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黄埔系

来源 :妇女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elove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等并称“世界四大军校”。除国民党军中的3000多员将领外,黄埔军校也为共产党培养了53位将军。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初开之时,一班年轻军官冒着炮火聚集上海江湾某隐蔽所。站在台前训示的,是被委任为淞沪警备司令的前黄埔总教官张治中。
  当日听众中,职衔最高的桂永清,也不过是上校副师长。日后在国民党军中任兵团司令的长沙分校学生廖耀湘,还只是个中校参谋主任;后在解放军中官拜上将的黄埔一期学生周士第,此时远远落在了同期生胡宗南、宋希濂等人后头,别人都当上了军长、师长,他还只是个师参谋。
  淞沪血战3个月,为达成“赶敌下海”的战略目标,投入战场的黄埔军为作战最得力之部队。1934年以来,国民政府即着手以“中央军校教导队”扩充而成3个全德式装备“示范师”为样板,整训陆军60个师之计划,此时已完成大半。美国记者斯诺曾记述道:“1937年的中国陆军是该国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一支。”
  在杨行、罗店等抗战初期争夺最激烈的战场,统军者是黄埔系大佬级人物胡宗南。
  淞沪抗战功亏一篑,全国各地的部队蜂拥在撤出上海的道路上。胡宗南实在看不过去,于11月20日致函密友戴笠(黄埔六期):“弟刻又在无锡进入阵地。此前前方撤退各军,秩序纪律毫无……黄埔部队多已打完,无人支撑,其余当然望风而溃。第二期革命已失败,吾人必须努力,培养第三期革命干部,来完成未来之使命也。”
  1937年9至11月间发动的忻口会战,以黄埔四期生林彪指挥的“平型关大捷”最为著名。彼时参战的部队主力实系李默庵的14军,在其所镇守的左翼战场上,中国军队以散兵战壕对日军坦克。硬碰硬之下难为对手,李默庵所部此后留在中条山区,开始了对敌游击战。
  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和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形势扭转,中国军队开始了大规模主动出击,精锐部队则被推向了国门以外的滇缅战场。
  第一次远征缅甸的统帅杜聿明,是黄埔一期出身。入缅之时,杜聿明一手建立的200师已改编为第5军,配备了炮战车59辆,枪战车55辆,各型汽车1000辆;而他手下的得力战将也一律是黄埔系出身,荣誉第一师的郑洞国(黄埔一期)、第22师的廖耀湘(黄埔六期),和接过他200师衣钵的戴安澜(黄埔三期)。
  此后的作战中,杜聿明敢于放言“能以一师兵力抵挡日军一师团(相当于两师兵力)”,颇得性喜“攻势作战”的盟军指挥部赞赏。直至制订曼德勒会战计划时,盟军参战各方的战略目标分歧,导致杜当场与指挥过诺曼底撤退的英军名将亚历山大翻脸:“贵军既然决心放弃现阵地,继续撤退,那就请你们自便吧!中国军队有能力独自发动攻势。”
  到了战场上,英国人临阵退却,杜聿明手下戴安澜之200师虽在同古作战英勇,但几遭覆灭之灾;廖耀湘之新22师在曼德勒以东孤军难支。1942年5月26日,戴安澜殒命缅北,与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黄埔一期)血洒太行,只隔了一天。而与左权同为黄埔一期的共产党将领徐向前与陈赓,新中国成立后分别被授予元帅和大将之衔。
  左权和戴安澜这两位黄埔高材生饮恨疆场,也是抗战中牺牲的数以十万计的黄埔师生缩影。据日本投降后的统计资料显示,黄埔毕业生在战后幸存者仅1.1万多人,相比抗战期间入校受训的20万学生,“黄埔系”在抗战中的牺牲率高达95%。
  (摘自2014年第22期《南都周刊》)
其他文献
室内设计通常体现着一个民族特有的形态、精神和社会活动。不论哪个时代,当时人们的风貌、地域的、民族的固有文化都在室内设计上有所表现。例如,从意大利的设计特点中就能看出
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克玉同志于2014年3月25日在北京逝世的第二天,3月26日上午朱文泉会长、张宝康常务副会长、仇学富副会长兼秘书长一行四人前往北
在江苏张家港边防检查站,有一群这样的小兵,用一颗最平常的心态,在最平凡的角色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别样的精彩。这大概就是现在我们津津乐道的“正能量”吧!“平民偶像”王惠
《高山下的花环》、《英雄儿女》、《保卫延安》、《红旗谱》……建国以来,这些军旅题材文学作品伴随了几代人成长。那些扣人心弦的战斗场景、我军官兵英勇杀敌的闪光形象、
王锋是《铁军》杂志的忠实读者和积极作者,是我们的一位好朋友。王锋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不忘嘱咐家人在他身后,委托温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赠送与他享年相等数量的下一年
北京大学孙小礼教授集十数年心血完成的力作《文理交融———奔向 2 1世纪的科学潮流》 ,于近日出版后 ,引起学界热情关注。以下汇集的是部分来稿。 Peking University Prof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教会你在军营怎样迈好第一步教会你在部队怎样成长为好兵教会你回地方后看样施展才华教会你在社会上怎样找好工作部队生活的贴心助手军营成长的精确指导一册在手,新兵老兵的
我14岁的时候去茂林教会办的小学读书,在学校里,接触到了国家兴亡的大事。那时候听到日军占领东三省,又在华北闹事,我心中就有了反抗的意识。1939年,我们曾经到新四军部队参