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师专业化的推进,教师反思出现从个体走向群体的趋势,客观上要求反思工具发生相应的变化。基于博客的教师反思,就是利用博客工具,将教师反思的内容以日志的形式发布在博客上,这从根本上是对传统的以纸笔为反思工具的一种挑战,通过对基于博客的教师反思情况的研究,明晰了教师利用博客进行反思的现状,指明了博客应用于教师反思的前景。
[关键词]博客;教师反思;反思工具;群体反思
基于“博客”的教师反思,就是利用博客工具,将教师反思的内容以日志的形式发布在博客上,在教师之间形成一个开放的沟通社区,促使教师将自己的反思活动与周围的群体交流结合起来,不断调整自身反思差距、互相学习、参考借鉴,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师反思环境。因此博客是工具,是形式的东西,教师反思是内容,是基础,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一方面,教师反思从个体走向群体的发展客观上决定了教师反思的形式要发生变化(即从传统的反思日记到利用博客等网络工具进行反思),否则就不能适应内容的发展;另一方面,博客还能够促使教师反思的发展。
一、反思工具:“纸笔”与“博客”之比较
首先,传统的反思工具“纸笔”,需要一定的成本,而且不方便管理、查询、保存、共享等。相比之下,博客的低成本、零技术、易管理,为基于博客的教师反思提供了可能性。其次,博客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多元批判性,为群体反思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记录方式上,传统的教师反思以纸笔的形式记录反思内容,而博客则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记录。
(2)文件类型上,传统的教师反思文件一般均为文本形式,而博客除了文本形式外,还可加入视音频文件。
(3)保存方式上,传统的教师反思是纸质文件化保管,而博客则以数字化形式储存。
(4)发布机制上,传统的教师反思是封闭性的,发布困难,而基于博客的教师反思则是开放性的,随时随地都可发布。
(5)管理上,传统的教师反思管理困难,不易查询,而博客则方便教师分类管理,按时间、目录等方式归档,容易查询。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博客固有的属性客观上决定了博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应该充分利用博客开展多方面的合作、探究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博客的效能,最充分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二、博客应用于教师反思的现状分析
(一)研究背景
本研究在互联网上随机选取10名教师,其中2名为中国教师博客网推出的“博客之星”,博客名分别为:杨丽斌教学网、孺子牛博客,另外还有8名中国教师博客网的VIP会员:xijiafu,study,houyq,rwzh,xinling,szl1973,hiroko,ywlyn。对这十名教师基于博客的反思日志,共计930篇日志进行半年的持续观察,并将其作为研究的对象。
(二)数据分析
1.反思内容分析
依据对教师反思的三维度分析,教师反思是按阶段进行的,而各个阶段的反思内容又有所不同,笔者根据反思内容二层次理论,对930篇反思日记的内容进行分类:理念(或知识)层面的一般性背景性问题;行为(或操作)层面的具体性确切性问题。
(1)理念(或知识)层面:共计527篇,具体分类如下:
①对教育理念的反思,32篇。包括对素质教育下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等。
②对教育热点问题的反思,35篇。包括诸如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的反思。
③对教学研究的反思,67篇。不同学科的研究的范畴也不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师教学研究中共同的问题。
④对学生相关情况的反思,75篇。包括对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师生关系、学生提出的问题等的反思。
⑤对日常生活的反思,123篇。包括教师对家庭,情感、生活感想的记录。
⑥对社会问题的反思,59篇。主要是一些与教育相关的社会事件,也会作为教师反思的内容。
⑦教育心得,136篇。主要是一些读书感想以及其他教学心得体会。
以上数据统计表明:博客应用于教师反思之理念(或知识)层面上,教师教育心得及对日常生活的反思约占25%左右,比重最大;其次是对学生相关情况的反思,占14%;对教育理念问题的反思最少,仅占6%左右。笔者认为,这种差异是由教师反思内容本身的特点及教师的心理特征决定的,比如教师对学生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高,因此这类反思日记也相应多一些;而教学研究本身反思起来时间周期长且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类反思日记也相应地少一些。
(2)行为(或操作)层面
行为(或操作)层面的问题,共计403篇,具体分类如下:
①对教学技能的反思,198篇。包括一堂课的导入、板书、课堂用语、提问方式、组织等的总结。
②对教学方法的反思,72篇。包括对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的反思,如讲授法、演示法等,以及为改进教学,对教学方法的重新选择与组合的思考。
③对教学策略的反思,17篇。教学策略主要涉及到先行组织者、情境——陶冶教学策略等。
④对教学媒体选择的反思,97篇。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教师开始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⑤对教学评价的反思,19篇。包括对评价内容、方式等是否科学、公正的反思。
以上数据统计表明:博客应用于教师反思之行为(或操作)层面上,对教学技能的反思占49.1%,比重最大;其次是对教学媒体选择的反思,占24.1%;所占比重最小的是对教学策略的反思,仅为4.2%。笔者认为,这样的结果与博客的使用人群有关,目前使用博客的人群集中在年轻人,而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因此适时对教学技能进行反思符合年轻教师的特征,而老教师不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技能也比较成熟,更多的是对教学策略的反思。

2.群体反思状况分析
一般而言,多数老师基于博客进行教师反思之后,都希望有人与他们共同讨论,在博客上发表各自的评论,以回复的方式反馈给他们,从而把问题引向深入。

在全部的930篇反思日记中,访问量累积达到18600人次,得到回复的日记数累积达到571篇,占总数的61.4%。在有回复的反思日记中,平均每篇反思日记得到约2.69篇回复文章,共计2505篇。笔者根据上述反思内容分析中的分类,对反思日记回复情况作了统计(如表1):
以上数据,我们着重分析如下两个指标,从而说明教师群体反思的状况。
指标一:得到回复的反思日记占该类反思日记的比例(如图3)
统计结果表明,比例最高的是教学技能(占88.4%),其次为教学媒体的选择(占87.63%),而教学研究所占比例最小,仅为19.4%。这说明行为(或操作)层面的问题比较容易引起大家的讨论,适宜利用博客进行群体反思。
指标二:每篇日记平均回复数(如图4) 统计结果表明,比例最高的是教育理念(平均值为7.61篇),其次为学生教育问题(平均值为6.69篇),另外教学媒体选择所占比例也较高(平均值为5.61篇),而教学研究所占比重最小(平均值为1.31篇)。比例越高说明反思的程度也越深,教育理念、学生教育问题易引起大家的讨论,适宜教师群体反思,而教学研究的难度大、周期长,不适宜群体反思。
3.更新频率分析
通过对以上10名教师博客的持续观察,并根据上述的分类,共计12个主题。笔者发现,其中的7个主题至少每3天更新一次,分别为:学生教育问题、日常生活、社会问题、教育心得、教学技能;3个主题每5天更新一次,分别为:教学方法、教学媒体选择、教学评价;2个主题每10天更新一次,分别为:教学研究、宏观教育。
三、博客应用于教师反思的前景
1.博客应用于教师反思,有助于更新教学观念
博客的应用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更好的互动,因此有助于师生的平等对话与交流,从而改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念。
2.博客应用于教师反思,更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利用博客进行反思,能更好地领悟并激活那些隐性知识,并对其加以解释、说明、评判、验证和促进其发展,把它们变成一种显性知识乃至成为支持性的理论,从而引导教师行为的变化,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3.博客应用于教师反思,能提高教师反思的质量
博客的交互性特点,使基于博客的教师反思能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进行,使教师反思内容更加深刻,从而提高教师反思的质量。
4.博客应用于教师反思,能整体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基于博客的教师反思是一种团体活动,在这种团体的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壮大。
5.博客应用于教师反思,推进教育信息化
基于博客的教师反思,是利用信息化的网络工具来进行教师反思,这对锻炼教师使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工作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帮助,加上博客的“零技术障碍”有助于将博客应用于教师反思的推广,从而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作者简介]
潘华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读研究生。
本文责编:陶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博客;教师反思;反思工具;群体反思
基于“博客”的教师反思,就是利用博客工具,将教师反思的内容以日志的形式发布在博客上,在教师之间形成一个开放的沟通社区,促使教师将自己的反思活动与周围的群体交流结合起来,不断调整自身反思差距、互相学习、参考借鉴,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师反思环境。因此博客是工具,是形式的东西,教师反思是内容,是基础,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一方面,教师反思从个体走向群体的发展客观上决定了教师反思的形式要发生变化(即从传统的反思日记到利用博客等网络工具进行反思),否则就不能适应内容的发展;另一方面,博客还能够促使教师反思的发展。
一、反思工具:“纸笔”与“博客”之比较
首先,传统的反思工具“纸笔”,需要一定的成本,而且不方便管理、查询、保存、共享等。相比之下,博客的低成本、零技术、易管理,为基于博客的教师反思提供了可能性。其次,博客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多元批判性,为群体反思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记录方式上,传统的教师反思以纸笔的形式记录反思内容,而博客则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记录。
(2)文件类型上,传统的教师反思文件一般均为文本形式,而博客除了文本形式外,还可加入视音频文件。
(3)保存方式上,传统的教师反思是纸质文件化保管,而博客则以数字化形式储存。
(4)发布机制上,传统的教师反思是封闭性的,发布困难,而基于博客的教师反思则是开放性的,随时随地都可发布。
(5)管理上,传统的教师反思管理困难,不易查询,而博客则方便教师分类管理,按时间、目录等方式归档,容易查询。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博客固有的属性客观上决定了博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应该充分利用博客开展多方面的合作、探究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博客的效能,最充分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二、博客应用于教师反思的现状分析
(一)研究背景
本研究在互联网上随机选取10名教师,其中2名为中国教师博客网推出的“博客之星”,博客名分别为:杨丽斌教学网、孺子牛博客,另外还有8名中国教师博客网的VIP会员:xijiafu,study,houyq,rwzh,xinling,szl1973,hiroko,ywlyn。对这十名教师基于博客的反思日志,共计930篇日志进行半年的持续观察,并将其作为研究的对象。
(二)数据分析
1.反思内容分析
依据对教师反思的三维度分析,教师反思是按阶段进行的,而各个阶段的反思内容又有所不同,笔者根据反思内容二层次理论,对930篇反思日记的内容进行分类:理念(或知识)层面的一般性背景性问题;行为(或操作)层面的具体性确切性问题。
(1)理念(或知识)层面:共计527篇,具体分类如下:
①对教育理念的反思,32篇。包括对素质教育下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等。
②对教育热点问题的反思,35篇。包括诸如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的反思。
③对教学研究的反思,67篇。不同学科的研究的范畴也不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师教学研究中共同的问题。
④对学生相关情况的反思,75篇。包括对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师生关系、学生提出的问题等的反思。
⑤对日常生活的反思,123篇。包括教师对家庭,情感、生活感想的记录。
⑥对社会问题的反思,59篇。主要是一些与教育相关的社会事件,也会作为教师反思的内容。
⑦教育心得,136篇。主要是一些读书感想以及其他教学心得体会。
以上数据统计表明:博客应用于教师反思之理念(或知识)层面上,教师教育心得及对日常生活的反思约占25%左右,比重最大;其次是对学生相关情况的反思,占14%;对教育理念问题的反思最少,仅占6%左右。笔者认为,这种差异是由教师反思内容本身的特点及教师的心理特征决定的,比如教师对学生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高,因此这类反思日记也相应多一些;而教学研究本身反思起来时间周期长且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类反思日记也相应地少一些。
(2)行为(或操作)层面
行为(或操作)层面的问题,共计403篇,具体分类如下:
①对教学技能的反思,198篇。包括一堂课的导入、板书、课堂用语、提问方式、组织等的总结。
②对教学方法的反思,72篇。包括对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的反思,如讲授法、演示法等,以及为改进教学,对教学方法的重新选择与组合的思考。
③对教学策略的反思,17篇。教学策略主要涉及到先行组织者、情境——陶冶教学策略等。
④对教学媒体选择的反思,97篇。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教师开始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⑤对教学评价的反思,19篇。包括对评价内容、方式等是否科学、公正的反思。
以上数据统计表明:博客应用于教师反思之行为(或操作)层面上,对教学技能的反思占49.1%,比重最大;其次是对教学媒体选择的反思,占24.1%;所占比重最小的是对教学策略的反思,仅为4.2%。笔者认为,这样的结果与博客的使用人群有关,目前使用博客的人群集中在年轻人,而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因此适时对教学技能进行反思符合年轻教师的特征,而老教师不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技能也比较成熟,更多的是对教学策略的反思。

2.群体反思状况分析
一般而言,多数老师基于博客进行教师反思之后,都希望有人与他们共同讨论,在博客上发表各自的评论,以回复的方式反馈给他们,从而把问题引向深入。

在全部的930篇反思日记中,访问量累积达到18600人次,得到回复的日记数累积达到571篇,占总数的61.4%。在有回复的反思日记中,平均每篇反思日记得到约2.69篇回复文章,共计2505篇。笔者根据上述反思内容分析中的分类,对反思日记回复情况作了统计(如表1):
以上数据,我们着重分析如下两个指标,从而说明教师群体反思的状况。
指标一:得到回复的反思日记占该类反思日记的比例(如图3)
统计结果表明,比例最高的是教学技能(占88.4%),其次为教学媒体的选择(占87.63%),而教学研究所占比例最小,仅为19.4%。这说明行为(或操作)层面的问题比较容易引起大家的讨论,适宜利用博客进行群体反思。
指标二:每篇日记平均回复数(如图4) 统计结果表明,比例最高的是教育理念(平均值为7.61篇),其次为学生教育问题(平均值为6.69篇),另外教学媒体选择所占比例也较高(平均值为5.61篇),而教学研究所占比重最小(平均值为1.31篇)。比例越高说明反思的程度也越深,教育理念、学生教育问题易引起大家的讨论,适宜教师群体反思,而教学研究的难度大、周期长,不适宜群体反思。
3.更新频率分析
通过对以上10名教师博客的持续观察,并根据上述的分类,共计12个主题。笔者发现,其中的7个主题至少每3天更新一次,分别为:学生教育问题、日常生活、社会问题、教育心得、教学技能;3个主题每5天更新一次,分别为:教学方法、教学媒体选择、教学评价;2个主题每10天更新一次,分别为:教学研究、宏观教育。
三、博客应用于教师反思的前景
1.博客应用于教师反思,有助于更新教学观念
博客的应用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更好的互动,因此有助于师生的平等对话与交流,从而改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念。
2.博客应用于教师反思,更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利用博客进行反思,能更好地领悟并激活那些隐性知识,并对其加以解释、说明、评判、验证和促进其发展,把它们变成一种显性知识乃至成为支持性的理论,从而引导教师行为的变化,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3.博客应用于教师反思,能提高教师反思的质量
博客的交互性特点,使基于博客的教师反思能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进行,使教师反思内容更加深刻,从而提高教师反思的质量。
4.博客应用于教师反思,能整体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基于博客的教师反思是一种团体活动,在这种团体的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壮大。
5.博客应用于教师反思,推进教育信息化
基于博客的教师反思,是利用信息化的网络工具来进行教师反思,这对锻炼教师使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工作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帮助,加上博客的“零技术障碍”有助于将博客应用于教师反思的推广,从而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作者简介]
潘华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读研究生。
本文责编:陶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