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

来源 :教书育人·大学频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y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艺羡黄庆胜(福建漳州师范学院政法系集美大学水产学院)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华民族有着灿烂而辉煌的文明。在这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之所在,成为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的清晰脉络,成为鼓舞中华民族不断奋进、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庄严使命。因此,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研究、分析高校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探索新的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对高校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至关重要。
  
  一
  
  面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迫切需要,高校有必要审视一下这方面工作的不足。
  首先,经济全球化背景使一些大学生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存在误区。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特别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去留学、经商、工作、旅游观光或在国内的外资公司供职。在这样的形势下,往往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既是“地球村”,人人都是村落中的一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当然,也因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最优化的配置,更加速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人群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每个人都因此去寻求机遇,发挥才智,获取自己最大的生命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最大人生价值。致使一些学生认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倡导的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有碍于个人利益的追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再加上经济全球化伴随着激烈竞争,使人们的竞争意识更加强烈,个人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就必须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已经形成了浓厚的爱国感情,在国家遇到危难、遭受侵害时,爱国的民族情感会自动迸发出来。在大学里,关键是学好专业知识,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其次,“入世”后的文化交融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对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来了新的挑战。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审美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民风民俗、语言体系、文化心理结构的融汇和综合。在过去,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和技术手段的相对落后,各种异质文化的交流是非常有限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网络传媒打破了空间界域,网络上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势不可挡,多元的文化传播在网络上将出现从未有过的激烈竞争。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网络传媒起步较早,各方面相对都比较成熟,这就形成了英语文化对非英语文化国家影响的“顺差”。这一局势必将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加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泛滥,其种类和数量也触目惊心,诸如种族主义、宗教仇恨、法西斯思潮、民族歧视和侮辱性言论等文化垃圾,严重危害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产生负面效应。顺应新的时代要求,中国适时地加入WTO,但中国加入WTO后,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国民待遇”原则,国外的电影、音像制品、出版物、艺术品、演出、旅游等领域也将逐渐享受与国内相关领域同等的待遇。根据中美就我国“入世”所达成的协议,我国在近几年内将允许中外合资经营音像制品的发行、销售和出租;将允许每年进口20部外国影片,并在“入世”3年后达到每年50部,允许中外合资新建或者改造影院并参与管理。文化贸易中的文化价值观方面的“输入”将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复杂化。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之中,我国(特别是前卫的当代大学生)客观上也必然受到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冲击。这些都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势必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
  
  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就必须正视时代,正视自己;就必须适时地把握时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沉淀着自己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特质,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国人的灵魂。在新的时代环境里,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推向新的未来,我们必须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当代大学生中,加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教育,更具有深远的和现实的意义。
  首先,必须提高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性认识,以此来巩固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要在大学生中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就必须指出大学生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所存在的误区与认识不足,必须分清弘扬民族精神与狭隘民族主义二者之间的区别。狭隘的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以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为由,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之上,对其他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行歧视、限制、掠夺的政策,维护本民族的特权。认为自己民族的一切都好,拒绝和排斥其他一切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和先进的文明,盲目排外,惟我独尊。而民族精神却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因此,它绝对没有丝毫的排他性,而是体现着一种宽容团结与和谐进取的精神,它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我们弘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与时俱进的民族品质,可见这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弘扬民族精神和追求个人价值二者也是不矛盾的,在全球化进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只有国家利益得到维护和发展,国家才有能力为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和活动空间,使个人的价值得以实现。而个人价值的实现,又能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两者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弘扬民族精神和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不矛盾,高尚的民族情感可以强化学生的报国之志,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可以更好地学好专业技能。相反,就有可能迷失政治方向,最终走向歧途。
  其次,活跃校园文化,做好“四个”结合,丰富培育民族精神的载体。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把民族精神培育寓于各种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做好“四个结合”,是保证培育在校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性载体。具体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充分有效地利用假期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主题社会调查、科技支农、夏令营、文艺汇演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一个锻炼自己、认识社会的机会,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意识。也可以结合我国传统的民族节日活动,在传统节日中蕴涵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氣节和优良道德风尚。各个高校中都有许多富有传统民族特色的社团,其中不乏有着眼于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统的社团。学校可以加强这些社团的建设,在经费、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发挥其在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和人文讲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再次,加强“两课”建设、改进“两课”教学,贯通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两课”建设、改进“两课”教学,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培育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即要保持各类课程内容的专门性,又要在选材和结构上突出民族精神培育的功能性。“在《毛泽东思想概论》中突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阐述,老一辈革命家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热情;《邓小平理论》中突出社会建设成就的阐述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思想品德》课应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应树立学生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应有的责任感。
  最后,加强校园宣传媒体管理,营造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广播、影视、报刊、校刊、校园网是营造校园舆论的主要媒介,在塑造大学生的民族气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加强对宣传内容的选择、引导和管理,大力倡导和介绍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光荣传统、灿烂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为素材的人或事;大力提倡和扶持大学生进行弘扬民族精神的各类文学作品的创作,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体系,在学校的主页中增加宣传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板块,通过具有生动形象、方便快捷、影响面广等特点的网络,使大学生方便快捷地接受到这方面的信息,从而达到有效防止西方国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侵蚀和腐化,使学生逐渐培养起崇高的民族精神和高度的民族自觉。
其他文献
高菲(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团委)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高逃课率、高不及格率等现象。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国际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学生就业市场化等复杂背景下,如何抓好大学生的学风,已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共同问题。如何搞好高校学风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现代意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优秀教师人才,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对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的几点认识    对当前大学生学风
【内容摘要】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双导师制”是其亮点,有利于提升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但“双导师制”实施以来面临诸多问题,多所学校的实践表明“双导师制”难于落到实处。本文通过采用深度访谈法、观察法等进行研究,发现校内外导师、研究生在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双导师制”的实施,应该建立在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之上,应建立动态的实践平台。  【关键词】双导师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慕海军白昱(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高等学校的学生辅导员制度在保证人才培养规格、促进高校各方面工作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深入理解和把握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能,正确定位其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对于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的层次,培养出更多的符合高等教育目标的合格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  主要内容和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及职能    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
蒲建萍(黑龙江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世界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教兴国”成为我国的重要国策。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创业,在20世纪末应运而生。“知本”与资本的充分融合,价值观念的转变,都为良好创业环境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对于有志于创业的当代
【内容摘要】本文在梳理电视评估的基本内涵、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中国电视评估的典型策略,并对单纯追求收视率的商业电视评估模式进行了批判。综合考虑教育电视的教育性、公益性、公共性、服务性、经济性等属性,提出以“教育传播价值”最大化作为教育电视评估的核心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电视评估的模式、主体、对象、方法、周期、组织、支撑、目标、原则等要素,凝练出以责任力、生产力、传播力、影响力、服务力、运
当前的阅读教学有一种“什么都往里面装”的倾向.在笔者近年来所听的观摩课中,许多都有这样的现象: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时间不够,要么仓促收兵,要么严重拖堂:大容量,快节奏,教
薛亚萍(江南大学师范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生理、心理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特点,具体而言,其神经系统的发展出现了兴奋强、抑制弱的特点;情绪具有易感性、情绪反应强烈,容易产生激情;与成年人相比,意志力较薄弱,易受暗示,自制力较差。青少年特有的这些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面临困难时更易产生挫折感,并且挫折反应更为强烈,遭遇挫折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压抑等消极
刘爱章(菏泽学院党委办公室)    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以往高师院校理科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片面强化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和削弱了理科学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致使高师院校理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发生了偏差,很难培养出时代需要的、适合中小学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理科教师。因此,加强高师院校理
蒋颀(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级研究生)    一、开放的信息环境    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和“信息高速路”的建设,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文献信息领域的应用,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信息环境,使信息的存贮形式、服务形式和利用手段等都发生了彻底的变革。信息化使得资源可共享,交流合作易于实现,学习时空不受限制,具体表现有:  (1) 信息载体多元化。随着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类书刊作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