体舞蹈剧场、谢欣舞蹈剧场等专注做身体的开发、把身体的解构和重构做得淋漓尽致的舞蹈剧场,也难免陷入审美疲劳的漩涡。毕竟艺术得有观众欣赏才有其价值。所以我觉得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必然会使得舞蹈去寻求新的跨界伙伴——科技,以此来达到视觉冲击,丰富其表达的手段。
  合适的道具会使得作品的主题表达更为明确清晰,也会让观众有眼前一亮的惊喜感。《怪鱼》中的开场对于十字架的使用,就让人在作品伊始就感受到了压抑与沉重,随着一个赤身裸体的女人仿佛被钉在十字架上痛苦扭动、挣扎时,就已经奠定了这个作品的基调——压抑。当这种压抑达到顶峰,必然就要释放,而后来在另外一个房间的石头雨的确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它隐约中给人带来了一丝喘息的意味,虽不轻盈,甚至还砸坏了地板,但却有种冲破压抑的解脱感,就如同乌云后的曙光。这种道具的运用既有一定的意义,又给人带来了观赏时“哇”的冲击感。有些道具运用得令人惊叹,但也有一些道具运用得令人匪夷所思,比如作品《阿基里斯进场》中将充气娃娃这种隐晦的东西直接展现在舞台上,既让人觉得疑惑又让人忍不住去探寻编导的创作意图。也不得不说是一种吸引观众的手段。作品《狩猎我心》在舞台上使用了一个可以推动的四面结构的类似于房间的大型装置,起到了分割空间的作用,让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台中台。还有一个作品在舞台上放置了一个会旋转的平台,舞者在上面不动就会跟着装置旋转,正着走就缩短了转一圈的时间,倒退着走就会像静止在舞台原地一样,完全改变了对于空间运动的把握。   其中,对于舞台空间的把握,一些编导家或是受到了舞蹈影像作品的启发,开始在舞台上展现一些传统舞台之外的场景,通过运用一些小道具,舞台就可以成为餐厅、街道、舞厅、酒吧等之类的场景,这样的舞台已不再只是几束灯光照射下的简单平台,而是具有某种特定意义的环境和有隐喻意味的空间。
  “舞台的艺术需要视觉的呈现,伴随着视觉艺术的每一次交替更迭,从古典舞到现代舞到舞蹈剧场,种种的艺术理念都像回音一样,借鉴着前者,影响着后者。”\[3\]20世纪的舞台不仅仅是单一的舞动平台,而是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所提供的新技术、新媒体、新材料营造出的富于变化的艺术空间。通过幻觉非幻觉、写实和虚幻交替的呈现,来表达出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除了对道具和装置的运用,现代科技的VR技术和沉浸式舞台已经逐渐开发利用在舞蹈剧场中。沉浸式的舞台戏剧打破了观众与演员间的第四堵墙,颠覆了以往的传统舞台的观赏模式,创造出了一个开放式的“包裹性”的舞台空间,演员可以和观众进行近景式的互动,以一种节奏感带动着观众,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观景下,观众不仅仅只是坐着看的局外人,这种“突如其来”的身份赋予的过程会给观众带来一种“使命感”,更能引导他们专注于舞台上的演出。同时舞蹈影像技术的使用也使得舞台在继三维空间之外有了第四个空间。可以通过影像的呈现来弥补舞台舞蹈对舞者心理刻画能力较弱的缺陷。也可通过舞蹈影像与舞台上同时进行多个时空刻画。如马修·伯恩的《灰姑娘》,就是同时表现了三个时空环境下的灰姑娘的特质与形象。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艺术的展现手段也是越来越多样,科技手段的“跨界“使得舞蹈剧场比较起传统的舞
  蹈形式更加丰满。但是这也不免会产生一些弊端。过于丰[KG(01mm]富的科技手段和道具装置如果使用得不合理,往往也会产生喧宾夺主、画蛇添足的之嫌。有时候编导过于追求舞台的绚烂效果,忽略了作为舞蹈主体的人在舞蹈剧场内的位置和动作特性,那么人就会很容易被灯光、装置之类的给“吃掉”。而有时可能作品本身表达的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或者场景,只需要演员通过身体的展示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编导却使用了过于写实或者不符合作品表达需求的道具,那就会显得很多余。所以,越是在科技技术手段丰富的今天,越是需要编导的独具慧眼和恰到好处的火候。科技“不只是一件工具,一种媒体和材料,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美学方向。再重要的技术也只是其手段,而不是其本质。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新媒体艺术先进的创作观念,创新的表现形式及视觉语言。”
  三、多种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
  纵观中国舞蹈史的发展历程,舞蹈总是在经历着与其他艺术门类共生共存,转而又各自独立发展的道路。原始时期的歌舞不分家,到了汉朝,百戏又将舞蹈、音乐、杂技、武术等多种技艺融为一体,上演着相似的跨界之為。作为纯舞高峰的唐代,算是将舞蹈从以前的百戏大融合中提炼升华出来,让舞蹈终于又有了独自展现的机会。朝代的更迭下,宋明清时期,在文学、戏曲如火如荼发展影响下,纯舞又转身化为了戏剧舞蹈的“前身”,然后作为戏曲舞蹈源远流长至今。历史总是有着相似的轮回,如今在艺术的大花园中,戏剧、舞蹈、音乐、话剧、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百花齐放的同时,也在意料之中地再一次走向了跨界融合之路。
  舞蹈与戏剧的交汇已早不是什么新鲜事。舞蹈的最高形式——舞剧,就是集舞蹈、戏剧、音乐等为一体的表演形式。跨界融合是舞蹈发展趋势,也是戏剧发展的趋势。两者互通互补,取得共赢。艺术都是相通的,戏剧文化对现代艺术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前几天去了乌镇,感受山水灵气。却意外发现了乌镇与现代舞的渊源。作为江南四大名镇的乌镇,在商业融合发展的同时还响应了当下社会大环境对艺术的重视,融入了戏剧元素。如今乌镇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戏剧文化节。当时从乌镇景点经过时,看到了像鸟巢一般的大剧院我还颇为震惊,心中想着:如此的一个古色古香的小镇却还能有如精致大气的建筑,后来才知道那是乌镇的大剧院。现代舞团在当地致力于推动当代舞蹈的发展,注重身体的内在运动和与环境的融合。很多时候,舞者都是根据乌镇不同地方的环境进行不同的动作编创。并不是固定地使用同一种限定动作语汇。这一点也和舞蹈剧场的观念相一致。
  舞蹈是流动的雕塑。舞蹈本就造型艺术,在空间的流动中创造形象。以肢体语言形成语汇,用以达意。近年来舞蹈也一直在打破艺术的边界,大胆融合了美术,形成新的艺术语言,对于观众来讲也是一种新的接受方式。打破了传统舞蹈的表演方式。四川大学上演一场舞蹈与美术馆的融合创作,把舞蹈作品融入美术馆环境,使美术作品成为舞蹈表达的一部分。同时运用的投影技术也不再只是传统表演中用于渲染气氛、当作背景的LED显示屏,而是将舞蹈的空间划分成了多维的空间,为作品的内在含义做了引领,打破了空间的有限性,使作品呈现出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演员与观众在在同一环境、同一空间、时间面对面进行直接的传递与沟通,让这种艺术的情感表达变得十分的强烈。在这种双向性的传播交流时,让舞蹈也通过美术这另一艺术形式融入展览性的传播空间。这一跨环境形成的多维表达为舞蹈带来了新的生命力。还有舞蹈与杂技的融合,舞蹈与话剧的融合,舞蹈与武术的融合……跨界的力量让我看到了舞蹈艺术的更多可能,也看到了多艺术形式的无限未来。
  结 语
  “当代剧场中的舞蹈已不再是舞蹈本身,它可以是剧场中的一切……当人类对身体概念的认知发生根本变化后,我们在当代剧场中看见的一切都可以是舞蹈,它们是一个个诉诸感受而非评判的情感装置,伴随着包括语言的解放在内的身体或媒介的自由发展,把剧场可能性拖入无穷增生膨胀的当下,以至于传统的舞蹈史的书写已渐渐变得不可能”。\[4\]随着时间的推移,造型艺术、多媒体、摄影、科技等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跨界将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一种规则,而多种艺术互相融合借鉴创造出的新的艺术形式也会逐渐成为主流形式,越来越被大众所习惯。跨界的潮流已经掀起,艺术跨界,充满无限可能。舞蹈剧场,未来可期。
  注释:
  [1\]刘青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07
  [2\]慕 羽中国现代舞者的“舞蹈剧场”意识初探\[J\]艺术评论,2012(02):56
  [3\]张 麟舞剧?音乐剧?还是话剧?观马修·伯恩版《灰姑娘》\[J\]上海戏剧,2018(05):5
  [4\]孙 鹏跨界——当代装置艺术在戏剧舞台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9(04):110
  (责任编辑:庄 唯)
其他文献
[摘 要\]地方传统音乐在高校的传承是当下全国高等艺术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将川剧音乐纳入四川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展开传承实践,是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区域优质未来音乐教师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川剧音乐在四川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传承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川剧音乐在四川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传承的策略。  [关键词] 川剧
期刊
[摘要]  “非八度周期循环音阶”有别于传统八度循环音阶,是不以八度为循环关系的人工音阶之一,是最早由高为杰先生所探索构建的当代新型音高系统与组织方法。它在相邻音程值上既沿袭了传统的音阶循环周期之特质,却在各音区音名上又不以八度为循环周期。高为杰1996年所创作的《路》正是使用该“非八度循环音阶”技法的典范之作,因此本文将首先梳理与阐述“非八度周期人工音阶”理论,其次剖析与呈现该理论在作品《路》中
期刊
摘胡瓜
期刊
[摘 要\]对于曲牌的研究,有元曲曲牌总目统计、元曲曲牌来源研究、元曲曲牌功用研究以及单支曲牌研究等,但对于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列出的四十定格,与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列出的诸多例曲中的这四十支曲牌例曲的对比研究,却未曾在诸多研究中被提及。本文着重于四十定格的选择与两本文献中四十定格对比,包括例曲与格律,对北曲曲谱进行查阅,分析两本文献中四十定格的异同及曲牌格律的规范形成。  [关键词]《中原音
期刊
[摘要]  乔治·克拉姆(GeorgeCrumb)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美国作曲家之一,他擅长使用与众不同的技法拓宽作曲技术的维度。而他的扩声钢琴作品集《大宇宙》是当代后调性音乐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部作品,其中第一卷第八首《无尽的魔圈》由于使用了圆形记谱法,所以又在此作品集中显得与众不同。本文通过对《无尽的魔圈》进行总结与研究,重点在于对作品中音高材料的奇偶特征进行探讨。  [关键词]后调性;音高材
期刊
[摘要]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在继承传统流派的基础上,加入个人二度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近年来,她更是致力于越剧改革,以求赋予越剧新的活力,推动越剧与世界艺术接轨的脚步。  [关键词]越剧;尹派;茅威涛;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5-0077-02  越劇发展离不开演员的二度创作,茅威涛通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在艺术传
期刊
[摘 要\] 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文化传播便成为促进各个历史时期及各地域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在西方音乐文化中,钢琴音乐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自钢琴传入中国以来,经过漫长的发展,钢琴音乐已成为我国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我国民众精神生活及高校钢琴专业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储望华先生创作的钢琴作品为例,剖析其作品背景、文化内涵、历史时代意义,了解作品的时代性、民族性和丰富的演奏技法等在教学
期刊
[摘 要\] 音乐人类学由早期的比较音乐学到音乐民族学再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音乐家们不断对研究方法进行补充完善。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国音乐人类学家之一曼特尔·胡德在长期的田野考察实践中,吸收他人的经验灵感提出了“双重音乐能力”,使音乐人类学在实践研究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他也将这种能力带入到音乐课堂上,对各国的音乐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 音乐人类学;双
期刊
[摘 要\] 电影音乐在有声电影后问世,影片中优秀的主题曲可以使观众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和感触,使得剧情扣人心弦、跌宕起伏。本文通过概述《芳华》电影背景,围绕电影情节、影片背景、影片情感等方面分析《芳华》中电影音乐和电影之间的关联性,不仅能够弘扬歌曲艺术文化,还可以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  [关键词] 《芳华》;电影音乐;影片情节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HTSS]1
期刊
[摘 要\] 近20年来女性主义音乐学批评在西方音乐美学界的成就近乎奇迹,已经成为当今音乐批评的主要语境之一,但长此以往,由于翻译滞后,观点过于辛辣,在我国学界还未获得足够的重视。笔者运用女性主义音乐学批评观点,从社会层面,对民族歌剧《原野》进行分析。在论述中,笔者尽力尊重音乐本体特殊性的原则,从音乐内部的“静态模式”中,追溯作品构建过程中的动机;试图在历史语境下的音乐本体中寻找性别角色、人物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